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堅持 但為一份淑世信念

十五年堅持 但為一份淑世信念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4期 » 十五年堅持 但為一份淑世信念

盧靜子  2006-02-01 09:05

會集兩岸三地中日學人 以宗教關懷當代社會困境

以帝教背景為核心的宗哲社,多年來,突破了方方面面的艱辛困難,於兩岸危疑的政治環境下,匯聚、動員了台灣的學術主流力量,與大陸學術重鎮、國家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宗教哲學這共通的生命終極棋盤上,精彩地對話了十五年。多年來的堅持,因緣際會的與東京帝大的幾位學者做了第一次的接觸;更引起了兩岸宗教界、學術界的矚目,緬懷這條道上的前賢,莫不是摒棄私慾、放眼大我,以著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堅毅,而突艱破險,終於開花結果。雖然踏過斑斑血跡;但信後繼有人,德不孤、必有鄰,未來也將持續匯聚有志之士,以生命共通的深層關懷─宗教精神,探討會通,達到族群之間相互理解、和平共存,創造人間樂土的境地。

合作淵源話從頭

  還是有許多教內、教外朋友對「宗教哲學研究社」不明所以,另外,也為解說本次「第六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所從何來,所以,雖然近來宗哲社於教內公告訊息時已言必稱之,但這樣的開場白還是一定要的──一九七八年於台灣,師尊承續大陸時期宗教哲學研究社理念而復組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更繼而由此基礎開展出天帝教。宗哲社主要定位為天帝教與學術界之對話窗口,亦不分教派地結合學界人士,致力於宗教會通、比較之客觀學術研究工作。而其中規模最大、意義也最深遠者當屬與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多年的兩大研討會──「海峽兩岸宗教學術研討會」,以及本次的「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至於合作淵源,本次來訪的社科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盧曉衡於會中做了親身見證─

  早於兩岸宗教研究尚罕交流的一九九一年,現為宗哲社榮譽理事長的維生首席即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汝信副院長結識,並旋即達成宗哲社與社科院聯合舉辦宗教學術會議的共識。一九九二年於西安舉行了「第一次海峽兩岸宗教學術研討會」後,即持續每二年於大陸擇地舉辦一次。自一九九五年師尊證道週年起,雙方又開展出另一例行研討會,即每二年於台灣帝教鐳力阿道場舉辦一屆的「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迄今兩研討會各已舉辦了七次、六屆,兩岸互訪交流的學人粗估約達五百人次。盧副主任讚譽宗哲社(當然亦是天帝教)為兩岸宗教學術研究交流的先驅、中堅,因為它能匯聚、動員台灣的學術主流力量,而與大陸學術重鎮—中國社會科學院,於兩岸危疑的政治環境中,在宗教哲學這共通的生命終極棋盤上,精彩地對弈了十數年。他說:「棋逢對手。」(當然這是雙贏的友誼賽)

會前規劃廣泛縝密

  「第六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這一局自七月訂出主題──「宗教關懷與現代生活」,下了第一步。會議的規劃設計大致依循往例,但還是為了讓宗哲社的舊雨新知溫故知新,所以,請再容長話短說─

  整套活動寬鬆地說,包含九位大陸學者會期前後計五日的西半台灣參訪,研討會本身則規劃有知性的專題演講、論文發表、分組座談、綜合研討,亦有輕鬆的親和座談、電影欣賞,以及發表人著作展示,帝教、宗哲社出版品展售,師尊相關教史展覽,道場導覽等,可謂多樣豐富。這樣的計劃想來輕鬆,說來輕巧,但在極有限的人力、財力下做來方知繁重。無論如何,籌辦作業就這樣方方面面(筆者此番學到的大陸用詞)地展開了─

  首先是向政府機關、帝教相關單位申請經費補助,以及大陸學者來台旅行證的申辦。這部份只要備齊種種申請文件,即可靜候通知。惟一一位大陸民間學者,因首次以私人身份訪台,故於大陸方面的處理程序較繁複費時,最後竟僅於預定來台前幾日完成,有驚無險。其次,論文發表部份,共計向四十八名專家學人邀稿,收稿廿七篇:大陸六篇、香港一篇、日本兩篇、台灣十篇、帝教同奮八篇,造成需分兩組於兩個發表會場同時進行的盛況,更彙編出達三百頁的「重量級」論文集。於活動宣傳上,範圍擴及對大學宗教相關系所、宗教學會發函公告,帝教、宗哲社網站登載,教院、教訊公告…等,可謂廣泛。會期工作編組方面,則動員七組約計六十位載名人員(不及備載者謹此銘謝)。一陣手忙腳亂後,終於,十二月廿三日,有朋兩百餘員自四面八方來了。

論文分門別類 望文生「味」

  為饕向隅者,以下即將這場豐盛的知識饗宴中的主菜介紹予大家望文生「味」一番─

  廿四日開幕式後的專題演講由本教同奮呂宗麟(緒麟)教授演說「宗教關懷與現代生活—生命的價值及人的尊嚴」,從與一般人切身相關的生命問題探討宗教對現代生活的關懷。隨後發表的廿七篇論文謹分類略述之:

  宗教總論類,李建欣〈宗教與世界和平〉、李顯光(光光─宗哲社秘書長)〈世亂與宗教〉,分別從理論與歷史例證探討宗教與世界和亂之聯繫。林中鵬〈道與新世紀全球養生意識〉由中國傳統道與德、神與形、性與命觀念闡釋養生之道。潘樹仁〈宗教流傳與現代生活之融合〉說明了香港當前宗教概況。劉見成(正涵)〈尋找上帝:人性中的宗教關懷─威廉‧詹姆斯的宗教哲學〉介紹心理學大家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宗教論。宋光宇〈心性、科學、道德經─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宗教?〉新解老子道德經以說明科學與宗教之對應關係。曾昭旭〈宗教的商業化與反商業化〉自宗教對於現代經濟制度的適應面向釐清宗教之本質與意義。

  佛教類論文包括有何勁松〈論黃庭堅書法思想的禪學基礎〉(於非主辦單位的精心安排下,據何教授說,其下榻的宿舍房間竟懸掛有黃庭堅書法拓本!)、韓秉芳〈《香山寶卷》與佛教的中國化〉、馬西沙〈歷史上的彌勒教與摩尼教的融合〉、劉文星(普珍)〈周安士對儒釋思想的比較與會通:以《陰騭文廣義節錄》為例〉,分別以書法思想、觀音信仰、元末明初史實、清初學人論著等側面例示佛教於中國的融合歷程。

  各有唯一代表作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與天帝教:記述中國基督教發展史的是樂峰〈中國基督教的過去和現在〉。林長寬〈當代土耳其伊斯蘭思想家M.Fethullah Güulen之「和平觀」〉以一位伊斯蘭教思想家於理論與實踐的努力揭示伊斯蘭世界的和平復興改革運動。周貞余(靜描)〈天帝教心物一元二用論探微〉則專論天帝教教義之哲學、生命觀。

道教及台灣宗教論述蔚為一大宗

  以數量而言,道教可謂本屆論文中佔的份量最重,總論基本精神的有蕭登福〈從道教的生命觀看道教的人文關懷〉、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論「根源的回歸」與「存有的照亮」〉、鄺芷人〈「太一崇拜」與「三清信仰」及其本體論意義〉。個別專題、人物的論述則為橫手裕道教於「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之言說─兩種的「性」與「神」為核心〉、江達智〈《太平經》的生態思想─中國古代風水術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劉煥玲(敏首)〈全真教祖王重陽的真功與真行〉。

  台灣宗教論述也蔚為一大宗:李豐楙(奮道)〈靜坐與禪修:台灣中產階級的修行實踐〉探討於台灣現代化過程中,中產階級所找尋的身心安頓之道。鄭志明〈台灣宗教團體的教育文化事業〉評述了台灣宗教團體的教育事業現況與意義。黃運喜〈地方開發與寺廟發展之關係─以新竹縣為中心〉、盛業信〈從台灣王爺信仰的演變與發展,試談台灣民間宗教關懷與現代生活之關係─以南鯤鯓代天府為例〉,均以實地田野調查紀錄,探究了最貼近民間生活的地方廟宇信仰的意義。

  其他宗教專家專題:由出版文獻分析日本學界的中國思想研究現況的川原秀城〈日本於中國思想史研究之最新趨勢〉。黃崇修(光仗)〈中國醫學思想史上「鬱」概念之發展及革新〉追溯被視為現代文明病的憂鬱症之鬱概念於中醫發展中之源流。范純武〈明清以來洛陽橋傳說文本的演變—兼論其與華東地方民間信仰的關係〉則對一民間傳說故事探討其於民間文化與信仰上的意義。

豐盛成果瀰漫一股中華風味

  這般豐盛的佳餚瀰漫著一股濃郁的中華風味!以中國、台灣為論述範疇者佔論文總數八成以上,即使論述基督宗教與日本學者的作品,所論還是中國。擴大地看,甚至本次會議中選播的電影─李行導演(維光樞機)的經典作「秋決」也饒富中國道德精神呢!儘管中華談得響亮,重要的還是如社科院馬西沙教授所提醒的:中華文化須親身體現,不能光說著玩。此外,宗教信仰適應時代需要的現代化,從理論到實踐與當代關懷議題的結合,亦為與會學人倡議的一大焦點與共識,這也正呼應本屆研討會「宗教關懷與現代生活」主題。

  總之,本次論文發表的質與量均稱豐富,但囿於時間所限而分兩組於兩處同時進行,難免使聽眾有不可得兼之憾。雖然本來設計於分組座談時段,由各組討論整合該組論文概要,而於綜合研討時做一統整發表以彌補之,但無奈與綜合研討同時進行的電影欣賞將絕大多數發表人都吸引過去了,所以綜合研討中便僅餘暢談兩岸文化與生活的情感交流了。

  儘管漫談,會期最後的綜合研討仍是精采的。宗哲社巨克毅(光膺)理事長、李顯光(光光)祕書長、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張新鷹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楊建國副秘書長及其他學人們,於往復的對談討論中闡釋了雙方團體乃至海峽兩岸的宗教理念與發展趨向,首席尤其強調稟承師尊精神而來的宗哲社與帝教各項活動、組織制度所遵循的正大光明、天下為公原則。

感懷兩岸交流前賢 堅持不懈

  就在這廂台灣一隅的兩岸熱烈交流中,何其湊巧與遺憾的,自一九九一年大陸海協會成立(約和宗哲社與社科院的學術交流同時起步)即任會長至今的汪道涵先生,廿四日上午於上海病逝。感懷汪老以及分別於二00五年初辭世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二00三年逝世的前社科院世宗所所長戴康生,三位奉獻心力於兩岸和平交流的先行者,首席特別於會議閉幕式中帶領全體誦念廿字真言迴向致意,發言時兩度哽咽,而一旁的張副所長亦淚流滿面,在場深感兩岸交流艱辛者回顧過往,均感慨萬千,甚或鼻酸眼紅。雖傷老成故去,但信後繼有人,宗哲社與社科院的交流研討會一年年舉辦下去的堅持可資證明。

  研討會就這樣堅持了十五年,在方方面面的艱鉅困難下,但為一份信念:宗教是生命共通的深層關懷之展現,故為族群間相互理解、和平共存的有效機制。這亦即所以天帝教以宗教大同為首要目標,由此而漸臻世界大同、天人大同終極境界。做為天帝教之學術性輔翼團體,宗哲社以學術進路促進此目標之實現。最後,還是請容筆者不憚其煩地引述本師世尊手訂的本社宗旨為結語─「貫通各宗教哲學之異同,配合科學的方法,致力於宗教學術的研究,闡明宇宙人生的究竟,拓展人類精神思想領域,建立適應宗教大同、世界大同之正確天人觀念及科學的宗教信仰。」對於一個小眾社團,師尊於復社獻詞中言:「這無疑是非常艱鉅的工作,但是,我們堅信,我們終能以耐心、慧心、愛心來獲得宗教界、學術界及廣大社會的同情、共鳴和支持,而共同為國家民族及世界人類,提供追求真理、宣揚宗教的具體成果!」

 

編註:

  一、本次學術研討會後,由目前正在中國社科院進行交換研究的的光光秘書長,帶領大陸學者們參觀台灣各地民土風情,並接受佛教佛光山、中台禪寺僧團的款待,以及崔玖、李嗣涔教授等人的學術拜會。

  二、本次學術研討會參與學人及相關論文主題,可參照二六一期教訊第五十七頁,另論文全文將於《宗教哲學》季刊第三十五期起陸續刊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