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與經典貫通之探討
進道獎得主/施光旅 1991-06-25 10:45
宇宙大道徵文獎得獎系列
教義是帝教永垂萬禩之本,其綱領為 天帝真道,立論積極向上,樂觀奮鬥。旨在使人認識宇宙人生的新境界,啟發人類開拓生存競爭之思想領域,祛除侵略相殘之心理,邁向精神之重建,道德的重整,使人心能於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挽救世界末劫,使之消弭於無形。期望先由宗教大同做起,普及教化,進而共躋世界於和平大同之境,屆時,聖凡平等,天人一體,達到全宇宙人類永生共生境界。
新境界一書在闡明宇宙真理,揭發形成宇宙天體之始源,心(和子)物(電子)相配一元二用宇宙本體之由來,以及生命之究竟,精神之寄託,奮鬥之階段,世界之歸途,均依據科學之理論分章探討,詳加說明。實開未來學術之先河,創空前宗教之新義,導人類努力於正路,求天人大同之理想能早日實現之寶筏。
帝教經典有:特定經典、共同經典、基本經典等三種。
一、特定經典為因應(1)救劫救急化延核劫之時代使命,(2)鞏固台澎金馬再造中華之當前特定任務。而要求全教教徒同奮,必須朝著共同奮鬥之目標,不求個人福報,朝晚虔誠祈誦「皇誥」、「三期匯宗應元寶誥」、及「祈禱詞」。
二、共同經典是以(1)天帝道統之第五十一代天極教至第五十四代天德教,歷代各教經典為共同經典。
三、基本經典有三:(1)以原天人教於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十月奉頒「天人日誦大同平等奮鬥真經」,(2)繼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下元勝會復奉頒「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3)再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元月又奉頒「天人親和真經」,相繼曉諭全教教徒虔誦力行,修己淑人之用。於本教復興第一代開創伊始,奉詔為我教之基本經典。復於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廿一日遵奉聖詔重印上述三經,願我同奮結合特定經典以及共同經典,配合時代使命,加強內心修養,發揮精誠力量,以求感格天心,達成時代使命與特定任務。此三本基本經典,內容深奧,不但同奮們可修持自己,也能造福他人。
其一:天人日誦大同平等奮鬥真經。
(1)分有「大同」、「平等」、「奮鬥」三經,為天人教主應時代所說之法,經天人親和頒行人間,凡我天帝教教徒持續不斷奮鬥的忠誠同奮,皆應澈悟妙理,虔誠持誦,故名曰「天人日誦」。
(2)大同經為倡行大道、天下為公之寶典。
平等經為去除人我、消弭階級之寶典。
奮鬥經為日進無疆、自強不息之寶典。
如能持誦不輟,則可福慧雙修,人己並利,遜願無窮,功德無量。
每日分為三壇,早壇大同經、午壇平等經、晚壇奮鬥經,順序禮誦,不可顛倒。
其二:天人親和北斗徵祥真經。
(1)本經為天人教主于民國癸未下元勝會時,雲集一切道眾,志心恭敬斗姥元君說召頒行人間,凡我同奮皆應虔誠禮誦,以召祥和。
(2)此經為祈求移星換斗、化戾臻祥、延生祚福、增祿添壽之無上真經。
(3)凡發心虔誦皇誥、寶誥,不斷奮鬥之忠誠同奮,同時再誦此經,必可一切遂思感應無量。
(4)每月初三、十六、廿七,三日斗期,有各星君隨炁應化巡注上下,能於每期晚間信祈祝禱,孚感益宏。
其三:天人親和真經。
(1)本經為三期主宰天人教主為增強教徒同奮向天奮鬥之力量,特說此經頒行人間。
(2)凡我真誠奮鬥同奮,必須清心寡慾,誦持此經,除在教壇或在家庭,甚或出門旅行亦可隨身攜帶,靜室焚香,虔誠持誦,必獲感應。
基本經典乃教義之延伸,旨在補述教義中未及詳述之處,加以詳細引伸,盡述其至理。無論從物質之自然觀或從精神之人生觀來探討,都有其密切配合、息息相關之道理存在,有待我們仔細而深入的去探討與研究。茲就個人研究所得分述如后:
甲、物質之自然觀
壹、宇宙之本體:教義中明白的指出宇宙間構成物質之最終成分是「電子」與「和子」。
1.電子:僅能表示宇宙中一切自然現象中之一面而已,即係陰性的、靜態的、被動的、自然的、機械的,宇宙間若僅有電子而無和子,即呈最單純的自然現象──僅有光氣及水而沒有動物、植物、礦物的存在。
2.和子:代表宇宙一切現象中之屬於陽性的、主動的、自由的、自覺的一面,宇宙中如一旦僅有和子而無電子,則雖有最高之智慧亦不能形成物質的世界,而最高智慧之和子若誤入極低量陽電子所構成之物體中,亦不能發揮其功能,即所謂「後天不足」是也。
3.因此,必須和子與電子(即陰與陽)兩相配合「一元二用」,然後宇宙始能具有「物質」與「自然」之現象。各種生物始有發展其生機及自覺性之機能,而此一切現象中之動態的「根源」,都是出自電子力與和子力所組成的「和力」而來。
4.由「和力」擴大而成為極大之旋動力時,即成為根本上構成宇宙天體之「旋和力」,此種現象係屬物質之「自然的」現象,故可有一定之公律,依力學之原理而維持其運行。若此種「和力」一旦失去和合之關係,則「旋和律」即不能成立,而宇宙即歸於混沌之現象。
5.總之,宇宙一切現象都處在動態中:
(1)大者如形成宇宙天體之「旋和力」。
(2)中者如人體中電子與和子交相推動之「動力」。
(3)小而至於一杯水中「電子之活動」,均無片刻休止。
故日「物質與自然常動,動者自動,靜者亦動,是為萬有動力」。
天人親和真經中,我們的師尊天人教主曰:「宇際天間,二大勝善,十大天人,敢請其一,曰:二大勝善,曰同曰異,質以輕濁,衡以微重,質若滄浪,衡若鴻泰,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因是四善,有名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復名同衡相衡,異衡相列,復名異氣是求,同氣是離,宇間因其二大勝善,生和十大天人。」
將之與教義所述之理論配合連貫就產生左列結論:
一、宇際天間,二大勝善:就是宇宙的本體──電子與和子。
二、曰同曰異:就是說明電子與和子結合的過程。
1、電子在維繫一種物體之和合時,由無數之陰電子結成陰電,再由無數之陽電子結成陽電,是一種「同引異排」的作用,故曰同。
2、而此兩種電力「異引」方成物質,由此陰陽電合成之物質再與和子「異引」而成有生機之物體;所荷「陽電予」數高,為高等生物,「陽電子」少,為低劣之物體,上述二種都屬「異引同排」的作用,故曰異。
三、質以輕濁,衡以微重,質若滄浪,衡若鴻泰:此四句在說明「電子」構成物質之「質」與「能」的關係。
1、質的關係在決定物質「動能之高下」的分別。
2、能(量)的關係則為物質「精粗」的分別。
3、陽電子較輕而動力大,質精微而密度小,速度快。
4、陰電子較重而動力小,質粗重而密度大,速度慢。
故曰:質以輕濁,衡以微重。(陽電子輕微,陰電子濁重)
5、電子之來源為前一個旋和系之遺留物。當混沌之初,此種纖微之物質即已存在於洪大液體之中,乃前一個旋和系成為彗星狀態而歸於毀滅時,其一切物質均碎為微塵,而彌漫於大空間之液體中,此種遺留之微塵即係陰電子。(經中說衡若鴻泰)
6、在洪大液體中,其中變為輕氣而浮遊於液體之上者,即為陽電子。(經中說質若滄浪)
故曰:質若滄浪,衡若鴻泰。
四、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此四句在說明和子因其配合之原素的異同,即四種原素比例之輕重而產生:
1、有質分之不同,因此在後天時其「性知」亦不同。
2、且以後天之電子成分不等,故其「性情」又不向。
茲分述其結果如左:
1、和子強+電子強:形成物質「暴而威」。即經曰:濁其濁。
2、和子強+電子弱:形成物質「精而果」。即經曰:清其清。
3、和子弱+電子強:形成物質「吝而粗」。即經曰:重執重。
4、和子弱+電子弱:形成物質「文而雅」。即經曰:微至微。
故經曰:因是四善:意思是說就因上述所敘叫種原素的差異而構成此四種不同的物質,且都秉有生理的遺傳(電子方面的)以及先天之遺性(和子方面的)。
五、由前述第二項曰同曰異之「同引」及「異引」的兩種過程中又產生了三種定律:
經曰:有名同質相引,異質相悖:意思是說陰陽電子尚未達到適度熱準時,不能成為一個定位,故陰電子結成陰電,陽電子結成陽電,所以是一種「同性物質,同引異排」的定律。
經曰:復名同衡相衡,異衡相列:就是陰陽電子達到熱準後,兩種電力相引扭合,而成物質(由電子結成原子,原子成分子,分子成物體,即所謂「愛力」之作用)。而成為電(包括陰電與陽電),此種電即為大空中之雷電之電,亦即吾人心目中所感覺而得以實驗之電。其定律為「同性物質,同排異引」,如世人所知。
經曰:復名異氣是求,同氣是離:就是已合成物質之電子(即陰電體物質)與含有陽電之質素瀰漫於大空之間,與世間各處之和子,陰陽兩電相值,即行結合成有生機之物體。礦物植物得之即有生機,動物得之即有生命。故曰異氣是求。而絕不會「和子與和子」及已達到適度熱準之「電子與電子」相引。故曰同氣是離。這是一種「異性物質異引,同性物質同排」的定律。
經曰:宇宙因其二大勝善,生和十大天人:宇宙間就是以此二大勝善──電子與和子──經過二種作用,三種定律,而生和了十大天人。這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亦即 天帝之真道,宇宙之至理。
接著,天人親和真經再延伸教義中未及詳述之部份,經中曰:十大天人,曰聖、曰凡、曰和凡、曰飛和凡、曰藏生凡、曰非藏生凡、曰基動凡、曰動凡、曰基靜凡、曰靜凡,是名十大天人。並解釋如左:
一、靜凡:有知無行,日月之異,基化而行,是名靜凡,若斯蘊覆積礦。應屬質粗而密度大之礦物,如煤礦等。
二、基靜凡:有生和,有知和,親而化,伏而行,名基靜凡。應屬質精微而密度小之礦物,如金銀銅鐵鑽石等。
三、動凡:有知有行,日月以進,是名動凡,若斯山巖天石。應屬大宇宙空間裡所有的行星,如人類居住的地球。
四、基動凡:有和有知,緩而行,日而壽,莫年而鑑,莫壽以視,是名基動凡。應屬宇宙間閃亮的恒星,即太陽。
五、非藏生凡:有知有行,春生冬藏,暮朝無時,是名非藏生凡,若斯原花嶺草。應屬花草果蔬稻禾之類的植物。
六、藏生凡:春氣以為朝,冬斂以為夕,寄偶張宇中,有知有行,且有覺無耐,壽時有節,有知,有能,有行,日恒其態,月無異行,是名藏生凡,若松柏之青,竹之潔,更間壽世,質有知,衡有行,是質平等,是衡上下爾。應屬壽命悠久如松柏竹之類的植物。
七、飛和凡: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察伏上下,知能有質,行動是衡,是名飛和凡,僅管窺洞悉於朝暮,是名有知有行。應屬胎生、卵生之飛禽走獸、水族魚類等。
八、和凡:覺窺微,動有致,靜有思,袒前持後,知能同行,是名和凡,以覺為嗅,以音為聲,質等衡權,基原生和爾。應屬濕生、化生之昆蟲、蚊、蠅等之類。
九、凡:慧銳智度,致利致行,是名凡,亦即人,質衡等,天人原生。即屬人類,如能性命雙修,可證聖凡平等。
十、聖:以進是聖,慧超凡倫,覺與知能,銳智度致,以名知能同行。即為聖人,如教義中所說,可以突破一個旋和系,繼績修持可再往上提昇,晉至仙佛之境。
貳、宇宙之起源:教義中有關宇宙之起源與演化,評述著旋和系之形成及大旋和系之形成。於天人親和真經中有一段相關之經文如是云:「天之層,由用三才,分其兀,以列其角,旋行其間,以彌達際宇,生滅無常……」。此段經文意即在說明宇宙之起源,物質與精神世界的形成,也就是大旋和系之全面觀。現在簡單解釋如左:
一、天之層,由用三才:分縱橫兩面來探討
由縱面剖析,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曹,上清為天,下濁為地,而人居其中。其親和修持的方法就是帝教的三奮,向天(天)奮鬥、向自然(地)奮鬥、向自己(人)奮鬥。經中說:當有百大弟子眾,以行親和力,解昧三才道,得盡奮鬥律。同奮當共勉之。
由橫面觀察,三才是指每一個小小天就包含三個旋和系(太陽系)而言。教義裡指出大旋和系之全面觀為整個宇宙,即由千千萬萬之旋和系所形成,其組織必形成為三角聯繫之狀態,如有一個毀滅,仍必須與其他系保持三角形態(即距離放大),並不斷產生新系。
二、分其兀,以列其角:兀就是ㄦ加上一,而ㄦ的意思是天人,意指每個旋和系本體包括行星在內,都是十大天人之一。動凡就是指行星譬如我們居住的地球,基動凡就是指旋和系裡的恒星,也就是太陽(每個旋和系的中心)。那麼「兀」就是指每個小小天中的三個旋和系,按其形成的必備條件,保持三角聯繫的狀態,其間各有一道旋和風隔離之,以免碰撞,這是自然的現象,所以說「分其兀」。那麼「以列其角」就是三個旋和系相互列成三角形而旋行的意思。
三、旋行其間,以彌達際宇,生滅無常……;分三段解釋
旋行其間:整個宇宙就是由千千萬萬個旋和系組成,各循軌道,有規律的旋行而不息,各不相碰。
以彌達際宇:就是指千千萬萬個旋和系,充溢於整個宇宙的空間。
生滅無常:是指千千萬萬個旋和系,由滋長至混沌、由混沌而再滋長,如此盈虛消長,循迴遞嬗不已。故日「生滅無常」。
參、星球之形成:教義中講述旋和系在原始星雲狀態時,其最早或最大之稜形凝體,即形成最大之旋和力,位於中央,成為整個系統中之核心點,自轉而不公轉成為恒星,將其附近旋和力較小之稜體,一一吸入其旋力之中,而成為行星及衛星(如前述之動凡即行星,基動凡即恒星之研討)。我們相信宇宙間每個太陽系裡,至少有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地球,本地球是繞行太陽運行的第三顆行星。有關地球的運行於天人親和真經中有一段相關的經文,經中曰:「天有其四時,迎環無休;地有其四維,奠定無流。」天有其四時即春夏秋冬,地有其四維即東西南北。茲詳細說明如左:
一、四時即四季屬時間,四維即四方屬空間,由此時空的密切配合運行而滋生地球上的萬物,這就是造化的微妙,宇宙的奧秘。為了易於瞭解,先由空間來探討:
1、地球自轉本軸一週為一日須二十四小時,因而有晝夜之別。其日出為東方,日落為西方,由此而有東方西方之分。
2、地球自轉之軸永遠不變,依所轉之方向即由東而西將地球平分作一大圈名曰赤道,距赤道向上延伸九十度曰北極,向下延伸九十度曰南極,因此有南方北方之別。此兩極因距離太陽較遠受熱最微,故表面之冰難以融解,又因旋風之力以正切線通過其間,故終年酷寒,仍保留原始冰殼之舊況。
3、距赤道南、北各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各作一圈與赤道平行,在北者為北迴歸線,在南者為南迴歸線。(北迴歸線通過嘉義)
4、距南、北極二十三度二十七分亦各作一圈與赤道平行,近北極者為北極圈,近南極者為南極圈。
5、地居南北二迴歸線之間為「熱帶」,居北極圈與北迴歸線之間者為「北溫帶」,居南極圈與南迴歸線之間者為「南溫帶」,其居北極圈內者為「北寒帶」,居南極圈內者為「南寒帶」。
6、氣候的差別:
(1)、熱帶之地,一年之內日光必兩次正射其頂故炎熱。
(2)、寒帶之地a日光照至赤道之南,則北極半年無光。b日光照至赤道之北,則南極半年無光。c南北極各半年為晝,半年為夜,故極寒冷。
(3)、溫帶之地,日光不能正射其頂,亦不至一日無光,故氣候溫和,中國在北溫帶之內。由此可知東西之分在於定晝夜,南北之別在於定氣候。
故曰:「地有其四維,奠定無流。」
二、至於時間的分析如下: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須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八秒。其軌道為橢圓形,故距日有遠近,一月一日距離最近,謂之近日點,七月二日距離最遠,謂之遠日點。地球沿此軌道:(1)由南而北公轉,(2)由東而西自轉,呈(旋和系)字型運行不息。其地軸與軌道面之垂直線常為二十七分五十秒角度之傾斜,因而有四季之分。
1、春分時,日光正照赤道,南北兩半球各得其半,地球自轉一週,向日一半背日一半,故各地之晝夜平均。
2、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照南半球漸少,至夏至而極,處赤道北者見日多而背日少,故夜短而晝長,處赤道南者反是。
3、夏至以後,日漸南移,至秋分復照赤道,南北兩半球乃各得其半,故晝夜復平均。
4、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照北半球漸少,至冬至而極,處赤道南者見日多而背日少,故夜短而晝長,處赤道北者反是。
5、若無地軸與繞日軌道面之垂直線的二十七分五十秒之傾斜度,則終年太陽常照赤道皆如春分秋分,則晝夜無長短之殊,而兩極地方將各有晝無夜矣。斯時也,就無四時之分。故其造化之微妙,宇宙之奧秘就在其地軸與軌道面之垂直線的二十七分五十秒的傾斜度矣。在人體而言心臟就是左傾,可見人體與天體相同,天人合一。所以經中說「天有其四時,迎環無休。」
乙、精神之人生觀:
壹、生命之究竟:生命之來源,必須宇宙間兩種基本質素之調和,即和子與電子之適切配合,方能產生低級物體之生機及高級物體之生命。故生機及生命之來源,首先必由電子組合之演進,而奠其機械的基礎,然後配以和子,方能表現出各種有機物及無機物萬殊之狀態。此二種質素相互影響。和子固能支配電子;然電子亦能影響和子。和子為靈,電子為肉,和子與電子間之鬥爭,永無巳時,即所謂靈肉之衝突。和子因屬善性與動態,故能欣欣向榮,如喜氣之蓬勃上升:電子屬惡性與靜態,如枯木之經久而腐朽。善者氣清而為命,惡者氣濁而成物,有命者可以悠久,無命者究其極不過曇花之一現,故精神可以垂持,物質不足悠傳,善惡即由分矣。如和子領導得宜,則靜者自必隨之而趨向於善,否則若和子發出惡性之意念,則電子以為同性來引,更必趨於窮惡。和子若君子,電子若小人,小人之心,以君子之心為心,君子向善,小人亦必從而俱往,若君子有虛偽之意(偽君子),則小人必以兇惡之心趨奉以奉承君子。是故性慾之關鍵,首在於和子之向真與向善,人生之性質,亦即此心物的戰鬥也。
人生究係唯心,抑係唯物,此亙古之謎也。過去之宗教及哲學家多從唯心立論,近日科學界及唯物論者多偏向於唯物。實則心之與物,不僅皆有其存在之事實,且係相因相成而互輔互助。可見此宇宙之中,實為心物並存統一調和之場所,即和子與電子之一元二用之世界也。人生之性質,亦無他,心物之一元二用論耳。
凡善能把握人生之善性者,則電子沾染較少。蓋和子清輕而活潑,一旦脫離其笨重之軀殼,必能遠走高飛,不為自然律之引力及風力所制。其生活之境界即是天國仙境。如人不善自把握其和子,則必為盲動之電子所佔滿,而逝世後沈淪地面,無法遠行,即淪為偶然律之和子,而歸於無常之命運,今生為人,來生或為雞犬,或為木石。因充滿電子而淪為偶然律之和子,了無自擇之力,當其飄渺於地面之時,隨時隨地均有陷阱,可謂荊棘遍地,偶一不慎即被吸入,一經吸入,即非俟該物毀滅期至,否則不能脫離。是以礦物中之和子,可以被嬰兒吸入,而人類之和子,有時亦可以被動物植物礦物吸入。試想以人類之和子,一旦被吸入低級電子成分所湊成之石塊或草木之中,則其感覺當如何?誠可謂不寒而慄矣!蓋自有天地以來,所有一切高山森林中被拘禁之和子,其悲慘之命運,即佛說所謂刀山劍樹無間地獄者是也。非俟天然淘汰,山崩石爛之時,當永無出期,幸而為人,亦不過曇花一現而已。故生前不修,死後即無能為力,一切唯有服從大自然之支配。如能始終用其真意真性而制勝欲倫,則和子之生命自能保持其知覺與智慧,自有其繼續發展之能力,則自能超出自然律,而免顛倒輪迴。由此可見道(自然)德(物質)之修養,不但為人生在世時之必要條件:更為人生自救其靈魂及永恒生命之不二法門。故人生之究竟,即為自我創造與奮鬥。
天人親和真經中,有關人生之究竟的經文如左:
一、教主日:「十大天人,其質亦等,衡其氣量,引求悖離之故,或凡者,氣衡輕,引惟高,求得彌明和子,合為體魂,得質銳智體,慧生其用,足其能足,以體為仁,以仁合真。」此段在說明能自我創造與奮鬥,自能超脫自然律,而免於輪迴。
二、經日:「若有藏生凡,以至非藏生凡,動凡、靜凡,一切無名凡,苟得其高明彌遠之和子無離,動於迹,放其萌,強其化,實其質,其靜亦苦,其動惟艱,苟尤無間,亦實無間,因其等等故,親其和,引其求,怠其質,危其行,是諸有行有動,有知有慧,足銳足都,是翊十大天人。」此段經文在說明如人不善自把握,即淪入偶然律,而歸於無常之命運,如佛說之無間地獄,沉淪無期。
三、教主日:「銳智行眾,志心不潔,凡天人之謂,升勝而為聖,墮勝而為業,能志一心者,淨質銳業,以銳其勝,得絕越為聖,以其十大天人,均主為聖,而定宇間,焉有生而為聖,生而為凡,生而為動凡,生而為靜凡,苟其先知得其質,先覺得其銳,先行得其迅,先淨得其業,以為聖,是孰為聖,是其先親而和應故。」此段經文之意,在延伸教義中未及盡述之處加以補足。意思在說明二大勝善,電子與和子,因何演化出十大天人。其起因在於人類,即經中之「銳智行眾」,不知善自把握,任其電子之惡性,趨入惡性循環而不自知,即經中之「志心不潔」。教義中如此說:一切電體均有引力,相互吸引,其速無比。人類心性及欲念之起伏,即為電力之引合。人身中之電,有陰電與陽電之別,此種電力之放射,即形成意念之動因與性格之表現。(1)在和子之電質中所射出為陽電,代表和善與慈悲之情緒。(2)在電子中放射者為陰電,即代表貪瞋癡等情緒,而愛則為折衷的情緒,亦即為「熱準」。(3)陽電之放射,為直線的,直覺的,故最易得到直接之感應。(4)陰電之放射,則為間接的,曲線的。蓋人類當起惡念之時,其腦中必起極大之徘徊與猶豫或狂亂之思潮,此時其和子中之電質即發生電氣化學上之變化,陽電子一變而為陰電子,此陰電子之放射,乃形成為該人之惡念的決心而有行動隨之。故人類若常起惡念,其和子屢經陰電子之化合,即成為包容極多數陰電子之和子,而行惡乃成習慣,雖欲制服之,亦不可能矣。故經中說:「志心不潔。」
接著,經中又說:「凡天人之謂,升勝而為聖,墮勝而為業。」意思是說能善於把握自我創造與奮鬥者,自能超脫自然律,而成為聖。其相反者,即如經中之「墮勝而為業」,也由此「墮勝」而衍生出因業力的熱準之不同,而演化出十大天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聖、凡、動凡、靜凡……。而是先有其親力,即業力(升勝為善業,墮勝為惡業)之熱準,發出親力,才有十大天人之電子體所回應的和力,相引而成十大天人。
貳、親和力之關係:教義中如此說:親和力者,異性相引之電力作用也。蓋人類之思想,即為一種電力之發射。此種思想如在其散亂放出,即投向四方而歸於虛無。若專心集注,凝向一點,則久而久之,即能引起所集注對象之電力的反應,兩電相交,乃有和力之發生。然親和力之形成,必須以「至誠之心」為之。蓋惟有虔誠祈禱,精神貫注,念念集中,其電力方能達到一定之熱準,而發出放射,即所謂「誠則靈」是也,否則即歸無效,非神不靈,不誠故也,天地之大惟誠為貴。親和力之產生,「誠」之物理的結果而已。所以經中說:「是以親和之準,在於一ㄦ。」
故人類但須培養其親力,以至相當熱準,即能引來神佛之和力,至其逝世時,則由神佛降至同溫層附近加以接引,然後由電力將其挾至其應到之處。耶教徒求登天堂,佛教徒求生樂土,如其念誠,即可引來耶穌、阿彌陀佛之和力,而將其捲至彼處。意雖玄妙,理實至簡,親和力之異電相引而已。
至於具有修持功夫者,則為憑其自力以求達到聖域,與仰仗親和力之相引他力者固不同也。職是之故,人類培養其親和力之方法,實不出下列三種:
1、立功德於世,逝世後即為自由神。
2、增加親力,引來其所親近之神佛的和力,而得昇至較高之境界。
3、鍛鍊精神,以求力達到適應其逝世後之新的自然環境之理想,而依其修持力之大小,逝世後進入不同之境界。
上述三種親和方法,經中如此說:
1、教主曰:「人體之道,與天無異,天分氣質運時,人身亦然,是人之體,感於其正,其氣發而至剛,出其玄門,與天同真。」本方法可達自由神之境界。
2、經曰:「是以親誠之氣,其堅亦厲,天之正氣,是名恍惚,盈而不滿,昃而不缺,恆彌其邊,恆實其虛,是故以靜有動,有靜有動,應和之性,是以配實親誠之氣,名命親和,以得其二大勝善之故,復以同異之律,得充親和之力,是配名曰神媒,以介天人,因云至剛之柔,是名和,至柔之剛是名親,是茲云然。」此法以至誠之親力,引來仙佛之和力,得昇較高境界。
3、經曰:「是以人得其正,合其時維以生,有成於上,其應必長,是以親其寂寂常照者,是為赫赫常臨人,譬云,芸生門人,能誠念親和呼號,天人親和,月渝其年,年渝其歲,歲不無時,是心住神往,發純其至柔之剛之銳,達其神注之儿,沖突蕩擊於大空之際。」此法依精神鍛鍊方法,自行突破,達到理想境界。
參、神的權威: 上帝者全宇宙間性靈之主宰,為調和自然律之最高執行者。神佛者,執行 上帝旨意之天使也。神佛根據天理,運用自然之條件,而為人類及天地間之媒介。
一、經曰:「關於神儿,恆其誠歲,動行其大神媒,以介其誠之所發,得孚其念,是大神媒,是即 上帝事,主持無喻旋界,以為大神媒,是即親其親,必孚其和,若其五教,無不云是親和,吾今實其所云,而為芸生說。」此段說明 上帝如何調和宇宙自然律。而儒釋道耶回五教都是如此親和。
二、經曰:「力其親,以透其和,得其神媒之引,以為神媒,是以無踰三年,即身神媒,是親和之力,其甚莫甚。」此段說明神媒之操縱人生,正如電力之指揮機械。而人類經過精神鍛鍊,自修自創,能無踰三年,靈機自然煥發,智慧自能圓明,至此本身即是神媒,所謂神(第三神)是人類修證而成,是在世追循 上帝所管轄之自然律者,懂得修行的真意在於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並體會到第三神論及聖凡平等的意義,而這一切都得自天人親和所賜予。故經中日:「是親和之力,其甚莫甚。」
肆、第三紀時三同之理想:由於以上兩種認識,即第三神論、聖凡平等,以及三種奮鬥之途徑,人類即可逐漸進入大同之域。大同之進行,共有三個階段,即聖凡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此時期又可名為人類宗教文化之第三紀,即機械式的自然運行。
一、經曰:「甚於事,甚於人,其甚亦功,其甚亦神,是有異氣,感其親而求,有其同氣,感其親而和,日夕無惕,時乾其意念,必體其行。」此段經文在說明「聖凡大同」之境界,即人人皆有聖的修養足以媲美仙佛而無愧。
二、經曰「有其親,必有其恆,有其恆,必有其親,邇為教,遠為邦,彌為國,切為人,以御於天下,能有其恆為親,國實其魄,民實其心,其理亦堅,其厲亦銳,小為足以禦外,大為足以協和,是故用而為民族國邦天下,是為大莫甚已。」此段經文在說明「世界大同」,即人間之大同。
三、教主曰:「大哉偉哉,天下之至道,凝於親,紀事紀用,無足其和,以為烈,剛其柔,凝在用,柔其剛,凝為體,親和之紀,必御其聖履,成其大功,以勝大仁及旋界,以達大儿及神媒,主是際宇,行蒞必雍。」此段經文在說最後之理想「天人大同」,蓋此時人類之修養,皆已達到聖凡平等之境地。而世界大同之後,又有增強其向自然奮鬥之能力。一切科學之發明,皆以窮究真理為唯一之目的,再加以神界之媒介與協助,自能促成天人交通之接近。天人之際的交通日益頻繁,真理自必日明,而最後全宇宙之大同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