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下手 學禮以為根本

從心下手 學禮以為根本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56期 » 從心下手 學禮以為根本

鐳力阿道場/吳光幸  2005-06-01 10:20

道務工作心得分享(一)

  侍天應人的禮儀,最能彰顯出一個人的精誠之心。禮在於誠,能誠自然與人以敬相待。一位真正用心的同奮,必然會在宗教的教化之中,由內而外改變習性,變化氣質。因此,禮是修道的起步,是人道圓融的方法。自身有禮,即身有理,氣宇不同,自然感引原人而來。

投身道務 奮不顧身

  話說二十年前元月底,三皈併一皈(編註)的皈宗了帝教。同年四月報名,參加先修一期正宗靜坐班,於七月中結業,開始在道務中心擔任司儀的工作,如今回想起來那一股傻勁,不知從何而來?下班後,回家洗澡用餐畢,就往教院跑,到了半夜才回到家中。如此持續三年,不顧自己的人道問題(事業的發展、家庭的和諧……),把心全放在道務與教院之中(當時尚不知自己的肝臟已有問題)。

  當初,在完全不明白的情況之下,投入了道務的工作,甚而瞭解道務精神之所在,前後將近二十年了。每當看到有些同奮的禮儀動作,那種輕鬆隨便的態度,心中有一種感慨。而今越覺得,與其將天人禮儀規定得再周全,倒不如示範正確的動作與態度,講清楚說明白禮儀的真正內涵,才是要求做好的唯一方法。諸如進光殿裡的四跪八叩,近年研究教綱時,發現已說明得一清二楚了,怪只怪自己沒有好好研究—弘教的最高指導原則《天帝教教綱》中教儀部分的〈天人禮儀〉。

師尊祥和之氣感染了我

  當司儀,從學習到運用自如,也需要相當次數的臨場經驗,旁人的指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輔助因素,從生手到熟練,必須經過臨場的練習。當年師尊駐世時,午刻的會禱會坐由師尊親自主儀,正逢侍香缺人,輔導同奮帶領新同奮實習,我也是其中一名,初次上場蠻緊張的,但是看到師尊恭敬、安詳的神態時,那種緊張的心情,頓時鬆弛下來,轉而變成身心的寧靜與祥和,侍香完畢後退到拜墊位子時,心中仍然祥和與自在,似乎有種鼓勵的能量油然而生,也因此,投入了道務的工作!

侍天禮儀 一定要環環相扣

  每次當司儀之前,總要先熟悉儀式內容與主儀人是誰,好讓儀式進行順利,儀式進行之中,所有的環節都要注意妥當銜接,不得有脫節或延誤的情況發生。尤其在重大慶典之前,一定要先把萬事準備好,以表誠敬。本教最隆重的節日是一年一度的巡天節,天上人間同時恭迎 教主聖駕,非常盛大且莊嚴,不能有所疏失,更絕對不能發生上述情況,時間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恭迎 上帝,不能讓 上帝等候,因此,擔任司儀、贊禮的同奮必須盡心盡力把整件事情—諸如儀式表內容、表文、鞭炮、鐘、鼓、炭、醋、侍香等人員之安排,一一安置完備才行。

誠敬之心要隨時持守

  道務的項目,從硬體到軟體包含內容很多,但基本上,禮儀是每一位同奮必須要知道,也要做好的部分。禮儀是宗教的構成要項之一,禮儀也是宗教徒修持的一部分,從禮儀的表現可看出一位宗教徒的內在修養與內涵。一位真正用心的同奮,必然會在宗教的教化之中,改變習性與氣質。由內在的內涵充實到外表的形態儀容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陶冶與自我修正、內在的心靈改革,必然會產生判若兩人的改變。心平氣和、態度自然、氣質高雅與穩重的態度,給人的感受必然耳目一新!

  在光殿上的誠中發外,和人間相處則無分別,修道就在於生活之中並能融入其中,方是生命中的自然,自然中的生命。以誠敬的心態運用在生活之中,待人接物之方式必然順暢,小而個人大而宇宙,處處自然安祥和樂,更無暴戾之氣充斥寰宇之中!生命之道,也自然顯現於萬物生機與大自然的奧妙中。 上帝的教化,廣被天下蒼生的玄德,在無形之中運化著,生生不息的生命生態,實在玄妙無可言喩啊!

須捨棄物慾 殷殷求道

  體道、悟道由禮儀之中而立下根基。論語憲問篇所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持在於心修,心修自然形於外,口修心不修,縱然他人耳提面命,殷殷告誡,心不以為然,也是枉然。古人修道殷切用心,捨棄物慾的念頭,一心一意求道,唯恐浪費時光,不敢放縱自己,尊師重道一切由內心之至誠而為。師尊對一炁宗主之禮敬,從書信之中可窺視一番。禮記曲禮曰:「……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禮儀之重要性是在當下的用心與心無旁騖,侍天應人的禮儀,最能彰顯出一個人的精誠之心。禮在於誠,能誠自然與人以敬相待。禮立進而知禮,知禮自然處世待人必合於理,知禮言而合理,知禮行而合理,禮理皆合,近道可與。因此禮是修道的起步,是一種進階,是道的基本,是人道圓融的方法。以此萬靈寶運用於弘教度人,自身有禮,即身有理,禮範理圭,氣宇不同,當是感人有應,何愁度人難引。禮不立,理不彰顯,有何本事足以感引原人而來?閉門自修,理出一條思路重新出發,當須自禮開始,因此道務講習之目的,在於從心下手,學禮以為根本。                (作者為天人修道學院訓練處傳道師)

編註:帝教復興初期,因應時局緊迫,皈宗帝教的同奮是皈帝、皈道、皈師三皈併一皈,後來調整為一入門為皈師,參加正宗靜坐後為皈道,高教班(現為傳教使者班)後,則是皈帝。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