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與「無」的研究(下)

「有」與「無」的研究(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12期 » 「有」與「無」的研究(下)

廖光胞、張敏麟  1993-05-25 01:10

天人研究學院報告

天人合一研究所 廖光胞
天人炁功研究所 張敏麟

    第四章 從「有、無」思想看儒、釋、道三家之精神特質

壹、從「有、無」思想看儒家之精神特質

  在對待「道」的觀念中,儒家發展出「太極」的形上學。儒家走剛陽、剛健的路線,特重視道的「實在性」與「實現性」。一方面探討道的大化流行,提出「繼善成性」(易經)的原則。積極地肯定宇宙、人生的價值,建立修身、適性、敬畏天命的天人合一崇高理想。另一方面本道為「有」為「實」的肯定,從事向上的形上探討。體認道自身乃是極全和根本的概念,而有「有」之頂端,故稱之為太極。

  儒家令吾人感動,心生效法的是,對於現世的關懷,和積極入世投入「有」之中,以成全「無」之體性大無畏的擔當。

 

貳、從「有、無」思想看道家之精神特質

  道家「無」的哲學實為中國哲學的偉大智慧和創見。在歷來古今中外的哲學思想中,很難找到與之相比的概念。道家走陰柔的路線,重虛不重實,肯定「有」離不開無,無離不開有,有無相生,道自身蘊含了有與無,有可名而無不可名。道家哲學也以萬有的實在界作為立據和出發點,但是它重視的是由實入虛,由有形到無形,由有到無有。道家循此虛靜的路子很自然地發展出無的哲學,指出「無」的概念最能表達道的無形無狀。

  在實踐方面,道家肯定道的活動是無為無不為,再依此原理建立柔順、虛靜、退隱的人生觀、道德觀、政治觀。乍看之下似與儒家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針鋒相對,實際上二者正可以相輔相成。如在心境上要曠達、虛靜,在作為上要積極、入世、承擔。儒道二者同為中國文化與哲學的偉大表現。

 

參、從「有、無」思想看佛家之精神特質

  佛家的哲學基礎為「緣起性空」,中心思想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一)「緣起性空」

  是說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為「緣會」之結合而產生形成。待「因緣」消失後萬事萬物復不存在。本體是空的。

  緣起性空是就「有」的角度來論說,「有」之存在是短暫的,是「因緣」促成的,終究會消失,歸於空的。此處之「空」不同於儒道二家之「無」,是真空,沒有的意思。如此一來吾人會疑問,佛家是否認為宇宙萬有是空,毫無真實不變的體系,非也,緣起性空之「空」字指萬象現象之空。於佛家哲學中另建立有真實不變體性的內涵,留待下面再予闡述。

  (二)三法印

  1、諸行無常:從時間上看,一切現象,都是遷流變化,剎那生滅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有生必有亡,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而謂之諸行無常。

  2、諸法無我:從空間上看,諸法(萬有、萬象)依緣起法則互相依存,因緣散去則消失,沒有「我」之實體,「我」為主宰義,任何一事物皆受緣起性空法則之左右,無法自為主宰。

  宇宙人生的現象,並無任何固定的實體存在,只有剎那生滅的,不斷的連續狀態。佛家言「苦、空、無我」闡釋了「變」,萬有生化變遷的深義,而在「常」那裡?不變的法則,不變的體性就在「涅槃寂靜」之「真空妙有」,此真空妙有之內涵即同於儒家之「無極」,道家之「無」。

  3、涅槃寂靜:去除了所有的因和緣,不因受因緣的作用、推動,而不再有成、住、壞、空之循環,剎那生滅不已之輪迴,永居於宇宙之始源、本體,謂之涅槃、其加以「寂靜」二字,更能體會出道體之「虛、靈、無」。

  佛家另言涅槃寂靜之境為「常樂我淨」之境。由此又可看出,此最高的「無」(涅槃)之中,孕涵了真實的「有」,(非由道動而生「一、二、三……」之有,為「有」上之「本有」、「本體」「本性」)

  由佛家哲學之緣起性空、三法印,可以得出,其和儒家、道家在「有無」思想的本質上是貫通的,皆具辯証性和卓越性。而主要之不同在於由「有」返「無」之進程和態度。佛家是採「去掉實有而奮鬥」,因為實有為緣起而性空,是滅的,空無的,並依中道,循「實有」與「空無」之中間,向上,向內進入,尋得「真空妙有」之圓融無礙,究竟圓滿之體性和境界。

 

肆、儒、釋、道三家融會之命題與求新

  儒家把生命的底據定在德行,道家主張純任自然,佛家主張放下、解脫。儒家具承擔的勇氣,道家具放開的智慧,佛家具割捨的悲情。

  現今的時代較往昔大不相同,身處儒釋道三家思想並存而豐富的時代,是福報,也是煩惱。所謂福報是指得能同時遭逢人類三大文明、智慧之思想、義理,何其幸運。唯亦因此帶來了使人安身立命之根據選擇上的困惑。再者當今適值末劫時期,何家之思想能夠挽救人類悲劇,引導人類開創光明的前途?諸家之融會,應是最佳的途徑。唯人可以以道家之自然無為來認識形上之本體—道,以佛家之割捨、放下來處理人生之執著、煩惱、痛苦,以儒家之剛健積極來承擔人世之憂患和共業。

    第五章 天帝教教義與「有、無」思想之會通及開創

  有無思想,可以歸納出幾個命題:

   一、宇宙之本體為何?有沒有恒常不變的體性存在?

   二、本體如何創生萬有?

   三、本體與萬有的關係為何?

   四、萬有為何是變遷、流轉的?背後的原動力為何?

   五、萬有如何返回本體,與本體貫通合一?

  綜合右列五點命題提出教義與「有無思想」會通之處,並釐出更具開創性之思想內涵。以此為本研究報告之結論。

 

壹、一元二階段造生論

  —為宇宙生命的起源顯立正確的認識。

  生命的起源歷來的學說歸納有三(註一):

  (一)認為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 上帝所造。

  (二)認為生物在地球上出現,是由自然程序的演進。即是由無機物到有機物,由有機物到原生質,自原生質到單細胞,由單細胞慢慢演化,加上突變,終於產生了各種生物。

  (三)認為地球生命的第一粒種子是由其他行星的生命經由太空而飛到地球,產生了地球上的生命。

  本教教義對於生命終極始源的說明,類似於第一項「由 上帝所創造」之創造說,惟實際內涵並不相同。當今世界上之生命起源創造說皆為「一元一階段」之創造,純屬創造論。而本教教義為「一元二階段造生論」,因為「一元」(無生聖宮—反宇宙+金闕鐳都—正宇宙)而是創造論,加以「二階段」方完成造生工程,又有了演化之實質,應為創造與演化之綜合。(如附表)

 

  附表 生命之終極始源—一元二階段造生論表列說明

 

  第一階段   無生聖母(無生聖宮)孕育生靈之胚胎、物性之原種。

一元    ↓演化

  第二階段   上  帝(金闕鐳都)生靈之胚胎、物性之原種於無生聖宮孕育、運化完備時,轉化至有形之鐳能孕育場,由 上帝之鐳能充填胚胎原種之能量,加以調養氤氳而成。

 

  引證說明:

  1、「縱視從產生無形宇宙以至創造今日之有形沙界,凡一切性靈存在之來源,莫不皆以 先天無生聖母孕化萬性億靈為其等之道源。」

  不今不古氏聖訓、第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第八十九篇、一七一頁

  2、「生命之始源乃始於反宇宙之無生聖宮,其無形孕育之初,則為一交融之液體狀態耳!而生靈之胚胎、物性之原種皆藏於此,當一切運化完備時,即轉化至有形之鐳能孕育場,由有形之鐳能加以調養氤氳而至成形。(即指各胚胎原種得一能量之充填)」

  先天一炁玄靈子聖訓、第二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第一0二節、一九七頁

  3、「形成宇宙之時吾(太虛子聖師祖)已存在,無人類之時,吾亦存在。剎那間宇宙之始,吾由無生聖宮彈出,進入此間與 上帝共建宇宙道統法統;吾靜觀宇宙氣息,協助 上帝運鐳能、析元素、合體像,煉無形以成就有形,冀有形以配合無形,其中智慧特高就是人類,而人類非地球專有,遍宇宙間形體稍異,各有千秋,但是性靈則一。」

  太虛子聖師祖聖訓、第一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第七十一頁

  4、「宇宙自 無生聖母孕育以來,經無數兆億年的時間,終於結成宇宙原始鐳炁聖胎。此時一炁靈光片片,隱隱生動,又再經歷無數兆億之年,轟然一響,宇宙的碎片挾著極為巨大之宇宙射線,奔向四方,藉著各種自然律,形成今日之宇宙。」

  御清玄極大帝尊聖訓、天堂新認識第二十二篇、六十頁

  紀光真同奮首提出生命起源,「二階段程序分工」之說(註)本研究報告,進一步探討,訂名為「一元二階段造生論」。所謂「一元」是指無生聖宮—反宇宙與金闕鐳都—正宇宙為一體之二面(相反屬性)。基於一元之觀點,本教教義之生命起源為「創造論」。所謂「二階段」,如前述先由無生聖宮孕育性靈胚胎、物性原種後,再轉化至金闕鐳都由 上帝充填鐳能,調養氤氳而成。由無生聖宮至金闕之過程是一元中之二個階段,如此則可視為「演化論」,可見本教教義生命觀之生命終極始源應為「創造與演化」綜合之性質,而有別於世上歷來之學說。

  註:紀光真「天帝教的上帝觀」論文(第二頁)、一九九一、七、二十六

 

貳、心物一元二用論

  —為宇宙之本體塑造真實的典範

  歷來人類文明之發展,不是偏重唯心,就偏重唯物。如西方文明偏於唯物,東方文明偏於唯心,此皆不正確。且近世人類瀕於核戰浩劫毀滅危機,即要源於「心物二元對立」及其唯心或唯物偏差發展所導致的結果。世人對此一問題應當重新反省思考,以導正人類文明發展偏差的弊病。

  天帝教的教義源於宇宙大道(上帝真道)開創出「心物一元二用」之本體論,適足以拯危扶傾,使世人對於宇宙之本體,天人之關係及精神與物質之關係能有正本清源之正確關係。

  「心」就是和子(宇宙間構成物質的最終成分。在人體中即為性靈、靈魂,在動物中即為生命,在礦植物中即為生機。)「物」就是電子(宇宙間構成物質的另一個最終成分,任何物質如僅有電子而無和子,即不能成為生物,具備完整的生命和生機)。天帝教教義:「心與物,不僅皆有其存在之事實;且係相因相成而互助者也(註:此同於有無之一體二用,相生相成)。宇宙中實存心物並存統一調和之場所,即和子與電子之一元二用之世界也。人生之性質無他,心物之一元二用耳。」(參見新境界五四頁)教義中明示心物為一元二用之關係,糾正了傳統心物對立之謬誤,並闡釋宇宙之本體和萬有實為心物並存且為「統一調和」。

  宇宙本體論為心物二元對立,而於西方產生了因對立而講求競爭、征服之思想,文明之發展亦依循而發生偏差,最後起競爭、征服之思想,而有世界二強美蘇之核武軍備競賽、抗衡、幾乎釀下地球歸於毀滅的悲劇。而東方文明,卻始終摒棄「物性」,傾向於心性之發展和企求,雖開創了極高的精神文明,卻因此導致物質文明落後,唯心之精神文明亦不足挽救西方物質文明發展之偏差。

  天帝教教義之心物一元二用論,方是正確的,不僅說明了事物及機體生命的存在,皆源於心物間之調和,宇宙之存在亦是如此。並進一步闡釋了人類生命欲求進化,文明欲求正確的發展,亦當於心物間不斷地求取調和,並去除講求競爭、征服,暴歛、剝削之思想,人類方有光明的前途。

 

參、聖凡平等

  —肯定了天道與人道相貫通的真義

  聖凡平等之內涵為:神與人為同一電源所形成,除有程度上之差別外,自無根本上之不同。人類所以不及神者,智慧之不及,修養之不及,非根本之不及。再者神者人也。人為靈之基,聖乃人修成,神聖無足畏懼,仙佛原非尊高,盡憑凡軀自我培養、磨煉奮鬥超創而成。

  宇宙間所有的生命,先天來源皆相同(如第一項所述生命之來源)因此在先天上皆為平等。

  天人親和真經:「以其十大天人,均主為聖,而定宇間,焉有生而為聖,生而為凡。」(第七頁)

  天人日誦平等真經:「天人之義在於平等。」(第二頁)「芸生天性,無超倫、無絕倫、無比倫、一切芸生咸等倫。」(第四頁)「惟秉天資、資無次倫、天降平等。」(同上)「釋曰平等,復曰無色無相,曰佛性。儒曰大公,復曰無陂無黨無私。而我之曰等倫,曰比倫,繼曰和相。」(第七頁)

  上列二本經典,內文皆為教義之延伸和補充,由上列引証之經文,當可明瞭平等之真義。亦可體會人道源於天道,天道下貫於現世為人之良知、良能、佛性、真我。天道和人道同源而貫通的。人道亦應循此相貫通之途徑努力奮發,提昇生命境界,以返回於天道、滿全自性之成就。

 

肆、第三神論

  —啟發了正確之宗教觀

  神權的極限不過是自然與物質間的一種媒介。神不獨不能創造自然,即神本身,亦並受自然律之支配,惟具方法足以避免和運用而已。

  教義新境界闡釋第三神論的定義

  (一)先有自然,後有物質,最後方有神,故名第三神論。由此點可以得知宇宙之創生演化,亦是由「無」到「有」的過程。而神為「有」(物質)進化的變相。

  (二)大自然為大自然本身所創造,而 上帝為調和自然律之最高執行者。

  (三)物質為自然所凝成。

  (四)神為物質進化之變相。

  (五)神權非創造,亦非支配,而為媒介。

  所謂神是在世追循 上帝所管轄之自然律者,這種追循自然律而順應自然行為於世的人懂得修行的真義,亦是向自己奮鬥以求超脫後,避免自然律支配之道。第一神論是創造之神,第二神論是救贖之神,第三神論為媒介之神(媒介自然與物質),唯有第三神論的性質才是神的真象。(參見新境界八十頁)

  第三神論肯定了人生的價傎,和奮鬥努力的意義。啟發了吾人正確的信仰觀念,非為對神之畏懼、賄賂和依賴,而是效法。

 

伍、性命雙修和三項奮鬥—

  —為主體生命由後天返先天,提供澈底有效的進程

性命雙修

  性者先天也,神也,和子也。命者,後天也,精氣也,電子也。由無形而至有形,必須自然與物質適切配合,和子與電子達到相當熱準,把握現實,天人合一,才可澈底征服自然。由有形而至無形,即要運用物質而返自然,勘透生死,性命雙修,始能達進聖凡平等。所以性命之說,如玉連環分解不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實有虛之,虛者實之,自家有性,自去養性;自家有命,自去立命,不以有形累無形,必然無中生有。(參見新境界七八頁)

  性命雙修對於「有」物質,「無」自然之關係和二者之配合闡釋得很清楚。提供吾人由後天返回先天正確的途徑。

 

三項奮鬥

(參見新境界八二頁)

  1、向自己奮鬥:即努力以求掙脫人類本身電子之影響的奮鬥。電子為盲目的、衝動的、無智的、凶惡的,必須運用和子之力以控制。亦即求得一己生命心物間之和諧。

  2、向自然奮鬥:即突破自然律之束縛、支配的奮鬥,並創造人類文明以達於真理之域。此為求得人與自然間之和諧。

  3、向天奮鬥:即向天界要求平等的奮鬥。突破生命之因果輪迴,以求生命不滅,並為後世促進宇宙真理之實現。為求得人與天之間的和諧。

  三項奮鬥闡釋了主體生命超拔提昇的三個進程。非但僅為小我個體一己之生命,更包涵促進了大我群體生命(家、國、天下、宇宙)之和諧。新境界:「人生之究竟在於自我創造與奮鬥。」據此吾人當知如何在瞬變不息的天地萬有中尋得安身立命的底據,進而體常盡變,企求於由後天返回先天,歸根復命,滿全我們源於先天的本性,成就圓融之生命人格。

 

陸、三同理想

  —為人類前途開創新的機運

  三同理想為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大同。其基礎在於平等,進程為奮鬥,而目標即是大同,三同之理想是針對當前人類混亂的命運而擬定的解決方案和理想遠景。當今世局的混亂,人類瀕於毀滅危機,處處充滿了種族間之仇恨、國家間之鬥爭,及宗教間之歧視。惟人欲化解危機,須求得世界大同之境,而欲達世界大同,需聯合皆在講求真理、傳播真理之宗教間的攜手合作,由宗教大同,一齊努力導正世道人心,使趨於和諧之世局(世界大同),最後再聯合世人整體的智慧、力量、努力,探尋宇宙之真理,爭取天人間的和諧,達於天人大同之最高境界。

 

柒、二大時代使命

  —承擔起人類毀滅的危機和共業,延續人類生命之命脈

  天帝教之時代使命效法儒家剛健奮鬥,積極入世承擔的精神,毅然決然地承擔起人類的共業。以救世救人之悲心念力中和瀰漫全地球之暴戾、污穢、黑暗之氣為人類之生存開啟了無限的光明。此亦最能說明天帝教之中心思想是源於儒家之思想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傳承了中華文化道統。

  時代使命的本義在,對於生命義理之體悟後,而對時代憂患處境之積極關懷。不僅僅是精神理想,更落實於教徒同奮之日常修証功課之中,天天力行,為歷來人類宗教史上所獨具的大無畏的犧牲奉獻的精神。人世有苦,吾教徒同奮非逃避講求離苦趨樂,而是人世有苦,吾人勇於投入承擔,以此精神,擔當起人類的共業,化解人類之危機。而即刻達到了參贊天地化育的生命境界和目的。

 

捌、天人親和

  —開啟了天人關係的新紀元

  歷來的天人間關係演變,由外在的「敬神」(祭祀、卜筮)內化到「崇德」(由神本精神轉化為人本精神),再求內在德性的擴展「善政」(外王的功夫及王道之精神),終而滿全自己的生命人格境界,上達於天道,是為「人德配天」,繼而參贊宇宙天地之化育—「人能贊天」。

  美中不足的是,皆為精神上、理想上之溝通,而缺漏實質上之溝通。今天帝教天人親和之技能則達到了天人間實際之溝通和合作,締造了天人關係前所未有的新紀元。人類欲開拓生存之領域(含精神、物質領域)咸賴天人親和。由現存天帝教教義新境界、親和真經、大同平等奮鬥真經、皇寶誥……等由天人間合作、親和之成功實例,吾人看到了人類光明美好的遠景,並預期將引發科學之再度革命,開創前所未有的新文明。(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