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51期 » 天帝教靈魂觀之研究

柳光赦  1996-08-25 10:50

東西方宗教靈魂觀之比較(七)

  第二章 中國傳統宗教的靈魂觀

    第三節 佛教的靈魂觀

      第二項 八識

四、第八識

  第八識名阿賴耶識。「阿賴耶」三字,是梵語的音譯,義為「無沒」。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變現諸法,所以又稱為藏識、種子識。所謂藏,有三種意義(註一):

 1、能藏:能藏宇宙間一切諸法的種子而不散失。

 2、所藏:是前七識熏染諸法種子的場所。

 3、執藏:為第七識執為實我,而生貪愛。

  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能變現諸法,宇宙萬有都是由此而起,是宇宙人生的本源。所謂種子,實際上是一種功能。當功能還沒有發揮的時候,叫做種子;功能發揮的時候,稱為現行(現在行為)。當前六識與外境相對時,種子便發生其功能而變現諸法,這就是現行。在種子生現行的同時,「現行」之法又藏入第八識中,成為新的種子。

  佛教談論的因果,其重心在種子,而種子的重心又在熏習。所謂熏習,就是心理和行為的活動作用。熏習分為能熏與所熏。所熏指的是阿賴耶識,能熏則是前七識心所法。前七識活動時,其行為動作、思想意念等會熏染第八識,在第八識中形成種子,每一個活動熏成一個種子,種子由第八識保存,遇緣生果。所以人的起心動念,行為造作等,都是在熏習造業。

  阿賴耶識所藏的萬法種子,從何處而來?這有三種說法(註二):

 1、本有說:主張本有說者認為,阿賴耶識所藏的諸法種子,是無始以來就有的,不是新生的,但要經過熏習,才能生起各種作用。

 2、新熏說:主張此說者認為,種子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由熏習而來的。

 3、折衷說:主張此說的是護法論師,他接受了本有說與新熏說兩派的意見,加以折衷,認為無始以來,第八識中本有生起諸法的功能;而從種子生起的現行諸法,依前七識的作用,又熏習於第八識,形成新的種子。二者相待而成,不可偏離。

  阿賴耶識所藏的種子,具有下列六種的特性(註三):

 1、剎那滅:種子在未發生作用時,無形無色。當它發生作用時,才生便滅,謂之剎那滅。

 2、果俱有:種子生現行業果,在現行果上仍具有原種子的性能,謂之果俱有。

 3、恆隨轉:種子滅後,復由現行結成種子,如此循環,永無了期。

 4、性決定:種子有種類性的差別,善種子感善的果報,惡種子感惡的果報。

 5、待眾緣:種子藏在第八識中,不能單獨發生作用,必須眾緣和合,才能生現行果。

 6、引自果:種子生果,乃自種(因)生自果,非一因生一切果。

 

      第三項 靈魂的歸宿

  佛教認為,未達到聖者境界的眾生,都在六道之中流轉,不得解脫。所謂六道,為地獄、惡鬼、畜牲、人、阿修羅、天等六種境界,是眾生輪迴之途,故曰六道。六道都在三界之中。所謂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所以稱為欲界,期範圍包括地獄、惡鬼、畜牲、人、阿修羅等五道,以及天道中的前六天。色界在欲界之上,其界眾生已離淫、食二欲,唯有身形,無男女相,以禪悅法喜為食,其形體與宮殿等悉皆殊妙精好,故名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指有形之物質),其範圍包括四禪天、無想天及淨居五天三類。色界之上為無色界,此界無任何之物質,其界眾生不唯離淫、食二欲,並連身形、宮殿等亦無,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中,故名無色界,此界範圍計有四種天(註四)。眾生各以因緣生於六道之中,六道之因緣如下:

 1、天道—眾生以行十善業及修習禪定,得生於天道(註五)。

 2、阿修羅道—阿修羅道之眾生多因瞋、慢、疑三因而生(註六)。

 3、人道—行五戒善因者,得生人道(註七)。

 4、畜牲道—生於畜牲道的業因有五:犯戒私竊、負債不還、殺生、不喜聽經受法、常以因緣艱難齋會(註八)。

 5、餓鬼道—楞嚴經說生於鬼道的因緣為:「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註九)。」

 6、地獄道—在世造十惡業者,死後入地獄受苦(註一0)。

  概括說來,在世作惡者,死後墮入三惡道—餓鬼道、畜牲道、地獄道;行善者生人天二道;至若瞋心太重者,則生為阿修羅。

  六道之中,以天道的境界為最高,而以地獄為最悲慘。然天道雖高,猶在輪迴之中,未脫苦海。須達聖者境界,能離苦得樂,這才是真正的天堂。以下針對天堂與地獄加以探討:

一、天堂

  所謂天堂,在佛教的觀念中,約可分為二類,一在三界之內,這是在六道輪迴之中,未為究竟;一在三界之外,為聖者的境界,這才是脫離輪迴,永出苦海的真正究竟。

 1、三界之內

  一般所謂的天道,是指在三界內的天。天的層次甚多,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天,故稱為諸天。三界之中各有幾天,這在各經中的說法頗不相同,茲以梁朝僧旻、寶唱等人所撰「經律異相」一書所列說明如下(註一一):

  (1)欲界—欲界有六天,即四天天王、忉利天(此天又稱為「三十三天」或「帝釋天」)炎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有的加入摩天而成為七天。

  (2)色界—色界一般分為四禪,每禪之中又有數天,共計二十三天:

   1.初禪—初禪有四天,即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此四天通稱為梵迦夷天。

   2.二禪—二禪有四天,即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通稱為光音天。

   3.三禪—三禪也有四天,即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通稱為遍淨天。

   4.四禪—四禪有十一天,分為果實天、無想天、淨居天、摩醯首羅天四種:

    a.果實天—包括嚴飾天、少嚴飾天、無量嚴飾天、嚴飾果天。

    b.無想天。

    c.淨居天—包括不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善見天、色究竟天。

    d.摩醯首羅天。

 

註 一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初版,頁一二三。

註 二 法舫法師,唯識史觀即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初版,頁一九六。

註 三 法舫法師,前書,頁一九四。

註 四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初版,頁五。

註 五 同上,頁一六~一七。

註 六 丁福保,何子培主編,實用佛學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再版,頁九八七。

註 七 同上,頁一九二。

註 八 同上,頁一一六五。

註 九 同上,頁一七七0。

註 十 蕭登福,前書,頁一四。

註一一 蕭登福,前書,頁五。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