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爺上華山修道
黃敏思 1992-12-25 10:50
師爺爺曾說他有兩大天命:第一個天命是上華山修煉,鎮守西北門戶。第二個天命是復興天帝教,救劫、救世、救國。
雲龍至聖轉達天命 上華山守西北門戶
民國十九年,師爺爺皈依天德教主─蕭師公昌明,民國二十三年參加 蕭師公昌明「全國開導師訓練班」,此後,奉師命前往西北宏教,成立陝西省宗教哲學研究社於西安,民國二十五年奉 師公之命與師兄郭大化君赴太白山叩謁太師伯 雲龍至聖,歷經三日夜的尋訪,終於在至聖的大弟子流水子楊宗畏引領下,得見雲龍至聖,承雲龍至聖轉達天命:「明夏國難將興,浩劫將臨」,「明年六月初一前棄官攜眷上華山白雲峰,成立光殿,長期祈禱,看守西北門戶。」
民國二十五年八月中秋後,師爺爺得到師奶奶全力支持,偕伴上華山,遍尋華山誌,未見有關白雲峰的記載,後經北峰一位八十餘歲的王老道指點:「北峰下的孤峰,俗名香爐峰,可能就是白雲峰。」並囑徒弟馬法易為師爺爺做導引,經過一段翻山越嶺,果然在五峰之外,莎蘿坪對面山巔─香爐峰下的大上方,發現金仙洞。大上方猶如一天然巨石塊,唐朝時就有人在此鑿洞修道,約有十多個洞,金仙洞是唐玄宗的妹妹金仙公主修真之處,師爺爺在金仙洞外發現一方石碑,上鐫「大明萬曆年間,某某等重修華山白雲峰下金仙洞」的字跡,與雲龍至聖的指示完全相符。
玉皇洞前蒼松翠柏 壘石結廬清修聖地
當尋覓見到大上方最大古洞玉皇洞時,守洞的住持王清箴道士正在打坐,師爺爺請陪同的馬當家入內洽商,希望能在玉皇洞前蒼松翠柏間的坡地壘石結廬四間:西邊是廚房及師奶奶與孩子們的寢室,東邊是光殿及師爺爺的房間與客房,下面則是地下室可住同道。
師爺爺在外等了約半個時辰終與王道士會面,師爺爺表示願意供養王道士,大家吃、宿一起,將來下山後,則將房子留給王道士。王道士談到要就地取材,伐木建屋,山下取玻璃,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光才能完工,費用約法幣一千元,巧的是,師爺爺上山時正好只帶一千元,師爺爺當下鄭重委託不斷稱謝,並表示無所謂,他可以先攜眷住在北峰,待房子蓋好,再回大上方居住。
清虛妙境靜盧落成 全家再遷居大上方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二日(陰曆五月廿四日),師爺爺遵雲龍至聖之命辭去財政部西北鹽務特派員的官職,偕師奶奶率四個孩子,暨兒輩業師郭雄藩等直上華山,暫居北峰之巔,民國二十八年四月,大上方白雲峰下清虛妙境靜廬落成,師爺爺全家再度由北峰遷居白雲峰下大上方,這時期師爺爺一面讀書修煉,一面帶領全家暨隨侍於山上的弟子,長期祈禱,虔誦皇誥,祈求 天帝保佑我中華,對日抗戰贏得最後勝利。
西嶽華山本就以山勢陡、峭而聞名,抗戰期間,師爺爺一家住過北峰及大上方:
登臨北峰,要經過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險境。大上方,四周皆山,山勢最為險峻,攀臨本就不易,再加上位於華山主峰之外,登臨者極少,是修道者心目中的洞天福地。於是,各方有緣學道者:李旭如、胡明德、鬫英候、李昭陽等陸續來歸,隨侍於師爺爺身邊。
涵靜老人聲名遠播 西北將領多次拜候
歸隱華山時的師爺爺,年方三十七歲。即自署「涵靜老人」,聲明早已遠播,再加上心心念念為邦國,於是無論在北峰或大上方,西北將領胡宗南等,也不畏艱險,多次拜候、請益。
山居時期,師爺爺、師奶奶,也常為推展陝西教務,紅心字會的拯救遭轟炸的災黎,甘肅闡教而奔波華山、西北,四位樞機或追隨父母,或為求學也曾暫離華山,但是,北峰及大上方是他們抗戰時期的家園,這裡是他們成長、學習的地方,縱然歲月流逝,這些記憶始終溫馨、鮮明的存在心靈深處。
洋芋紅薯包心白菜 挖掘暖窖儲藏糧食
大上方只能種些洋芋,三官洞的張當家在洞旁種些洋芋,金仙洞和祖師洞也有些道士會爬到玉皇洞背後面陽的甕山開闢一些山坡地種洋芋,收成後的洋芋小如鴿蛋,吃起來有些澀澀的,可是他們都很珍惜,把它當做主食。
師奶奶也曾帶著孩子們,在金仙洞前種些蔥、蒜,供自家食用,也種些蘿蔔、白菜、菠菜等,可是都營養不良種植,只是一種興趣和生活點綴,並不足以供山居眾人所需。
華陰再過去的華縣盛產白菜,又大又甜又便宜,每年十月底、十一月交,師奶奶會以約合新台幣一千元左右的代價,購買十擔左右的包心白菜,請人挑上山去,另外還有一箱箱的洋芋和紅薯,這是他們早期的主食。這些洋芋、紅薯、白菜可供他們度過嚴寒的冬天到第二年的二、三月。當時沒有冰箱,多靠當年他們在北峰或大上方,自己挖掘的暖窖來儲藏糧食。
暖窖的形式猶如現在露營的小帳蓬,人必須以蹲的方式進出,它的作用,猶如今日台灣冬天時,農家們為防寒冬,為保護農作物在其上覆以塑膠布一般,當年沒有塑膠布,於是就在地面挖鑿坑洞,然後在坑洞上架上層層樹枝,再以泥土、石頭封覆在上面,坑道一邊留下洞口,人必須鑽進去,洞的高度,僅容人蹲著而無法站起身,四位樞機至今還記得當年:胡明德似猴子般蹲著將白菜、蘿蔔、洋芋分類擺好,孔祥子鑽進去,拿幾顆白菜再鑽出來的情景。
這暖窖在冬天下雪的季節時很暖和,充分發揮了溫室效用,但是擺久了,洋芋會發芽,白菜、蘿蔔也會腐爛,於是,每年二、三月前,蘿蔔、白菜未腐爛前師奶奶會將它們醃漬起來,以供日後食用。
磨製豆腐所餘豆渣 和在麵裡蒸成饅頭
山上的糧食,除了老道門種的尚可供自己食用外,山上的糧食是無法足夠供應的。
山居前期的主食是洋芋、小米、紅薯、包穀米(玉米),並且從山下購買麥子,自己用山上的石磨來推碾,大約一百斤的麥子可以磨出九十斤左右的麵粉,頭餐麵是白麵,師奶奶一定是給師爺爺吃的,剩下的二餐、三餐、四餐和在一起等於黑麵,顏色猶如今天的麩質麵包,才是供四個孩子及同奮食用。
最艱苦的時期,師奶奶會將磨製豆腐所餘的豆渣或在麵粉裡,蒸成饅頭,每天早、晚兩餐的主食,是以小米與碾碎的包穀粒子(俗稱包穀糝子),和在一起煮成的粘黏稠稠,猶如果凍的稀飯,吃起來ㄅㄛㄅㄛ作響,有時四位樞機使者會將蒸好的紅薯、洋芋,剝成小塊和在煮好的小米稀飯內,慢慢撈著、吃著。有時配著涼拌的紅蘿蔔絲、洋芋絲。
山居生活回味無窮 最懷念菜根香歲月
初期,只有午餐吃麵,自胡宗南將軍命人送來麵粉後,主食才慢慢調整,有時他們將剛蒸好的饅頭,配著剁碎的蒜泥、麻油、醬油、醋,即使沒有菜,也可以一頓吃它兩個大饅頭,晚冬起床,喝深口大碗的糊辣湯,最是過癮,湯裡只是一些麵粉、蘿蔔、青菜,再撒些胡椒,但總是滋味無窮。
山居歲月,素食為主,三餐多配以大鍋菜,白菜豆腐粉絲為主,豆腐是自製的,冬天擺在室外未久即變成凍豆腐。肉雞風乾、臘肉、香腸等是過年加的菜,紅燒肉、白米飯的日子少之又少。可是至今回味起來,仍是最懷念那段「菜根香」的歲月。
以石壘屋冬暖夏涼 窗戶縫隙最怕風灌
大上方的房屋建設,具有典型的西北風貌,牆壁的下半截式是以石頭壘疊,上半截則以版築的方式修砌。兩邊木版,中間是打緊的泥土,晉陜甘黃土高原的特色之一就是泥土黏性強,屋頂架以木樑,鋪上瓦片,房子外貌看似以石壘屋。這種房子冬暖夏涼。但是因為門板薄,門窗間有小縫隙,冬天風大,寒風會經由間隙灌注室內,於是每到冬天,掛在門外的棉布門簾就發揮了擋風的效用,窗的縫隙,就得用一條條的棉紙條糊填住,這些裁裁、填填棉紙的工作,就落在師爺爺的四個孩子頭上,今天身為名導演的維光樞機,當年最喜愛這份工作。
氣溫常在零下十度 兄弟共睡一被窩筒
冬天的華山,氣溫只有零下十幾度,他們一家會穿戴上師奶奶親手打的毛衣,無指手套,腳上的鞋、襪也無一不是師奶奶親手縫製的。冬天的晚上,師奶奶會在棉被筒內放進一個「燙婆子」(暖壺),平底圓形,上有蓋,外面裹著絨布,好把被子弄暖和些!
維公,維光兩兄弟共睡一個被窩筒,睡前師奶奶會將棉被兩邊摺好成筒狀,再將四角分別摺好,放進燙婆子,兄弟倆上床進被後,首先是感到一陣暖意,然後,由於在寒冬共享一條暖被,於是從側身到翻身都要極有默契。
冬天的夜裡,師奶奶忙完一切,好不容易能躺下休息時,都會語帶感恩的說道:「前輩子修的好日腳。」冬天的早上,孩子們未起床前,都會先從被窩裡緩緩的伸根小指頭,試試氣溫、賴賴床。
禮聘賢師講解四書 嚴父課子抽背書籍
山居時期,每天晨起,維生、維公、維光三兄弟,都要到師爺爺桌前,接受父親親自課子,師尊以東萊博議一書為教本,仔細教導孩子們如何寫論說文,譬如「夫」字、「矧」字,在什麼情況用?用在什麼地方才適當,並教孩子試著造句,他們兄弟作文以及文言文的基礎就是在師爺爺督導上奠定的。
每天早上九點以前,三個大孩子在三官洞前,接受郭雄藩、李旭如等老師的教導,他們每天的功課是:寫五十個大字及日記,這些功課先要交給老師批改。最後再交給師爺爺親自批閱,他總會在上面打上分數。待功課寫完,老師會講解四書中的一段,講解完後,三兄弟就各自拿著書,走到山頭念書、背書。這時候就等於放學了,只待書背完後,就可以自行活動了。
巡天節起到農曆年 是孩子們短暫假期
每天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吃晚餐,晚餐後,孩子們最期盼的是有客人來訪,或是師爺爺能找郭雄藩、李旭如等人談事情,因為孩子背書雖然是老師的事,可是,晚餐後,師爺爺只要有空,一定會抽背書。
於是,每遇到這緊張時刻,調皮的維公、維光,只要看到父親沒有事做,大哥維生也閒在一旁,就會故意逗著說:「聽說─明天有個孟先生要來。」於是,師爺爺就會馬上想起「孟子」,於是,唯一已念到「孟子」的老大維生,就會被喊到父親面前─背孟子。
每年臘月的巡天節到農曆年、 上帝聖誕至元宵的 無生聖母聖誕,是孩子們的寒假,每年也只有這短暫的假期,他們可以稍卸背書的壓力。
在他們幼小時期的印象,父親是不苟言笑的嚴父,母親是溫婉而美麗的慈母,父親是夏日,母親是冬陽。
師爺爺於督導孩子的課業,遇到孩子有調皮、踰矩的地方,也會拿起手杖責打。
師奶奶很少責打孩子,她總是會在每天晚上,上床後算總帳,告訴你白天犯了什麼錯,然後,就將手伸入被中,用勁的擰幾下。但是,師奶奶也有她的禁忌:坐的時候不能沒有坐相─腳亂幌亂抖,任何委屈不能哭得呼天搶地又跳腳,若是犯了這些禁忌,她還是會責打孩子。天下父母心,也需要善體親意的孩子!
師奶奶常教唱兒歌 幼小深植忠孝觀念
師奶奶受過新式教育,念過師範學校,她常會講濟公傳、三國演義等故事給兒子們聽,四位樞機從幼年時代即接觸了不少章回小說,也深植忠、孝的觀念於心田。師奶奶也會教孩子們唱兒歌。
「陽曆便(方便之意),三百六十五天當一年,高處大來,低處小,拳上好分辨,四個月三十日,七個三十一,唯有二月二十八日,四年加一天。」
直到今日,他們仍會一邊哼唱,一邊一手握拳,一手指點著,令人既感有趣又感溫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