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經文解譯(十)

《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經文解譯(十)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308期 » 《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經文解譯(十)

洪靜雯  2009-11-15 11:15

解譯:洪靜雯 照片:教訊檔案照片

「能得天真,乃得其和」

  「能得天真」,就是找到「恆常的真我」。如何找到?

  本師世尊在《清虛集》〈真〉字篇指出:「……得還真我清虛體,富貴榮華一笑空」。

  「得還真我清虛體」,以天帝教的修持觀念來說,便是「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

  直修,就是直接從「煉神還虛」下手修煉。

  《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看來下手很難,似無邊際,又沒落腳點,實則只要把功夫做將去,自然體會到虛中有實,無中有真。」P.19

  「把功夫做將去」,便是從自己踏踏實實的真修實煉裡,從本師世尊給我們的〈上天梯〉中,一步一步往上精進。終有一天,便能如本師世尊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所說:「昊天大法的修煉結果,終于一旦豁然貫通,直接還虛,一步登天。……」P.18

  「直接還虛」,就是還真我清虛體的境界~虛中有實,無中有真。

  「能得天真」~就是虛中有實,無中有真的真我。

  當臻於真我的階段,與凡俗的假我,又有何區別呢?

  《宇宙應元妙法至寶》說得透澈:「……最後將一顆凡心煉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只要確實不斷奮鬥,自然可以成為人中仙佛、救劫使者……。」P.54

  「乃得其和」~就是一顆凡心煉得乾乾淨淨,對於許多欲望便能發而中節,甚至心無所住、心無所注。面對外在的誘惑,當能豁達而不動心。

「熙熙雍雍,以同太和」

  「以同太和」,是指天人合一的境界。

  何謂「太和」?我們可分從2個角度來看。

  其一,是從體悟「無常」,提升到「常」的境界。世間的一切既是「無常」,那麼什麼才是「常」呢?生老病死、悲歡喜樂、成住壞空雖有瞬息變化,但是歷經生死大事的自性,憫念眾生的悲心,化導眾生的智慧,拔濟眾生的願力,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恆常不滅的。

  其二,是從「假我」,修煉至「真我」的功夫。《清虛集》〈真〉字篇:「……本來一物無沾染,不減不增是本真」;「本來一物無沾染」,可說是靜坐的最高境界。

  依據《宇宙應元妙法至寶》裡的說法,靜坐功夫的最高境界,就是超凡入聖~登真。

  所謂登真之「真」,即是「真人」之義。到了「真人」的階段,凡夫一切的習氣、陰氣、濁氣都沒有了。「無沾染」,一身都是正氣;正氣,就是純陽之氣。

  本師世尊常在靜坐的課程切切叮嚀:多排除一分陰氣、濁氣,即可培養一分「一己真陽之氣」,同時即可吸收一分 上帝「靈陽真炁」。

  何以本師世尊要一再強調這個觀念呢?資深同奮應該都知道,天帝教獨有的「默運祖炁」,即是要求先修一己真陽之氣,然後接引「祖炁」~ 上帝「靈陽真炁」,這是天帝教救劫急頓法門的關鍵所在。

  如何先修一己真陽之氣?唯有定靜忘我,靜到極點之時,身體內的陽氣,才會從尾閭骨間經督脈慢慢升起,然後與祖炁調和運化,這是直修「煉神還虛」的根本。

  「不增不減是本真」,是打坐時靜到極點,虛極靜篤的化境,是「將睡未睡、似覺不覺」的心理狀態,亦即「一靈常照、萬念皆空」的境界。

  當下,無天無地、無人無我、無色無相、無是無非、不思過去、不想未來;當下,混混沌沌、渾渾噩噩、杳杳冥冥、恍恍惚惚。這就是「太和」~臻於形神俱妙的天人合一境界。

  《人生指南》〈真〉字篇:「真我者。即我本來面目。千萬年而不變。自混沌以來。賢不加多。愚不加少者也。人能閉門自修。用功修煉。久而久之。後天氣質之性煅化殆盡。先天靈陽之炁。日益充盈。陽氣充盈。真人乃現。可有可無。可大可小。可以超生死。可以出輪迴。……養我真精真氣真神。悠悠乎與太虛同體。浩浩乎與造化同遊。」P.72~P.73

  「熙熙雍雍,以同太和」,即是「悠悠乎與太虛同體。浩浩乎與天地同遊」,也就是超脫物質肉體的束縛,追尋精神生命的永恆價值,進而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同遊,化為天人合一的太和之境。(待續)

 ●洪靜雯同奮勤研《天人日誦廿字真經》

 ●《宇宙應元妙法至寶》與《人生指南》是靜坐修持或做人處事的瑰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