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大典的籌備與檢討/只要火花不熄

祭祖大典的籌備與檢討/只要火花不熄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15期 » 祭祖大典的籌備與檢討/只要火花不熄

中華天帝教總會/詹敏悅  2002-01-01 11:35

  辛巳(九十)年的祭祖大典是中華天帝教總會連續第三年承辦全國性海內外同胞聯合祭祖大型活動,但是還有很多同奮仍然不知道祭祖大典是怎麼回事,也不明白天帝教每年已有清涼勝會、各教區、教院有自辦法會及慰勞無形守備軍團的法會,每月初一、十五有月行超薦法會,為何還要舉辦祭祖大典?

勘查場地 牽一髮動全身

  今年有異於往年的是,舉辦場地移近台中市中心,規模大、場面大、參與人數多,在典禮中加入難得一見的八佾舞展演,且參與會後表演的單位—太極門與元極舞,皆為國內相當具規模的養生氣功團體,整體展現一種動與靜之協調、文與武之諧和的生動氣象及成果。

  前兩年祭祖大典都在三月中舉行,依活動流程倒推,第一次籌備會最晚須在前一年的十二月中召開,於是在八十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召開辛巳年祭祖大典的第一次籌備會議,決議:明年為廿一世紀的第一年,正值建國九十年,欣逢本師世尊百歲聖誕,祭祖大典擴大舉辦。我們把目標擇定在中正紀念堂,因是國家級的場地,首先洽借就很不容易,須在半年之前行文,且規矩很多,又要具結,我們一一克服。但隨著時間進行,我們發現空間太大,重新搭大型舞台,要耗費百萬元鉅資,沿用多年的十二聖人畫像得要重做放大數倍,在那空間才看得見,同樣的百家姓旗、族旗都得重做以配合空間的視覺,真是牽一髮動全身,參加的人數且需在三萬人以上才不會顯得零星,最大的困難在於室外風雨難卜,雖然天帝教辦活動無形都給予相當協助,但人間策劃時不得不要有萬全的考量。

  以後的幾個月都在勘查場地,台中市的體育場、體育館,大學、中學、小學的大禮堂、文化中心等等,最後擇定中興大學惠蓀堂,惠蓀堂場地可容納五千人,舞台縱深寬廣,可一掃以前天極行宮舞台狹長之缺憾,且在台中市區內,雖稍屬邊陲,但停車場夠大,可彌補不便之處。

兩百萬找誰募 籌備細目掛一漏萬

  地點敲定後,接著下來的是一波接一波的挫折考驗著秘書處工作人員的耐心與毅力。

  今年市面上普遍的不景氣,找誰去募兩百萬元的活動經費?往年捐助我們的公家機關,今年經費被刪的刪、減的減,又值年底,經費大部分用罄,在他們的覆函,我們看到他們的難處,透過天帝教總會理事徐中雄立法委員,幫我們爭取到內政部五萬元、行政院新聞局二萬元,雖然只是總預算的零頭,已是得來不易了。最後靠著緒誠、靜意同奮夫婦的大力協助、同奮慷慨解囊,以及向極院預支明年度要補助總會的活動費用,才算勉強度過難關。當天參與祭祖大典來賓約三千餘人,我們收到奉獻金額計一萬一千五百元,支付中興大學停車費一萬二千元都還不夠。不過這些都還是可預見的困難,我們一一尋求解決之道。

  因為在台中市舉行大典,所以承辦單位就從合作兩年的天極行宮移轉到台灣省掌院,這也是台灣省掌院第一次承辦,一切生疏,因此籌備工作與時間上未能依照進度掌握,協調聯繫及支援也產生漏洞。要完成一次祭祖大典,其中繁瑣之細工非常之多,從三個主祭官之邀請,禮生、樂生、佾生之洽定,一直到桌上供品之菜樣要全依照古禮所載,各場次主祭官行禮前之洗手毛巾臉盆等等,疏忽其中任何一項都會造成整個大典的不完美,秘書處人員在台北,戰線拉得太長,也是造成無法緊密聯繫的原因之一,所幸感謝無形仙佛幫忙(我非常確信無形非常大力的幫忙,否則不可能到最後所有難題都迎刃而解),這些缺憾在正式演出時都已一一彌補,觀眾當然都看不出來了。

我們為什麼要辦祭祖大典

  大典正式演出的前夕,我們打電話到各地教院邀請同奮前來參加,碰到許多開導師、宏教直接的拒絕,因為三場祈祐台灣大會活動剛辦完,同奮需要暫歇一陣;我們只好動用個人交情,每個教院邀請一兩位來參加,人數雖少但給予我們心理上的支持與肯定,非常重要。

  有些同奮則追根究柢,我們為什麼要辦祭祖大典?祭祖大典有沒有超拔先靈的功能?且放下這些不談,換一個角度想,我們能不能「無所為而為」?誦誥要有「誘因」、打坐要有「誘因」、奉獻要有「誘因」、參加活動要有「誘因」…,能不能只是為盡一己之責、盡一己之力而成全別人呢?能不能因為是天帝教辦的活動需要全民參與所以我去了?至於祭祖有超薦功能嗎?維生首席非常肯定答覆:「沒有。」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我們集合海內外的各姓氏、宗親、種族之代表共濟一堂,來祭拜中華民族炎黃垂嗣以來的列祖列宗,這也是孝道的具體表現,參與大典的兩三千人即代表所有散佈在地球上的幾十億炎黃子孫,祭拜先祖,與先靈們親和,是合乎禮,是合乎孝,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任,天帝教是為天下蒼生而復興,何況中華民族?我們為什麼不應當參與祭祖?

  當然,當天的盛況,參加的人看到了,甚至埋怨為什麼以前沒聽說過有這麼好的活動,沒參加的人也都聽說了,場面莊嚴、隆重、盛大,有國家級祭孔大典才有八佾舞,這是自從民國六十二年至今,舉辦過二十六次祭祖大典的首創之舉;受邀擔任三獻次的主祭官對於天帝教的魄力與承擔讚譽有加,組團前來參加的宗教團體、民間社團,會後對我們表示,以前從來不曉得是一項如此的勝會,受邀來參加真是一項莫大的光榮,這其中當然有溢美之詞,不過對整個活動的肯定卻是溢於言表。

  隔日首任首席使者即賜下聖訓:「中華天帝教總會受命代表人間帝教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之固有傳統,舉辦『祭祖大典』活動,本席切望天帝教同奮真心研究『禮』之真諦,明其意義之所在,身體力行共同為維護台灣寶島社會安寧盡一份救劫使者之心力。」這也是首任首席第一次對祭祖大典特下聖訓訓示與肯定,也明白點出了祭祖大典的最終意義所在。

聚合群力 完成一件大事

  一個活動舉辦下來不可能完全沒有缺點,在檢討會上,我們虛心的檢視整個過程,我們知道,秘書處與承辦單位的從事意願及責任歸屬在基本認知上有落差,溝通協調上頗費工夫;樂生水平不夠、旗生由於倉促成軍,人數不足,以致旗海飄揚的壯觀效果大打折扣,又原分配給元極舞及太極門的座位,因表演者唯恐大典後演出排班不及而選擇聚集在走道觀賞,以至於觀眾席空出一大塊,造成視覺上的冷清感;而為了等一小部份遲到同奮,耽誤同車的多位與會重要人物通通晚到三十分鐘,造成接待處大亂,節目也因此晚開二十分鐘左右,等等這些都是要修正的地方;其他尚有熱心同奮的個人意見,我們一概接受,做為下一次舉辦大典之參考。

  憑總會只兩個專職人員的力量實是非常微弱的,必須要集合所有天帝教同奮的力量以及結合社會資源,才能完成一件大事,但是我們不揣力量的微薄,盡力去完成師尊交代的使命,「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就是師尊的精神嗎?你又如何去檢選哪些事情才是我們天帝教應該做的呢?誠如維生首席在檢討會上說的:「禮,不可廢。」「哪怕它只是小小的、微弱的火花,只要它不熄,有一天就會猛烈燒起來。」中華文化寶貴的倫理與傳統,就是靠這樣的氣度與胸襟維護與發揚光大的。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