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多凡夫自恃甚高 人慾影響氣運世運

世多凡夫自恃甚高 人慾影響氣運世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63期 » 世多凡夫自恃甚高 人慾影響氣運世運

趙光武開導師  2014-06-15 10:35

文/趙光武開導師
圖/編輯部

  極院傳播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光武開導師,結合天帝教教義、昊天心法與丹經重新解讀《莊子》,拋磚引玉,期待激揚同奮解讀經典,與古聖先賢炁氣交流,為振興與發揚中華文化戮力以赴。天帝教《教訊》,自352期起連載。

 

  莊子善用「寓言」來講道理;「寓言」之名,即出自《莊子》。他「寓言」故事的真實性無關緊要,但是故事越誇張且幾近荒誕,越激發思考。

  〈逍遙遊〉走筆至此,由「物化」轉為「人化」,即精神世界、心性的變化。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莊子闡述:才能、見識與經驗能勝任某項職務的,當鄉長的,當國君的,他們的自我感覺,都是這副模樣。而以天下大同、挽救危難為職志的聖人宋榮子只是寬厚地付之一笑。因為宋榮子意志剛強、原則堅定,他捨己為人,不受外界虛榮、環境影響特立獨行的人格修養,已達聖人、賢人之境。他不追求世俗的功利,確立了很高的精神價值。雖然如此,但他還是有欠缺的地方。

  「故夫知效一官」:「效」是驗證、證明,也有盡力、效勞的意思。《廣雅‧效韻》:「效,效驗,效力也。」此處的「效」應解為「效驗」,方能與後面的「比」、「合」、「徵」對應。

  因為在莊子的年代,「官」指一種職務,一種社會分工。

  《商君書‧去強》:「農、商、官三者,國之常官也。」《呂氏春秋‧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高誘注:「三官,農、工、賈也。」《管子‧海王》:「桓公曰:『然則吾何以為國﹖』管子對曰:『唯官山海為可耳。』」郭沫若等集校引馬元材云:「『官』即『管』字之假借。」

  因此,「官」即指掌握一定權力的人員,且以管理人員為主,並非掌握權力的行政司法人員專稱。

才高識廣也有侷限

  「比、合、徵」都表示動作的結果,因此,首段可以解讀為「知效於一官」、「行比於一鄉」、「德合於一君,而徵於一國者」。所以「知效於一官」,即才能、見識與經驗能勝任某項職務的。

  人的才能、見識與經驗能勝任某項職務,也有侷限。有些人是天生的業務人才,可是當主管就一塌糊塗;有些人雄才大略,但可能是生活的白痴;有些人做學問、寫文章一流,上了臺胡說八道、沒有章法;有些人說得一口好菜,進了廚房會搞得烏煙瘴氣。

  周制「鄉」指基層行政單位,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鄭玄注:「鄉萬二千五百家。」

  《墨子‧尚同上》:「鄉長者,鄉之仁人也。」同時說:「聞善而不善者,必以告鄉長。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則鄉何說以亂哉。察鄉之所以治者何也?鄉長唯能壹同鄉之義,是以鄉治也。」

  墨子指出,「鄉長是這一鄉的仁人。」同時說道:「聽到善和不善,都必須報告給鄉長。鄉長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長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除不好的話語,學習鄉長的好話;去除不好的行為,學習鄉長的好行為。那麼,鄉內還會混亂嗎?考察一鄉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鄉長能統一鄉中的意見,所以鄉內就治理好了。」

  可見先秦儒、道與墨家等共同的政治理想,是為現代所謂的「菁英政治」。鄉長、國君等既是政治領袖,也是道德領袖。國君的德行,關係到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決定國力的強弱。

  擔當某項職務的,當鄉長的,當國君的,他們的自我感覺,也是這副模樣。莊子從「小大之辯」延伸來說這類人,在世俗眼光看來,都是成功人士,不僅有名有利,而且道貌岸然,眾望所歸。

  但莊子認為,他們都侷限於自己的知性,而且對大道一無所知,又不感興趣,因此,其實是可笑與可憐的「凡夫」。

  莊子對待凡夫的態度,本質上是慈愛與關切;在形式上則猛烈地抨擊,當頭棒喝是為了使之驚醒。所以莊子下面加了一句「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每個人的知識境界不同,一般來說都自視甚高,看自己都覺得可愛,自己的看法絕對是最棒的;看別人總覺得不行,別人的看法根本是狗屎。

  就像小鳥笑大鵬鳥飛那麼高、那麼遠幹什麼?有什麼了不起?我「咚」一聲跳到樹上,一樣是在飛。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寬以律己、嚴以責人」。

治世以儒 亂世以道

  對應以上的「凡夫」,莊子提出在中國歷史中,每逢撥亂返正的時代,國家民族最艱難困苦的時候,幕前、幕後起大作用的「隱士」,他們不但有治世的良策,也有得天下的謀略,如著名的張良、劉伯溫,還有許許多多功成身退、不為人知的隱士。

  回顧中國歷史,可以發現「治世儒,太平佛,亂世道」,這是對傳統三個宗教「流行」與否的看法之一。

  亂世時,道家的隱士憂於天下,不忍生民塗炭,所以或出頭,或助人打天下;打天下強調兵法謀略,所以亂世「道」流行了。天下打下來,用「儒」治世才能長治久安,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時期,佛家普度眾生,其實亂世也是普度眾生,利益眾生,就會感覺佛門很興盛。

  但也有人將治、過渡與亂三種社會狀態對應儒釋道三家,提出「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入亂是儒家!」

  因為,道家強調「無為而治」,社會由亂轉治,需與民休養生息,道家思想比較符合社會需求,就流行了;社會要大亂了,佛家思想就會流行,因為個人無能為力只能靠此轉化、調整自己的思想。而儒家的盛行,正是社會由治入亂的一種表現。

  社會思潮跟隨歷史潮流,三種社會狀態分別對應三家,仍有其因果關係,並不是因為推廣道家,國家就會大治,也不是因為推廣佛家,國家就大亂。

  莊子佩服的隱士,「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全世界的人都恭維他,他理都不理;「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罵他、反對他,他也不改變自己奮鬥的意志與方向。

  「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我是誰?誰是我?何謂物?何謂心?他了然於胸,做人做事原則分明,人世間的光榮、恥辱,無法影響他的獨立人格。「斯已矣。」這些人不也是儒家標榜的聖人、賢人、君子嗎?

行不居名 道成弗居

  猶如宗主於本師世尊前往西北弘教時勉勵「夫大仁若山,大智若水;聖人之道,若山若水,吾之道亦若山若水耳。在功而不居功,在名而不居名,在道而不居道。在功不居功,功成;在名不居名,名成;在道而不居道,道成。如斯則可以跳出五行,逃出環境,此乃大智慧,大丈夫為人之道也。」

  但是,話說到最後,莊子加了「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這句話就妙了。一方面可以說,歷史上的高人隱士不是常有,可能幾百年才出一個;另一種解釋,是這些高人隱士對這個世界常存隱憂,因為,人的慾望會影響氣運與世運。

  所以,清虛宮弘法院教師民國86年11月30日垂訓述及「欲望」中說:「人類之欲求有一通病,在於不知節制,任由欲望肆無忌憚的追求,一如深壑難填,於是乎為達滿足欲求,不惜不擇手段,乃至鋌而走險,最後迷失本心本性,喪失良知良能,將十分難得擁有的人生光明前途斷送,此種活生生的例證實不知凡幾,不可勝數!

  吾人既知欲望乃人之本能,也找到它的通病,若能有適當之調和,生理與心理產生和諧,性與欲產生和諧,才是人生修行之真諦,以人類之科技之發展而論,其中不乏因求知欲望之驅使所產生,有的可以造福人群,有的卻是遺禍無窮,其中關鍵即在欲望之和與亂差別耳!」

  是以同奮身處紅塵火宅中,一面生活,一面修持;當知節制個人欲望,以潔欲為原則,潔身自守,出淤泥而不染,才足以自救救人,否則一旦陷入欲望的深淵中,將無以自拔。

  更何況人類心氣相應氣運、世運之運行,心氣向善向惡是人間和與亂之關鍵,人間戾氣沖塞,即召來劫運,天災人禍其來有自。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