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天人合一 世界大同

邁向天人合一 世界大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4期 » 邁向天人合一 世界大同

初稿整理/鄭鏡忱 講述/趙敏憲  2006-02-01 09:10

彰顯道德良心 真真正正做人

閉幕致詞─綜觀研討會終極關懷

在這樣一個研討會中,既不傳教、也不談怪力亂神、更不涉及政治,以超然的哲學角度,客觀的學術探討,匯集了不同學者專家的經驗、關懷與智慧結晶,從理論到實踐,確確實實說明了如何用所謂的宗教方式,突破撕裂性的憂鬱,讓生命安頓,獲得前進的希望動力,並超越有形的羈絆,銜接到永恆的無形生命;如何以恕道的憐憫、寬恕和原諒,落實真正的愛,讓人自己、人與人、人與天、人與自然之間,繁榮共生,相互依存,達至一種和諧的境界。而這正是涵靜老人所留下的人道宗教精神,一種內心的正大光明,一切反求諸己,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以成就真正「人」的大同世界。

讓兩岸扶持成為相互成長的動力

  主席、首席、巨(光膺)理事長、盧(曉衡)前副秘書長、張(新鷹)副所長、楊(建國)副秘書長及在座各位來自於北京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還有對於宗教有專門研究的專家學者們,以及在我們台灣對於宗教有長期關懷及實際工作的各位同奮、教授、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午安!

  盧曉衡前副秘書長的文章兩岸宗教研究交流的先軀和中堅—李子弋先生與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他將我們當初的蓽路藍縷以及中間一些互相共同努力過程交代得很清楚,盧前副秘書長對於海峽兩岸之間一直盡心盡力,尤其是在天帝教跟中國社科院宗教方面的長期密切學術聯繫居重要地位。首席剛剛帶領我們以三遍的廿字真言,迴向給汪道涵先生與辜振甫先生,感恩追思他們為兩岸交流之特殊貢獻,我們深切的體會到兩岸的交流,對於我們千千萬萬的中華子女是多麼的重要,未來交流的成與敗關係子孫的幸福。這個工作不但是現在重要,未來更重要,過去打下的基礎,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更積極的推展,使得兩岸和平和諧,讓兩岸的所有能力能夠集中成為相互扶持、成長的動力來源,而這樣的工作是需要所有人投入的。

共謀生命和諧共存之價值意義

  另外對於研討會,我提出個人領悟到的一些意義:

  第一是宗教研討會對於很多「非宗教的人」來說,它的意義究竟在那裡?是不是只有對信仰宗教的人才有意義?我相信答案絕對不是。李豐楙先生提到關於宗教的研討是這個時代的流行議題,換句話說,人類在物質昌明、物質生活獲得改善之後,逐漸重視宗教提供心靈安頓的議題。劉見成教授在「尋找上帝」這篇文章中,讓我很感動的是他提到托爾斯泰在五十歲功成名就之後,卻發生了一個生命的危機,就是「我為什麼還要活下去?」假設我已經功成名就了,我的物質生活、心靈需求也都獲得滿足的時候,繼之而來所要面對的將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問題;我還要怎樣活下去?我為什麼還要活下去?像日本的學者川端康成在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卻選擇了自殺,為什麼?因為生命的安頓問題是每個人內心尋求祥和快樂最重要、最關心的問題。

  第二關於天與人的問題,怎樣處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如何獲得和諧和平,使我們在這個和諧的關係中真正獲得互助的力量,而不是鬥爭、殘忍、互相戕害的傷害。所以這次的宗教學術研討會不僅對於宗教徒有意義,對於非宗教徒的意義更大。若我們能夠把這次研討會的內容以及成果公諸於世,普遍的傳達出去,相信對於許多人即使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有莫大的助益,能幫助他們內心轉化為祥和快樂,能夠幫助他們以容忍、共生的態度和其他人、自然環境與天之間和諧共存。這是一個文學議題,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永恆存在的議題,我們共同用理性、知性以及宗教經驗的角度,探討宗教對於生命存在意義之流行議題。在這樣一個研討會中,既不傳教也不談怪力亂神,匯集各位智慧結晶,彼此提供經驗、切磋心得、集思廣義,共同謀求流行議題的答案,領悟社會性的價值和意義。

  宗教存在是長期性的、群眾性的,宗教如何穩定社會、安定人心,有她不可磨滅的力量及貢獻,所以宗教哲學研究社當年會在師尊的提倡之下在台灣重新成立,師尊他老人家的智慧真是我們應該追隨的。堅持從哲學角度研究宗教,能夠避免神話、鬼話與神秘化,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其次,排開政治性,而以宗教為主題的探討是非常有意義的,以知性、生命本質等的生活源頭的角度,尋求真正的宗教精神與真正的宗教關懷,能幫助現代人開拓出生活中最深層、最關切的內在部分,不因政治、物質的生活導致衝突而墮落,並且能帶給參與聽講的人及日後看完論文集而受到影響的人們,認真行事的希望力量,人必需要有希望才有生活的動力,這是研討會最大的成就。

生活中的宗教 宗教中的生活

  第三、宗教關懷就是關懷生活中的宗教與宗教中的生命關懷之間的對話,像林長寬先生這篇文章中,特別討論到伊斯蘭領導者的宣言,提及伊斯蘭宗教怎樣的誕生?伊斯蘭宗教怎樣排除仇恨,如何和其他宗教對話,讓世界帶走出災難,給世界真正的和平及希望?宗教能與其他宗教對話的時候,就是為自己的宗教找到出路。林教授所提到當代伊斯蘭復興和平思想中,即是開宗明義的藉著宗教間的對話、包容,推行真正廿一世紀的新文明,相信這是大家都期待及所努力的方向。

  馬西沙教授在〈歷史上的彌勒教與摩尼教的融合〉一文當中也提出來了宗教融合之道,關懷生活中宗教的本質;而從李豐楙先生的文章中我們了解到台灣中產階級的實踐,清楚看到生活中的宗教如何實踐本質;而宗教本質在諸多文章中也提出來,它包含了「愛,憐憫,寬恕,原諒」,這些都是人之所以獲得幸福的基本人性。實際的生活中愛自己是比較容易的事,但是能夠憐憫、寬恕、原諒對不起我們的人或敵人,以及與我們相差異的人,事實上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落實愛的生活方式就在於憐憫、寬恕和原諒,恕道是廿一世紀當代應有的道德行為,所謂的宗教關懷就是關懷宗教中的生活方式。有中國學者提到的養生、醫學、禪坐等等,這些都是用宗教的方式,在生活當中關懷自己的內心,關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深深了解到人與天之間關聯的另一種宗教型態。

  第四、關懷自我的生命矛盾,在關懷自我的生命安頓過程中,各位文章特別討論到當生命停頓的感受發生的時候,怎樣能夠排除這種撕裂性。我相信死亡的議題是現代人最為關心的,如何面對撕裂性的憂鬱,開拓出真正靈性的生活追求的動力,以安定生命,並使生命不因死亡而消失,這種永恆性的問題,正是宗教研究當中重大的理性課題。許多人將永恆不朽看待成是一個神秘性,而巨理事長特別提到所謂無形、有形僅止於我們感官接觸是否所觸及,當我們現代科技能夠克服所謂感官的有限,而能夠把感官的經驗擴大到無限之後,我們發現無形其實就是有形,有形其實就是無形的延伸。換句話說,生命的永恆不是沒有可能的,如何把靈性開擴出去,是人們對於生命綿延的本身在二十一世紀最新的課題。

  第五、研討會論文篇中,論及宗教的商業化乃至於在台灣許多民間宗教的現狀,他的真正精神價值意義何在,從這些不同的角度中提出宗教本身的現狀以及宗教如何提升的路徑,這都是學者們真心關懷宗教的明證。

指出人道宗教對未來生活的導引

  從上面的五個角度回顧研討會的方方面面,他的面向是多元的,持續性的關懷宗教本身,也關懷了宗教之間所謂衝突的問題;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差異性下,怎樣在異中求同的融合問題;也關懷宗教跟個人的內心生命以及人在宗教中怎樣的生活,生活中怎樣表現宗教的實質問題。從理論到實踐,這樣的研討會在每個專家學者從不同的經驗、不同的關懷以及不同的智慧當中提出來了所相激盪的火花,說明了研討會不是宗教人對宗教人片面性的,不是自戀或宗教人片面的自我情緒性的肯定。它確確實實說明了宗教對於人的問題,理性的導引出宗教在今天人類走向未來的生活中給我們的指引跟導向。

  研討會表現出天帝教師尊—涵靜老人所留下的精神,首席提到師尊留給我們兩個觀念:第一個是強調正大光明的立教精神,正大光明就是怎樣讓自己內心能夠擁有所謂祥和快樂,能夠找到自己生命活下去的重大意義,絕不是因為物質的滿足,也不是因為功成名就的外在過程,而是找到生命的永恆,生命的偉大性,這正是正大光明精神的偉大。另外,首席提到師尊以中華文化為本的精神說明天與人的關係,強調人要自立自強奮鬥,強調奮鬥、靜坐以及道德培養,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奮鬥精神,自己內心的安定不能求於外而要反求諸己。天帝教的基本精神是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這樣的人道的宗教精神是新興宗教裡面讓人珍惜,而且是讓人覺得可貴的地方。

  第二就是救劫的精神,如何在今天處處表現出唯我獨尊,自以為是的個人主義,乃至於自我主義的社會潮流之下,能夠排除人與人因自我的利益而產生的衝突,進而尋求和平,給世界帶來和諧,給人類帶來和平,以天下為己任地處理人與人之間,天與人之間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人活在世上與其他生物都平等,這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中華文化根本處在於尊人重生,這是西方文化裡所缺乏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在於重建道德之間,人如何通過一生的時間去將良心實踐化。知道良心不難,做到良心很難,天帝教以實踐廿字真言來踐履道德,提升自己的人格,把良心依託在應有的行為規範上,使真正良心能夠實踐出來,相信這才是天帝教最讓人稱讚的地方。

  人道宗教建設真正的人性,讓真正的人能夠在世界上活得愈來愈有實踐性,愈來愈有真實性,我相信這就是天帝教之所以今天要舉辦這樣的一個宗教研討會的用心之所在。不外乎希望透過大家的力量,大家集思廣益去發現在實踐「人」的工作上,所可能產生的問題,共同努力來克服它、共同來對治它,以成就真正人的世界、善良人的世界,使天人合一落實在人的世界,達成世界大同。
(本文作者現為天人研究學院院長)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