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易經(下之三)

認識易經(下之三)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25期 » 認識易經(下之三)

高緒業  1994-06-25 12:05

易的和諧觀

  據程石泉先生分析:我們從六十四卦中陰陽爻之分佈以及以後「河圖」「洛書」及「六十四卦方圖」或者「圓圖」的方位排列,都具有一項對稱的、平衡的、比例的性質,加上伏羲所預設的整體和諧的「太極」,易的「和諧觀」儼然成為中國人文化生活各方面所追逐的最高理想。中國先哲運用他們「仰觀俯察」「近取遠譬」「探頤索隱」「勾玄致深」的才能,領悟到宇宙創化的秩序和美妙,社會人際間的秩序和美好,人際各部份的和諧和美好。易經乾卦文言傳中,孔子贊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坤卦文言傳中又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創造美的文化幾乎是中國人的第一要務。而美之所以為美則又不能離乎平衡、對稱、比例所形成的「融貫的和諧」。難怪雅斯培在「悲劇是不夠的」文中要衷心的讚美「中國人確是實踐和諧的民族」了。儒家心目中的宇宙與個人,總是處在相輔相成的和諧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哲學的基本信念之一,儒家相信,人經由心性的實踐工夫,步步開拓,就可能達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這種思想的根據是:

  (1)人心是能感通的主體;

  (2)有情的宇宙觀;

  (3)主觀與客觀不是對立的。

  基於這三點了解,所以儒家認為:萬物莫不有情,有情者莫不相感,相感者莫不和諧。天人合一思想的終極境界,就是要達到萬物相和諧的太和世界。

機遇世界中行動的可能

  據程石泉先生的解釋:在中國人看來,這個宇宙,這個世界原來便是一個「機遇」,在這個「機遇」之中,人和天地不可分割。在周易裡便是所謂「三才之道」。中國人把宇宙看作既不純粹是現象界(Phenomena),也不純粹是本體界(Noumena),而是實體(Reality)。人的感覺、知覺、構想覺和欣賞覺並不是發自個人主觀投射於外在客觀上的附加物,而是宇宙中的「遇合出現」(Manifestation)。從大處看這個宇宙是「不老的」「平貼穩妥的」(Well-balanced)「廣大和諧的」。從小處看由於天地人三者的感應、變化和創新是隨時隨地在發生。在這瞬息萬變而又「變化莫測」的宇宙裡,中國人探頤索隱極數研幾(根據了一組常數來運算)。更發明了一種靈奇的工具來預測他們在這「機遇世界」中的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藉以趨利避害、逢凶化吉。周易和龜卜便是中國古人所用的工具。

占卜的方法 繫辭傳上的蓍法

  繫辭傳第九章第二節:「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二,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作卦。八卦而小成。……」這就是繫辭傳上的蓍法。在周易本義朱熹企圖使用周易還原成為一部卜筮書,特別寫了一篇筮儀,討論所謂卜筮的技術,歸納起來就是「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合稱四營,便成了一次變化,三變得一爻,十八變才占出一卦。朱熹這篇筮儀卻被近人說有「缺陷」,而且「真是最不近情理」,因此這種蓍法,弄懂不易,占卜時間又太久,不是業餘人可以搞得通的,我們就暫且不談了。個人認為不妨用下面一些較簡便的方法。

火珠林與六搖課

  魏晉而後,坊間流行火珠林占術,林是指占斷的的辭句而言,火珠是道教丹鼎派煉丹所結之丹,故火珠林應為道家丹鼎派所創。一般傳說是道士麻衣所創。

  占卜方法是將三個銅錢或硬幣,任取一面作陽面,另一面作陰面,將三個錢搖一陣後丟下來,如果說其中兩個錢是陰面,一個錢是陽面,便以陽面為主,記錄一個「|」的記號,代表這是陽爻。如果卜出的是兩個陰面一個陽面,就是陰爻,記錄一個「∥」的記號。如果三個錢全是陽面,作的記錄是一個「○」,這就叫做動爻,要變陰的;如果三個錢全是陰面,作的記號是「×」,這是要由陰變陽的動爻,這樣連續六次,完成六爻。裝卦的順序是由下而上依次排列。俗稱「六搖課」。一般占卜者所斷吉凶,不用卦辭爻辭,專論爻辰五行生剋旺弱,以及六親六神(六神為青龍、朱雀、勾陳、騰蛇、白虎、玄武)。但錢穆先生就曾以火珠林作為易經的筮法,曾有人非難,其實這也是方便法門,實在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南懷瑾先生指出又有一種卜卦的方法,用十二個數字,隨便報數的一種新方法(我們依先天卦的卦數,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第一個數字為外卦。第二個數字為內卦,第三個數字,代表動爻。假使報的數字為一、二、三,那麼外卦為乾一,內卦為兌二,構成了天澤履卦,第三個數為三,即履卦的第三爻為動爻,卦是以動爻為主的。假使報的數字為一、二、六,就是履卦的上爻動了。但是報的數字如果是七至十二該是那一爻動呢?九代表六個皆動,十代表六爻安靜,八代表兩個爻動,七代表三個爻動,十一代表五個爻動,十二代表四個爻動。

  關於動爻的斷法: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辭斷之。一爻動,以動爻之爻辭斷之。兩爻動者,則取陰爻之爻辭以斷。所動的爻如果同是陽爻或陰爻,則取上動之爻斷之。三爻動者,以所動三爻的中間一爻之爻辭為斷。四爻動者,以下靜之爻辭斷之。五爻動者,取靜爻的爻辭斷之。六爻皆動,乾坤二卦以「用九」、「用六」之辭斷之,其餘各卦則以變卦之彖辭斷之。

梅花數

  梅花易數(簡稱梅花數)相傳是邵康節流傳下來的,其方法是任取二字,數它的筆劃減去八,以其餘數為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前一字為內卦,後一字為外卦,合成一卦。合二字筆劃總數,或再取一字的筆劃除以六,以其餘數為爻,然後查考易經的卦辭、爻辭之所述,附會人事,以斷吉凶,但不可再占。

  據南懷瑾先生所說,通常是以年月日時的數字來決定體卦與用卦,再用互卦看卦的發展而論吉凶得失。假設現在是壬子年陰曆九月十二日申時來卜卦,壬子年,子數一、九月數九、十二日數十二,一加九加十二等於二十二。二十二除八,餘數是六,六是坎,上卦是坎。申時,申是九,加二十二(年月日時)等於三十一,三十一除以八餘七,七為艮,所以下卦是艮,這樣就出來山水蹇卦。

  又如在六十四個竹條或紙條上寫六十四個字號,抽出一個,就得一卦。

  筆者有時使用最簡便的方法,用六個硬幣,搖動一下,一次丟一去,依次排列,依陰面陽面就可記錄六爻,占得了卦形。只要心誠,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古人有句話,有疑則卜,無疑不卜。一件事情,在兩難之間,自己又無法確定的時候,才去占卜,但一定要誠心才靈。

  占卜是否真正能「質諸鬼神而無疑」,實際上只是古人在某種無可奈何情況下,不得不假手於此用來求取情報的一種手段而已,在左傳襄公九年所言穆姜之事,及哀公九年所言晉趙鞅救鄭之事,皆明白的說出當事人不相信筮告所言之禍,各憑其「良知」或者「善意」,毅然行其所當行。

  占卜的作用,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只是一種「機遇」(Chance)或「或然率」(Law of Probability),而以能不能靈驗,要靠人的誠去感格「神」。但易經上明白的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又說「神無方,易無體。」既不可測,又本無方,所以孔子要力加排斥,說「不占而已」了。

寡過與不占

  高明先生曾以論語中所見兩句話來闡釋易教。

  論語述而篇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是一個偉大的提示。周易的彖辭、爻辭辭裏講吉、凶、悔、吝、旡咎,目的就在教人怎樣減少過失。周易正是幫助進德修業提供人生的指南針的一部書。

  易經繫辭傳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學易可以無過,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崇德廣業是從積極方面說的,其精神是完全一貫的,都是教人做成一個完美的好人—君子,向聖人看齊的。

  我們在談易的功效時曾說,易有聖人之道四,就是尚辭、尚變、尚象、尚占。周易的義理寄之於辭,聖人制易,是以闡明義理為主。宇宙、社會、人生永遠是在變動之中,時(時間)在不斷的變,位(空間)在不斷的變,人如何能適應這種種不斷的變而做得恰好(中),所以其次要標揭「尚變」。聖人從周易的變化之象,體認到文化方面唯有不斷的創造革新,纔能適應宇宙、社會、人生不斷的變化,所以又標揭出「尚象」。但在民智蒙蔽的時候,對一般蚩蚩群氓就不得不以神道設教,而使用卜筮,所以也標揭出「尚占」,只是推行教化的一種方便法門。孔子唯恐人誤解聖人的「尚占」是迷信鬼神的,所以纔在引用恆卦九三的爻辭時,提示出「不占而已矣」。「尚占」是教化下愚用的,「不占」是啟發上知用的。論語子路篇子曰:「不占而已矣。」這句話,又是一個最偉大的啟示。這是「易教」的真精神。

  在孔子以前為筮術易時期,易學以占斷吉凶為用,孔子起倡十翼之教,乃以哲理說易代替舊日易學。他所採取的方法是:第一、對鬼神敬而遠之。第二、對卦爻辭賦以新義,以義理解說吉凶悔吝之故。第三、對筮術則排除之。這是一樁學術思想上的革命事業。於是周易一書不再是「卜筮之書」,而成了一部「哲學寶典」。

  讀易之旨,在於窮理盡性,其效則為守經達變,故可免於重大的過失了。顧亭林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有恆然後可以無大過。」梁任公曰:「學易的人,最要緊卻在一個悔字。悔必思變,變則通,通則久,故雖遇凶咎,結果可以無咎。所以孔子說,假年學易,可以無大過。」孔子贊易,強調「不占而已矣」,把重心放在道德義理上。就是說,把占卜之易,轉移其重心於心性修養的道德之易。

研幾與知幾

  要能寡過並進而開物成務,必須「研幾」與「知幾」。

  易繫辭傳:「夫易,聖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故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時、空配合的關鍵就是「幾」,這是一種幾微(動機的微妙變化)、朕兆(吉凶的先驗判斷)人事物無時無刻在變易中,能「鈎深致遠,探頤索隱」,探研其變易的朕兆,不遲疑等待,能夠迅速因應果斷行動,如爭取民心的歸向,完成人群的治平大業,就是最昭著的宏效。可見研幾工夫的重要性。

  由知幾的工夫,進一層論及知幾的實踐,實是透過知行歷程的體認得來。政治人物能見幾而作,可謂成功了一半。

  易傳云:「夫易,彰往而察來,而顯微闡幽……。」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大道,如斯而已者也。」

  「彰往而察來」,即鑒往知來,正好屬於歷史知識的範疇,蘊含靜態的知幾工夫。「而微顯闡幽」,可用於當前一切活動的事務之中,則屬於動態的知幾工夫。就此二者一併使用,則當前複雜的人事問題,如政治、社會、文化等等,必可收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宏著效果。至於開物成務,就是要集合眾人的智慧力量,以期完成大群人生的共業。自然亦可「冒天下之道」了。

君子的成德工夫

  儒家向來宣教的重點所在,一個人如何成就為一位君子。我們若以聖人為人道的典型,天道的體現,那麼君子可以說是「希聖者」,亦即在成聖之途上邁進的人。易傳談及君子時,總是強調君子做為效法天地之道的楷模,並且專務於修行品德,同時肯定人人可以成為君子。

  所以卦象的重大意義,在以簡潔的語言表明實象後,立即轉入人事行為的合理要求上。六十四卦中,除比、豫、觀、噬嗑、復、無妄、渙七卦稱述「先王」的作為,泰、姤兩卦稱述「后」的作為,剝稱述「上」的作為,離稱述「大人」的作為外,其餘五十三卦,都是對「君子」所提出的要求,或君子自己的要求。形成一般的或將特殊環境下的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而這些基本條件,在今天乃至到永遠,都有其重大價值。

  根據陳炳元先生所著「易鑰」,凡用「君子以……者」的五十三卦,是:

  乾—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屯—君子以經論

  咸—君子以虛受人

  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師—君子以容民蓄眾

  隨—君子以響晦入宴息

  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睽—君子以同而異

  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大畜—君子以多識先言往行以畜其德

  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賁—君子以明庶政旡敢折獄

  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旡悶

  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行有恆

  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廢

  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臨—君子以教思旡窮容保民旡疆

  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這些都是君子應有的修養,綜合而言,不外三點:(一)進修—效法向上,進德修業;(二)退省—退省補過,居易俟命;(三)中和—保合太和,不失其正。這正是易學精神的顯現。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在易經許多「對待」關係中,否泰兩卦實有其代表性。「否極泰來」,就帶有很深的哲理在裡面。否泰是相綜相錯、相反相成的兩個卦,否中有泰,泰中有否,正如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否卦—內卦為陰,坤陰居內,外卦為陽,乾陽居外。所顯示的是天在上,地在下,也即精神在上,物質在下,這是一個純自然的宇宙,一個精神與物質不相交流,塞而不通,沒有文化(人為)在裡面的死寂的宇宙,這是沒有價值的,彖辭上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相反的泰卦—,是乾陽居內而向外發揮,坤陰居外而向內凝聚,於是乎兩氣相交而有通泰之象。彖辭上則說:「天地交而萬物通」。易六十四卦乃象徵人生遭遇之各類情狀,而其中以泰卦為人生之最吉境,否卦為人生之最凶逆之境。但泰否兩卦既為相綜之兩卦,泰卦復隍(倒復)則成否,否卦復隍就成泰,正顯示了「物極必反」的原則,「盛極則衰」「否極泰來」逆境順境是隨時會轉換的。這正啟發吾人處順逆之道。處順境時用泰卦,處逆境時則用否卦。處順不必求久安,處逆不必墮妄行。

  如何能使「否極泰來」,又如何能夠「持盈保泰」,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謙」。

  易經六十四卦中,唯有謙卦六爻皆吉。如何抗衡和掙脫盛極必衰的自然法則,在人類自求多福的行為中,易經哲學鼓吹的一項重要品德便是謙德。

  謙卦,其象,坤地居上,艮山在下。山居地下義取高者不自高而以卑下自居,是為謙德。故卦辭曰:「謙,享,君子有終。」是說有謙之德,則一切行事都可成功。

  謙字作恭敬有禮,虛懷而不自滿解。謙又為「德之基」,為「君子自牧之道」。

  彖傳曰:「謙,享,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由此看來,「盈」與「謙」這兩種行為表現,在天道、地道、鬼道與人道四方面都會產生類似的效應。亦即吉凶禍福並非純屬運氣或命定,而與人的行為評價有關。這種「福德一致」的理想是中國古人所珍惜的。儒家主要成就之一是根據「天命德治」這種天道觀來理解人性本質及人生正途。

  易經深體「防微杜漸」「防範於未然」之道,用「謙」之理性法則,杜絕走向否定—吝凶的道路,而永遠走向肯定的吉境中。所以黑格爾之哲學為「否定之否定」,企圖以不斷之否定提升人生的境界;而易經的哲學則是「肯定之肯定」,以不斷之肯定提升人生境界至最佳的吉境。

  所以謙德乃是普遍性的德,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時一切位都需要它。人類對天地謙,成就宇宙一大整體的和諧;人對人謙,成就人類社會的和諧。謙是高尚的道德,代表著人性的自覺與提升。基於此,對於「謙德」,應是吾人終身秉持不渝的,也唯有躬身力行謙德,才能創造永恆,精神的永恆,生命的永恆。

指導人生的格言

  據程石泉先生分析易在歷史上曾經過伏羲圖式時代,中古卜筮時代,迨乎孔子成為易之哲學時代。歷經夏商周三代,易在中國文化創作上所發生的功能,便是探賾、索隱、極深、研幾、通志、成務,在歷史上有其創造性的智慧及文化性作業的貢獻。易提供了觀念、理想、價值、意義種種基型理念。

  孔子贊易之見於十翼者,方東美先生加以抉發,歷舉「生之理」「愛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統會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足見易之博大精深。

  清儒焦循曾謂「易乃勸人改過之書」。易實有其教育的價值,教育的目的無他,只是建立「人之所以為人」,再用那種「人的精神」來「移風易俗」「化成天下」而已。

  中國人很多修身處世自省律己的方法都來自易經,陳瑞龍先生曾名之為「周易之適應原理」,經過他的歸納計有二百二十二個項目,其中很多已成為習慣上的成語或格言,今謹將其最常見者一一列出,一方面使讀者知道這些成語的出處是出於易經;另一方面,這些成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隨時地可以應用,合乎中正之道,且是最吉的趨向。

  自彊不息、夫義婦從、藏器待時、日新其德、知崇禮卑、樂天知命、非禮弗履、懲忿窒欲、與時偕行、殊途同歸、見仁見智、遏惡揚善、致命遂志、懼以終始、積小以大、見險能止、以德儉辟難、思不出其位、訟不可長、敬慎不敗、以亨行時中、履霜堅冰至、先難而後易、剛中而柔外、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慎言語節飲食,思患而預防之,危者使平易者使傾,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知至至之知終終之,積善餘慶積惡餘殃,恆久不已終則有始,終日乾乾與時偕行,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窮則變變則通則久,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如實而言,每一卦爻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例,設常性以顯性命天道。此義且明白表現於卦序排列上。依照六十四卦之卦排列分上下經兩部份,上經首乾、坤二卦,為天道之始,下經則首咸、恆二卦,為人道之始。咸、恆之言男女,同於乾、坤之言天地,這便是易經哲學尊嚴人類生命的教化。故孔子在咸、恆二卦彖傳中都以「天地之情」為言。

  站在人的立場,唯有順受其正,肯定性命(生自乾道變化)與形體(生於坤道變化)同為人生本分所具有。人的整個生活,一方面也追求遵循天道之大則,這叫做「進德」,一方面也要重視日常生活努力社會人事的建樹,這叫做「修業」,德業並重,使天道與人事融通和合,此之謂得其中道。

─────────

卦名 初陳  再陳    三陳  序次 象言

履  德之基 和而至   以和行 10  君子以辯上下,定明志。

謙  德之柄 尊而光   以制禮 15  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復  德之本 小而辨於物 以自知 24  彖復見天地之心(重在自反,自反則自知)知人者智,自知則明。

恆  德之固 雜而不厭  以一德 32  君子以立不易方。

損  德之修 先難而後易 以遠害 41  君子以懲忿窒欲。

益  德之裕 長裕而不設 以興利 42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困  德之辨 窮則通   以寡怨 47  君子以致命遂志。

井  德之地 居其所而遷 以辨義 48  君子以勞民勸相。

巽  德之制 稱而隱   以行權 57  君子以申命行事(變通趣時,行權達變)

─────────

三陳九卦與實踐哲學

  言行是相提並論的,亦是發生連貫作用的,因此首須明德。繫辭有言「極天下之頤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修辭立誠,言行相符。繫傳三陳九卦,便可作為用卦明德示範之一。今列表如上說明如下:

─────────

  一、序次是照序卦編次,象言是摘錄象辭。

  二、九象易謂:「夫子所以說九卦,聖人履憂濟民之所急行、先陳其德,中言其性,後敘其用」,周易外傳謂:「時有常變,數有吉凶……聖人於常治變,於變有常,夫乃與時偕行,以待憂患,而其大用,則莫若以禮。」

  三、易全用而無擇,禮慎用而有則,禮合天經地緯,以備人事之吉凶,而於易則不敢泰然盡用之,於是而九卦之德著,易兼常變,禮惟貞常,易道大而無慚,禮數約而守正,故易極變,而禮惟居常。

  四、盧維時周易學謂:「竊以序卦考之,六十四卦實即三十六卦,以之變為六卦,又變成一卦,其卦即履。」履便是篤行實踐以打定根基,進德修業,以為大用。陽數無十。

─────────

  九卦中,履為「德之基」,履便是篤行實踐,所以易經不但是一部道德哲學,更是一部實踐道德哲學。

宇宙秩序就是道德秩序

  著有「歷史研究」七巨冊的一位當代史學家湯恩比,曾認為中國為「陰陽文化」的民族,且大膽宣稱二十一世紀將為中國人世紀。

  易經的最大進展,就是由乾坤相反相成、相對相常的動態觀點來了解整個存在世界,亦即天之道。

  易經可以說是從變化的原理上發展出來的一套變的哲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繫辭傳和序卦傳,認為變是宇宙萬物的基本法則。易經認為變化的所以起,有兩條規律,一是從對立中產生,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一是從發展中產生,如:「窮則變,變則通。」前者是「正反相生」,後者是「無往不復」。

  陰陽、乾坤、天地三個名詞精神上是相通的。繫辭傳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什麼是天道、地道、人道呢?說卦傳說:「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易經之目的正在強調天道、地道、人道之間的一致。牟宗三先生就說易經所強調的是「宇宙秩序就是道德秩序,道德法則就是宇宙法則」。易傳描述了易的功效:「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大道,如此而已者也。」(繫辭上)「開物」表示天地生生之德的成果,此為自然界;「成務」表示聖人崇德廣業的績效,此為人文界,「冒天下之道」表示易統合天下萬物之道,亦即貫通自然界與人文界之道。

  易傳所強調的毋寧是天道之變易與不易,以及聖人如何由天地變化之象,體察出天地變化之道與順天應人之理。

  孔子把「乾」卦裡面的「乾元」當作一個「創造的權力」,「坤」卦裡面的「坤元」當作一個「滋生的權力」,以這二種的權力來說明宇宙一切生命的根原,人類生命的根原。在象傳裡面,每一句話的開始都稱「君子」,從他的道德行為來解釋象傳。而後產生一種德行的追求,由之成一種系統化的道德哲學。此後繫辭傳,乾坤並立以說明宇宙創生的根原。一切生命、一切現象都從此根原而產生;產生之後,並表現藝術價值、道德價值、乃至最高的價值。然後就以這個最高價值,推廣引申來說明一切宇宙及生命存在的理由。方東美先生稱謂「價值中心的萬有論」。

  方東美說:據萬物含生論之自然觀而深心體會之,油然而興成就人性內具道德價值之使命感,發揮人性中之美善秉彝,使善與美俱,而「盡善盡美,美善合一」為人格發展之極致。

易經必為人類帶來新動力

  繫辭中的二十三個「子曰」,共同的特點是將易的神祕性落實於人文之上,由行為決定人的吉凶悔吝。

  總之,易經的功用,在於把握「吉凶悔吝生乎動」的教訓,而應用到人生日用常行之中,我們若能把握住易經哲學的智慧,必能為中國人乃至於全人類的文化,帶來新的動力。並挽救人類文化今日的危機,使人類在生命的時空系統中,創造「生生」不已的人類文化理想與盛德大業。

天帝教教義與易學相符

  歸納而言:易經陰陽二元的宇宙論,退省自修的人生觀,與天帝教教義完全相符。作一個天帝教同奮能夠培養研究易經的興趣,從而接受其中的哲理,進而身體力行應該是一件好事。筆者只是一個新聞工作人員,對易雖有涉獵,猶未入門,更不必說登堂入室了。只是就個人所知的一點常識,向大家做一報告,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興趣,也能作一步的研究。文字如有錯誤之處,更請儘量提出以便立即更正,以免貽誤同奮。

 

 ▲認識易經全文刊完。茲將若干印錯錯字更正如下:教訊一二一期第47頁,最後一段薛瑄曰下,只是大奇一偶,應為一奇一偶。第一二三期第53頁,第一排倒數第八行內聚(收斂)作收,應爲作用。第三排倒數第六行,用十個字來表示,應為十二個字。

  前兩期「睽」卦的「睽」,很多處(連許多表上)都誤印了暌字,謹此更正。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