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發言選粹(三)台灣的希望與絕望 就在一念之間
石齊平(光五) 1998-09-01 09:35
石齊平(光五)同奮一開場,首先說明本次柯林頓訪問大陸之行台灣朝野有高度的關注,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三個「不支持」,確實這「三不」,對台灣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其中「一不」指的是不支持台灣獨立,對於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來講,造成的衝擊尤其大。
美國對台灣早有染指意圖
從歷史發展的腳步來看,光五認為,今天的主題「台灣的希望跟中國的命運」含意非常深遠,他認為,台灣因為地理位處要衝,過去幾世紀以來,一直是列強覬覦、爭奪的焦點。回顧歷史,在一八六0年前後,美國一位名為帕瑞的將軍,在了解了日本跟台灣的地理位置之後,回去向美國政府提出具體報告,他分析說台灣深具戰略價值,美國政府應該在中國處於分崩離析的內亂時,設法出兵佔領台灣。從這個報告中,就可看出美國對台灣早有染指企圖。
事實上,光五說,清朝從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被打敗了以後,就開始割地賠款,西方國家第一次發現到中國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大國,而中國人也由此喪失了整個民族自信心,從那個時候起,中國就被西方列強視為獵物,不斷地侵略、分割,包括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廈門條約、璦琿條約等,幾乎每個不平等條約都有割地賠款、治外法權、租借、內河航行權、開放通商港口等條款,雖然當時美國沒有能力侵略台灣,但是從美國的角度來講,台灣與其在一個大中國下被統治,不如被一個比較小的日本被侵略掉,所以當日本對台灣表現出興趣的時候,美國基本上抱持著一種默許甚至是慫恿的態度。
一八六七年,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迅速變成強國,在日俄戰爭打敗了俄羅斯,更在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爭打敗中國,名正言順的取得台灣。從日本的角度來講,她要以台灣做為一個南向的基地,進一步的侵略菲律賓跟南亞,然後再西進,攻佔東北三省,接著成立一個所謂「東亞共榮圈」,等到日本在中國的野心慢慢的暴露出來,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了以後,這才引起美國人的警覺,她擔心日本坐大後難以控制,因此才開始站在支持中國的角度。直到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變,日本直接打到美國的大門口,終於真正讓美國痛下決心─中美聯合對抗日本。從美國在整個東亞的政策上,可以看得很清楚,美國不希望有個真正競爭的對手,如果有機會扶持另一強權國家,他就用這個來制衡另外一個。
在一九四0年代左右,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打敗日本之後,要求她交還以前侵略的土地,當時列強都在打台灣的主意,美國更創造出一個自圓其說的新概念出來─「台灣地位未定論」,她說,大清帝國現在不存在了,所以臺灣實際上是無主的,美國希望把台灣交由聯合國來托管,實際上就是美國托管,逐步影響她的發展,最後讓臺灣以公民投票方式,要不就是獨立,要不然就是變成美國的一個領土。
●光五同奮說,唯有政治掛帥的因素沉澱下去,台灣才能做出智慧抉擇。
當時蔣介石總統反對台灣地位未定論,引起了美國的戒心,認為老總統是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預備將他推翻,國民黨政府從大陸節節撤退到台灣之前,美國早有打算要跟共產黨建交,但毛澤東卻不領情,所以美國最後還是選擇了台灣,但卻在外交上孤立台灣,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一九五0年韓戰爆發,才迫使美國恢復對台灣的協防,在一九五四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正式派遣艦隊、空軍來防禦台灣,但美方跟老總統表示,一定會防禦台灣、澎湖,但是金門、馬祖則勸我們棄守,美國希望藉此讓台灣和中國大陸切斷臍帶關係,跟中國成為一個永遠分裂、分置的狀態,這個想法被老總統識破,他強調說,金門、馬祖不能放棄,因為他是反共的跳板。
民國四十七年,毛澤東為了測試美國防禦台灣的決心,發動了八二三金門砲戰,打了一陣子,中共察知美國的用意,就找個台階下,意思意思的打一打,到最後只打空包彈,毛澤東在回憶錄裏曾經提過,當時若要打金門、馬祖是打得下來的,但一打下來後,台灣就是台灣,大陸就是大陸,從此便涇渭分明了。也因此,毛澤東對蔣介石總統始終有某種程度的肯定,亦即肯定他的民族主義,始終維持一個中國的概念。
圍堵政策讓美方付出極大代價
光五分析說,從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以後,美國了解到共產主義基本上是很難對付的,所以就採取一個圍堵的政策,希望把共產主義的勢力,圍堵在亞洲大陸的邊緣。一九六二年越戰爆發,美國詹森總統決定介入,被後來的史學家評斷為相當大的錯誤,因為這場戰爭從一九六二年打到一九七四年,美國的子弟兵打死的人數,超過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死亡的人數,還引起財政上很大的危機,致使美國內部出現強烈的反戰風潮。後來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幕僚季辛吉分析整個國際局勢,他說,美國實際上是跟越南背後的兩個真正老板在打,一個是中共,一個是蘇聯,他當時運用了毛澤東講過的一句話:「聯絡次要敵人來對付主要敵人」,說服了尼克森,在一九七二年訪問中國大陸,簽訂上海公報。從那時起,中美雙方就確定了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問題。光五表示,由此可看出,美國基於本身的戰略目的,可以把他喜歡的台灣利益,作某種程度的妥協。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跟美國正式建交以後,情勢變得更為明朗,台灣變成美國用來跟中共討價還價的一個籌碼,這個局面一直到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變發生以後,才出現劇烈變化。
當時天安門事件引起國際間高度的重視與不滿,於是在美國的號召之下,給予中共經濟制裁,並採取圍堵政策,當時對中共局勢非常不利。到了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後,整個情勢又變了,美國不須再拿中共來對付蘇聯,因為中共可能成為美國潛在的競爭對手,不但經濟力量越來越大,更是唯一可能把核子彈頭瞄準美國的一個國家,美國跟日本同時感受到「中國威脅論」,因此從一九九一年開始到一九九七年為止,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基本上有兩個論點,第一個主張是中國是美國潛在的可怕敵人,必須要圍堵,也就是要在中國還沒有變成一個強國之前,把他壓下去,「拿什麼去圍堵呢?」光五說,比方人權軍事的壓制、經濟的制裁,另外還可以打台灣牌、西藏牌或者香港牌等。可是在另一方面,美國也發現到圍堵代價很大,用人權為號召來圍堵中國大陸,不一定會引起全世界的認同,而一九八九年的經濟圍堵,日本、法國、德國都不合作,只有美國的廠商被限制不准到大陸去投資,美國發現自己反而成為一個受害者,不但本身經濟利益損失太大,甚至可能有危險,因此就演變出第二個主張─積極交往。
中美利益高度重合促成頻繁互動
基本上,美國的政策就在這兩個鐘擺中搖盪,真正開始決定一個新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是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江澤民訪問美國時第一次提出來的,美國在歡迎江澤民出發前一天,對美國的老百姓做了一次公開演講,很清楚的說明圍堵中國是不可行的,並表示要跟中國進行積極交往。從此以後開展了中美雙方的新里程碑─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這其中的轉變最主要的原因,即是一九九五年六月份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之行,當年四月,美國國務卿克里斯多夫還親口跟中共的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說,絕對不會發簽證給李總統,沒想到華盛頓郵報披露,台灣運用了一切資源,遊說美國國會通過發簽證給李總統的決議案,這下子激怒了中共,當時我國駐美代表魯肇忠先生特別跟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國務卿羅德保證說李總統只是私人的拜訪,但是他後來的演講,卻被北京與華盛當局解釋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含意,在這樣的情勢下,兩岸出現緊張局面,大陸召回駐美大使並片面宣佈,延遲原本預定要在七月二日舉行的辜汪會談,同時宣布飛彈試射,當時柯林頓統特別主動致江澤民一封信,「三個不支持」就在封信裏頭一次提到。
「美國總統以十天時間專程訪問中國大陸,從歷史的觀點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時刻,光五高聲強調說,美國—一個代表西方的全球性大國,對於這一個古老的中國,在歷史上曾衰頹過兩百年旳中國,第一次對於他們所展現出來的驚人潛力作某種程度的認同,「這是一個政治現實,從台灣未來的命運、希望來看,我們要面對這檨一個現實。」光五表示。
接下來,光五談到中國的未來,柯林頓在他競選總統時,批評過中共是一個屠夫,為什麼今天會演變成這樣?說穿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天美國跟中國大陸的國家利益有幾個高度重合的地方,一個是經濟,中國大陸的經濟如果像二十年前那樣的積弱不振,美國今天絕對不會採取這樣一個動作。第二、台灣海峽必須要安定,才有高度利益的重合,中國大陸希望台灣能夠穩定下來,不要走向台獨,在這方面中美雙方有高度默契。第三、在全球戰略的情勢上面,美國與中國大陸也有同樣的交集,大家都希望能防止核武擴散,或者核子試爆,大家都希望東北亞、南亞的情況能穩定,大家也都希望在中東或其他國際問題的處理上,北京跟華盛頓能夠採取一致的行動。因此,綜合經濟、地區安全乃至於全球的戰略問題上,雙方都有高度的共識,這所有的問題又以經濟做為核心。
中國大陸從一九七九年開始進行改革,至今二十年,他所提供的一個龐大的市場,讓美國沒辦法忽視,這次柯林頓到中國大陸訪問,一般人在媒體的報導下,所關心的是「三個不支持」,事實上,光五特別指出,我們要關心的是四十七條經濟合作的協議,比方說買波音飛機,投資不僅除了貿易、技術合成之外,還有包括很多項目,諸如環保、金融、國情、住宅、勞工福利制度、勞工統計制度、金融監管制度的建立,等於是美國幫助中共加速現代化,這個趨勢很值得台灣注意。光五估計,在下個世紀中,北京與華盛頓的關係,會以相當頻繁的互動延續下去,「到時,台灣該怎麼辦?」光五反問大家,台灣的命運是建立在台灣的智慧選擇上,也就是耀東先生所說的:「以小事大要靠智慧」。
台灣的優勢僅剩下短短十年
目前台灣的生機,就在未來短短幾年的關鍵中,光五表示,台灣在各方面佔了相當優厚的條件,舉例來說,西方國家到中國大陸投資,不了解該地的文化、法律、語言、文字,需要通過三個「介面」,分別是台灣、香港、新加坡,要擔任東西方穿針引線的工作,台灣毫無疑問是最適合的,在海運、空運轉運方面,台灣更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但是台灣卻因為「三通」問題劃地自限,十年前,全世界最大的貨櫃港是高雄,一個在大連港灣專家心目中大為讚嘆的世界級良港,依序才是香港、新加坡、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但到一九九六年時,排序改變了,香港、新加坡躍升為前兩名,高雄落後到第三,無法競爭的主因是因為台灣跟大陸之間無法直接通航,香港每月進出一千三百萬個貨櫃,新加坡一千兩百萬個貨櫃,高雄卻只有六百萬個貨櫃,不到香港的一半,光五感嘆的說:「老百姓知道嗎?台灣有這麼好的地理位置,卻沒有去發揮。」
目前,台灣「以小事大」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掌握住自己的優勢,壯大自己的力量,然後才有地位可以去與大陸對談。光五激動的表示,台灣一味的抗拒談判,只要聽到「一個中國」就反對,事實上,接受一個中國,不等於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都在中共的壓力下認同「一個中國」的時候,台灣還始終不接受,「我不清楚台灣將來還有多大的空間?」光五認為,現在的台灣就是要勇敢面對事實,培養自己的籌碼,籌碼就是經濟,做好一個亞太營運中心,同時在這段時間把兩岸的關係和緩下來,不要太過對立,而不是一味的迴避。
光五一再的強調:「台灣還有一段時間,最長十年。」鄧小平曾經說過,台灣問題我們可以等,只要不搞台獨,五十年、一百年都可以等下去。但是現在中共領導人不講這句話了,因為整個情勢改變了,但光五覺得,短期內中共因為內外的條件尚未成熟,暫時不會用武力來解決,畢竟九五、九六年的台海危機,雙方都探試過對方的底線。但光五最為憂心的是再過十年,或者十五年,是否還能維持這個情勢?大陸到現在還始終不放棄以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前提是台灣宣佈獨立,外國勢力介入,但中共在九五年海峽危機的時候,又加了第三條,如果台灣要拖下去不談的話,也不排除使用武力。事實上,光五認為,對於中共來說,要解決台灣問題,不光是民族主義的關係,更有台灣戰略位置的考量,假設中共在南亞核試爆後,在東南亞金融風暴後,以百分之八的經濟成長率再走下去,當國力越來越強,當外交佈局越來越周密的時候,變成一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霸權國家後,就必須要走出太平洋,他怎能容許台灣被美國或日本牽制在那兒,光五反問同奮:「如果你是中共領導人,你會不會好好考慮認真處理台灣問題?」所以,光五覺得,台灣最好能在這個攤牌時刻到來之前,一方面用各種方式來壯大自己的實力;二方面用各種方式來調和兩岸關係,第三則是很有智慧把這兩樣東西當做籌碼,來跟北京進行有關的條件跟交換,如果台灣能夠很有智慧,而中國大陸有「仁」者的胸懷跟氣概,那麼台灣的命運就是好的命運,中國在下個世紀也真的可以變成一個有希望的大國,締造出雙贏的局面。
發展亞太營運中心是絕佳契機
光五在雙向交流時補充說明,政府曾經提過「亞太營運中心」的計劃,有六個概念:一、海運,二、空運,三、金融,四、通訊,五、高級製造業,六、媒體,他覺得基本上這個政策值得肯定。二十世紀以來,台灣的產業從一八九五年被日本統治以後,五十一年的時間台灣只有致力於農業的發展,到了光復後,大概是一九五0年中期開始,政府才開始思考台灣應該朝著經濟發展的策略進行,因此,台灣逐步走向一個勞力密集的產業,直到目前,除了近來五、六年出現的電子資訊產業外,勞力密集產業給台灣打了一片天空出來。到了七0年代,政府花了很多的心血轉型,朝資本、技術密集方向走,比如新竹科學園區、工業技術研究院、航發中心、中山科學研究院。十大建設裏的大煉鋼廠、大造船廠等石化重工業等,伴隨著這些產業發展,還有很多服務業因應而生。但光五說,台灣走了一百年,還可以發展什麼產業呢?台灣的空間在那裏?未來的三十年、五十年,台灣能夠像過去一樣,繼續發展農業嗎?或以勞力密集做為主力產業?還是再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只剩下技術產業及服務業,技術產業雖然是台灣追求的一個目標,但他所需要的條件很多,不光是技術人才,還需要行政以及社會環境的品質,都是一種高度挑戰,可以把它當作目標,卻不能把全部的雞蛋(資本)都放在一個籃子裏,換句話說,台灣未來三、五十年真正能發展的產業,除高科技外,只剩下一個服務業,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消費性的服務業,另一是生產性的服務業,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提高,必須要有的像通訊、金融、運輸等項目,這些都包含在六大營運中心裏,光五認為,這就是台灣下個世紀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拿海運來說,如果要把台灣變成亞洲國際的海運、空運、金融中心,首先貨品的進出就應該要沒有障礙、非常自由,所有的人、貨、資金,包括訊息都要自由化、國際化,台灣要先做到這一步,才有發展的空間。亞洲現成的兩個營運中心:香港及新加坡,都有一個龐大的腹地來作為生產服務的中心,香港的腹地是大陸東南沿海,新加坡的腹地是整個東南亞,台灣的地理條件太好,往北就是東北亞,往南就是東南亞,往西就是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已經開放,成為一個很大能量的經濟體,台灣就在旁邊要不好都難,「關鍵就在於如何把兩岸之間的關係調和,不要把框框限制住,一旦政治上的因素卡下來,機會就死掉了。」光五強調說,台灣有機會做為高級製造業中心、海運中心,「因為那是 上帝給我們的地理條件,是抓不走的,除非是自己不要,台灣的希望與台灣的絕望也就是一念之隔而已。」光五表示。
只怕真相大白時為時已晚
光五相當慨嘆的表示,台灣今天這種保守僵硬的大陸政策,是一種特殊的政治生態所造成的結果,這種政治生態,詭異到只要提到剛才他與耀東先生提到類似的觀點,就很容易被某些人士扣上莫須有的帽子,甚至說你企圖出賣台灣,是中共的同路人。在這樣情況下,台灣的內部就難以產生清明的思想與理念,連民進黨自己都有惶惶不知所從的感覺,尤其是美國的「三不」發表後,民進黨中有幾位口風較軟的馬上就被批判,在這樣一種政治生態環境裏,「怎麼可能讓真正正確的觀念浮現出來?」光五說,老實講,他過去幾年確實比較絕望,甚至已不太想再去提這件事,「但是你沒有絕望的權利,今天二千一百七十萬的人在台灣,包括我們每一個人在這裏,既然要在台灣生活下去,你那有什麼絕望的權利?」光五再次高聲疾呼,畢竟台灣今天是一步步的走上民主社會,光五說,他不相信台灣絕大多數的老百姓,絕大多數有智慧的人,終究搞不清事實的真象,他只擔心大家搞清楚事實真象的時候,為時已晚,這也是他與耀東先生今天到鐳力阿的目的,讓更多的社會大眾能夠明白,我們是處在一個什麼環境裏面,我們該做什麼樣的選擇,也許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途徑,但是只有讓政治掛帥的元素能夠沉澱下去,也希望每一位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如果認同這樣一個觀點的話,讓更多人知道,然後儘早讓台灣做出一個智慧的選擇,「我們可以積極主動,問題就在於怎樣看清楚整個台海局勢」,光五最後語重心長的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