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暨慶祝宗哲社成立三十週年慶活動

第七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暨慶祝宗哲社成立三十週年慶活動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86期 » 第七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暨慶祝宗哲社成立三十週年慶活動

編輯部  2008-01-21 11:25

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

宗教哲學研究社三十而立
—兩岸最久的宗教學術交流

文/黃敏書 攝影/曾正高

 ●與會的學術界人士全體大合照

  (本刊訊)「第七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研討會暨慶祝宗教哲學研究社成立三十週年」活動,九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起兩天在鐳力阿道場舉行,計有來自海峽兩岸與日本教授、學者四十多人參加,會中發表二十四篇論文,是一次精彩豐富的學術盛宴。

  大會由宗教哲學研究社理事長、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巨克毅(光膺)博士主持;他指出,宗哲社由一炁宗主蕭師公創始,本師世尊來台後,於民國六十七年復社,時至今日,剛好滿三十年。

  俗話說:「三十而立」宗哲社弘揚宗教文化的貢獻,有目共睹。本社秉持涵靜老人復社宗旨與腳步,第一階段由他老人家親自帶領,弘揚宗教文化與內涵,為中華文化奠下札實根基。第二階段由維生先生(天帝教第二任首席使者)領導,除出版宗教季刊外,也與美、日及大陸地區宗教學者進行宗教學術交流和研究。

  巨博士說,三十年來宗哲社與大陸宗教學者的交流,達十五年之久,在兩岸政經情況混沌不明下,實屬不易,兩岸學人應更珍視這項成果。

  年年都參與盛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張新鷹表示,自一九九二年起,兩岸宗教學術交流已延續十五年從未間斷,在大陸舉辦了八次,總共有頂尖宗教研究專家、學者約五百人次參加,是兩岸學術界堅持時間最長的交流活動,已成大陸地區的「品牌盛會」。

  張副所長緬懷復社的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盛讚其高瞻遠矚,以科學方法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宗教哲學思想,純為學術研究,不作傳教活動,存異求同,不獨尊一家一派的寬廣胸懷,以期「促進宗教大同而啟世界永久和平之門」的思維,正是中國古往今來的知識份子,以天下為己任,追求天人合一理念的最佳寫照。

  與會的宗哲社第一任理事長李子弋教授(維生先生)為落實涵靜老人的理想,十五年來兩岸奔波,殫精竭慮為交流活動所做的貢獻,更讓大陸學者認識李教授知識性、學術性,以及其治學精神與為學態度。

  接著,由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丁煌以「宗教能給人類帶來和平嗎?」為題專題演講;丁教授說,人類要做到和平是不容易的,諾貝爾獎最難獲得的就是「和平獎」;因為得獎是要對和平有貢獻,但頒獎時往往從缺。

  他引述德國知名學者康德的話表示,人類追求和平,是理性最高目標,這是一種道德義務,也是人類終極關懷的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人類應了解大家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來維護人類生存的權益。

  儒家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也都有類似的寬容觀點。可是,宗教非常複雜,宗教不是萬能的,世上有許多衝突幾乎因它而起,儘管宗教不掌握宣戰或媾和的權力,但宗教是促成世界大同最好的工具與方法。

  丁教授指出,宗教內部應先溝通、先有共識,找到黃金原則再請先知或大德來推動,以異中求同的態度,努力凝聚方法與步驟,而不是口號或激進,和平才有希望。

  他強調,他對未來宗教帶來世界和平抱持樂觀,也樂見當前許多宗教展開對話,或者進行學術交流,相信努力不會白費,宗教促進世界和平是可以等待的。

  隨後,大會以兩天的時間公開發表二十四篇精闢論文。光照首席並於二十一日晚間提前在鐳力阿道場親和樓與全體與會學人親和。光照首席除歡迎來自大陸與日本的學人外,也表示宗哲社最早由蕭師公在大陸設立,後因兩岸時空政局變化斷線。民國六十七年本師世尊秉持對宗教學術的關懷,於台灣本島復社,希望宗哲社就像人的生命體一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直到永遠。

 ●丁煌教授 ●中國社科研究所張新鷹副所長 ●王邦雄教授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