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未來,以大愛經緯華夏

攜手未來,以大愛經緯華夏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77期 » 攜手未來,以大愛經緯華夏

台北市掌院副掌教 蔡光思  1998-11-01 10:40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記實

以仁愛思想王道精神 呼籲世人急起從根自救
信仰覺醒之種子 將引導人類走向大同新境界

壹、參與陣容不小 主題內容寬廣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於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九月三日至五日在中國南京市的江蘇省行政學院二號樓輔樓舉行。

  已邁入第四屆的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今年仍由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江蘇省行政學院協辦。兩方參與的學者共有六十餘位,提出之論文計有三十八篇之多。論文內容均在「宗教文化與現代化」中發揮,涵括了當代宗教信仰面對的挑戰,現代宗教世俗化的省思、危機及作用,一直到宗教文化與現代環境的保護、宗教現代觀、人文精神的發揮、宗教之預言災疾籤記、多元宗教的對話等內容,而在廿一世紀的展望上,則有宗教的科學觀,新興宗教、現代宗教與社區文化的關係,以及新宗教價值概念與信仰意義的闡述,洋洋大觀,每一位學者均將自己數十年研究宗教文化之學術思想發乎於文,各暢心得,共襄會議之殊勝。

貳、開幕隆重莊嚴 致詞賀語情濃

  一代宗師涵靜老人曾說:「我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宗教徒和有神論者,但我關懷世界、關懷社會、關懷時代、關懷同胞。」九月三日上午九時正,緣由這個大願力造就而成的研討會開幕了,首先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戴康生教授宣布會議開始,並介紹全國政協丁光訓副主席等貴賓及大陸學術界人士,宗哲社祕書長巨克毅(光膺)教授則介紹由李子弋(維生首席)教授領隊的台灣與會學者。

  接著是社科院副院長劉吉教授致詞,他指出:「宗教學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部份,它多方面的意義,正受到越來越強烈的關注。」劉教授並說明宗教學在大陸成為顯學的過程中,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已完成兩百種以上專著,一千篇以上之論文及其他相關學術的合作等漂亮成績單。他更強調自一九九二年以來,與宗哲社連續召開的研討會中,「以文交友,切磋琢磨,加強了相互了解,達到了諸多共識,因而受益匪淺。」他在祝福此次研討會圓滿成功之際,更預約了下一次會議的使命,他說:「當我們在兩年以後的研討會上重逢的時候,人類的腳步剛好跨越廿一世紀的門檻,廿一世紀是和平與發展的世紀,也是全體華夏子孫攜手實現民族精神偉大復興的世紀。宗教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達成我們共同目標的過程中具有寶貴的價值,對這些寶藏進行認真的開發、鑒別、轉化和利用,是宗教研究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我祝願海峽兩岸的宗教學者以及所有的學術界同仁,和衷共濟,存異求同,振奮精神,與時並進,一起書寫新世紀歷史的輝煌篇章!」

  在掌聲響起之後,由江蘇省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潘宗白教授致辭,潘教授表示江蘇省行政學院雖然舉辦過無數場的國際性學術會議、訪問及全國大型活動,但對於此次的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卻經過近一年的籌備,才在今天開幕。致辭中指出,宗教文化不僅在過去和現在,而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會發揮重大的影響力,左右著人類的文化生活。潘教授並指出:「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宗教文化也同樣遇到了不可迴避的矛盾和碰撞,需要我們研究和探討。也因此,今天來自海峽兩岸的六十餘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討論對於推動宗教文化和宗教學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最後他希望江蘇省行政學院在今後能與台灣學術界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為繁榮中華民族學術文化事業,共同努力。

  宗哲社理事長李子弋教授接著受邀致辭,李教授特別說明每兩年一度的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乃是秉持著涵靜老人「中華一家」的理念,亦緣自於一九九0年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中所種下的「種子文化」。李教授並以其國際戰略專家的豐厚背景,對於未來的宗教方向,提出高瞻遠矚的方針,他說,當前國際政治的多元文化中,權力集中已式微,而形成了權力分散的型態;國際經濟的富裕化更形成了極端分配的經濟體機制,這種現象促使公元二00五年統計世界七十五億人口當中,將有四十億人口貧窮化,而人類的生活道德,更趨向於真空,其中含括了三大重大危機:一、科技偏離人文;二、富裕腐蝕人心;三、宗教背棄人間。這些問題本來多元一體,體用縱橫之間皆有互動關係,尤以宗教背棄人間,將會使宗教文化愈來愈世俗化,也由此更缺少關懷人間、關懷人類的愛,人心愈來愈趨於現實、分離及怨恨。因此,涵靜老人曾說的:「人類最大的苦難是因為有恨而沒有愛。」一言指出宗教最重要的內涵是因有愛,因愛人類才有立命的力量,人類才有互相交流的胸懷,人與人之間才有和諧相處的秩序與智慧。

  而且,由於經濟發展的富裕腐蝕人心,亦使宗教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因人性的理性物化而使心靈偏離背棄人間,造成了只有形式的教堂信仰,而沒有真正的心靈信仰。因此,「憂慮而生共同的憂慮」是宗教現代化的重要課題,同樣的,廿一世紀人類所需要的一定是:愛的宗教信仰、愛的宗教文化、愛的宗教生活,「只有關懷共同的子孫,讓子孫在大愛的腳印中成長,那才是真正的宗教文化的領域。」

  李教授鏗鏘有力的談話震撼了全場,亦同時引起共鳴,全國政協副主席丁光訓先生強調,宗教研究工作是幫助宗教來改造神學思想,依目前的教堂式信仰,宗教神學不夠現代化,就無法適應現代的需要,就如基督教牧師的講道就必須配合時代的潮流與趨勢,才能吸引信徒一樣。

參、分組研討 各暢己懷論證深入

  九月三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起至四日下午六時為學術研討,因為論文多達卅八篇,大會安排四組分兩段時間來研討,並做分組報告。

  A組第一場主持人由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副研究員任延黎及台灣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中心教授吳寧遠主持,第二場由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昭旭及世界宗研所教授高師寧主持,這組主要討論宗教面臨現代的衝擊,所造成世俗化及組織僵化的危機,予人頗多省思。(欲知更多內容,請參閱上期教訊「瞻望新願景,人類需要什麼樣的宗教生活」一文相關報導)

  B組,第一場主持人:宗研所金澤副研究員及文化大學歷史系蔣義斌教授,第二場主持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宋光宇研究員及上海教育學院劉仲宇副教授。討論出來的重點為:

  一、宗教文化的現代化乃是宗教本身在理論與實踐的突破,以利宗教在現代潮流的衝擊下,具有開創發展的潛力。

  二、有關新興宗教所具有的文化特徵,均有親切提論,學者們各抒己見,互有啟示,總體而論,新興宗教有其獨特的產生背景。

  三、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很難界定何謂民間信仰,大部份屬於多元化信仰或是多屬性的信仰。

  四、肯定宗教之教化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尤在不同的社區中結合社區文化,發揮了高度的化育功能。

  五、宗教文化研究領域乃是情感交流的主要樞紐,如軒轅教強調對黃帝的信仰,實已具有宗教意涵的尋根性,意義深長。

  C組第一場主持人為南京大學中美文化交流中心華濤副教授及南華管理學院哲研所蔡瑞霖教授,第二場主持人為文化大學哲學所石朝穎教授及上海社科院宗研所副研究員葉露華,所歸納出的重點為:

  一、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對宗教的信仰都只是徒具形式,這種形式化,幾乎使宗教徹底變得世俗化,並且失去神聖莊嚴性。

  二、宗教倫理於現代化中,其具體意義僅表現在慈悲、平等,隱惡揚善或守持戒律的修持生態;宗教現代心理學亦只是詮釋自性、佛性及心的本來面目,並沒有創造出更積極的意義。

  三、宗教文化的傳播具有人情動力的特質,透過信徒見證的現身說法,達到感動,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

  D組第一場主持人為江蘇省行政學院金太軍副教授及台灣清大通識教育中心林安梧教授,第二場主持人由中興大學共同學科王慶光教授及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書有教授擔任。

  全組代表簡報中提示:

  一、宗教具有其戰爭與和平的基因存在。在西方之宗教意識裡存有仇視意念,仇視到底就發生了戰爭,古言:「有仇必以和而解。」而「和」字即是宗教的文化教化之功能。

  二、中和乃社會和諧之大道。「中」者,旋和、轉輪之核心,如如不動;如易之太極,靜也,內動也;表面現象為「靜態平衡」,如天體之「北辰」,如太陽系之恆星太陽。而「和」者旋和、輪轉之外圍,律動中節;如易之二儀、四象以至並生並育之萬象,動也,外發也;表象為「動態平衡」,如天體之眾星,如太陽系之諸系星。

  三、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人開拓其中和之德、中庸之行,萬物便各得其所。

肆、大會交流 學者敘說宗教領域

  最後以大會交流的方式來總結兩天的熱烈研討,吳寧遠教授首先發言,他認為,兩天的交流中激起了不同思考的新境界,「宗教文化與現代化」應著重宗教文化的現代性與現代社會的關係,以利宗教發揮教化功能。宗教其特有的延續性與變遷性,均有一貫的省思,對宗教的未來須具有前瞻的規劃與方法。

  吳教授並建議今後的學術研討會能加入宗教實修者的論文,使議題更豐富,使在宗教文化與信仰的過程上,能使自己及眾生更加清楚認識自我的生命意義,他並建議出版所有論述並擴大出版範圍,藉以文會友,以書會心,讓更多人同霑法益。

  已成為兩岸研討會「大老」的世界宗研所余敦康研究員,則相當肯定宗教文化是人類生命價值的源頭,而從古籍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儒道是不分家,其尊親、尚思、和諧之心,深入民間,宗教文化更可以發揮知、仁、聖、義、忠、和六得,裨益社會。

  中國宗教文化的根源是非常深遠的,而宗教文化的現代化乃是一件重要的課題,宋光宇研究員表示,一般來講,社會有內環境、外環境,個人有內修外應之情,以佛教而言則重心性修養,由自我之煆煉心性而入道;儒家則以「定靜安慮得」及忠恕之道為主要教化內涵;道教則以身心修煉為主;而在基督教、回教方面,除對入世的社會福利事業之外,其共同具有關心的方向為一、生命的奧祕,二、社會的和諧秩序。西方的宗教較具理性,而東方宗教則彰顯覺性,總體而言,宗教文化力量成為社會秩序制約的機制基礎,宗教文化乃是生命與宇宙的學問。

  曾昭旭教授一秉其人文關懷的角度,他以為,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能夠長期舉行,實在難能可貴。他覺得宗教文化亦指導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之道,而使六德達於平等互動,而因為現代化之故已使過去的威權轉變為民主,但是每一家庭的生活中,仍以宗教貫穿其中。曾教授強調說,宗教必須走向人文化,陰陽合德,回到人本的本位,才是可長可久之計。

  最後由金陵協和神學院副院長陳澤民教授發言,他簡短有力的結語說,不同的宗教文化呈現了不同的歷史現象,事實上它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宗教文化為適應時代的潮流,必須具有現代化的條件,才有其意義價值與發展的前途。

伍、閉幕 謝宴 圓滿功成

  閉幕式中,分別由宗哲社祕書長巨克毅教授及江蘇省行政學院科研處處長米壽江副教授代表主、協辦單位致意,感謝海峽兩岸學者的參與,使大會圓滿成功。

  接著,由李子弋教授致詞,他表示,今年海峽兩岸的學術研討會以「宗教文化與現代化」為主題,實在非常切合現代之實際需要,因為宗教對於人類未來的前途影響非常大,其扮演了前瞻性的思考方向與教化引導的角色,並具有超越時代的特質,宗教亦是解決人類身、心、靈問題最重要的寄託,因此,宗教文化正是人類身心靈安頓的寶筏。李教授更以實修經驗提供在座學者參考,他說,宗教修持上可以分為祭祀儀規等外部連繫及心性修養內部連繫,過去工業革命即是第一次的物質革命;而第二次,最重要的是人的革命。在未來人類心靈的革命中,宗教文化佔有很重要的角色,也將落實在 上帝所賦予人類的三種權利:一、生命受到普遍的尊重;二、生存得到和諧的空間;三、生活幸福的抉擇。

  戴康生研究員表示,海峽兩岸事實上乃血脈相連,每次會議均有新的學者加入,增添了活力,更紮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願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會議,在廿一世紀持續舉辦下去,使真理天道在每一位學者的雕琢中大放光明。

陸、結論─宗教的活水源頭與信仰的覺醒

  此次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主題「宗教文化與現代化」中發揮,宗教界的學者專家均發現到了,宗教文化在現代化中呈現出現代物質世界的負面效應,而滋生了制度化後的僵硬;世俗化後的庸俗;信仰的衰退及教堂形式的信仰危機,致使宗教信仰的教化作用衰退及對人類行為失去約束力,造成整個社會充滿猜忌、自私、抱怨、仇恨、暴戾、凶暴……等,涵靜老人感慨地說:「我認為當前人類最大的苦難根源,出自於『恨』,而沒有『愛』。」但經過海峽兩岸學者專家的列舉與討論,大家發現使現代化的宗教文化能夠找到生命活水源頭的,仍是中華文化的老根─仁愛思想與王道精神。這活水源頭的價值已通過宗教文化的人本革命,呼籲世人急起從根自救,擴大人類生存合作之思想領域,邁向「精神重建,道德重整」的新社會,因此,在此次研討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涵靜老人願力的理想,已將人類指向一條寬敞的光明大道,其特徵有:

  一、信仰的覺醒:大陸在五十年的無神論物化下,學者專家經過宗教文化的研究中,已逐漸萌生信仰的種子力量,在內心中對生命覺醒,並深感信仰的無限力。

  二、交流的共識:海峽兩岸學者專家在宗教文化的研討中,顯露出由於對宗教文化的深入,也相對地對身心靈之潔淨產生影響,並在交流中產生共識的親和光,已隱約預示未來宗教將在無神論世界中綻放光芒。

  三、經驗的同體:涵靜老人一向主張宗教文化的陶冶,他啟示:「……以向自己奮鬥、向大自然奮鬥、向天奮鬥為修持的行動綱領,且以科學的方法去驗證傳統的宗教經驗,所以我一貫主張:願無神論者,澈悟於唯物之迷失,歸向於有神;願有神論者,澈悟於門戶之偏失,歸向於大同;願大同論者,澈悟於平等之精義,歸向於真道。」從研討會中我們可以窺見期許中的效應已產生,尤其信仰的覺醒,必能引導人類走向信仰的力量,創造社會和諧、大同、平等、尊重、包容、大愛的宗教新境界。

  大會在全體參加人員的感謝、親和、歡笑聲中走向人生的另一個饗宴!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