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初院—宗教意識的發展與皇誥的天命觀
謝靜端 1997-10-25 11:00
─記陳光心副掌教親和演講
九月十二日的親和集會,教務中心邀請了高雄市掌院光心副掌教與同奮親和。由於從年初開始,光心副掌教前往大陸訪道,後因教內接二連三舉辦了數場誦誥祈安法會的活動,分身乏術,一直到九月份才順利敲定這場親和座談會。
光心副掌教是個鄉土味濃、親和力極強的人,台南市初院同奮與他並不陌生。一開始,副掌教就用流利的台語向大家自我介紹,輕鬆詼諧的語氣,無形中也縮短了彼此的距離。當初看到本次親和的主題之一─宗教意識的發展,直覺上就令人聯想起密密麻麻的論文和深奧難懂的專有名詞,但光心副掌教憑著他真修實煉的心得和對帝教法門的體悟,輔之以歷史故事,從各種角度舉證實例,讓同奮輕易地就明瞭宗教意識的演進和發展過程。
宗教意識分為四種型態
光心副掌教將宗教意識的發展分成四個型態:
一、外在型的宗教意識:這類型的人宗教信仰一定有很強的驅動力,此驅動力的源頭可能來自於內在或外在的恐懼和焦慮,只停留在自我滿足的作用,一旦危險過去後,宗教對個人即無任何意義。以戰時士兵來舉例,他們多半具有強烈的信仰,希望神佛保祐他們平安渡過戰役的危險,但往往戰爭結束後,就不再有任何宗教信仰。
二、遵守型的教團組織宗教意識:即教徒願意向一個有組織、制度的宗教認同,透過宗教組織的運作,能提供一般人解決生活中的危機跟焦慮的方法,同時透過組織團隊的作用,能減輕新入教者的陌生跟排斥感,縮短融入團隊的時間;最重要的是透過團體的帶動和親和力凝聚,能引導教徒從利己主義提升到自願奉獻的程度。光心副掌教以他剛入教時,經由組織團隊的運作,讓他很快地認同天帝教的心路歷程作為同奮日後渡人的參考。
三、內在型宗教意識:即人本宗教。強調救國、救世的觀念,具有憂國憂民的胸襟,天命思想正是此種宗教意識型態的精髓。經由遵守型的宗教團體的帶領與陶塑,逐漸摒棄「自我」的自私心態而自發自願為自己信奉的宗教理念、事業全心奉獻,毫無怨言。本師世尊要同奮信奉天帝教,首先要有「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的理念,這就是最好的代表。
四、自決型的宗教意識:即是具有獨立自主的思想和實踐,是一個智慧圓融與學識兼優的典型。本師世尊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綜觀本師世尊一生的行徑和風範,正是此種宗教意識最佳寫照。
這四種宗教意識的型態,雖可看成宗教層次的演進,但一個宗教團體中亦普遍存在著這四種類型的信徒,而在現今社會中也可找到與之對應的宗教團體,經由副掌教的解說,我們似乎可意會到這四種意識型態的演進就如同我們修持一般,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層次,由為一己之私進而成為一個智慧圓融的宗教家。
宗教徒應擔負社會責任
光心副掌教也跟我們分享他對天命的看法跟體認,他認為天命有三種意義:一、 上帝賦予人類的使命。舉堯帝傳位給舜時的歷史來說明之,在那時候已有天命的觀念。二、大自然的定律。副掌教引用了論語、中庸的詞句來解釋此中精義。三、人人所應負擔的社會責任,最佳的典範即是我們迴向文所示。說到此處,光心副掌教向同奮剖析政治、宗教之間的關係,以明白「覆巢之下無完卵」,宗教徒不是要干預政治,而是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維持國家安定、社會和諧。故知天帝教的皇誥誦唸在於啟發人人固有的良知良能,體會生命的終極關懷而致力去求人生的和諧與國家太平,此即皇誥的天命觀。
聽完了副掌教的親和演講,從理論的建構到實例的佐證,副掌教信手捻來毫不費力,由此可看出他的功力。雖然只有兩個小時,但在場的同奮都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也因此同奮們希望能有機會再次邀請副掌教來跟大家親和,分享他的宗教體驗。而這場演講也就在大家滿足的微笑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