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二)

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84期 » 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二)

教訊雜誌社社長 高緒業  1999-06-01 11:45

世尊小坐自然亭觀天有感,曾題有「水中真水炁中炁,山外青山天外天」對聯,作者彙集各家說法,廣徵博引,期能重窺聯中意境。   (編者)

  「水中真水炁中炁,山外青山天外天」,此聯世尊曾題有「坐自然亭觀天有感」,弟子認為世尊可能先有下句,後再有上句,因平仄關係,上下兩句合為一聯。此個人之鄙見,僅供參考而已。

水中真水炁中炁

  真水與真火以及炁中炁與精神修煉有關。涉及道教的煉內丹,要求真正的瞭解,不得不花費較多的篇幅。

談炁與氣

  炁原是氣的古字,兩字並無分別,道教神仙派煉丹學說始終不出的氣的範圍,魏晉以後道教把氣寫成「炁」字,並把氣、气、炁三個原本意義相同的字,做了三個層次的解釋:

  氣—呼吸的氣。

  气—空氣的氣。

  炁—道士修煉的氣。炁,上面是無的古字,下面是火的變體,無火之謂炁。

  道教所講的氣亦稱「真氣」,是指生命本有的一種潛能—也就是現在物理學所謂的「能」。印度瑜珈術稱之為「靈能」。

  後來气與氣合而為一,就只有氣與炁之分。天帝教就把先天(上天)之氣稱之謂炁,後天(人為)之氣稱之為氣。(大陸施行簡體字,一概用气。)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氣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涵義,可以作下述幾方面的理解:

  第一、氣是自然萬物的本原或本體。

  第二、氣是客觀存在的質料或元素。

  第三、氣是具有動態功能的客觀實體。(它以運動變化而造作萬物、影響萬物。)

  第四、氣是充塞宇宙的物質媒介或媒體。

  第五、氣是人的性命。

  第六、氣是道德境界。(它不僅是具體的血氣,而且是和氣、神氣,屬於一種精神、意識和意志,亦是道德修養。)

  氣可以說是精神,但也可以說是物質;可以說是心,但也可以說是物;可以說是本體,但也可以說是運行狀態或現象。另一方面,氣可以說不是心,但也可以說不是物;可以說不是精神,但也可以說不是物質;可以說不是本體,但也可以說不是現象。有趣的是氣是超越心物而又包含心物,超越精神物質二者但又包含精神物質二者,超越本體和現象但又包含本體與現象。莊子以道無所不在,宋儒中有主張形上為道,形下為氣者。「道」字亦氣之名。道無所不在,氣亦無所不在;道不可道,氣亦不可道;道字乃一強名,氣字亦一強名而已。按照張橫渠(張載)等人意見,道亦氣之某種發展或運化,氣外並無道,且有兼體無累之道,但仍可以氣為說。氣是萬物之根又是萬象。

  由於氣字含有多名多態。經初步統計,帶有氣字之名詞的有六十個。如用作名詞的有陰陽氣、天地氣、藥氣、濕氣、民氣、臟氣,用作形容詞的如中氣、邪氣、氣弱、氣結,用作動詞的有出氣、開氣、氣生、氣脹等。不帶氣字之名亦有三十一個,如魂、魄、鬼、神、太極、兩儀、四象、五行、氤、氳、太和、太虛、虛空、道、性、心理、命、才、生、化、陰陽、五常、太玄、太一、元精、元神、風、金藏雲、太易、太初、太始等。

氣的修養

  道家老子、莊子談氣,儒家孔子、孟子也談氣,以後宋明理學家也談氣。所指的並非專指氣體或氣息,而是指人的心靈活動到達極純精的境地,也是高度修養境界的空靈明覺之心。

  謹將他們有關對氣解說的言辭摘要簡介於下:

左傳的六氣

  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

易傳的精氣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繫辭上傳)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老子言沖氣: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

  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王弼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第五十五章)

莊子之通天下一氣

  陰陽者,氣之大者也。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生死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北遊)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至樂)

  今計物之數,不止於萬,而期曰萬物者,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則陽)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秋水)

  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又何規老聃哉!(天運)

  (至人)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齊物論)

  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齊物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在宥)

  (六氣基本上是「天地」與「四時」所含蓋的氣。(陰、陽、溫、涼、寒、暑)

  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庚桑秋)

孔子的血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所謂「血氣」即指人的機體生理功能。

孟子言浩然之氣

  孟子說:「我善養浩然之氣」,並解釋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

  「浩然之氣」是人心中的正氣,它既不是自然界的天地之氣,也不是人體內的陰陽之氣,而是一種道德精神,可以通過「善養」來充實它,擴大它,由「不動心」開始,然後,「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最後成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

  文天祥以《正氣歌》表明了他成仁取義的決心。「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他曾有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囚三年,不屈遇害,可見正氣的力量。

  天帝教以「正大光明」與「浩然正氣」作為同奮修養目標。北京太和殿皇帝御座前所掛,就是「正大光明」。天帝教教同奮先修人道,再修天道,有「正大光明」之心念,定能表現「浩然正氣」的氣概,是為人道之極致。

張載的變化氣質

  太虛者,氣之體。……形聚為物,形潰反原。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正蒙太和篇)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正蒙太和篇)

  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神化篇)

  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正蒙太和篇)

  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正蒙太和篇)

  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不爾,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故學者必須變化氣質,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裡。(理窟禮樂篇)

  氣質猶人言性氣。氣有剛柔清濁,質,才也。氣質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氣質,惟其能克己,則為能變化卻習俗之氣。

  氣質之性又稱「攻取之性」。他說:「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口腹於飲食,鼻舌於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喪本焉爾。(前者是小是末,後者是大是本。)

  張載對人的修養方面最大的貢獻是提出變化氣質。也就是把人的氣質之性,改變恢復為天地之性。他曾說:「變化氣質,孟子曰居移氣,養移體,況居天下之大居者乎?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更要約時,但拂去舊日所為,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全好。」

  人之氣質,美惡與貴賤夭壽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氣質惡者,學即能移。今人所以多為氣所使而不得為賢者,蓋為不知學。(經學理窟氣質篇)

  橫渠先生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又說:「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世稱「四為六有」,而四為之說,其氣魄之大,精神之高,實足以範萬世而永不朽。

二程談氣

  程顥、程頤認為:「萬物之始,氣化而已」,「生育萬物者,乃天之氣」,又認為「物生者氣聚,物死者氣散」,「物生則氣聚,死則散而歸盡」。

  程頤:「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朱子理氣論

  先有一個天理了卻方有氣,氣積為質,而性具焉。

  理氣本無先後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別有一物,即存乎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又說:無此氣,則此理如何頓放。)

  氣則能凝結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只是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

  理只是個淨潔空闊的世界;無形跡,他卻不曾造作。氣則能醞釀凝生物也。但有此氣,則理便在其中。

  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

  以其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以其二五之氣,有清濁純駁,故氣異。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之氣,然後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但欲生此物,必須有氣,然後此物有以聚而成質。而氣之為物,有清濁昏明之不同。稟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欲之累,則為聖。稟其清明而未純全,則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則為賢。稟其昏濁之氣又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則為愚,為不肖。

載震之氣化流行

  天地間百物生生,無非推本陰陽。

  陰陽五運之運而不已,天地之氣化也,人物之生生本乎是,由其分而有之不齊,是以成性各殊。

  人與百物各以類滋生,皆氣化之自然。

  在氣化,分言之曰陰陽,又分之曰五行,又分之,則陰陽五行雜糅萬變,是以及其流行,不特品類不同,而一類之中又復不同。

  物之離於生者,形存而氣與天地隔也。凡有生即不隔於天地之氣化。

  謂之氣者,指其實體之名,謂之道者,指其流行之名……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謂道。

  陰陽五行之運而不已,天地之氣化也。

  天地之氣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

  況氣之流行既為生氣,則生氣之靈乃其主宰……豈待別求一物,為陰陽五行之主宰樞紐。

中國功夫—氣功

  中國人有一種功夫叫做氣功,是用練氣方法使身體可以產生一種極大的力量,刀槍不入,且能載負極重大的物體,甚或由汽車輾壓身體而過,不會受傷;或在運氣以後拉載重數十噸物體的大卡車。這種異乎尋常的鍜煉,西方人叫做「中國功夫」,實際也是靜坐吐納導引而得來。

  現在經醫學家利用超音波等工具作探索,氣功師在練氣時,至少發現下面幾種變化:1.手掌和臉部溫度發生變化,2.身體穴位量到了低頻震波,3.內臟產生蠕動,4.腦神經的反應—與「清醒」及「睡眠」都不同,就是大幅降低α波的振幅甚至整個α波都去掉了。定義為「入定態」(簡稱「氣功態」)。另一種道家與密宗的練法,腦內α波振幅大幅度增加從二倍到五倍都有,定義為「共振態」。

道家的修煉與煉丹

  煉丹術或稱煉金術。是古代追求健康長壽、長生不死藥為主要目的一種方術。煉丹家稱為方士或道士。煉丹的主要原料為丹砂、水銀、鉛、雄黃等,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人造朱砂及鉛汞混合氧化物(玄黃),到了唐代發展到了全盛時期,但因服丹長生不死者絕無僅有,而中毒至死者則屢見不鮮。以唐代服丹樂而死的皇帝為最多。因此逐漸被人民拋棄。外丹衰微後內丹仍然流行。它是以提煉人體內的精、氣、神使之凝聚為「內丹」,丹成就成仙長生不死。方法則從胎息吐納,行氣引導入手。宋代張伯端的《悟真篇》,元代陳致虛的《金丹大要》都是內丹的代表作。內丹雖對增進健康有一定作用,但長生不死是達不到的。

  道家的仙術不外是「煉丹」。服餌丹藥分為三種:

  (一)天元丹—天然礦物煉成。

  (二)地元丹—植物性藥材煉成。

  (三)人元丹—1、養神服氣,棄欲絕累,涵養身心,到清靜無為、虛極靜篤的境界。2、以古代房中術理論為基礎,研究性心理與性生理作用,亦即男女雙修。

  第一種「煉丹」方法,是煆煉五金八石,與燒鉛煉汞,就是把鉛與汞兩種金屬與硫、砷一類的化合物如朱砂(丹砂)放在丹爐中燒煉,經過極長的時間,(需要燒至攝氏二五七度)由鉛汞化為液體是名「金液」,由液體的汞變成固體,其色赤紅,道士稱為金丹(三仙丹)是名還丹,其經過程序反復有七次,所成之丹有九種,所以稱「七返九還丹液」,亦即所謂外丹。其實這是氧化汞與二氫化鉛或二氧化硫(水銀能與多種金屬生成合金,又能還原為一琉化汞),有劇毒,道士服食之後,立刻死亡,世人還以為他得道成仙了。丹經中所指的「玄黃」(或稱黃精、黃芽,即是鉛、汞、氧化物的混合物)。魏晉時又提倡服食「金玉之英」,如五石散(丹砂、雄黃、白礬、曾青、茲石)、寒石散等(寒石鹵碱之異名)。

  第二種煉丹,採用藥材修煉,如靈芝草、何首烏等,但如不明藥性食用了有毒植物也有危險,有的靈芝就有毒,以上都是外丹。

  第三種人元丹的第一種就是內丹,是道教主要修煉功法之一。

  簡要地說,是人體內精、氣、神者三者轉化後的結合物。元陳致虛說:「其用則精、氣、神,其名則云金丹。」內丹係與外丹相對而言,內丹術也期望通過自我修煉成為金剛不壞之體,如服外丹金丹有同樣效用。

修煉內丹的理論

  內丹的主要奠基人是宋張伯端(九四一—一0八二),寫成《悟真篇》,宣傳內丹理論。強調尋真藥(指身心)、辨鼎器(指乾坤,又稱靈父靈母),明火候(指整個修煉過程中,對意念或運用意念掌握呼吸的程序法度)。真藥是心中的精、氣、神,修煉中心,是「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復內明,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總在心。」

  張紫陽傳丹法有「九層煉丹法」,即所謂「以七返之火,煉九還之金」,其步驟是:1.築基。2.煉己。3.採藥—離(火)為內藥,坎(水)精為外藥。4.煉丹。5.還丹。6.溫養。7.脫胎—金液還丹。8.神丹—五氣朝元、聖胎。9.赴瑤池—煉神還虛(成道)。

  此外,由張紫陽所著的「金丹四百字」其最初四句是「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

  「真土者,身中之土也,鉛汞者,身中之水火也,以土剋水,則鉛可擒矣;以水剋火,則汞可制矣。鉛水汞火,皆為真土之擒制者,何哉?蓋身心俱合,寂然不動,而後土水火三者可以混融為一,此乃採藥物歸爐鼎之內也。」《金丹真傳》〈四問心腎〉丹經皆言心腎,心為離,腎為坎。指(幺丨)(與玄同)篇曰,濃血皮包無價寶。又曰:「身中自有一陽生,又曰真正大藥,在身中求之,不在外取。這等看來,取坎填離,是取腎補心,取腎中之炁,補心中之神,取腎中之水,濟身中之火。腎中之水上昇,心中之火下降,所謂水火既濟而結丹也。」

  《鍾呂傳道集》〈論水火第七〉呂曰:「腎,水也,水中生氣,名曰真火,火中何者為物,心,火也。火中生液,名曰真水。水中何者為精,火中之物,水中之精,既無形狀可求,縱求之而又難得,縱得之而又何用。」

  世尊所謂真水、真火都是煉丹中的術語,從上列各片段可略知其大概。

  內丹因由人的肉體鍛煉,煉丹家把自咽以上稱為上丹田,在兩眉間,名泥丸,其中心為腦,名為天之精;自臍至咽為中丹田,其中心為脾(或心)名絳宮,為人之神;臍以下為下丹田,其中心為命門,即腎,為地之氣,名氣海。丹作抽象之解釋則乃指真元之炁,以腎、脾、腦三處養成此真炁,猶如田然,故名曰丹田。

  內丹修煉的主要步驟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有稱煉神合道的),其主要目的是結成氣胎。

  丹經所謂擒龍伏虎抽鉛調汞的功夫,亦即煉精化氣的時期。一般丹經關於精氣一類抽象名詞過多,世尊特整理分析如次:

  精—虎—鉛—水—坎—玉兔—姹女—木母—陰—電精

  氣—龍—汞—火—離—金烏—嬰兒—金公—陽—電質

  所以所謂真水、真火,就是元精、元氣。

  內丹修煉有所謂三車(三件河車),第一件運氣,即小周天子午運火也;第二件運精,即玉液河車運水溫養也;第三件精氣兼運,即大周天運先天鉛汞,七返還丹,九還大丹也,即所謂金丹。初練成之丹,據云有美液墜於顎中,大如雀卵葡萄,非麝非蜜,異樣甘香。

  《玉皇心印妙經》為道家之大經。其中有句:「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精」,「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及「誦持萬遍,妙理自明」之句。本師世尊大師伯雲龍至聖誦百萬遍《玉皇心印妙經》而得道。實際上,應是在誦念《玉皇心印妙經》中悟得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方法,真修實煉終底於成。

  修煉內丹主要的方法是靜坐,最重要的是一個「忘」字,宋白玉蟾《玄關顯秘論》說:「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並說:「此炁不是呼吸氣,迺知原是太極素。」

三花聚頂與五氣朝元

  修煉內丹實際上是練「氣」的功夫,一般包括調心、調息和調身三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調心」,也就是腦中要祛除雜念,放空和放鬆,但又不能昏昏沈沈。其次是調息,也就是「吐納」之術,以現代語來說,就是「腹式呼吸」,呼吸要配合小腹的伸縮而達到細而勻,深而沈的境界。最後是「調身」,不論是用站姿、坐姿或臥姿,均要達到全身放鬆入靜的境界。

  練內丹的最高層次是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或稱「三花聚鼎」「五氣朝玄」。

  三花者,精氣神也。精氣神者,夜住於腎,晝住於三,三者精在耳,氣在口,神在目,視聽言動,日日漸虧。修丹之士,將三寶收歸於金鼎之內(道家稱「泥丸宮」,也就是百會穴。)是為三花聚鼎。五氣朝元亦稱五氣朝玄,五氣朝玄者,即金木水火土也。晝夜各按方位,晝則金氣住目,木氣住耳,水氣在口,火氣住鼻,土氣住皮;夜則金氣在肺,木氣在肝,水氣在腎,火氣在心,土氣在脾,日月有所衰,故必明師指示,迴光返照,朝聚於玄關之處,是為五氣朝玄也。(離塵撰《仙宗丹道真詮》)

天帝教的自然無為心法

  一般道教都是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步驟修煉。天帝教本師世尊所傳授的是急頓法門的法華上乘昊天虛無大道心法,乃直接由煉神還虛入手,可說是一步升天。「法華上乘」為天帝教正宗靜坐一脈相傳之專門名詞。

  其一

  法華上乘昊天心法—精神鍛煉總原則—性命雙修—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得以運念力而修急頓法門

  其二

 ┌性功—煉心—立志希聖希賢,做好道德行為上之修養,以——┐ 直

 │      「教則」、「教約」規戒身心,將此一顆   ├┐修 自

 │      「凡心」、「人心」煉得不動,煉得一無所有。┘│昊 然

性│  ┌生命不在形體上之鍛煉┐              │天 無

命┼命功┤          ├—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虛 為

雙│  └生命內在精氣神之鍛煉┘              │無 心

修│                            │大 法

 │                            │道

 └神功—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天帝教修煉的方法與其他門派最大的不同是不守竅,一切自自然然,不加人為的力量。

氣胎、電胎、炁胎、鐳胎

  精神鍛煉的成效部部上升,在非白非青半陰半陽的「氣胎」結成之後,氣胎不斷的運轉,還可逐步化為「電胎」,再進一步「陽神出胎」更可化成「炁胎」(聖胎),即如佛家的舍利,道家的金丹。聖胎再繼續修煉,更能使宇宙大動力與大能源之結集而成「鐳胎」。世尊就是人間唯一修煉成鐳炁真身者。

  由氣胎—電胎—炁胎—鐳胎,不斷的修煉,不斷的成就,豈非「炁中炁」嗎?

山外青山天外天

山外青山

 ●本師世尊在「山外青山天外天」的鐳力阿寶地中,再度修煉鐳炁真身,成就了「為澄清宇宙,須搶救三期」的千古佳話。

  鐳力阿為山中一盆地,四面是山,「山外青山」是世尊就現實境地有感而發。

  最著名的詩應是宋林升(一作林洪)的《西湖》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偏安尚有江山半壁,今日蝸居台灣,但心存大陸的又有幾人?

  宋代北伐並非無望,不幸志存「還我河山」之岳飛,因有「迎回二聖」的心意,在朱仙鎮大捷後,予秦檜可乘之機,為「逢君欲」(文徵明滿江紅句),以「莫須有」之名殘害忠良。今西湖岳王墓前華表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作佞臣」之句。岳飛生前有詩云:「飲酒讀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到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從上面兩個青山一個青天,讀來使人感喟無已。

  佞臣秦檜雖一時得逞,但成為千古罪人,連其同姓後人也要慨歎:「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墓前愧姓秦。」

  青山常是詩詞中最好題材,今酌擇若干名句,以作欣賞: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杜牧)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蘇軾)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王安石)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

  摩挲老眼從頭看,只有青山無古今。(宋戴復古)

  鬱鬱層巒夾岸青,青山綠水去無聲。(朱熹)

  閒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業錢。(唐寅)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頭時。(清駱綺蘭)

  山本青山下,好在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梁何遜)

  青山萬壘江一線,一葉扁舟下如箭。(黃仲則)

  樓頭皓魄已天中,郭外青山如夢裡。(黃仲則)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羅貫中三國演義卷頭語)

  范仲淹曾寫書扇示門人,詩曰:「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更是一則醒世歌了。

天外天

  天字的含義大致可分為五:

  一、天字指有形象的天體。

  二、天字指形而上的天,純粹為抽象的理念。

  三、天字指類同宗教性神格的天,具有神人意志相通的作用。天帝教的萬物創始者就是 天帝(上帝、 玄穹高上帝)

  四、天字是最高精神結晶的符號。

  五、天字是心理昇華的表示。

  這裡的「天外天」是指的天體。

現代科學的宇宙觀

  宇宙主要由星系組成,它包括已形成的星系的和星系間空間的一切物質、輻射和引力場。

  星系大多是聚集成團的,星系團的成員星系可多達一000個以上。近距離的一些星系團可能共屬於一個超星系團。宇宙最基本特性是向外膨脹。銀河系形成於1×10(10次方)-2×10(10次方)年前。

  地球—地球是太陽的第三個行星。地球有輻射帶、電離層、大氣圈和岩石圈(地殼),在地殼以下,地球又分成地幔和內外地核。地球每三六五.二五個恆星日繞太陽一周。根據放射性方向確定的地球年為四六億年。地球的地形,大陸上有山脈系統、高原、平原以及更次一級的地形,海底有大洋中脊系統,深狹的海槽、火山等地形。過去科學家曾認為地球的收縮、對流、相變以及增長等因素造成地殼的形變和造山運動。二十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出現了新的海底擴張理論,海底擴張引起大陸漂移和造山運動。

  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是一個半徑約一、七三八公里的球形固態天體。質量只是地球的1/23。反照率不到零點一,光亮隨位相變化。月球早期大氣早已逸盡。美國宇宙太空船阿波羅11號的大空人於一九六九年七月三十日登上月球,使它成為人類星際航行的第一站。

  太陽系—由太陽和在太陽引力作用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太陽系的成員,還有大行星、行星的衛星、數千顆小行星、彗星及流星體。已知的大行星有九顆,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排列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太陽系的範圍一般是指到冥王星的距離約四十天文單位(實際上可能達到幾百個天文單位)。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約1.5×10(8次方)公里。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份,距銀河系中心約十秒差距(一秒差距為二0六、二六五天文單位或三.二六光年)

  天文單位的數值是一四九、五九七、八七0公里,約等於一.五億公里。

  光年—指光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速度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離。一光年約相當於9.4605×10(12次方)公里或六三、二四0天文單位,3.262光年約等於一秒差距。

  銀河系—由氣體狀星雲以恆星為主體,及星際間物質所構成,包含太陽及無數星球和星團。以狀如薄凸鏡形的渦狀星系,相當於透鏡中央的圓盤平面狀,故稱銀河。以人馬星座為中心,並以每秒二六0公里速度為迴轉運動。銀河系含有約10(11次方)個恆星。太陽系所屬的恆星系,因投影在天球上為一乳白色亮帶,銀河因而得名。

佛教的宇宙觀

  婆羅門教以三界為天、空、地而視為物理的。佛教的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欲心,特別是愛欲心最盛的地方;色界物質欲雖不盛,但還不脫物質繫縛;無色界全然脫去物質而唯精神。這三界小乘與大乘稍有分別,小乘細分約有四十二種。大乘華嚴宗以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加上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天道,是名三界六道。

  首楞嚴經分欲界眾生為十二類,色界眾生為十八天類,無色界眾生為四類。茲分別說明如後:

  欲界十二類: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人類,五、阿修羅,六、四天王,七、忉利天,八、燄摩天,九、兜率天,十、化自在天,十一、他化自在天,十二、六欲天(魔天)。色界有十八天: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四、少光天,五、無量光天,六、光音天,七、少淨天,八、無量淨天,九、徧淨天,十、福生天,十一、福愛天,十二、廣果天,十三、無想天,十四、無煩天,十五、無熱天,十六、善現天、十七、善見天,十八、色究竟天。無色界有四空天: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

  長阿含世紀經分欲界為十二類,色界二十二類,無色界四類:包括一、空智天,二、識智天,三、無所有智天,四、有想無想智天。(俱舍論世間品又略有不同)。

  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天主名釋提桓因,又名帝釋,(依道教俗名即玉皇大帝是也。)

  在宜蘭一山崖題有一詩:「三十三天天重天,白雲裡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

  華嚴藏世界又有須彌山與四大部洲的小世界之說。中有須彌山如柱獨立,上下俱大,半山縮小,山頂即忉利天宮,山外更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間圍繞須彌山,第七山外,即大鹹水海,各有一大洲,四大洲為東勝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每洲傍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大鹹海外,四圍有鐵圍山環繞如外城。

道教的三十二天與三十六天

  道教也有三十二天之說。東方八天—黃曾天、玉完天、何童天、平育天、文舉天、摩夷天、越衡天、濛翳天。南方八天—和陽天、恭華天、宗飄天、皇笳天、堂曜天、端靜天、恭慶天、極瑤天。西方八天—孔昇天、皇崖天、極風天、孝芒天、翁重天、江由天、阮樂天、曇誓天。北方八天—霄慶天、元洞天、妙成天、禁上天、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賈奕天。或說在三界之外曰四人天,謂常融、玉隆、梵度、賈奕四天。四人天外曰三清,太赤、禹餘、清微。三清之上曰大羅天,是最上之天,在玄都、玉京之上。三十二天加此四天就是三十六天。

  但《雲笈七籤》仍如佛界以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稱作三界二十八天,四人境稱四種民天,加三清天、大羅天等六重天,共為三十六天。

天帝教應元三十二天

  天帝教根據《應元三十二天之組織與權責概況》一書記載,以地球為基準去觀天,有東西南北之別,但此並不是方位,而是依天之氣質而劃分:偏丙丁火氣,其氣結成南天;偏甲乙木氣,其氣結成東天;偏戊己土氣,其氣結成中天;偏庚辛金氣,其氣結成西天;偏壬癸水氣,其氣結成北天。東天、南天、北天、西天為中天所出,故中天為氣天,乃諸天之首,掌轄四方。

  三十二天又分東西南北天,每一東西南北天又分一0八小天,天數之多難以估計。

  茲將三十二天及名稱分別列下:

  第一天震天天天王,第二天慎之天天王,第三天懷遠天天王,第四天激烈天天王,第五天浩然天天王,第六天無文天天王,第七天鸞鳴天天王,第八天暴烈天天王,第九天木鐸天天王,第十天一線天天王,第十一天虎臥天天王,第十二天瀟然天天王,第十三天琳聲天天王,第十四天霹靂天天王,第十五天蕭蕭天天王,第十六天心印天天王,第十七天月朗天天王,第十八天龍虎天天王,第十九天怒雷天天王,第二十天哈哈天天王,第二十一天釋化天天王,第二十二天空空天天王,第二十三天非非天天王,第二十四天虛無天天王,第二十五天阿佐天天王,第二十六天敬銘天天王,第二十七天玄明天天王,第二十八天大荒天天王,第二十九天渺渺天天王,第三十天妙儀天天王,第三十一天玄極天天王,第三十二天無極天天王。

  (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