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天安變貌滄桑史

揭開,天安變貌滄桑史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95期 » 揭開,天安變貌滄桑史

林月開  2000-05-01 09:10

多年來,天安的外貌,隨著人事物更迭,歷經多次轉折,而有四度的變遷……

養靈處所興建緣由

  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天安太和道場主體建築動工的那一天,陽光從樹葉縫隙漏下來,六十幾位同奮聚集準備參加道場主體建築動工的儀式。

  在三義鄉鯉魚潭枕頭山的山坡地上,面對大安溪的河水,背後是鬱鬱蒼蒼的森林,火車斜斜地從山坡地前駛過,不大的一塊地,風吹過,卻有說不出來那樣一種天高地闊,清爽舒涼的味道。七十五年,聖訓降示,「宜為回歸自然同奮闢建養靈處所」,民國七十九年前後,光贊、光拔、光典等同奮開始找地,九年來,這塊地的開發,道場興建,成了天帝教同奮關心而相當重要的一件大事。

  多年來,天安的外貌,隨著人事物變遷,歷經多次轉折,而有不同的變化。這塊地,見證了天安的一頁頁滄桑史。

第一次規劃

—傳統廟宇上加蓋養靈寶塔

  回想最初籌畫地曹道場時,道場的規劃與設計相當簡單。兩個傳統的廟宇建築上加蓋養靈寶塔,中間是玉皇大帝廟。養靈寶塔可支付籌建道場的費用,而屋舍與光殿,就做為同奮清修之地。

  當時,找到地後,光拔就請當時在建築師事務所的光全畫道場設計圖,他記得,就是依照這個設計圖,找一條中間線,由師尊親自主持了天安太和道場的破土典禮。

  後來,師尊指派光鳴樞機為主任委員,成立天安太和道場籌建委員會時,天安的建設計劃展開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二次規劃

—世界級的養靈與弘教聖地

 ●第二次的規劃構想,希望以「精緻、高雅、溫馨、舒暢的養靈與弘教聖地」為訴求,突顯出天帝教的氣勢與形象。

  站在道場這塊地上,初接受興建天安重任的光鳴樞機,思考的是,這麼好的一塊地,除了養靈寶塔之外,有沒有其它用途?是這樣一種想法,使他不辭辛苦地奔波在國內以及日本訪察—對於道場,他有了心目中理想的規劃。

  「這個眾所矚目前瞻性的世界級道場,在設計及軟體規劃上均臻國際水準,未來不僅是莊嚴肅穆、精緻、高雅、溫馨、舒暢的養靈與弘教聖地,更將成為高格調親和交誼、休閒及觀光的道場,最重要的是它必然成為全世界宗教徒朝聖焦點之一,天帝教的氣勢與形象將從此聳立於本地球之上。」在這樣一種弘觀、氣魄的規劃設計上,由重耀建築師事務所李學忠先生提出建築設計案,讓天安展現了另外一種風貌。整體建築採天、地、人哲學觀設計,東方主殿、西方濟祖殿,門坊、塔樓、庭園、廂房、停車場,井井有序、富麗堂皇。

  建築圖的改變,反應整個道場功能的改變,從原本清修與養靈寶塔的概念,延伸到整體道場的規劃。加強更多活動設計,如親靈追思、弘教幹部集訓、全教教務會議、靜心靜坐研習營、親和聯誼、休閒渡假、非閉關式靜參、訪道朝聖等,期望讓天安確實成為前瞻性的世界級觀光道場。

  也藉著這個設計圖,展開全省宣導勸募活動,在籌建委員大力推動下,造成一股熱烈的風潮。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在社會環境與法規的變動下,為了道場的合法與安全性,建造天安的工程竟然一直延誤了下來。雖然,外在環境有種種的壓力,工作人員仍然持續推動各項工作,寺廟設立許可核准了,山坡地開發許可核准了,八十五年道路、擋土牆等雜項工程動工完成,八十六年雜項工程申請通過。

  然而,因為法規的限制,百分之三十的土地成為保護林地,加上道路設計修改,原來的建築圖已不符合土地實際範圍,為了儘快取得主體建築執照,道場建築又歷經了一次變更。

 ●前有大安溪水之秀,左右後有山林之盛,高山流水皆為天師,天安太和道場坐擁福地,同奮樂之。

 ●一路從山下,沿著環山車道步步而上,經過天橋,繞過森林,柳暗花明,豁然一亮,巍峨挺拔的飛簷形大門,就在前方。圖為四月十三日環山步道施工情形。/林光喜攝影。

第三次規劃

—清涼殿旁雙塔式的涵靜樓.濟祖殿

  近幾年來,因為颱風天災接連在台灣山坡地造成許多慘劇,引起國人對山坡地開發的強烈關心,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與儘快取得建築執照的壓力下,天安太和道場決定以現有土地範圍為考量,把建築物集中到土地中央,中間是清涼殿,左右兩旁是雙塔式的涵靜樓與濟祖殿。對於山坡地的開發而言,這是一種較安全而不受爭議的建築設計模式。

  八十六年七月掛號,設計圖送出,終於八十七年五月初,取得建築執照。天安的工作人員不禁鬆了一口氣,這麼漫長一段與政府機關送件往返的過程,終於可以結束。主體建築要動工了,只剩下發包與施工的工作了。

 ●圓攢尖頂屋、方形基座,主殿(右)象徵天地運行的中心,相對的遠方是三層樓高階梯的濟祖殿,為祖先安靈聖地,種種的設計,融入了中國及帝教的哲學內涵,達到精神昇華的目的。

第四次規劃

—天地人相親相和 營造恢宏氣勢

  然而,在準備發包前夕,光鳴主委卻毅然決然做出了變更設計的最後決定。回溯初心,對道場多功能建築設計理念的規劃,一直是他對同奮負責的堅持與理想。

  變更主體建築設計的決定,在天安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但最後還是達成「好還要更好」的共識。在同奮等待動工的期望下,營繕小組與建築師不斷開會,開始為打造一個更好的天安太和道場而努力。帝教精神如何表現在道場中?多年來,因為超薦法會的舉辦,道場功能又有了哪些不同的轉變?最初規畫的多功能道場如何落實?怎樣一種建築樣式才符合道場需要。道場設計重新成為天安的頭等大事。在多年後的今天,不論是對於道場功能、建築樣式、整體道場的精神理念,大家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這一段道場設計圖修改的過程,反應了天安不同面貌的今昔之別。經過了八年,今日的天安又該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一路從山下,曲曲折折地沿環山車道,步步而上,經過天橋,繞過森林,柳暗花明,豁然一亮,見到兩兩相對,呈飛簷形巍峨挺拔的天安太和道場大門。站在廣場上,仰頭是天,俯瞰是大安溪潺潺而過的河水,而在遠遠那端,循著一道一道階梯而上,是位於東方的主殿,遙遙相望西方的濟祖殿。黃昏的太陽光閃耀在光殿屋頂上,映照出滿地光亮。

  沿著山坡地,取一條中軸線,中軸線從東邊主殿,延伸到西邊濟祖殿,貫穿了整座天安太和道場。兩棟主要建築物,四座飛簷形的鐘鼓樓中,是可容納三千人的法會廣場,為了營造法會莊嚴的祭祀儀典氣勢,設計層層階梯與御道上通主殿。想像,秋祭法會那一天,兩、三千人齊集在道場上,燈光乍亮,鐘鼓齊鳴,迎神人員緩緩從廣場階梯緩步上行,走到主殿大門前,對面是聳立的濟祖殿,仙佛緩降,樂聲悠揚,廿字真言飄蕩在山頭上,點一炷香,祭天、祭地、祭祖,站立在天地之間,是超越一切凡塵俗世的幽思纏繞。

  一路步上主殿,圓攢尖屋頂、方型基座,座東朝西,象徵天地運行的中心。地下室是宿舍及餐廳,面向大安溪的宿舍,陽臺延伸而出,兩邊的宿舍,則是大塊落地窗,對著整片森林。一路經過平等堂、生死學展示館、大同堂、圖書室、國際會議廳,短期長青受訓學員在此活動,教室燈光明亮,書聲琅琅,人潮川流不息。層層上達,終於到達寬廣的光殿,聲聲願願達金闕、吸吸呼呼通帝心,在這樣一個與天親和的環境中,同奮在此虔心靜參、誦誥。

  相對的遠方是三層樓高階梯的濟祖殿,方型屋頂,座西朝東,表達了生命循環往復的意涵,廣場上弧形牆隱藏了陰陽相隔之意,地上地下共有養靈寶盒四萬一千個。並於整體建築的軸線上,用橋樑接通另一邊山坡地,開闊了整座道場的設計,俯瞰山下景物,讓人心氣一爽。

  在種種的建築設計中,把中國以及天帝教固有的哲學內涵溶入到建築物設計中,使建築物與人的精神活動互為表裡,達到生命昇華的目的。

  是的,所有建築與空間設計的最終目的,也只是希望能夠把天帝教天安太和道場整體精神氣勢營造而出。

  最後這樣一種建築樣式,是依李學忠先生第一次的建築設計為藍圖,再依照道場實際面積與功用,做適度修改,造就出天安最新的設計面貌。面臨工程即將動工的前置作業,設計圖的要求成為天安營繕小組最重要的事情。八十七年五月以來,即為了追求完美的設計,營繕小組與設計師不斷就建築各項問題討論與溝通,並十分審慎地選擇發包廠商,與廠商商討建築的各項細節。期望能夠在事前充分作業下,減少道場建築可能產生的錯誤與過失。

只為了對同奮有所交代

  李學忠先生記得,第一次接觸天帝教與天安,是剛從國外留學回來,在競圖中成為道場的建築設計師。實在沒想到一走就走了九年,這九年,他也從剛畢業的學生,成為建築界中的知名人物。回想每一次建築圖的改變,前前後後設計超過二十遍,更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與精神,只是因為當初對光鳴主委的知遇之恩、理想的契合與一份責任,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面對這一段過程,他有太多的感慨:「設計了八年,天安蓋好最少也要兩年,一生能夠有幾個十年?」

  山坡地建築不易,動工到完工仍然有一段艱辛過程,對於多年理想的堅持,光鳴主委實在沒想到天安需要耗費這麼多心血與精力,然而仍然是簡單一句:「希望能對同奮有所交代吧。」就道盡了多年心情與感受。

  八十八年九月十八日,道場正式開挖地基—隨著動工開始,各項工程也已一項一項按照預定進度逐一進行。當大批工人進駐到這塊原本只要作為農牧用地的土地,可以想見又將會是另外一種熱鬧景象。這塊地,隨著人來人往的各項活動,見證了天安興建的一頁滄桑史。

  也只是期望,在經過那麼漫長的一條道路後,在不久的將來,天安太和道場能夠如理想中的面貌呈現在所有人面前。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