寬恕悔過(二)

寬恕悔過(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80期 » 寬恕悔過(二)

洪靜雯  2007-07-25 11:25

九十五年全教弘教會議專題報告

撰文/洪靜雯 插畫/李敏绣

貳、寬恕悔過的精神意涵

 

一、寬恕

(一)寬恕是自解心鎖的關鍵

  心鎖,就是「心結」,其實也就是「劫」的源頭之一。

  「心鎖」何來?心鎖,來自人性的失衡,人心的仇恨。

  1、人性的失衡

    依據廿字真經,主要分從十個部份來解析「人性的失衡」-

   (1)奸詐-奸惡狡詐 (2)貪污-貪婪污蔑 (3)酷偏-冷酷偏執

   (4)背亂-背棄離亂 (5)殄私-斷滅私心 (6)暴逆-殘暴拂逆

   (7)幽厲-幽怨乖戾 (8)痴吝-癡迷慳吝 (9)濫偽-縱欲造假

   (10)侮慢-輕佻怠慢

  當我們的心有以上之失衡、偏差時,我們就會開始和別人計較。開始計較之後,忌妒、猜疑、憂鬱、悲觀、偏激、冷漠、殘暴……,一道道的心鎖層層打上,最後就會形成仇恨、暴力。

  寬恕的實踐

  以忠與恕,而正奸詐;以廉與明,而治貪污;

  以德與正,而治酷偏;以義與信,而治背亂;

  以忍與公,而治殄私;以博與孝,而治暴逆;

  以仁與慈,而治幽厲;以覺與節,而治痴吝;

  以儉與真,而治濫偽;以禮與和,而治侮慢。

  2、人心的仇恨

    師尊致鄧小平先生的兩封信中曾言:「人類最大的苦難在於只有恨,而沒有愛。」

    恨,使人心冷漠;使人心殘酷;使人心苦痛。

    恨,使人與人對立;人與人相殘;人與人劃清界限。

    恨,使家庭失和;使社會不安;使國家動盪;使世界殺伐戰亂。

  寬恕的實踐

  愛-是包容,包容對方的缺點;

    是體諒,體諒對方的過錯;

    是尊重,尊重生命的尊嚴。

  寬恕,使我們能放下一己之私,使我們一念成善、成德、成祥、成慧,讓我們尋回自己的善念、德性、慈祥、覺慧,因而放掉執念,在一轉念間,將自己內心深處的執著放掉。

(二)寬恕是眾善之門-引《涵靜老人清虛集》.〈恕字篇〉詩作,走入恕的深處(下略,請參看刊登於教訊262‧263期〈心息相通的剎那-恕〉一文)

(三)寬恕的真諦-天赦之教:自赦、人赦、天赦

   赦-是「除罪」,「罪」來自於自己的本體、本心,「罪」也來自於心與心的互動。

   赦-是「寬恕」,寬恕是 上帝至高的神性,我們每天反省,從心裡不記恨、不生恨,我們就與 上帝寬恕的神性結合在一起。

   赦-是「解放」,當我們反省自己,退一步天地皆寬,內心重得平安、平靜,就得到解放。解放來自於愛,愛是 上帝留在生命體心裡的一顆種子,愛使我們堅強,想想生命歷程有過的每一階段,想想過去的種種,化除內心的仇恨、嫉妒與計較,得到了內心的解放。

   自赦-寬恕自己,重新出發。

   人赦-寬恕他人,給別人彌補、改過的機會。

   天赦-一個能自赦、人赦的人,必能蒙受 上帝的恩典加被。

二、悔過

(一)何謂「過」

  劉宗周先生在《劉子全書》中提到,與人性善相對的,就出現六種過。

  1微過:一般感覺不到的小過。但這是「過」的根。

  2隱過:來自「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屬於自己曉得,別人要慢慢才能發現的過錯。

  3顯過:來自「九容」-足容、手容、目容、口容、聲容、頭容、氣容、立容、色容九種行為,明顯表現在外,屬於行為的過。

  4大過:在五倫裡犯的過。

  5叢過:擴大到事事物物,很多的過錯累積在一起。

  6成過:過錯發展到最後階段,形成眾惡之門,稱之為「惡」。

(二)有過非過

  劉宗周先生說:

  「有過,非過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善,非善也!有意為善,亦過也,此處頭路不清,未有不入於邪者。過與惡每相因,而過尤易犯,過而不已,卒導於惡。君子惓惓於改過,所以杜為惡之路也。」

  【詮釋】

  宗周先生的這段話,強調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不是大錯,只要肯修正便無妨。反而有兩種情況是真正的「過」:

  第一種是「有過而不改者」。明知有錯卻死不認錯、不願改過,這就是「過」。第二種是「有意為善者」,雖然做的是善事、好事,可是卻是出於偽善,是沽名釣譽,或虛情假意等等,屬於表面功夫,這也是「過」。

(三)悔過自新

  師尊的師承:宋朝呂祖謙、明朝劉宗周、清朝李二曲啟蒙,奠定了本師世尊反省懺悔的觀念。其中李二曲先生的「一念之轉」,是維生先生最強調的關鍵。

  李二曲先生關於「悔過」的重要言論有:

  1、「悔過自新」是聖學傳承進修的要訣:

    無論正心、誠意,內省不咎,過勿憚改,日新,至善,說到盡頭處,就是「悔過自新」。

  2、悔過的方法:

    先檢查行為上的「身過」,再檢查內心中的「心過」。

    悔過的關鍵,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祇要有一念偏離了善,那就是「過」,就要去「悔」。

  3、人獸之間只在一轉念間:

    許多人明明知道錯誤,卻不肯認錯改過,一味地甘心墮落,事實上,君子和小人,人和禽獸,就祇在那「一轉念間」。那一念可以讓我們上升,

    那一念也可以讓我沉淪。「一念之轉」就是那麼重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道理,就是「悔過自新」。

    維生先生特別強調:一念之轉,一陽升,群陰剝盡,當一念成善,心就影響到靈體,充實陽氣,彷彿在心上點亮起一盞燈,當心燈亮了,氣質就變化了。當一念成德,生命體回到本心的純淨,就是回歸宇宙本體,就是回歸自然。

(四)反省懺悔的要領

  省懺的功夫如何作得深?

  1、配合五門功課

    腳踏實地的遵循廿字真言、誦誥、靜坐、填奮鬥卡,自然能夠凝聚生命的能量,培養內心的正氣,進而提昇省懺的熱準。

  2、在痛處下功夫

   (1)行為的省懺:眼、耳、鼻、舌、身。

   (2)心念的省懺:

    貪-慾、名、情、財、權、閒、自我。

    嗔-是非、暴亂、對立、驕縱、仇恨。

    癡-懷疑、偏執、愁悶、偷摸、壓抑。

   (3)根源的省懺-自解心鎖

    反問自己:為何放不下?

    放不下-因為害怕,害怕面對事實而受傷害。

    因為身段,不願意先低頭。

    因為執著,無法忍受失去、不甘願。

    因為賭氣,一口氣嚥不下。

    因為眷戀,不願意捨棄那種感受。

    找到根源,解鈴還要繫鈴人。

三、一念之轉的探索

  維生先生特別強調:一念之轉,一陽升,群陰剝盡,當一念成善,心就影響到靈體,充實陽氣,彷彿在心上點亮起一盞燈,當心燈亮了,氣質就變化了。當一念成德,生命體回到本心的純淨,就是回歸宇宙本體,就是回歸自然。

試思:

  何以「一念之轉」便可以「一陽生」、「群陰剝盡」?

  以下分別從教義及經典的角度試加以探索:

(一)教義的角度-和子與電子

  教義《新境界》第63頁:

  「陽電之放射為直線的、直覺的,故最易得到直接之感應;陰電之放射則為間接的、曲線的。蓋人類當起惡念之時,其腦中必起極大之徘徊與猶豫或狂亂之思潮,此時其和子中之電質即發生電氣化學上之變化,陽電質一變而為陰電子,此陰電子之放射,乃形成為該人之惡念的決心而有行動隨之。故人類若常起惡念,其和子屢經陰電子之化合,即成為包容極多數陰電子之和子,而行惡乃成為習慣,雖欲制服之,亦不可能矣。」

試思:

  「當人類當起惡念之時,其和子中之電質即發生電氣化學上之變化,陽電質一變而為陰電子。」

  這一段的原理與「一念之轉」的當下轉念之功效幾乎完全吻合。

  然而,教義這一段是從反面的角度來陳述。筆者遂大膽假設,是否可從另一角度解析-

  當人類當起善念之時,其電子中之陰電子即發生電氣化學上之變化,陰電子一變而為陽電子,此陽電子之放射,乃形成為該人之善念的決心而有行動隨之→一念之轉。

(二)經典的角度-心與氣

  大同真經:「不清是心,不寧是心,其宰是心,即心是神。」

  一念之轉,當下便能群陰剝盡,一陽復生。

  又曰:「止心則氣祥,欲潔則氣臻」、「心清務欲潔,氣清務心潔。」

  這段話對心氣相互變動與影響,有極深度的智慧啟發。尤其提出心改變氣,氣改變心;心污染氣,氣污染心,有微妙「化」與「生」的過程。
  (下期續談「參、寬恕悔過如何實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