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解析《新境界》 帝教內涵躍然紙上(二十二)
2013-04-15 11:25
文/呂光證
圖/《教訊》檔案資料
長期研修天帝教教義的天人親和院副院長呂光證同奮,為循序漸進引導同奮或社會大眾,深入天帝教教義的宇宙大道內涵,闡揚本師(天帝教首任首席使者、涵靜老人、本師世尊)思想體系,特以平易近人,淺顯易懂方式,分三部曲解析天帝教教義《新境界》。
《天帝教教訊》為嘉惠一般同奮,並利於有志研修 天帝教化之社會大眾,深入瞭解天帝教精神理論核心與內涵,特別自318期起,連載刊登,以饗讀者。
43、對死亡的誤解—死亡是痛苦的、恐怖的
答:有生有死,死而復生。一般人基於許多誤解或無知,而對死亡產生恐懼,影響到現實生活,其實生命若沒有死亡,就不是完整的生命了,正是因為有生必有死,生命乃成為令人珍惜的寶貴經驗。
一般人對死亡最大的誤解,恐怕是誤認死亡為痛苦的了。其實死亡本身並不痛苦;痛苦是來自死亡時肉體的痛苦,或心理的負擔所造成的。
比如說:某甲罹患末期癌症,由於癌細胞侵襲神經或是接受侵入性的醫療時,可能會造成痛苦,甚至就在痛苦中死亡。
再比如說:某乙意外車禍,重傷不治而亡,這些慘痛經驗留給人的印記,往往不加思索地都歸咎在「死亡」。
又比如說:某丙雖然身無大病,但長期害怕死亡,最後終在恐懼中結束生命,留給後人的印記,自然也是「死亡是痛苦的」。
如果仔細推敲,這些都是外界堆砌在死亡上面的多餘物,並非死亡的本質。教義講,死亡不過是和子離開電子體而已,而通常病痛都是電子體的器官病變,當和子一切斷與電子體的聯繫時,病痛感也跟著斷線,反而有豁然而癒的解脫感,因此「死亡本身並不痛苦」。
除非器官的病痛在生前已從「身」進入到「心」,並深入到「靈」(和子),又或者自殺者在極度負面情緒中結束自己生命,這兩種情形都將造成和子離開電子體時,和子會帶著生前的痛苦,而延續下去。
因此修正對死亡的錯誤認知,幫助「心」不讓「身」的痛苦感或「心」所自造的負面情緒,進入「靈」中,就是一種極重要的人生修養,這也是生命圓滿與否的關鍵點。
44、對死亡的誤解—死後就一無所有,失去了一切
答:首先,還是要回一個基本認知上:人是由和子體(靈魂、精神)與電子體(肉體、物質)所構成。
於是我們所謂的「擁有」,是指「物質的擁有」與「精神的擁有」。當人死亡時,和子體離開了電子體,和子體的確帶不走物質,一切的金錢、珠寶、房屋等等,全都是身外物,帶不走的,即連這個住了幾十年的電子體也帶不走,都要留在地面上與草木同朽。
但是精神性的東西,卻會滿載在和子裡一起離開,譬如這輩子所有的記憶、情感、經驗等等,因此人死後絕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按屬性而分,有些(精神性)帶得走,有些(物質性)帶不走。
人,就是要懂得這種分別,趁活著的時候,妥當取捨那些帶不走的,常常充實那些帶得走的,這種人,是懂得生命幸福的人。
本師常告誡,人死後唯一帶得走的是功德與靜坐。功德相對於業障,是用二分法來區隔人死後,所帶走的精神性東西:記憶、情感、經驗等。
若一個人生前,無論處在順境或逆境,常保「感恩、知足、惜福」的記憶、情感與經驗,甚而樂於助人,願意行善布施,處處為天下蒼生著想,功德是非常大的。
反之,若生前即使處在順境,仍然心存惡意,時造口業、身業、心業,甚者為非作歹,為禍於世,這種人一生的記憶、情感與經驗,都充滿負面作用,業障實為大矣。
人死後,和子但憑生前的記憶、情感與經驗,延續為靈界生存的景況,所以說功德、業障皆隨和子而去,如影隨形,如響斯應。
至於靜坐功夫,是和子本身能階提升的程度,當然可以帶得走,除此而外凡為物質性的,均借用期滿,原地奉還。故曰人生空手而來,空手而去,來去之間,就在「功德與靜坐」兩項而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