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職幹部暑期訓練班

教職幹部暑期訓練班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56期 » 教職幹部暑期訓練班

 1988-08-15 10:25

頗具成效受訓學員獲益良多

 【本刊訊】本教首辦之教職幹部暑期訓練班,自六月廿五日開訓以來,據受訓學員意見調查,確實很有意義。

  七月卅日、卅一日是三班(基層、中層、坤院)受訓學員共同講習侍天禮儀。首先由維生樞機傳授「廿字練心步」,並講解侍天禮儀之由來與共識,饒具意義,內容尤為精闢,堪為全教同奮涵泳體會。

  玆將當日維生樞機之講詞,節錄於後,供同奮研讀:

天帝教的「宗教禮儀」 傳承於師尊的思想言行

維生樞機使者在教職幹部暑期訓練班揭示 帝教侍天禮儀的緣由

各位訓練班同奮……

  從歷史傳承的背景,以及宗教修持的過程,兩個觀點來說明為什麼要有禮儀?帝教的禮儀如何發展而成?以此共識建立一套禮儀的規範。

  (一)帝教在華山時期之前,為道統第五十四代天德教,當時以「精神治療」引渡原人皈宗,以「廿字真言」為教徒的守則,在教壇上行三跪九叩禮,此外並沒有其他宗教儀式,重要經典只有一部「解冤往生經」。

  師尊在民國二十六年奉天命上華山後,我們根據「清虛集」記載,在丁丑年(民國二十六年)陰曆七月初一起,在長安以西北同奮修建「長期祈禱勝利普利功能法會」,即是虔誦「解冤往生經」,但卻特製「祈禱詞」,以供持誦而感天和。(詳見清虛集第一二三十一頁附錄祈禱詞跋語),此一祈禱詞全文為

  經筵初開啟。淨身復淨身。

  身心齊潔淨。祈禱渡眾生。

  一願減劫運。

  二願宇宙清。

  三願抗敵勝。

  四願民族興。

  五願豐年兆。唐虞治化行。

  願以此功德,普化大同春。

  此詞為師尊手訂,是帝教有祈禱儀式、祈禱詞之始,且當時祈禱哀求的對象,我們從其後所載「虔心稱念昊天金闕玉皇赦罪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可以明白,是直接向眾神之神 天帝祈求。

  我個人記得非常清楚,師尊當年在華山時期,祈禱時所持誦的就是「皇誥」以及「 上帝聖誥」。當時師尊聲聲哀禱、朗朗祈誦,猶縈繞在我的心谷中,因之,在應元寶誥(民國三十年頒下) 無生聖母詔序:「……適逢清虛之體,子午虔禱,感動天地,數載其毅,三不可降服其心,精恒可佩……。」就是證明師尊祈禱誦誥的情形,在我記憶中華山八年,每天風雪無阻,寒暑不變,師尊每天在子午兩次祈禱時固定唸皇誥一百聲,每唸一叩,我們居住在大上方的地板即震動一下,天天如此,絕無間斷。

摯誠感格天心
 炁氣相通道得

  大家都曉得雲龍至聖是唸「玉皇心印妙經」一百萬遍得道,如果我們也肯定師尊的道行,那師尊從修道、悟道、得道的歷程,可以說是持誦「皇誥」,每天和 上帝親和,迎接昊天之炁,炁氣相通而得道。

  以後帝教陸續頒佈了「應元寶誥」,五本基本經典(天人親和真經;天人日誦大同、平等、奮鬥真經;北斗徵祥真經),逐漸發展出較完整之一套光殿禮儀。

  在華山時期,師尊每天早晨練完天德套之後,一定繞著大上方之前面的一棵將軍松走動,一面眼觀鼻、鼻觀心、心通氣的唸廿字真言,發展成今天我所授的「廿字練心步」。

  從華山到台灣,師尊在基隆登陸,到了台北是住在南昌路一段一棟三層樓房,在三樓玄關處佈置了光殿,除了唸「皇誥」祈禱外,所用的祈禱詞就是現在教院光殿會禱課程所用的祈禱詞。

師尊思想言行
 即成帝教禮儀

  從這些事實經過,我們可以了解,帝教所有的侍天禮儀,是依著師尊修行的行為發展出來,換句話說,是師尊的思想言行反映在宗教儀式之中,今天帝教所有的宗教儀式,是師尊一生宗教行為所反應延續而來。靜坐班同奮在參加靜坐班面談時,師尊往往要求各位同奮唸皇誥十萬、二十萬,大家還以為太多了。

  我可以告訴各位同奮,這都是師尊的親身體驗,師尊一生自己不能做的事,絕不要求別人做,而自己親身做過的事,認為好的,也希望別人照著做,如果我們尊敬師尊,追隨他老人家的腳步去宏教救劫,我們就應該效法他老人家的行為承續下去,何況一個宗教徒,一般也稱之為修道人,最講求師承的問題,因尊師而重道,遵循前人的軌跡,就是本教禮儀的歷史背景,亦正是師尊常說的所謂「祖師爺留下的規則」。

  (二)「禮儀」在說文解字中,「禮」從示從豐,「示」是神的意思,而「豐」是一種祭神之器,所以禮的本身就是一種宗教行為;「儀」從人從義,引申為做人的次序,或做人的道理,換句話說,禮是一種宗教的行為,反應在人生行為上的規則,推而廣之,現代之社會行為可以說是宗教衍生而成。

  在禮儀形成社會上一般人之行為通則後,宗教本身仍然以禮儀為最基本之宗教行為,任何一個宗教都有禮儀,我們可以稱之為「共法」,是宗教共通的行為,雖然彼此崇奉的主神不同,但是宗教行為則屬於共同的法則,在宗教本身同一種宗教其教徒也共同遵守同一法則,帝教的禮儀實際上也是符合「共法」而訂,我們能說帝教的禮儀繁複,不合時代嗎?

禮儀規範目的
 調體洗心入法

  進一步歸納,禮儀可有四個目的:

  一、堅信-堅定信仰,通過共同的儀式,使宗教徒的信念得以貫注於所信仰之中。

  二、調體-禮拜的動作均能符合體能運動的法則,如果能領會其中奧妙,再加上配合呼吸的調整運作,禮拜的動作,臂如佛教的五體投地的叩首,可以合乎體能運動的要求,達到強身的目的。

  三、洗心-屬於淨化心靈的過程,透過禮儀的形式,得以滌淨身心。

  四、入法-是一種靈魂解脫,進入天人合一的不二法門。

  透過這些目的,形成了宗教在禮儀的「共法」,而為宗教制定禮儀的共同根源,各宗教的禮儀有的簡單,有的複雜,其目的、原理則一,帝教禮儀的制定,也均得符合此一原則,有其一定的規範與原理,我們參酌教綱第十四條(教儀)、第十五條(教程)的規定可以明白。(何光傑紀錄整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