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華山的勝景與傳說

西嶽華山的勝景與傳說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04期 » 西嶽華山的勝景與傳說

黃敏思  1992-09-25 11:10

奇險天下第一山

  「西嶽華山在陝西」─這來自小學課本的記憶,是長久以來我對「華山」最鮮明的印象,它,一直只是個地理名詞,它,一直只是地圖上無數圈圈點點中間的一個小黑點而已。

華山是天帝教的發祥地

  參加靜坐班後,聽師爺爺談起當年攜眷歸隱華山白雲峰下的大上方,崑崙各山高隱的祖師,時常從白雲深處而降,上下古今,無所不談,彷彿之間,似乎引領著我走進武俠小說,走進傳奇世界,也引領著我學習著以一種更審慎而開闊的胸襟去觀察、思索問題,但是,華山依然遙遠。

  曾經聽師奶奶說過,第一次在華山山腳仰看華山,幾乎不想上去,我以自己曾有的爬山經驗衡量,有份自以為是的瞭解:兩千公尺左右的高度,想當然了!

  民國七十八年元月,第一批華山朝聖的同奮,在攝氏零下十度左右,皚皚白雪覆蓋的天候下,緊貼著與地面幾呈九十度垂直的大上方的山壁,沒有鐵鍊可以依持,隨著導遊的指示,手,探尋著枯草,腳,探尋著僅可踏足的小凹洞,如此亦步亦趨的,終於踏上大上方,在這偉大的一刻,想到的卻是待會更艱難、困苦的下山行程,於是隨之襲上心頭的想法竟是:「下次,決不再來了!」

  民國七十八年五月,第二批華山朝聖同奮在維生樞機的率領下攀登大上方,華山的積雪早已融化,但是,台北市掌院的陸掌教光中在攀崖時,一度不小心的低頭往下一瞧,飽覽腳下群山,那種嚇破膽的感受至今依然清晰。

  維剛樞機,回想當年上華山時,因為年僅四歲左右,有一段時期,他的上、下北峰,上、下大上方;都是先將他放在竹簍裡,再請專人揹著竹簍攀爬,但他始終不敢低頭下望,那種不能腳踏實地,懸浮在懸崖峭壁間的恐懼感,雖然在他年齡漸長,自己能上、下自如後逐漸消失,但卻至今記憶猶新。

  聽了他們的敘述,看了拍回的華山錄影帶,華山對我而言,不再遙遠,大上方的高、陡、險卻令我震撼,更讓我驚訝的是:那麼一個層層白雪堆積的今天,卻仍然聽得見陣陣鳥鳴,這不是生長在四季如春的寶島台灣的我所能瞭解的,曾經詢問維生樞機,他的答覆是:「那是華山特有的景致之一」,還有那滿面得意的笑容!

  多麼想知道更多,更多他們童年的華山生活,為了我的好奇,也為了西嶽華山是我們天帝教的發祥地!

  且讓我們話分兩路:首先請隨我走進傳說、歷史、地理中、神遊華山。

華山名稱的由來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東部,華陰縣的南邊,北方俯瞰著渭水、黃河,南方緊接著秦嶺,東方鄰近潼關,西距省會西安一百二十公里。西安一帶曾是歷史上的西周、秦、西漢、隋、唐各朝的都城所在,因此華山自古以來就是頗富盛名的旅遊勝地,今日則有西潼公路及隴海鐵路橫貫山前。

  爾雅釋山一書,最早將「華山」與「泰山」並稱,五嶽制度則始於漢武帝,在東漢光武帝遷都洛陽後,華山才被稱為「西嶽」,「西」是指它地處中原的西邊,而「嶽」次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

  華山名稱的由來,根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說「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華山是由五座峰:東峰(又名朝陽峰)、南峰(又名落雁峰)、北峰(又名雲台峰)、西峰(又名蓮花峰)及中峰(又名玉女峰)組成,重重疊疊的就像花瓣似的,古代中國文字「華」和「花」通用,所以稱之為「華山」。

  華山在地形上呈柱狀體高聳入雲天,遠眺華山,五峰對峙,奇峰突出直插雲霄,猶如揮起一把利劍刺破青天,唐朝詩人李白在西嶽雲台歌中形容道:「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詩人張橋也曾寫道:「誰將倚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陡險而寫的。

  華山山麓的平原地區,年年平均氣溫為十三.四度,一月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一.二度,七月平均溫度為攝氏二七.三度,但山區氣溫較低,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氣溫分別比平原低七.五度和九.七度,山上非常涼爽,是避暑勝地,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使華山生長優質的松樹和貴重的藥材:如茯苓、細辛、菖蒲等,質量最優,療效最好,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中有如此記載:「華山細辛極細而直,深紫色,嚼之習習如椒。」華山的菖蒲等藥材,也已列入中藥寶典─「本草綱目」一書。

  神話傳說,華山與黃河北岸的中條山原為一座山,阻擋了黃河的去路,於是「河神巨靈 手盪腳踢 開而為兩」,河水才自此奔騰呼嘯的折向東去。

  古人有言「山之名,以人著。」華山是道教全真派活動的主要場地,不僅有「仙真」,而且有很多的高賢名士隱居在此,華山因而也有不少的神話傳說流傳後世。

  古代的華山,行道艱難,但歷代帝王,為在華山行祭拜天地的封禪大典,開始在華山腳下營造觀院,為西嶽白帝修廟,自漢唐以來,特別是明清兩代,由官方出資圍繞華山而修的建築遍布方圓幾十里。此外,由於華山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各州府每年派員祭謁山神,加上華山是遊覽勝地,於是詩人雅客常來這裡觀賞、詠唱,而官吏、賢達人士也在這裡興建別墅,華山山腳下一度成為香火聖地、繁華異常,但後因地震、洪水、火災、戰亂,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後,華山已今非昔比,有不少名勝、古蹟、文物被破壞、毀棄,值得慶幸的是:華山依然峻險、挺拔,歷史、傳說依然綿延流傳,古蹟、文物仍然有不少被保存著。

華山腳下古蹟薈萃

  現在,且讓我們邁開腳步,越過時空,走向那似曾相識的華山:

玉泉院

  「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山攀登的地點,始自山腳的玉泉院。玉泉院的成名,源於玉泉,傳說院內的泉水與西峰鎮嶽宮內的「玉井」相通。當年,金仙公主在華山修道,早晨起來,汲水洗頭,一不小心將玉簪掉落「玉井」中,第二天,當她返回住所,今玉泉院東方的「仙姑觀」(據說是唐玄宗為妹妹金仙公主修建的),到玉泉洗手時,意外的在水中撈起了丟失的玉簪,後來,道家在這裡建院時,就取名「玉泉院」。

  傳說玉泉院清冽甘甜,服後可以治病,不過在清康熙四十二年(西元一七0三年)時,泉被山洪沖毀,院內泉水乾涸,後人為了不負玉泉盛名,乃引山峪之水入院讓遊客來訪時,仍會感念當年「泉石如畫,流水瀠洄,老樹虬蟠、綠陰蔽天、泉水環抱」的美景。

希夷祠

  玉泉院內,有希夷祠,供奉著陳摶。

  陳摶,五代時期人,生年不詳,曾參加科舉考試,可惜未中,但也促使他不再在仕途及塵世上追求,從此以山水為樂,先在武當山隱居二十多年,七十歲那年移居華山,傳說活到一百一十八歲。學識淵博、深通易學,又擅長詩文,他的思想,曾影響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他的詩作,道家思想很濃,主張「閒時休說人世」,也有不少描寫河川山色的文章,生動自然、熱情豪放。

  陳摶,人們尊稱為「扶搖子」,「希夷先生」等,但最有名的莫過「睡仙」。

  傳說,他在華山隱居後,大多時候,閉門獨睡,數月不起,前來拜訪的人,大多只見大門緊閉,偶而聽到房內傳來鳥鳴蟲叫,如果從門隙向裡窺望,只見院內雜草叢生,還有野獸留下的足跡,卻不見人影。

  傳說,有一次。一個上山砍柴的樵夫,多次窺望只見室內床上躺著一人,久久不見動靜,非常驚異,以為是屍體,於是進內探看,發現是道士陳摶,就用手輕摸他的心臟,居然仍在跳動,身體也仍有體溫,顯然只是沉睡而不是死亡。

  滿腹經綸的陳摶是否在長睡中,進入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值得我們尋思。但不可否認這些傳說,使得陳摶在當時就被視為異人,從後唐莊宗,後周世宗,宋太祖到宋太宗,都曾多次下詔召見,甚至賜以封號(「希夷先生」是宋太宗趙光義賜予陳摶的封號),華山道教將他尊為道祖,在玉泉院內建祠供奉。

  「漢神醫華陀墓碑」是玉泉院內著名的石題刻之一,據後漢書華陀傳記載,華陀的好友魯女生出家隱居在華山的白鹿龕,華陀常來這裡訪友,也時常留住一段時間,與魯女生一起採藥,製藥丸,濟世救人,平常華陀總是穿戴著魯女生的道袍方巾,腰間繫著大葫蘆,下山為百姓治病。當華佗被曹操殺害的消息傳來,當地百姓十分悲痛,便在山下紅岩村附近營建衣冠塚,後人為了不忘華陀,就將石碑移入玉泉院內。

雲台觀

  從玉泉院北行約一公里,便來到現在的華山中學,這個地方曾是歷史上很有名氣的道教活動地──雲台觀,據說古代帝王來華山巡狩祭天,無法登山時也要來這裡看一看,雲台觀正式建立於魏晉南北朝。

  希夷先生陳摶隱居華山時,大部分時間他即在此地,他在此「閉門長睡」,也在此「著書立說」。

  明末學者顧炎武醫生堅持反清復明,誓死不做清朝官吏,當他六十五歲時,由女婿陪同,用兩大騾子馱著他終生所寫的書稿,另外帶兩匹大馬作為他的換騎,來到華山下的王山史(宏撰)家中,結束幾近一生飄游的生活,開始潛隱華山,後來他們倆人在雲台觀建朱子祠,祠內供奉朱熹塑像,他遷居於此,打算在此地講學,期盼藉教育重振儒學,也期盼藉此為光復神州的理想播下種子。令人惋惜的是康熙二十一年的春節,顧炎武受友人邀請到太原,途中不幸從騾上摔下來死了,卒年七十歲,葬於崑山,王山史為了使子孫後代紀念顧炎武,在華山腳下的潛村為顧炎武修了衣冠塚。

  雲台觀生在明代曾毀於兵火,清乾隆年間,在這裡興建雲台書院,民國以後,改稱雲台中學,當年師爺爺潛隱大上方時,帝教的維公、維光樞機,就曾在此求學,中共佔據大陸後,這所學校就改名華山中學。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