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書院華山講堂評價最高師資頂尖

現代書院華山講堂評價最高師資頂尖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23期 » 現代書院華山講堂評價最高師資頂尖

陳紅旭  1994-04-25 11:55

  第一次到華山講堂的人,一定會很驚訝,在一個僻靜的巷弄中,竟有這樣一個充滿莊嚴、傳統氣氛的讀經場所,非常精緻、寧靜,原木檀香桌椅,專為講師備的講案,可以坐著講經,一切都頗有古人焚香讀經的莊重心情。

  華山講堂在民間興辦義學中擁有很高的評價,不僅師資頂尖,學員的素質也相當高,雙方面都有很濃厚解經、讀經的心情,在現代書院中,華山講堂是個典型的例子。

  華山講堂的源起,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但教經內容則超越宗教色彩。似乎民間興學讀經的源起,都與宗教想藉經典教化人心的立意相關。

  華山講堂,根據創辦人林琦敏表示,它其實就是成立於民國六十七年的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中和分社。取名華山,則是為紀念天帝教首席使者李玉階曾在陝西華山修道七年的因緣。

  林琦敏表示,宗哲社本來就一直從事宗教哲學探索,擴大為吸納社會人士加入研讀經典行列,多少也帶有匡正社會人心的意圖,眼見台灣經濟蓬勃、生活富裕,而年輕人心情浮躁、老人則心靈空虛、無所慰藉,期望提供進修管道,沈澱游離失所的心。

  因此成立華山講堂,旨在擁有一個純學術交流的地方,成為宗教哲學術研討的園地,超宗教超學術立場,一方面思想交流,一方面藉讀經典,能夠接觸前人智慧,提昇生活品質,也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歸,這是針對個人。

  而更深一層,也因為發現經典教化人心,可由中小學教師從小紮根,期由他們先提昇自己,再影響學生,因此也在網羅讀經的對象。於是一般宗教教經人士及中小學老師,就成為華山講堂想招募的讀經群;後更旁及一般社會人士,只要對經典有興趣的,都可以自由加入,完全免費。

  既要教以後可以傳經的人才,林琦敏對師資有更高的要求,一定找各經典領域中的佼佼者,如馬叔禮、王邦雄、林安梧、孔維勤、蔡信發、劉瀚平及高柏園等,都是各學問中的名師,希望透過他們的專業,吸收更多的讀經人口,也傳授真正的經典內容。

  目前華山講堂的上課方式及課程,根據負責講堂事務的吳玉桂表示,二年多有一千二百多人來上課,其中不乏一開始來聽課,就一路聽下來的學員。

  經典課程的內容,則包括「莊子」、「老子」、「金剛經」、「六祖壇經」、「四書」、「易經」、「心經」、「禪學」、「史記」等。

  在這些課程中,目前的課以「易經」最受歡迎,一百多人來上課,把講堂擠得滿滿的,有的且站著上課,另像「莊子」、「史記」也都有七、八十位學員,四書則稍冷門些。至於上課的學員,吳玉桂說,因為是自動求學,很少人缺席,上課前一刻就幾已全員到齊,大家上課的意願很濃。學員學歷以大學最多,年齡集中在三十到五十歲之間,年紀最大的,有八十五歲的老先生上「史記」的課,都很令人感動。另一現象是女性的學員比男性多。

  更令人感動的,吳玉桂指出華山講堂地點在中和,學員從板橋、新店、土城來,也有遠從基隆、新竹來上課,風雨無阻,可見經典對他們的向心力之強。

  華山講堂一期有三百多位學員,分選不同的課程,因為天天課程不同,可重覆選課,完全免費。

  吳玉桂說,在功利掛帥的社會,有此以宗教哲學為精神依歸,提昇人生境界的學習,又有此傳統讀經氣氛的莊嚴環境,真的很難得,一流的師資,一流的講堂,歡迎更多的學員加入讀經的行列,隨時都可以。

  三月一日開課內容,有馬叔禮的「易經」、王邦雄的「莊子」、蔡信發的「史記」、王財貴的「論語」,上課時間是晚間七點到九點。如有意願者,可逕洽華山講堂,電話:九四九—六八三四,九四九—六三九四。

企業的典範

林琦敏辦義學回饋社會

  到過華山講堂的人,很容易為其莊嚴的教室,精緻的佈置深深吸引,當知道這一切都是為傳承聖賢經典,且免費招生,除佩服創辦人的用心,也不免懷疑為何有此宏願,不計代價。

  華山講堂成立二年多,上過經典課程的學員超過一千二百人,很多人都納悶,沒見過主人,沒聽過主人的名字,而大家相同的心情是「我不認識你,但謝謝你」。

  華山講堂創辦人林琦敏,全國電子專賣店董事長。林琦敏說,當時成立華山講堂的確和宗教信仰有關,但其讀經、講經絕對獨立,沒有任何宗教色彩。

  成立華山講堂,林琦敏說是受二種體會的刺激,一是受他父親的影響很深。林琦敏小時候住在彰化王功的小漁港,生活很苦,他父親是典型的讀書人,精研四書五經,頗有心得,從小除教他背四書,並常引孔子的話教他為人處事;另外並利用夜間空閒免費開堂授課,熱中把所學經典心得傳授鄉里失學民眾,深受鄉民的敬重,而華山講堂原為林琦敏父親過世的靈堂,為了紀念並傳承他父親的私塾精神而闢為講堂。當然更積極的目的,另有一重考慮。

  林琦敏表示,當時定位華山講堂的私塾精神,是因為自己對宗教有些了解,他發現各宗教本身常各說各話,也各有各的講經、解經人才,但因素質不高,常附會或誤導經典原義,因此希望以華山講堂,做為從事宗教解經的人進修的地方,可以讀經、可以解經、傳經,目的是教化,但絕不含任何宗教色彩。

  而願意用一間價值一千五百萬的房子做為講堂,林琦敏說,「就是因為地點不好,所以更要以最好的師資,最精緻的讀經環境,才更能感受經典的深刻。」林琦敏期望讀經的硬體、軟體設備,都與經典有相似的層次,表示他是認真的。

  針對很多人質疑願意無償性的、長期提供場地、支付講師費用,讓社會大眾免費來讀經典課程,林琦敏卻自謙「做得還不夠,因為投入還不夠多」。

  對社會教化,他一直勉勵自己的四句話「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行好義。」為社會大眾興義學就是一種義風。其實這種義學,很值得各企業界有能力回饋社會的人士,積極參與,共襄盛舉。

經典吸引力強過賺錢的快樂

‧吳玉桂‧

  談到吳玉桂會到華山講堂擔任講堂事務的工作,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她原是一家印刷廠的老闆,一個月可以淨賺十多萬,願意放棄印刷廠,她自覺是經典的吸引力強過賺錢的快樂。

  偶然的機會,吳玉桂接觸「道德經」,在此之前,一直有人勸她要溫柔些,她是那種外柔內剛的人,別人的建議讓她反覆思考,溫柔應不是故做嬌態,剛好看到「道德經」談到水的特質,她因此體悟到溫柔應如水般,可以穿山透地滲透萬物而不具形式,這種體會,讓她注意到經典書的奧妙。

  在一次機緣中,知道有華山講堂前來上課,聽了林安梧的「金剛經」而走入經典世界,接著又聽「易經」,恰巧公司搬至永和,她心中突然有絕大的決定,毛遂自薦想到華山講堂服務。

  決定之後,毅然賣掉經營十多年一直很賺錢的公司,她的想法是「發現經典的精妙深刻,想幫助更多人能夠接觸經典,充實精神領域。」她希望為願意接觸經典的人做質的提昇及量的增加,期透過慢慢的薰陶,讓氣度恢宏於無形,滲透它的影響力,導功利社會進入經典的社會。

學員的心聲

鄭仁湘:不認識你,但謝謝你

倪木蘭:不去是你的損失

  讀經樂,樂從何來,由一些人進入華山講堂就一直持續研讀的心情,不難體會經典的迷人之處。對於華山講堂的心得,很多學員紛紛有話要說。

  在電信局上班的鄭仁湘就說,目前他同時上「易經」和「莊子」,絕不缺課。他學的是機械,讀經典書純是個人興趣,而從經典的學習中,他覺得變得比較樂觀、積極,「經典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對人生的看法,提昇精神生活層次尤大。」

  除了讀聖賢書的感動外,鄭仁湘也說,上課二年,一直很喜歡華山講堂的上課氣氛,很溫馨、很親切,從沒有見過主人,但感謝主人願意回饋社會,興辦義學,他是受惠者,心存感激外,就是介紹更多親朋好友認識華山講堂。

  服務於中央標準局的盧先生,則是一開始加入就不願意離開的學員。盧先生學的是機械工程,但他已當讀經書是日常的休閒活動,目前上「史記」和「易經」。他說喜歡這裡的老師,都是頂尖的,教經也沒有宗教色彩,像一位教「道德經」的老師就是基督徒,更可由不同的角度,詮譯「道德經」。

  盧先生自覺讀經書讓自己對生活有寄託。而給他最大的收穫則是學會對經典學問的入門,像以前想看「老子」,可是不知如何看「老子」,老師一點破,學到入門方法,他認為一輩子受用無窮。

  倪木蘭,家庭主婦,五十四歲,虔誠基督徒。二年前因覺生活有瓶頸、困惑,對生活心灰意冷,偶然間接觸華山講堂,讀經之後,她說對自己比較有自信,懂得一切順其自然,心胸比較寬大,尤其讀「易經」之後,再讀「聖經」,看法都不一樣了。

  倪木蘭眼睛不好,只有左邊看得見,平時晚間不出門,上課卻從不缺席,她也上兒童讀經班,「不去是你的損失」她強調,有那麼好的讀經環境,夏天有冷氣,平時開水供應,學員素質、師資又那麼好,當然捨不得缺席。

  她說有一次馬叔禮老師上課,解經解到興致一發不可收拾,上到沒公車回家,她很感動老師的認真和學員的支持。她也一再說:「我不認識華山講堂的創辦人,但覺得他應該受表揚。」

  (轉載八十三年三月二日中央日報第五版「讀書出版」)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