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言故事集─談覺
湯賢萱 1992-01-25 11:45
人類最大的覺悟
是了解生死問題
「覺」就是「覺悟」,知道自己的行為,有不合道德規範之處,因心裏覺得慚愧而懺悔反省,繼而拿出勇氣與決心認錯改過,就是「覺悟」。過去懵懂無知,是非不明,但現在卻能洞悉一切事理,甚至未來的事情事先知道,也叫做「覺悟」。人類最大的覺悟』是了解生死的問題。生從那裏來?死至那裏去?這是古今中外的宗教家,一直不斷窮究探索的問題,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即以透視的眼光悟得正道,體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他告訴我們「世間無常」「萬物皆空」的道理,也告訴我們如何超生了死,因此他是具有大智大慧的先知先覺者,一個開悟的人。
基本上人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生與死,而生與死不過是陰陽兩氣的聚與散而已,氣聚則生,氣散則滅,而我們的生命包括精神靈魂和肉體,靈漸是真正的我,而有形的肉體卻只是我(靈魂)暫時寄居的房子而已,我(靈魂)有來有去,故房子有成有壞。我(靈魂)來了,就氣聚而付託於形體,身體即成長,這即是生;當我(靈魂)去了,就氣散而離開形體,身體即敗壞,這即是死。肉體的生命固然短暫而真正的我卻來來去去,所以也可以說生不是生,而死也不是死了。
以平等心對待朋友
以寬闊胸懷容納異己
凡是人都喜歡執著於自我的欲求,事事以「我」為中心,也不管是否會損害到他人的利益,這是私心太重的結果。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地間的一物而已,並不屬於私人所有。有一個小故事,或許可以幫助小朋友瞭解這個道理。有一天小海浪對大海浪說:「你那麼高大,而我那麼渺小,我好自卑哦!」大海浪說:「傻孩子:我們都只是大海激起的浪花而已!你屬於大海,我也屬於大海,我們都是海洋中的一部分,又何必有你我之分呢!我並不值得驕傲,而你也用不著自卑,我們同是一個整體啊!」道家的列子說:「天地間的萬物,本是不相分離的,認為私有,那就迷亂了。」
人們對於週遭的事物,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分別心,對於我所喜愛的,我極力去爭取;至於我討厭的,則避之唯恐不及。屬於自己的,我盡力愛護;屬於他人的;則任意糟蹋。我的,你的劃分得一清二楚。其實,不管任何人,都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罷了,又何必斤斤計較一些芝麻綠豆小事呢!希望小朋友者都能體認這個事實,彼此捐棄成見,和睦相處,以平等心來對待週圍的朋友;以寬闊的胸懷容納異己,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將心比心,愛人如己。
珍惜把握有限的人生
恢彼原來的善良本性
宇宙間各種的事物,時時刻刻均變幻不定,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人生的生、老、病、死等,又如美麗的花朵,終究要枯萎死亡;青翠的樹葉,總有枯黃掉落的時候,由此可知,世間的無常,一切的物質現象,皆是暫時的假相,暫時的存在而已。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就應該及早覺醒,好好的珍階把握有限的人生。修心養性,洗滌被欲望所污染的心,恢復原來的善良本性,使精神靈魂得以不生不滅,最後才能回到 上帝的身邊,和宇宙共始終。
以廿字真言做處世準則
早晚反省懺悔認錯改過
如可才能及早覺悟而到達光明的彼岸呢?古往今來凡是作惡多端,不能去除貪(取非分之財)、嗔(記仇恨、報復)、痴(怨天尤人)三毒的人,都是不能自覺的愚昧無知者,他們不懂得如何待人處世,如可修養自己內在的心性而誤入歧途,最後遭受因果報應,真是可燐又可悲啊!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過去我們曾犯下種種的過錯及早回頭,不可一錯再錯,越陷越深,終至無法自拔。今後更要以廿字真言做為人處世的準則,早晚懺悔反省,認錯改過。如果大家能從根本上改過,一心向善,沒有私欲,捨己為群,甚至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那就不會有任可的過失,也不必逐樣檢討好名、好利、好權等千百種過失,只要內心光明清淨,自然一塵不染,萬過不生。
從前種種 譬如昨日死
以後種種 譬如今日生
小朋友,該是覺悟的時候了,讓我們把心上的污泥清除乾淨,縱使曾經犯下莫大的過錯,仍有得救的機會。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只要持之以恆,學習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的做法,改過遷善,有朝一日,你就是大覺大悟的聖賢了。
故事舉例(一)
大覺大悟的佛陀 釋迦牟尼
在西元兩千五百多年前,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一位救世的佛陀誕生了,他就是釋迦牟尼佛。
傳說釋迦牟尼佛剛出生即會站立,而且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走七步之後,開口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當時他的父親淨飯王,非常驚奇,立刻請阿私陀仙人替他看相。仙人說:「仁慈的大王,由於您智德兼備,愛護百姓,種下了善因,如今才會有善果,太子他將是人間的智慧之光,他一定會捨棄王位,尋求真理,救世濟人的。」
淨飯王聽了,心裏十分憂慮,太子怎能出家修行,他將來是要當國王的呀!於是就想盡辦法來滿足太子的一切要求以及求知慾望,他遍尋名師,教導他讀書、習武,釋迦牟尼聞一而知百,聰慧異常,不久,就把老師所教的知識完全學會,而成了文武雙全的少年。
一天釋迦牟尼在御花園散步,忽然看見一隻尖嘴的鳩鳥,自天外飛來,啄取了措手不及的螳螂,牠一口咬斷螳螂的頸子,正津津有味地細嚼的時候,倏地,一隻飢餓的老鷹,從天空俯衝而下,撲攫了那隻鳩鳥,牠用利爪撕開斑鳩的身體,大啖其肉。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釋迦牟尼看了,不禁喟歎不已,他想大地的一切,看起來固然美麗,但是美麗只不過是它的外表,真正的內在世界卻到處充滿了爭奪混亂與不幸。每一個生命所擁有的,只不過是短暫的幸福而已,最後都必需面對死亡。想到這兒,他不自禁感到一股說不出來的憂傷。
不久,他和美麗的耶輸陀羅結婚了,婚後,兩人過著有如神仙美眷般的生活,之後,他就做爸爸了。
這時,釋迦牟尼有年輕貌美的妻子,有活潑可愛的小孩,有享不盡的名位財富,照理說,應該過得幸福快樂才對,但是他內心裏仍然感到空虛,總覺得生命裏缺少了什麼東西,因此他仍然悶悶不樂,經常一個人在沉思默想。
有一天,當釋迦牟尼到城外遊玩的時候,在路口看到一個衣衫襤褸,滿臉皺紋,拄著拐杖的老人,蹣跚地走著,他想:「為什麼人都逃不過年老這一關呢?我雖然是太子,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時間一到,不也會和一般人一樣,變得衰弱而蒼老?」他心中仍存著老之將至的念頭,深深地感覺人生的寂寞與苦惱。
過了幾天,他在前往南門觀賞風景的途中,又見到一個垂死的病人,口裏不停地申吟著,身體只剩下皮包骨了,仍然吃力地一跛一跛向前走。釋迦牟尼想到人生的病苦,不覺恐懼起來,他想每個人都會生病、死亡,那麼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過了兩天,他三度出遊。剛出城門不久,就看到出殯的行列,行列前後的人,滿臉都是哀戚之色,有的人甚至嚎啕大哭。釋迦牟尼他終於明白,死亡乃是人生的結局,凡是有生,最後終必走向死亡,他想到生、老、病、死的種種問題不禁難過得掉下了眼淚。
一天,他離開宮門到了北門外,遠遠地看見一位僧人迎面而來,僧人在他前面停住了腳步,指點他:「一切有形的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的,要追求精神的超脫,看破物質的享受,才能解脫生死的痛苦。」釋迦牟尼聽了以後,胸中澎湃不已,他知道所有的疑問以及生死的問題,只有出家修行才能獲得體悟。他幾經考慮後,終於下定決心,悄悄地告別親人,開始他的求道生涯,他暗地裏發誓,一定要求得生命的真理,再渡化世人,若不成功,絕不回家。
釋迦牟尼遍訪名師求道的結果,並沒有使他對生命的疑問獲得解答,於是他便決定靠自己來尋求真理。他來道迦耶山,開始獨自修道靜思,他正心誠意地專心修持,經常廢寢忘食地修戒參禪,忍耐著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嚴酷苦行,因為嚴重地缺乏營養,他的身體日漸消瘦。時間在無聲無息中消逝,不知不覺已過了六年,而釋迦牟尼也一天天走近清淨無明的解脫之門。
他領悟到要獲得解脫,並非讓肉體受苦才能得到,而是要忘卻肉體,忘卻七情六欲,否則內心的垃圾無法清除,內心不純淨又如何能走上解脫的大道呢?因此修行不能只重形式,而苦行與斷食更不是解脫的根本。於是他慢慢地又恢復了正常飲食,隨從們看到釋迦牟尼這種行為,以為他吃不了苦半途而廢,於是紛紛離他而去了。
釋迦牟尼獨自前往尼連禪河,在伽耶山的菩提樹下靜坐,心中暗暗發誓:「不得道,永遠不離坐。」這樣在風吹雨打下,他苦苦思索所有事物的道理與因果,在四十九天後的夜裏,他終於想通了一切的道理,大澈大悟,修成光明正大的覺悟境界。
已悟得正道的釋迦牟尼,內心充滿了寧靜與清明。他想:「我已證得微妙深奧的真理了,我仍需進一步自覺覺他,把真理傳播出去,讓那些迷途的世人,早日回頭。」
「但是,我所証悟的真理和世人所追求的完全相反,眾生以為一切我執(執著於自我名利的追求)才是快樂之源,我所悟得的真理,卻是以無我,捨我(去除自私的小我)為一切快樂之源,我要如何向世人解說,他們才能接受呢?」
這時候,天空忽然出現了一群天神,他們向釋迦牟尼鼓勵,要他一本初衷,永作世間的救世主佛陀,不要猶豫!於是釋迦牟尼佛懷著一顆救世濟眾的大悲心,走向急待拯救的人世間。
一天,佛陀來到了蓊鬱蒼翠的靈鷥山頂,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請佛陀講解有關生死的真理。佛陀慈悲地說道:「我們身體會生死起滅,如果我們能了解生死的無常,就不會再執著於自我了。」「忘了我而只為一切眾生,進而忘了我及一切眾生,進入不動心的境界,把心擴大到與宇宙一體時,也就沒有生死了,亦即生亦死,死亦生了!」
佛陀到處宣揚佛法,弟子越來越多,當他離家十五年的漫長歲月後,佛陀回鄉了。全家再度相聚,真是百感交集,佛陀莊嚴的看看大家,然後說:
「人生是無常的,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而人間也沒有比老、病、死更可怕的東西,當初,我一想到這個問題就困惑不已,所以我毅然出家了,此刻,我已體悟了人生的無常,成就了無上的正覺,我雖身穿粗衣,日食淡飯,但是我卻非常知足,快樂….」
佛陀在八十歲那年,身體感覺虛弱不適,他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期快到了。他慈祥地向弟子們作最後的叮嚀:「諸弟子,請不要為我悲傷,就像樹葉終要歸於大地,我只是要回到我原來的家。弟子們!我已為你們指出了道路,但是路仍然須要靠你們自己去走。記住:只有不依賴他人,才能達到最高境地。不要害怕疑惑,有大疑才有大悟,不疑則永遠不能體悟。」說罷,佛陀便安祥地倒臥在婆羅雙樹林間的床褥上,靜靜地闔上了雙眼。
各位小明友,釋迦牟尼佛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他是佛教的教主,也是一位已經超脫自我的約束,心胸擴大到和宇宙一體的覺者(有大智慧的人)。也許,小朋友們還不十分瞭解,但是多看幾遍,慢慢就會明白。也許,長大了,會體悟得更多。總而言之,希望小朋友們,能拋開一切自私的慾望、念頭,多為大眾奉獻、犧牲,那麼你就會一步步的到達覺悟的境界。
故事舉例(二)
浪子回頭金不換 鐵窗夢醒
夜已深了,窗外一片漆黑,冷風呼呼地吹著,雄仔躺在床上,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他輾轉反側,難以成眼眠,腦中思潮起伏,心情鬱悶已極,他回想今天下午,張老師苦口婆心勸告他的一番話。他很懊悔他過去的所作所為,如今大錯已鑄成,今後將如何將功贖罪,才能對得起天地,對得起父母呢?
雄仔由於殺人未遂而被判刑,想想那已經是三個月前的事了,可是對於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他去却記憶猶新,深植腦海,永遠不會忘記。
幾個月前,他因為厭倦工廠枯燥乏味的工作,也嫌工資太少,就辭職不幹。由於賦閒在家,整天沒事做,就四處遊蕩,流連於電動玩具店、彈子房、MTV等遊樂場所,結識了一批不良青少年幫派的朋友,至到處結夥滋事。
他們不務正業又喜歡吃、喝、玩、樂,荷包空了,就向在市場邊擺攤子的小販們勒索保護費,攤販們為了怕他們搗蛋,踢翻攤子而影響生意,不得不忍氣吞聲,湊些錢打發他們。
一天晚上,雄仔和鐵人、山豬、阿巴肥等八人,騎著四輛摩托車,亡命地向前奔馳一路呼嘯到海邊玩。忽然,他們發現岩石邊,有一對情侶在喁喁私語,雄仔等人仗著人多勢眾就上前搭訕,百般調戲。這對情侶人單勢孤,嚇得全身哆嗦個不停,這時雄仔一時心狠,取出扁鑽抵住男子的胸口,鐵人、山豬等人就把女的強拉一邊,意圖非禮,男的見狀,痛不欲生,想去解救,雄仔兇性大發,將扁鑽刺進了男的胸腹。「哇!」男的慘叫一聲,倒在血泊中!女的呼天搶地,干肝腸寸斷。雄仔那批人,發現事情鬧大了,一個個騎上機車,揚長而去。
這件殺人未遂案發生後,警方大為震驚,認為這些歹徒實在太無法無天,惡性重大,就連夜偵查,最後,根據被害人的描述,判斷是那群不良少年所幹的,再經查証之後,終於一個個俯首認罪,而被移送法辦。
嘗了三個月的鐵窗滋味,雄仔慢慢地覺悟了,尤其張老師下午來探望他,更使他慚傀愧不已,張老師勸誡他的話,似乎仍在耳畔響著:
「雄仔!你很聰明,可是,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你也不必太過於懊喪,任何一個人在人生的旅程中都會犯錯,但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只要你真心懺悔反省,立志向善,隨時行善,就能將功補過,減輕罪孽。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必須負起永遠的責任,為善,必得善報,因此要積極行善;為惡,必得惡報,因此,要諸惡莫作。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雄仔!要澈底覺悟,把握人生的方向,知道嗎?」
雄仔反復咀嚼張老師的每一句話,覺得句句都是真理,除了痛責自己過去所作的罪惡外,還立志從現在起要從新做人,多做好事,「對了!下次,看到報紙報導有急難的人,我一定要捐一點錢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