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生命力 翻譯新境界

開展生命力 翻譯新境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22期 » 開展生命力 翻譯新境界

熊敏晨  1994-03-25 09:25

希望透過梅丹理的「媒」壓將本教教義宏揚他的國家

心弦撼動窺見生命活水的源泉

  二、三月,乍暖還寒時分,外頭霏霏陰雨無緣得見一處生機盈盈的桃源,長袍馬掛的老者拄著杖,銀髮童顏,炯炯目光洞見世局,和煦言語暖暖融入隨侍一旁的弟子,句句直中這個高達一九0公分,聳鼻金髮的異鄉遊子,不過是這樣平淡無奇的閒話家常,卻讓梅丹理心弦撼動異常,仿若窺見生命活水的源泉,他想起了自己四十年來東飄西移的浮萍時日中,一輩子所追尋的無非是生命更大的終極意義,一輩子所厭倦的無非是為功名利祿盲目爭奪的現代人,這老者,為什麼知他甚深?

師尊說他的先天原靈是中國人

  剖析梅丹理(DENIS MAIR),你必須取下眼見為憑的視障,才能窺見這個來自西雅圖的美裔身軀裡蘊涵著一縷中國靈魂,引領著他鑽研中華文化活潑潑的哲理,也在他生命中留下關鍵性的影響。他喜歡獨思,喜歡自然科學、藝文,對農業有興趣,也喜歡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觀,尤其對能夠從各個面向嘲諷被執念封閉的心胸,而朗現一股真實自然的莊子哲學,有著無以言喻的欣賞,光證說:「與他相處一、兩天,便渾然不覺他是外國人了。」也無怪乎師尊在天極行宮為本期靜坐班學員引薦他時會說:「梅丹理的先天原靈是中國人。」

  十幾歲時就對中華文化產生相當興趣的梅丹理,原先專攻生物系,而真正使他毅然轉向俄亥俄州立大學中文系,促使他以發揚中華文化為矢志的關鍵,是大三慈母辭世前,強忍著與癌細胞博鬥的苦痛,不願他人擔憂,但實際上卻時時流露出不自覺的悲涼,那種悽婉的情景,讓梅丹理渴望能為困頓的心靈尋找一帖清涼劑,並且在浮華無常的世間安身立命。為了不使父親擔心,他勉力於一年內如期畢業,之後負笈來台,於師大及台大史丹福中心研修三年中文,之後又返回母校,繼續攻讀中國文學及英美文學碩士,期間有不少譯作及藝術評論問世,八六年至八九年間在北京外交出版社擔任過翻譯,轉譯了中共文化部長王蒙、女作家鐵凝及汪曾祺的作品,就在這裡他結識了摯愛的第二任妻子—中國自由民運人士,直到六四天安門事件爆發時,才在大使館庇護下,挈妻一同逃出了風雲變色的大陸。

飄泊無定的日子使他與本教結了不解之緣

  飄泊無定的日子,反而是他與本教結下不解之緣的契機,師尊曾在專注聆聽他敘述北京前的生活後表示,正因為他在美國、臺灣、大陸間飄來飄去,「才有機緣到鐳力阿中翻譯新境界」,也正因為他對來自社會機械科技的籠罩,迫使現代人心靈僵滯及重利輕義的現象,有著一番深沉的省思,才會為他在美的詩社取名為:RED SKY;才會在八一年時接受萬佛城聘請教授英文時,跟隨在那裡修練的佛教徒每日靜坐,涵泳佛法;才會促使于君方教授與他合作過,新竹佛學院真華法師的著作「參學瑣譚」後,還會在十三年後想到推薦他擔任新境界翻譯,因為于教授知道梅丹理不會單純的把他當做工作,而梅丹理也知道自己對任何可以消解生活中的無明,開展生命力的文字,都希望能夠捧讀再三,進入生命裡。

第一次看到「新境界」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翻譯

  去年六月,透過維公樞機及于教授第一次看到「新境界」時,梅丹理在心底暗自低喊了一聲,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翻譯?這本書談到旋和系如何形成星球,地球又如何形成火山的過程,與他所熟知的現代科學有太多相互牴觸的地方了,而且立論不太嚴謹,可是裡頭有好幾個地方又讓他覺得有價值,吸引著他想進一步探索,例如第三十九頁提到礦物有生機,岩石會生長的部份,剛好觸及他最喜歡的議題,因為目前發現黏土在原始的礦物中有許多有機過程發生,它的粒子間會產生微妙有序的組織排列方式(INTERNAL PATTERN),使它留住新來粒子,在河床中形成累積的情形,正與書中所言不謀而合。另外,有關精神的人生觀的章節,更令他強烈自省:「難道我也要批判這些我所不懂的部份嗎?」他的養成教育還告訴他:「想要用物質世界的標準去證明精神面,是不客觀的。」因此原先準備條列出那些地方無法接受的作業,在梅丹理一再研讀後喟然作罷。他心想,要先嘗試著竭盡所能去翻它,因為他很想探究下去,他怕一批評就會喪失日後深入的機會。

翻譯技巧比預期成效還優良

  每天八小時的工作,進行了三個月終告完成,前一個月針對教義辭典作專有名詞的翻譯,後頭教義本文部份,參照了辭典中名詞的詮釋,加上自己的直覺判斷才完成初稿,梅丹理說:「我是硬著頭皮拚命翻」,等到他的譯作轉交于教授作過編審後,便送進了鐳力阿,經由天人審閱,同奮們驚訝一個外籍人士能夠翻成這樣的成果,崇仁大帝及崇道真人亦認為文章內容之翻譯技巧,比原先所預期之成效還要優良,並讚許著他行文特色為流暢、樸實懇切,但是為了真正發揚教義在國際宏教之實用性,裡面還有許多望文生義的錯譯部份,必須請于、梅二人撥冗赴台,與同奮所組成的研審小組會商,字斟句酌,作第一修正稿。

  到了鐳力阿,同奮們極喜歡這個綁著小馬尾,說著一口師尊說「比我還要標準」北平腔國語的梅丹理,光診為了鼓勵他多吃送個特大碗給他,敏佩怕他不夠營養買了奶粉,敏托跑了許多地方,就為了讓他穿雙適合的拖鞋,光胞、光依、光拔希望他不要鎮日埋首電腦前,帶他逛了合歡山、科博館,還參加了一場親和集會,大家圍著他噓寒問暖,可是他忙,忙著與研審小組昏天黑地的不斷研討,除了研討還是研討,不然就是在他的辦公室面對電腦作修正稿,師尊說:「梅丹理了不起,謙虛又沒有習氣,很多美國教授會覺得自己有一套,比較會堅持己見,但是他很有雅量,肯接受我們對教義的想法。」不過有時他也會擇善固執,碰到他思考過而有定論的議題,大家會你來我往,充份溝通個四、五十分鐘,對於這群研審小組,梅丹理面露敬佩之色:「這些同奮的精神,已超過學術研究,又不學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任何學術會議都看不到這樣驚人的研究熱誠,但所探討的教義卻又是現今學術界尚未認可的內容。

無形界傾全力媒壓的大原人

  才到第三天,于君方博士便開口要求皈師,由於大家曾被「告誡」不要向這兩位貴賓提到「太敏感」的話題,光證還小心翼翼的問:「那麼,梅丹理要嗎?」于教授大笑了起來說:「DENIS說我皈他就皈。」同奮們喜出望外準備皈宗事宜,並稟告師尊,師尊沒有驚訝,只是笑了笑說:「他們是無形界傾全力媒壓的大原人。」二月廿五日早上十點多,參機正殿上師尊親自主持了特別皈宗儀式,並為他們開了天門,傳授正宗靜坐,于教授道名靜思,梅丹理則是緒媒。

 ●于君方、梅丹理與本教「新境界」英譯本研審小組人員合影。

  師尊說「媒」字就是他自己國家的同胞,都要透過他媒壓來共同奮鬥,將來在教義的宏揚上責任重大,光證則想到「媒自然介物質」的神媒,而緒媒在未皈宗前就喜歡媒壓兩個字,並得意自己可以在英文中找出”IMPEL”的對應字來。「媒」字其實在他公開或私底下反覆琢磨教義內涵時即展現了其玄機,有時候教義的某些句子根本就不是他能了解的,如「人類浩劫化減於無形」,他知道無形界許多層次的上聖高真,很誠懇的協助人類化解災難,但為什麼祈禱親和就可以達到這種結果?正當苦思不解時,「突然間我便獲得一種了解,許多事情會在無形界決定,也會在其中化解掉那種張力及抵抗的狀態。」緒媒靈感很強的證明還不祗於此,往往崇仁大帝針對某些問題所做的解答,竟與緒媒在辦公室思索後所擬定的觀念不謀而合。

一語道破中文名字的涵義

  但是為什麼會決定皈宗,曾皈依佛門的緒媒有他自己獨到的理由,他覺得成為天帝教的同奮,不違反原來初心,他喜歡在鐳力阿中每個人自發性修道的精神,也極能認同本教時代使命,緒媒說:「一個有組織的大宗教裡,竟能適切的結合了如打坐、民間天人感應、靈魂學及心理學等中華傳統文化,並且難能可貴的將其創新發揚光大,在這裡融入各大宗教的優點,體現了可以針對任何問題永遠探索、永遠討論的活力。」皈宗後,他可以更全心全意了解本教修持法門及做好翻譯工作,並報答師尊對他禮遇有加的恩典,師尊第一次見到他,便一語道破他中文名字的涵義:梅—修道要經得起風霜雨雪嚴寒,丹理—煉丹、靜坐的道理,這令他強烈震撼,因為自他的中文老師為他取了這個名字後,他便四處找尋能夠剖析這個「名詞」的高人,沒想到一個翻譯工作會帶來這樣的因緣巧合。

師尊話中玄機能了解七八成

  緒媒侍師時,恭謹敬慎,師尊在,他一定肅然端坐,大手擺在膝上,回答中規中矩,師尊私底下就只問問他的生平事略,可是慈祥的微笑,悲憫的皺眉,不經意的言語卻常常流露出玄妙,所以緒媒只要手上有紙,他會拚命記下要點,淑康知他恨不得把師尊對他說的每句話刻在心板上,體貼地準備了一台隨身聽讓他錄音。而且奇怪的是,一般中國同奮想要在初期完全聽懂師尊的話語相當困難,可是緒媒一來便能了解到七、八成左右。師尊要緒媒離台前務必赴天極行宮一趟,看看那裡恢宏的建築,看看師尊與七百多位弟子傳道、授業、解惑的景況,並且與同奮們討論幾個有關教義的問題,「考驗他對教義的了解程度,並測試靜坐班學員的素質」羞赧的緒媒緊張地與淑康、淑坤一再研究,三月十三日介紹他時該與這麼多「師兄(姊)」說些什麼,師尊為了引薦緒媒,本欲取消的課程特地照常進行,並在台上不時親切地牽著他的手,拍拍肩。緒媒對師尊的厚愛不知何以回報,他說:「師尊那麼忙碌,我又是一個還沒修練很久的同奮。」他所能做的就是遵照師尊的鼓勵:「好好奮鬥」。

欣賞本教一再強調的奮鬥觀

  緒媒欣賞本教一再強調的奮鬥觀,他不喜歡一神論的觀點,太過絕對,並且人只能受制於獨一主宰的操控,但教義中的和子體卻是生機勃發的,它必須在逐步爬昇的修持步驟,去除電子中物慾的束縛,展現出良知良能,並且能夠回歸到與更超越更恆久的生命體合而為一。

  緒媒的喜愛打坐誦誥是眾所皆知的,每次一到午刻,緒媒就會以哀求的眼神「拜託」教義研審小組的成員讓他上光殿,還有一次早上四點多,他就已經把坐墊擺好,捫心靜候修道學院的學生入殿,把大家嚇了一大跳。他覺得自己著上道袍的樣子,像個「小道士」,彷彿了了他年輕時的心願,而在這裡打坐,十分自在舒適,沒有束縛,好像能引出內在更高層次的精神能量。

天人親和使生命的存在更為開闊

  那麼誦誥呢?為什麼他能接受對著一塊無啥希奇的黃色布幕虔誠祈誦?這也是他開始作了這門功課後最常自問的。他對於平日在社會競爭,必須與他人勾心鬥角,忌諱某些言語的自己,不是那麼欣賞,但他又找不到門路去改變現況,他發現只有在光殿上時,平日掩蓋的真心才能湧現,也是引發奮鬥欲望的開始,雖然他仍是半信半疑,但真正參加會禱後便「掉入」一種感動中。他覺得「天人親和」就是當一個人能大公無私的發出誠心時,一股更大的力量會產生與其相互呼應,讓你感到超越自我設限的煉獄,生命的存在也更為開闊。

教義搖撼了太重物質的現代人

  對於教義的價值,緒媒深深以為,它的出現推陳出新,對於太重物質及科學的現代人可以好好地「搖撼」一下,邊說他邊好像手中握住什麼似地大力搖動,在他露出慣常謙謙君子的微笑時,竟隱含著極為好玩的神色,他說:「我現在已經開始想像在西雅圖的朋友穿上道袍的樣子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