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還不成氣候 (上)

印度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還不成氣候 (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74期 » 印度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還不成氣候 (上)

宋興洲  2023-09-15 10:30

(第8講)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隨著印度人口於2023年4月正式超越中國(印度為14.286億而中國為14.257億),GDP為3.74兆美元,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前四名排名為美、中、日、德),再加上印度總理莫迪2023年6月訪美之後,美印關係達到歷史新高,「美印全面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將合作擴大到了尖端科技、軍事及光伏(photovoltaic, 簡稱pv,主要指以矽材科的應用開發形成的光電轉換業鏈條,包括高純多晶矽原材料生產、太陽能電池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相關生產設備的製造以及光伏發電的應用等多個環節,直接把太場能轉換成電能的產業叫光伏產業)領域。那麼,在如此耀眼的光環下,印度真的會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

勞動充足吸引製造業

  首先,印度人口將持續成長,估計在2063年將達到17億。印度有一個迅速擴大的勞動年齡人口,25歲以下的人口有6.1億,老年人口則相對較少,這意味著印度有充足的低價勞動力人口支撐製造業,每年有超過兩千萬人口到達法定工作年齡,而中國的生產線工資平均是一萬五千美元,是印度的五倍,所以莫迪於2014年上台成為印度總理,就宣稱並大規模推廣「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2019年連任後,不但降低消費電子企業稅率而且提供高額政府補貼,2021年又宣布10億美元的激勵措施,並承諾會根據企業2021年至2025年的生產規模為企業發放相當於銷售額4%的現金為獎勵。

  因此,美國惠普公司從2021年在印度生產電腦,蘋果公司也從2022年12月開始將其部分智能手機產線從中國移轉到印度,而南韓三星電子已經在印度展開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項目。而隨著印度人口增長和經濟的加速,印度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速,印度市場不斷發展,印度如今有超過50個城市擁有一百萬以上人口。如此的快速發展,印度的製造業像極了三十年前的中國。

經濟強國成海市蜃樓

  其次,2012年印度的GDP位居世界第11位,到了2022年則超越英國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測,印度將在2027年超越德國,2029年超越日本。甚至美國高盛公司預言,印度將在2075年超越美國。又根據聯合國數據統計,印度2023年第一季經濟實現了6.1%的實質性增長,GDP值為718173.8億盧比,按平均匯率換算為8730.58億美元,繼續排名世界第五。但考慮印度GDP的統計方法,就真相大白。因為印度反覆修訂GDP的統計數字,2015修改一次,2018又改了一次,2019再度修改,到了2021年還再修改,主要是為了讓數字好看。

  按國際實例,一般都是以生產要素成本來計算GDP,而印度則以市場售價計算,也就是售價比成本高很多,而且印度把貧民窟也納入到房地產,每處貧民窟都算商品房,經過反反覆覆的修改,印度GDP總量終於在2019年邁進了世界前五的行列。2020年受疫情影響,掉了一位排第六,到了2023年則微調一下,名次又回來,排第五。這種招式,國際上稱之為印度算法。如果與世界各國比較,都會把印度的數字後面標名為印度算法。

  印度之所以如此,除了面子好看外,也是要符合印度總理莫迪十兆美元的目標計畫。莫迪在2019年表示,印度的經濟規模達到了兩兆美元,是用了70年時間,而在他領導下,只用了一年時間從兩兆增長到三兆,所以要在2024年之前,讓印度規模達到五兆美元,2032之前要達到十兆美元。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投票給莫迪,一直到2032年這個偉大計畫才能兌現。但印度經濟學者們評論道,如果想讓印度的經濟真的達到十兆美元的規模,恐怕連修改GDP的統計方式也無效了。已經都將貧民窟算作商民房,幾乎沒有再提高GDP的空間,唯一的辦法就只有讓貨幣貶值。

  此外,莫迪又喊出了100兆規模的經濟基礎建設計畫,要投資100兆盧比(折合美元1.3兆美元)大興土木興建基礎經濟建設,這已經是莫迪連續第三年喊出這樣的口號,而事實上,2020年印度的GDP是2.6兆,拿一半搞基建,可能嗎?但這也說明了印度的基礎建設實在落後,強國的夢想不攻自破!

環境艱困缺乏穩定性

  其實,印度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面臨許多問題。

  第一,印度缺乏就業機會。雖每年有超過兩千萬人進入勞動市場,但只有八百萬人找到工作(也就是,只有40% 的人才找到工作)。如此就當前的就業率估計,未來二十年,將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則貧困人數將持續增長。目前印度貧困人口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有2.289億,占全國人口的16.4%。換句話說,創造就業機會一直是印度經濟從未解決的問題。

  第二,印度外資政策缺乏穩定性。印度對待外資的歷史是「養羊殺羊」。印度人喜歡用Jugaad,簡單的翻譯,低成本的創新:想辦法用花費較少、較簡便的方式達成目的,卻未能從制度上或結構上解決問題(例如,用柴油發動機拼湊成一部臨時卡車;又例如,三輪車能載20人)。從印度政府的角度,只要看到一個眼前利益,就會製造一個新的政策,沒有前後一致的戰略。因此,印度很多政策,無論對內對外,都是朝令夕改。

  舉例而言,英國電信公司沃達豐2007年通過其荷蘭子公司收購了CGP Investment(印度電信 HEL的間接投資人之一),據此,印度政府知道後,認定沃達豐是HEL的所有者,要求沃達豐支付22億美元的資本所得稅。沃達豐自此與印度政府開始了一場長達14年的訴訟。先是沃達豐勝了第一局,2012年印度高等法院依據當時的《印度所得稅法》判決印度政府敗訴,免除了沃達豐的納稅義務,但沒過多久,印度議會又扳回一局,通過了一則修正案,聲明只要收購的企業渉及印度業務,無論該交易是否發生在印度本土都要繳納稅款,並且可以追溯過往交易的稅款。

朝令夕改外資商撤離

  2014年印度政府上訴,最高法院按照新版稅法,判定沃達豐敗訴,因為印度與荷蘭之間簽署雙邊投資協定。2014年沃達豐訴願國際法庭,2020年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庭宣布,駁回印度政府的管轄權主張,並要求印度向仲裁法庭支付430萬英磅的賠賞金和律師費,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此案例足以見證,一、印度議會可以根據「國家利益」迅速調整更改法律,使得印度司法體系變得不可靠,且在實際執行中,法律並非唯一的決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同樣是關鍵。

  二、印度人面對外資有強烈的反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結,無論是傳統的西方國家還是新興的東亞國家,在印度政府眼裡都是來榨取印度人的資本,一旦被當成了目標,根本就沒有反轉餘地。

  三、企業必須運用更高級別的力量與印度政府博奕,同時衡量時間精力等機會成本,否則對損失只能聽之任之。

  雖然2015到2016年,印度吸引外資金額高達554億美元,但到了2023前半年,印度經濟發展受到重創,因大量外資撤離了印度,2023年5月,印度吸引外資的數額已減為459億美元。據統計,在短短一年裡,1777家外資撤出印度。2023年初,一眾外國車企宣布要離開印度,通用、豐田與福特等多家公司紛紛表示,再不走就要虧慘。美國通用最早進人印度市場,但經過多年,通用在印度市場的份額才剛剛達到3%,連年虧損,豐田的近況與通用近似,福特更慘,市場份額還不到1%,甚至還虧了4.6億美元。

  各方外資也迅速響應,比如金融行業的花旗銀行,建築行業的霍爾希姆、世界零售巨頭家樂福均發表聲明,決定撤出印度,就連美國迪士尼,在印度也撐不住。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迪士尼將出售在印度的公司,及時止損,迪士尼在印度開發設了專門的串流平台與電視頻道,但這兩項業務都收益慘淡,利潤直接跌破50%,為避免進一步虧損,迪士尼不得不另作打算。而印度的晶片行業,也因外資撤離而遭受重創。2022年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商富士康與印度政府協議,富士康要在印度製造一間工廠,專門用於製造半導體和顯示器,莫迪將廠址選在自己的家鄉,價值超過一千四百億人民幣,富士康與印度政府以合資創辦企業的形式進行合作,但富士康卻在2022年7月10日宣布項目終止。

  富士康的離開,為其他外資敲響了警鐘,促使其重新考量在印度的投資業務。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集團貝萊德經評估後,認為印度市場危險指數偏高,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外資撤離印度。倘若外資想要前往印度,務必謹慎再謹慎。

貿易保護成外資墳場

  外資撤出印度主要有三點原因,一,印度基礎條件有限,不利於外資發展,大量的低廉勞動力是印度打造世界工廠的唯一優點,但在印度生產則是困難重重,無論是電力還是運輸、都是無法克服的難關。印度常年電力供應不足,停電是常有的事,沒有電力就沒有一切,而印度政府卻無法完全掌握供電系統。不少能源私營公司為了快速收回成本,肆意抬價,擴大增加了工廠運行成本。且運輸更是難題。印度政府雖有著開門迎客的態度,但並未做好相關保障,且多年來毫無進步,讓人失望。

  第二,印度政府的政策名不符實。儘管在名義上給予外資優惠,實際上都是不負責任。針對外資企業,印度政府設置了高昂的追溯稅,實際上給予印度政府隨時向外資要錢的特權,就如上述世界通訊運營巨頭沃達豐的案例為證。此外,印度政府還利用稅收漏洞,判定外資逃稅,再徵收巨額罰款,不少中國企業便深受其害。印度政府不光是凍結小米資產,也曾經指控過VIVO與OPPO。就VIVO而言,損失慘重,而更離譜的是,印度最高法院,同意解封VIVO資產,但前提是要求VIVO再交一筆高達8億人民幣的擔保金,由此可見,印度政府根本不是真心引進外資,只是想把外資引進來,再狠狠宰上一筆。

  第三,印度社會過於複雜,傳統勢力龐大,外資難以站穩腳跟。印度改革起步較晚,在改革開始之前,國內的傳統企業已經形成了割據勢力,瓜分各行業的利益,無法輕易撼動,因此外資努力數年,也無法徹底融入,再加上印度社會特殊,情況複雜,外國企業更難以適應本土文化。

  為平衡國內政治力量,執政黨顧慮頗多,有時不得不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比如,為了捍衛印度零售商權益,政府必須禁止外資打折促銷。印度雖實行了引進外資的經濟改革,但無法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引進外資前,印度政府大唱高調,但當外資進人印度後,過去的承諾卻一項都沒有兌現,所以,印度有所謂的「外資墳場」封號。總之,印度基礎設施的根基不夠,政策的反復無常,與過於強大的傳統力量,都將外資推入了深淵。

  1.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4778445?page=1

  2.參考資料來源:https://new.qq.com/rain/a/20230717A02J480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