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虛師心.廿字詩心(廿二)——儉

清虛師心.廿字詩心(廿二)——儉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84期 » 清虛師心.廿字詩心(廿二)——儉

洪靜雯  2007-11-15 12:50

詩作:涵靜老人 詩解:洪靜雯 攝影:曾正高

節用謹身法聖賢,不貪不黷保吾天。
公孫布被豈矯飾,萬石滌衣儉德傳。

  其實,「儉」就是惜福。

  真正懂得惜福的人,茅屋斗室,疏煙淡雨,仍能嚼出天地悠闊,在平淡中俯拾簡單的豐沛。甚且,日用恆常之中,因為感著一切得來不易,於是處處珍愛、時時感謝。所以,能懷抱「儉樸」的心面對人生,真是一個人最大的福氣。

  清晨微明之際,起身卯坐。下坐時,睜開雙眼,窗外已是一片蔚藍的天,一抹金色的光,一展舒緩的懶腰,讓人打從心底快活起來。真好,這樣一個晴朗的開始。

  扭開水龍頭,淨潔的水,豐沛地流出,漱洗後,是一副煥發的容光,給我源頭活水的啟示,珍貴的水源,全是天地孕育和人工血汗的換得。

  用餐時,儘管面對一碗粥、一碟醬菜,也能深感農夫流汗耕耘、艱辛墾植的路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穿上衣服,不需華服彩妝,只是簡潔自在,就是最好的搭配,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如此儉樸而簡單的生活,不僅不會單調乏味,反而愈益體會內心的踏實。於是我明白,詩的首句:「節用謹身法聖賢」是何意。

  「節用謹身」,是一種單純而簡便的生活型態,以及均衡又自然的身心狀態。

  例如:開著轎車進出,縱然能享受便捷的舒適與快速,然而偶爾騎乘單車悠遊,不僅能讓身體運動,還可以節約能源、避免製造空氣污染。

  儉,可使我們純化物質和感官之刺激,並由此緩和生活情境的壓力,不僅節省日用,更省出較大的「空白」昇華心靈,深思每一事物存在的意義,進而促成自我實踐和體認生活的真義與尊嚴。

  「法聖賢」,亦值得深思。生活儉約的人,多半較能刻苦耐勞,培養勤勉的習慣;生活能節儉,必可克己復禮,不作非分之求,養成樸實的性格;而且平日省吃節用,衣食自然充足,生活自然寬裕,可以清廉自持、遠罪息非。

  尤其一個人生活儉樸,表現出一種古樸質實的生活態度,無形中可以蘊育出清廉而正直的人格。

  所以管仲說:「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朱熹曰:「勤與儉,治生之道也」;范純仁曰:「儉以養廉」,古來多少聖賢都由節儉中養成。而坤元輔教,我們敬愛的師母,更是勤儉持家的不二典範。

  「不貪不黷保吾天」,主要談「清心寡欲」,對治「欲」的問題。假如,我們把人生目標設定在財貨與欲望的滿足,那麼,我們將無止盡競逐永遠填不滿的心靈空洞,甚至弔詭地不知滿足為何物。

  記得前陣子看到一則電視新聞,為了一個五百元的名牌環保袋,民眾漏夜排隊,後來因為全台限量銷售,供不應求,引起苦候多時的民眾不滿辱罵,接著演變成搶購推擠、踐踏受傷的衝突場面。

  當時我真的好驚訝,為了五百元的名牌,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那麼多時間、費那麼大力氣你爭我搶。

  在不擇手段的「利慾薰心」下,有人還會想到誰被踩死、誰被推倒嗎?於是再回過頭細想「不貪不黷」,何以能「保吾天」?

  <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

  「嗇」就是「儉」,即愛惜、儉省精力的耗損,不貪不求,清心寡欲,若能如此,便能復歸於自然之道。

  捨去了貪婪的猙獰,剩下的是什麼呢?

  <老子>第四十八章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解答:「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原來,「保吾天」就是拋棄對物質的依賴,安住在一顆清靜無為的內心中。

  最後兩句延續「法聖賢」的精神,再舉兩個範例:「公孫布被豈矯飾,萬石滌衣儉德傳」,引用公孫弘及石建的事跡佐證。

  <史記公孫弘傳>:「位在丞相,而為布被,脫粟之飯,不過一肉,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無有所餘,誠內自克約,而外從制。」

  「布被」,是以粗布縫製的被褥。「脫粟」,是未舂製、粗糙的飯。漢代公孫弘以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聞名於世。五十多歲時,還替人牧豬、抄書,終致卿相,但仍「布被脫粟」-粗衣惡食,以儉持家。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

  「萬石君」即漢丞相石奮,其四子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故名之。奮長子建,官至郎中令,因萬石君時過年邁,而為父親洗滌貼身衣物,儉樸的美德流傳千古。

  兩位歷史人物的儉德事跡雖已年代久遠,但是在高官厚祿的優渥環境中仍能戒奢從儉,確是相當不易。

  然而我們更應深思的是,「儉」的精神並不隨著歷史的陳跡而淹沒,在日益便利的科技資訊時代、蠱惑人心的物慾橫流中,應有更實際的行入方式。

  除了不浪費、不揮霍、不拜金、不奢靡、量入為出、節用儲蓄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由「儉」而「簡」-回到生活的簡化、內心的簡化。

  何謂「生活的簡化」?或許我們可以先把那些束縛我們的累贅之物,從生活中剔除出去。

  先檢視一下自己的起居空間,包括你的家、你的工作室、你的衣櫥、你的背包……說不定你會發現,某些東西經年累月放著,根本用不上,還製造髒亂,只是沒有意識到罷了。

  請趕快動手吧!割捨不必要的物質,並不意味著要剝奪或否定我們希望擁有的東西,或者過著禁慾的苦行生活。

  學習割捨,除了讓我們發現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物質,同時還能創造外在與內在的平衡-從「多則擾」的庸庸碌碌,走回「簡而易」的內心深處。

  單純、清明的心靈,我始終以為那才是「儉」的真諦。

  簡化內心,就是消解心靈累贅,例如欲望、煩惱、憤怒…等等,越往內省視,便會發現內心可簡化的東西越多,在這同時,生命的桎梏漸漸放下,寧靜喜樂也將隨之滋長。

  讓內心單純,就是騰出更多的時間和自己獨處,反而可以開發無窮的潛能,品嘗生命的美好。生命既美好,為何不珍惜、焉能不感謝。這一天的時光,這一片的天地,這一路的際遇,我們實應謙卑踏實地心有所敬,惜生惜福。

  無怪乎老子曰:「儉故能廣」。原來,「儉」是相對論。儉樸的外在,正象徵著心靈的深廣。淡泊的飲水,其實卻蘊藏著人生無限的智慧。

  知足之足,常足矣。儉,是留白的生命之美。

 

◎教訊二八三期不收稿費芳名:

黃靜窮、劉鏡仲、蔡光思、林鏡適、楊光了、郭緒士、陳敏屏、蘇瑾、蔡鏡化、賴昱蓁、徐光潢、廖緒積、陳敏燦、陳敏贊、黃鏡垚、李蘭、趙麗娜、周靜描、蔡鏡化、蔡光貧、許鏡授、趙淑可、張鏡德、詹普修、胡鏡試、洪靜雯、蔡大羽、宋光宇、黃正真。

  謹此申謝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