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一)
教訊雜誌社社長/高緒業 2003-09-01 10:45
-從民族、文化的意義探討中華文化的特質(下)
中華民族的成長
第一個階段-上古先秦時期
我們中華民族,是自古以來摶和了許多民族而構成的一個龐大民族。他本身雖然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但以一個主要民族為其中心,而同化其他民族,遂形成一種「單元型的多元民族」。這個中心民族,在先秦上古時期,稱為夏族(以夏朝為名)或華族(以華山為名),合稱華夏。秦漢以後則稱為漢族(也以朝代為名)。
我國向以黃帝為始祖,但我們的國旗歌就說「炎黃世胄」,把炎族黃族並稱。傳統的說法炎族是神農氏之後,是我國東南方的民族,黃帝是西北方的民族,打敗了炎族的蚩尤,統一中原。而且一切重要的製作發明都是在這時產生的。
在周人,自稱所居地為中原(中土),而四裔各族分稱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簡稱夷狄。但是我們重視的是文化並不是血統,也就是說完全以生活方式來區別。春秋之言民族,不以種族為區分,實以文化為區別。崇尚禮義的文明國家稱之為諸夏;殘暴無人道的野蠻民族視之為夷狄。夷狄而尊禮守義者則獎進之歸於諸夏;諸夏而凶狡野蠻,亦斥退之視為夷狄。
到了春秋戰國時屬於南蠻的楚人,屬於荊吳的吳人,屬於百越(百粵)的越人,與屬於西戎的秦人,都逐漸華化,加入諸夏集團,後來成了楚秦兩大國,先華化了自己,再華化了南方與西方。最後七雄相爭為秦國統一,建立了一個泱泱大帝國,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
第二個階段-秦漢到魏晉南北朝
秦始皇把這個融合許多民族而成的大帝國,改建為郡縣。
漢代以後,長城塞外出現了匈奴,東北出現烏桓、鮮卑,西方出現氐、羌,西晉時造成「五胡亂華」:五胡是指鮮卑、氐、羌、匈奴與羯(匈奴支族),佔據了黃河流域,建立了許多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最後北方為鮮卑人的北魏所統一,孝文帝全力主張華化,不僅強迫鮮卑人接受漢人的衣冠文物,並令鮮卑人習漢語、改漢姓、婚漢女,死後屍骨也埋葬在中國。
五胡亂華之初,居住在中原的漢人為避胡人全家集體流亡,向江南避難,造成一次民族大遷徙。可分為三大股:一股稱「秦雍流人」;一股稱「司豫流人」;第三股則是稱為「清徐流人」。而那些遠流到閩粵的漢人,就成為後來的客家人。
長江流域的開發在三國的東吳孫氏,屢次討伐山越,闢為郡縣。東晉之後,是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從黃河流域拓展到長江與珠江流域,很多中原流人,不免與江南土著通婚結親。北方的漢人,同胡人結合;因而在民族血緣中都輸入了新血液。梁武帝時侯景之亂,一方面北方的胡人渡江;一方面大批江南的漢人或被俘或反流亡而倒流回北方。這一場大亂,加速了全國民族的大揉和。
第三個階段-隋唐五代
隋亡,李唐繼起,以武力建立了歷史上空前的大帝國。因此外人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李氏,是鮮卑和漢人的混合種。
唐太宗時擊敗東突厥,其附庸薛延陀、回紇、吐谷渾(讀突欲渾)等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西羌人在隋唐時建立了吐谷渾(今青海)和吐蕃(今西藏,讀土婆,西方人譯為圖伯特),唐朝實施懷柔政策,與吐蕃和親,使中國的血緣與文化輸入了西藏。唐末散佈西北的回紇人,信奉了伊斯蘭教─回教,回紇人便成為回人或回回。散佈在東南長江上游的烏蠻、白蠻,就是後來的擺夷人,玄宗時建立南詔國。在東北方,興起奚與契丹,加以包括匈奴、鮮卑、突厥血統的雜種胡人,發動了安史之亂。加深了民族間的揉合。
又因為南詔之亂,引起龐勛之變,再引起了王仙芝、黃巢流寇之亂,造成繼兩晉之後又一次民族的大騷動、大流徙、大播遷。
沙陀人是突厥的一個支族。五代十國中,建後唐、後晉、後漢、北漢,不久便與漢人同化而消失。
從隋唐到五代之末,三百七十年中,在中華民族又融合了突厥、回紇、沙陀、吐谷渾和少數的奚、契丹、高麗、西域與海外的波斯、阿拉伯人。
第四個階段-宋遼金元明清
契丹在唐末五代時,建國為遼。他們的行政組織採用胡漢雙軌制,北方游牧區採用契丹制度,南方農業區域,則完全模仿中國唐宋制度。
女真本位在東北黑龍江流域,生女真叛遼建國號為金。十年滅遼,再三年滅北宋。以後金與南宋對峙,紹興和議,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完全成為一個漢化的國家。後為蒙古人所滅。
漠北的蒙古民族,在宋高宗時,建立蒙古國。傳至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共尊他為成吉思汗。蒙古人三次西征,深入歐洲,建立四大汗國,滅西夏,窩闊臺滅金,忽必烈滅南宋,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蒙古大帝國。連朝鮮半島與印度支那半島的安南、緬甸都入蒙古版圖。其興起之速,征服區域之廣,為曠古所僅見。在蒙古近一百年的統治中,促進了高麗、西域、中亞以至一部份歐洲人的揉合。
當時中亞畏吾兒人都信仰了回教。西南方的吐蕃就是西藏,也入於中國版圖。構成漢蒙回藏的大融合。
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人回到蒙古,建立瓦剌。明朝政治腐敗,流寇四起,也引起了中原人民的大流動、大揉合。如四川居民被張獻忠慘酷屠殺,地方空虛,湘桂人民乃乘機遷入四川。
南宋南明時,大批漢人移居嶺南,增進了嶺南的繁榮,更有很多孤臣孽子,亡命海外,這一段是中華民族向海外大量移植的時期。
滿州人就是女真人,在明神宗時建大金汗國。旋改國號大清。北方征服蒙古的察漢部(察哈爾),南方征服朝鮮,完全佔領了關外之地。世祖順治時,以助明室討伐流寇為名,率兵入關,佔領北京,消滅殘明統一中國。
當康雍乾三朝滿清盛世,清不僅統一了中國本部,並且完全征服西北方的蒙古後裔;包括漠南蒙古、漠北的喀爾喀三部,西北的衛拉特四部,又平定西藏。把內外蒙古回疆與青海西藏之地都收入版圖。西北拓境至唐努烏梁海、哈薩克、布哈爾、西南越過喜馬拉雅山,囊括不丹、尼泊爾與錫金,南方則征服越南、暹羅與緬甸,收印度支那半島為藩屬,國勢之盛僅次於元朝。
滿清又運用喇嘛教的信仰,懷柔蒙藏,更加強了蒙藏與中國的團結。對於回疆,直到清末,左宗棠平定回疆,改為新疆,建為行省。
發展融合的方式與情況
按以上所述中華民族的發展及其融合過程,分析起來,有三種方式,六種情況。
三種方式是:
一、輻射式:如周代的封建,漢唐的擴張,是以一個民族中心向四方發展,而吸收其他民族。(如圖一)
二、摶合式:如五朝亂華與滿蒙入主中原,是邊疆民族,進入中國,而與中原民族相摶合。(如圖二)
三、交流式:如東晉的衣冠南渡,歷代的移民政策,與黃巢流寇大動亂時代不同區域人民的交流與播遷。(如圖三)
圖一 圖二 圖三
六種情況是:
一、各民族間之相互通婚。
二、征服他族而同化之。
三、我被他族征服,而征服者反被我所同化。
四、政治上種種不同的移民政策。
五、經濟生活上之移民與開拓─如福建人之開拓臺灣,山東人之開拓滿州。
六、異族之流居中國而自動歸入中國國籍者─如唐宋之蕃民。
而以上無論那種方式或情況,始終有一個不變的特點,就是以漢族與其文化為中心的結合力量。
第五個階段─現在中華民族的成份
自從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成功,推翻了滿清的君主專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疆域是承繼滿清末年的版圖,則凡在中華民國疆域中隸屬於中華民國國籍的人民,統屬於中華民族。因之「中華」與「中國」或「中華民國」,其涵義是往往不分的。在這個大中華民族的範圍內,分析其成份,以絕大多數的漢人為主體。試根據現代種族學家的分類,大致可以把現在的中華民族分為以下十二種系:
一、漢人系:人口佔全國國民百分之九十五強,並有千餘萬華僑散布世界各地。二、通古斯系(即東胡種,亦稱滿州系)。人口二十餘萬人,散布於黑龍江。 三、蒙古系:人口約四百萬人。四、烏梁海系:信喇嘛教,人口僅七八萬。五、突厥系(回族,亦可稱土耳其種系):信伊斯蘭教,以維吾爾人為主,其人口約三四百萬。六、塔吉克系。七、康藏系:其人口約三百萬。八、儸麼系。九、洞泰系。十、■(人字旁孟)吉系。十一、苗傜系。十二、福爾摩系(亦即臺灣山地土著):信汎靈教。包括泰雅、賽雅、布農、鄒族、排灣、卑南、魯凱、阿美、雅美等,其人口約十五、六萬人,分布於臺灣山地與沿海島嶼中。(以上人口數係截至民國初年統計)
這以上十二系中,最重要的是漢人系、通古斯系、蒙古系、突厥系、康藏系、洞泰系、苗傜系七大族。(民國初年政府一度倡導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這七大族中,縱有少數的語言文化不同,如果沒有特殊的外來影響,而能循著中國歷史文化的路線發展,則早晚這些不同的民族會完全融合在一起,也像過去的漢人一樣,成為一個整體的、更統一化的中華民族。
我們不厭其煩的把中華民族發展史說了一個大輪廓,在我們瞭解中華民族的成長之後,我們才能認清目前我們的地位,將來我們的前途,並由此致力。尤其可以深悉天帝教「保台護國」的真正使命。
文化的意義與內涵
文化的定義,議論紛紜,據文化人類學家統計共有一百六十多種,姑舉數例如下: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人類社會由野蠻而至文明,其努力所得之成績,表面於各方面者,為科學、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其綜合體謂之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洛:「文化是一種複雜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習得的能力習慣。」
梁啟超:「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共業」用的是佛家術語,指人的身心活動在宇宙不能磨滅的業力。)
文化的結構,錢穆曾謂宗教、科學、道德和藝術,並指西方文化偏重於宗教與科學(在人的外面);中國文化偏重道德和藝術(內在於人生本體)。但錢先生在另一書中則把文化分為七大部門,是經濟、政治、科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增加了經濟、政治。
至於談到人生的理想,一般的說,是真、善、美、聖,德人巴克增加一「適」,他的配列是科學真、道德善、藝術美、工技適、宗教神(聖)。
「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的詮釋
我國自伊尹開始,把人分為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無論如何,師尊不愧是一個先知先覺者。研究一個人的思想,首先必須知人。在師尊九二大壽時,作者直截說師尊是一個仁者,並集救世之仁─宗教家之仁、救人之仁─慈善家之仁、救國之仁─愛國志士之仁三者於一身。孟子對人之定位有六,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並言師尊已在四至六之間,當時師尊人道未完,如今已證道,則簡捷而言,師尊生時為聖,證道後為神。
對中華文化的意義本篇已追根究柢的有詳盡說明。「中華文化的老根在台灣」師尊說這句話的背景,也有切實的解釋。老根指的是什麼?在台灣那裡?我們怎樣才能保持台灣這一方淨土?我們同奮體認師尊思想真諦之後,又將怎樣去維護、推廣、發揚?這些將分為道德、政治、科學、宗教四方面探討,一般常識先述,再以師語為經,以鄙意為緯,以一得之見,作廣泛詮釋。蒐羅採證將盡其所能,追根尋源,求能探得師尊本心,以解同奮之惑。成果如何,未可預見,但竭盡心力為之,以報師尊「知音」之恩。(本篇完,全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