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二)

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37期 » 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二)

教訊雜誌社社長/高緒業  2003-11-01 10:05

─邁向精神重建、道德重整之路(下)

中國以「中華」為國號,簡稱中國,中道正是中國人的道統。但特別講求「時中」,「時中」正是取精中宏、折衷至當、因時制宜、與時皆進的精神。中華民族道德的實踐,以「中庸」為主,「明誠」為副,「誠之為貴」是君子的最後目標,其效果則能「至誠無息」。任何宗教,無一不講道德。天德教「法天地之德,行天地之道,以廿字真言,為眾生說法」,對道德之重視,已臻極至。師尊繼承遺志,以廿字作為人生守則,貫以赤誠,極力推廣,成效漸著。「廿字真言」以「忠」字開端,忠同中;以「和」字結束全文,祈以正義與愛的力量,達到人生的和諧與人類的和平。要完成這個目標,仍須仰賴宗教,重整道德與重建精神。

中庸之道與誠明之則

  以中華民族言,道德的實踐,以「中庸」為主,「明誠」為副。兩詞在《中庸》一書,言之最切。

  「中庸」,程頤解釋為:「不偏之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解釋則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筆者曾謂:「中是標準化,庸是大眾化。」

  論語中,堯提出「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更提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成為中國道統的十六字心傳。

  中國以「中華」為國號,簡稱中國,中道正是中國人的道統。且特別講求「時中」,「中」以方位言,是指空間,「時」以先後言,是指時間,因此「中」有五義:(一)中正─大中至正,中立不倚。(二)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之謂和。(三)中庸─合情、合理、合法,恰到好處。(四)中行─精益求精,日新又新,力爭上游。(五)時中─在無限的空間中,而有此地謂之中,在無窮的時間中而有此時亦謂之中。「時中」正是取精中宏、折衷至當、因時制宜、與時皆進的精神。

  《中庸》一書前半篇談「中庸」,後半篇談「誠明」。哀公問政章:「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於身矣。誠者,天之道地;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也。」

  由此看來,「誠」與「明」實一體之兩面,但「誠身」與「明善」有先後之別、輕重之分。必先「明善」,才能「誠身」,但道德貴於實踐,「誠身」實重於「明善」,故「誠之為貴」是君子的最後目標,其效果則能「至誠無息」。

物質世界外還有精神世界

  師尊是先皈依天德教,後來蕭師公證道黃山,奉 上帝詔命成立天人教,最後師尊於六十八年十二月哀懇 上帝請准天帝教復興,重來人間,使世界毀滅浩劫,得能延緩。

  任何宗教,無一不講道德。天德教「法天地之德,行天地之道,以廿字真言,為眾生說法」,對道德之重視,已臻極至。師尊繼承遺志,對廿字之推廣,更竭盡全力。

  世尊復興天帝教,仍以中國儒家精神為中心,以下節錄不同文獻證之:

  第一,教綱:第一章總則第二條教旨: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

  第二,教歌:抱仁守和,允執厥中,矢奮不渝,真理是從。咸賴平等,聖凡融雍,敦穆協化,克進大同。

  第三,天帝教教義《新境界》〈教義獻言〉有云:

  「本書綱領為天帝真道,希望世人奉行,邁向精神的重建,道德的重整,人心能于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世界末劫得能消弭於無形。」

  第四,師尊歷年講話稿:

  「我國古代道家了解天為大天,人為小天,這種精神與肉體配合,是合乎現在經過科學上的證明『質』『能』可以互為轉化的道理;這不但是中國老祖宗留傳下來的精神文明,而且更足以說明中國人五千年來一直認為在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的存在,所以中國思想一直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六十八年十月廿七日宗教哲學研究社學術講座)

  「天帝教重來人間,針對人類的病根,要我同奮不為自己打算,不求個人福報,而為完成 上帝交付我們的使命,為化延三期末劫─核子毁滅戰爭而奮鬥。世人得救,自己自然也得救。」(七十六年十二月先修六坤九期靜坐班開訓典禮中講話)

  「『為中國立心,為同胞立命,為文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此偉大崇高的神聖目標之下,本社自當追隨國人團結奮鬥,備加努力,貢獻邁向精神建設、挽救世變狂瀾的心力。」(宗教哲學研究社第三次社員大會開幕詞)

  「我們老祖宗五、六千年來,一直認為在物質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的存在,即是先有無形宇宙,後有有形宇宙,所以中國人的思想一直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是精神世界。…面對世界重重危機的今天,地球的前途,人類的命運,固然有賴於少數世界領袖一念之轉,愛好和平,領導群倫,重整道德,精神重建;但是還在於大多數人的從根自救,革心為善,清心寡慾,培養正氣,重視無形的精神力量,加強自我奮鬥創造。方可回天轉運,安心修行,從事道德之修養,精神之鍛鍊,創造新生命。」(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於民國七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發表)

道德實踐的可行途徑

  「道德學乃研究人類性格之學,乃討論人類是非善惡之學。」(溫公頤);「倫理學是研究實踐道德價值之學,所以示人以最高準則之學。」(范錡),倫理道德是必須實踐的。

  巴黎大學教授拉郎德為法國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於一九○六年其所著《實踐道德述要》(第三版),全書分三章十五節,共一二五條。是世界上以條列式規範道德行為之偉著。

  一九三八年,美國福克蘭布克曼博士,提倡世界道德重整運動,從打破膚色、階級和信仰上的偏見,去團結全世界民族,倡導「絕對的仁愛、絕對的無私、絕對的誠實、絕對的純潔」,堅持「改變仇恨的人,才會改變歷史」、「不左不右,勇直往前!」

  一九七六年美國艾德勒博士在紐約發起道德教育運動,他認為道德教育不必以宗教或哲學教條為基礎。他所創的「道德教育會」有三個基本宗旨:一、性的貞潔。二、把多餘的收入用於改善勞動階級的生活。三、不斷發展智能。

廿字真言是道德實踐正途

  《實踐道德述要》失之太繁,道德重整與道德教育運動都失之太簡,推行未有顯著成效,只有宗主所倡廿字真言,以廿字作為人生守則,貫以赤誠,在天德教、天帝教致力推行下,成效漸著。所以筆者不久前在「帝教大開門」座談會上,提出加強普及推廣的主張。這廿字真言是:

  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

天德教主的獻言

  綜觀本地球人類之二十世紀末,顯現出宗教紛爭不斷、政治衝突頻繁、經濟低迷持續,實導因於人心陷溺,道德淪喪,精神迷惘,應元諸天上聖高真念茲在茲,何以教化人心、重整道德、重建倫理,以挽世道人心,搶救三期末劫!《天德教主普濟渡人廿字真經》乃吾歸證清肅道宮後應天人教主之請頒演,全經經文是以化覺為本、普渡為旨。當茲天滿、人滿、地滿,乃為歷劫共業,期勉世人力行廿字,履踐廿字大道,迎向光明,開創前程,特加闡明廿字心法,於口誦心惟之際體悟廿字奧義,身體力行。

廿字真經

  德曰本尊 道秉無形 一炁生化 命承清靜 眾香妙氣 鍾毓輸成

  佛渡有緣 乃結道根 十八億劫 常現法身 五四主教 則義曰經

  文謂廿字 天載玄音 曰忠曰恕 曰廉曰明 曰德曰正 曰義曰信

  配之儒德 各得其仁 效法天地 曰公曰博 惟天至公 惟地至博

  效敬玄黃 是為大孝 服敬侍親 是為順孝 當知天地 覆載廣博

  生我養我 慈恩無邊 是以當曰 事天為大 一子得道 九祖拔渡

  至孝盡焉 忍辱成聖 涵蓄長生 佛曾辟支 乃證仙人 安有眾生

  法效如如 不憤大事 常靜常樂 不忍加彼 勿施於生 慈生慈我

  渡人渡己 忍慈二者 不惜離分 若得如是 即覺大道 至誠不二

  永住清靜 昔猶往返 今升大羅 實共道釋 應覺自修 勿云人貴

  勿慕他富 節儉自強 國富人富 克己待人 是廣是博 純真無偽

  赤子潑潑 能得天真 乃得其和 熙熙雍雍 以同太和 太和之初

  乃為廿字 以忠與恕 而正奸詐 以廉與明 而治貪污 以德與正

  而治酷偏 以義與信 而治背亂 以忍與公 而治殄私 以博與孝

  而治暴逆 以仁與慈 而治幽厲 以覺與節 而治痴吝 以儉與真

  而治濫偽 以禮與和 而治侮慢 以茲箴規 而藩人心 滌塵見性

  日月光明 浩然正氣 沖塞太虛 朗朗無翳 景氣長春 康同邁進

  天地永新

一炁宗主遺囑

  「余闡揚廿字真諦,垂四十餘年,莫非欲正人心,挽回末運,是以畢生以來,殫精竭慮,大聲疾呼,以期喚醒迷途,回頭是岸,凡吾同道,及社會人士,當所共見共知,余逝世後,雖軀體解脫,而我之精神依然存在,靈光佈滿虛空,永遠不滅,若是虔誠祈禱,感應尤深,望我同仁,提倡道德,正己化人,祇要身體力行,自多善果,對於道務,及各項生產慈善事業,務須繼續余之志願,更宜精誠努力,發揚光大,推行達於全球,共享大同之樂,庶不失衣缽之真傳,而遺吾憾,是所至囑。」(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

廿字真言洗心滌慮 永保赤子之心

  「高度工業化社會,人心都充滿了慾望,人人想要追求高度的物質享受,把世俗財色名利看得很重,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所以天帝教希望同奮皈宗以後,以廿字真言為人生守則,將人心(凡心)返本還原,以廿個字一面身體力行,一面洗心滌慮,好把一切私慾、私心打掃乾淨。『唯精唯一』,是要專一、專心,從廿個字中,只要能做到一個字,其餘十九個字就會貫通,胸襟就會開朗,就能不計自身的名利,不致利令智昏,做出愚癡的犯罪行為,思想不會受環境的變動所左右,良心可以永久站在「中間」,就是「允執厥中」,我們做人能有這樣的內心修養,就可恢復先天帶來的赤子之心,才會使身心和諧,循規蹈矩的自強不息,所以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可以上溯天心,以合 天帝的真道。」(錄自師尊主持台北天土堂開光典禮中講詞)

  「廿字真言」以「和」字結束全文,而以「忠」字開端,忠同中,在中庸開端即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地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已釋之在前,今追述「和」之重要。人生理想不外真、善、美、聖,科學求真;倫理求善;藝術求美;宗教求聖。要發揚真、善、美、聖,其主要精神就是和諧與和平。

  科學要追求人類與自然間的和諧;道德要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藝術則在追求個人內心的和諧,宗教追求的更是最大的和諧─人與神之間的和諧。要達成和諧,就必須先求和平,以「正義」與「愛」的力量,維持秩序。所以,現代人的希望與歷史目標,是在於人生的和諧與人類的和平。但能促成和平與和諧的最大力量還是道德重整與精神重建,要完成這個任務,仍須仰賴宗教。

  有人說:廿字中缺了「誠」字。其實,在《中庸》一書內已把「明」「誠」看作一體的兩面,明就代表了誠。而且天帝教以「紅心」為標幟,赤子之心正是真誠赤袒之心也。一般人都沒有注意,一部《論語》就沒有一個「誠」字,宋理學家楊時在京語錄裡說:「或問:《中庸》只論誠,而《論語》曾不一及誠,何也?」

  又有人說:廿字中缺了「謙」字。其實,謙、讓同義,以內心而言,則為一「忍」字,以外表而言則為一「禮」字,「忍、禮」即含有「謙」的精神。

  而「德」之一字,廣義而言,可包括所有之德目,涵蓋至廣,就不必再在廿字以外作苛求了。

  最後引述兩位先哲的話作結:

  「恢復中華固有道德,從根做起;接受西方物質文明,迎頭趕上。」─陳立夫先生。

  「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道德;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熱腸。」─章太炎先生。(下期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