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押錯寶?三年過後,急欲補救?(第16講)

立陶宛押錯寶?三年過後,急欲補救?(第16講)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83期 » 立陶宛押錯寶?三年過後,急欲補救?(第16講)

 2024-06-15 10:35

宋興洲

  編按:國際局勢詭譎多變,與本教「救劫使命」息息相關,自466.467期起,特邀前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宋興洲教授,開闢「興仁光洲月話」,針對國際政經局勢、兩岸發展予以分析,冀使同奮瞭解掌握整體發展趨勢。

  立陶宛是一個彈丸小國,全國人口約280萬,國土面積僅約6.5萬平方公里。北接拉脫維亞、東南接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接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與北方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1989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公民示威,抗議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通過復國法案,成為第一個自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

自主困難 夾縫生存

  立陶宛採用半總統制,以總統為國家元首,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任期五年,最多可任兩屆,負責外交與國安事務且為立陶宛軍隊總司令。總理為政府首腦,經總統提名、國會同意後上任,總理可提名內閣各部部長與法官人選,經總統同意後上任。

  1921年11月18日,立陶宛將「駐立陶宛『台北』代表處」改名,正式掛牌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自2021年5月份至今,立陶宛一直在中國大陸面前手舞足蹈,而台灣政府給的好處都裝進了一些政客的腰包裡,但立陶宛企業、農場主的損失只能由自己承擔。

  2024年5月12日立陶宛舉行了首輪總統大選投票(立陶宛總統選舉,採兩輪投票制:首輪投票,如有候選人得票過半,即當選總統;如無過半,則必須舉行第二次投票,由得票最高的前二名參加競爭),由於爭取連任的現任總統瑙塞達在投票時一番講話,刺激到了台灣當局,因此立陶宛大選在台灣地區引發高度關注。5月7日瑙塞達對媒體表示,「有必要更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以穩定對華關係」。

  世界上另一個使用「台灣」名稱掛牌的地方,為索馬利蘭,這是個非法政權,是位於非洲之角東北部的一個未受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目前僅和衣索比亞保持非正式的官方往來,以及獲得中華民國之非正式承認。長年經濟崩潰,街上隨處可見「億萬富翁」。因此,對於台灣當局來說,如果立陶宛將其辦事處改成「台北」,那麼台灣的投資將全部失敗。畢竟這齣場景的全部價值,就在於立陶宛是首個使用「台灣」名稱掛牌的歐洲國家。

  在八名總統候選人當中,現任總統瑙塞達和排在第三的律師維格爾,在電視辯論環節中,都主張去掉「台灣」兩字。而排名第二的現任總理西蒙尼特,則反對「向中國低頭」。瑙塞達進一步解釋此事說,辦事處應遵守國際標準,採用「台北」而不是「台灣」作為名稱。他說,他的競選團隊專家也評估過,該辦事處的中文名稱聽起來會讓人誤解,中國會認為,這是台灣政府試圖以違反國際標準的身份行事。瑙塞達會這麼說,實是受選舉壓力所導致。

美中棋戰 錯判局勢

  這三年來,立陶宛企業界已經為此吃了不少苦頭,成了這場政治競賽的犧牲品。2021年立陶宛不顧中方反對,同意台灣以「台灣」的名義,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就是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將台灣地區強化成一個單獨的國家,完全不尊重「一個中國」原則。立陶宛之所以如此,就是將「敵對中國」當作投靠歐盟的一份「投名狀」(原意為,新入夥的強盜,須殺一人並將人頭交給首領,用以表示忠誠)。

  由於為小國,立陶宛最關鍵的是經濟狀況。每年GDP僅有558億美元,人均GDP也不過2萬美元,而且低於歐盟人均GDP的平均值,是實打實(實在不虛假)的窮國,但立陶宛卻沒有小國應該具備的審時度勢的國際眼光。事實上,小國在國際合作關係中沒有話語權(discourse),屬於「全憑大佬賞飯吃」的局面,自然要游走於各個大國之間,夾縫生存。但立陶宛自以為是,打著「敵對中國」的旗幟,主動靠近美西方。

  此種行為也引來了中國的強烈不滿,很快地對立陶宛發起了反制措施,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級為「代辦級」。目前,立陶宛和中國的外交降級已有三年時間。期間,對立陶宛也造成很大的影響。

外交降級 貿易慘跌

  立陶宛作為一個靠海小國,在本國沒有龐大工業體系的情況下,經濟主要依靠物流運輸業。歐洲國家需要中國提供大量物美價廉的工業品,而這些工業品需要通過海運來運輸。立陶宛之前靠著中歐班列(China Railway Express,是指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運轉時刻開行,往來於中國和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貨櫃國際鐵路聯運班列)以及波羅的海的海港口,使其成為一個歐洲地區的重要運輸樞紐。大量商品需要從中國運往歐洲,因此立陶宛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但隨著外交關係的降級,立陶宛被排除在中歐班列的重要節點中,讓運輸業受到慘重打擊,貿易量下降了近30%。

  雖然中國並非立陶宛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但在美國經濟持續衰退的情況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可以通過禁止限制那些來自立陶宛的商品進入中國。這麼一來,對中貿易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著想,就會減少甚至停止和立陶宛的合作,以便和中國繼續進行貿易往來。

  這種反制措施確實很有效。除了中國和立陶宛之間的貿易中斷之外,德國等其他國家,也將在立陶宛設立的工廠紛紛轉移並設立到了其他地方。本來美國答應,只要立陶宛能夠跟著美國反中、支持「台獨」,就會給立陶宛足夠的補償。但讓立陶宛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補償僅僅只是一筆6億美元的出口「貸款」:未來立陶宛仍要還錢。除了這筆貸款,就沒有其他的補償了。而台灣民進黨政府投資立陶宛導體產業只有一千萬歐元,根本不夠半導體產業發展。

  受到打擊的還有立陶宛農場主。例如,在2022年春節,中國海關總署宣布,暫停接受自2月9日後啟運的立陶宛牛肉進口申報。這項禁令直接沖擊到了立陶宛一整條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運轉關係和時空佈局關係,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係形態),涉及8萬多個農業家庭和40多萬人的利益。另外,立陶宛有高達1300家企業注銷倒閉,失業人口已突破6萬人,國債則有470億美元。

改弦更張 逆轉情勢

  所以,當瑙塞達打出「去掉台灣」這張牌時,選舉行情便水漲船高。根據立陶宛首輪總統大選開票結果,瑙塞達以44.19得票率高居首位,他的對手西莫尼特為19.78%。由於無人超過50%選票率,因此第二輪投票訂在5月26日舉行。

  主張「去掉台灣」的瑙塞達明顯領先,這對美國說,不是一個好消息。為了給立陶宛把關,美國副國務卿費爾南德斯到了立陶宛。費爾南德斯在美國國國務院領導著一個8人小組,專門為盟友對所謂中國的「經濟脅迫」提供建議。立陶宛就是這小組重點照顧對象。因為立陶宛因「台灣問題」遭到了中國「經濟脅迫」,所以,美國政府要為立陶宛提供貿易融資、採購協議和市場進入等方面的一攬子(對事務不加揀選、區別的混在一起)援助。

  既然是美國重點照顧對象,瑙塞達為何要強調改名?因為美國一切承諾都是嘴炮(指發言人毫無意義的言論或沒有建設性的空泛意見),到現在也沒有買過立陶宛一塊牛肉,而之前的那6億美元「出口信貸支持」,立陶宛還是要償還本息的。

  根據立陶宛LRT電視台在投票前一天報導,費爾南德斯讚揚了立陶宛政府對中國的強硬立場,他提醒立陶宛要注重「價值觀」原則,而不應該注重出售更多大豆和牛肉。意思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美國代表到立陶宛觀察總統大選,就是在警告瑙塞達:如果你想再幹五年,就得沈默,為美國「守節」。但問題是,立陶宛折騰三年,從美國得到的只是一朵民主「小紅花」(Corn Poppy,中文名為虞美人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虞美人花象徵紀念戰爭中陣亡的士兵及死難者)。美國代表兩手空空而來,講的只是「價值觀」,又如何讓人為你「守節」?

  美國原來的計劃是只要立陶宛用「台灣」命名,歐洲就會有更多國家跟進。但事與願違,沒有任何歐洲國家參與。立陶宛外長蘭茲貝爾吉斯還跑到澳大利亞勸改名。結果澳大利亞外長明確表示,「駐澳大利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改名沒有可能性,並強調了一個中國政策。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跑到英國倫敦訴苦,希望英國能進口一些立陶宛產品,但英國回給立陶宛的只有精神鼓勵,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5月26日,立陶宛總統選舉進行第二輪投票,由瑙塞達和希莫尼特對決。根據立陶宛中央選舉委員會在當地時間26日22時30分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在全國1895個選區中,已有1723個選區完成選票統計。現任總統瑙塞達得票率為76.36%,希莫尼特的得票率為22.1%。由於瑙塞達以壓倒性優勢領先,在當天晚間宣布自己獲勝、當選連任。雖然瑙塞達尚未宣布日後進程計劃,但要完成選前承諾,勢必會採取行動的。

  總之,立陶宛以為意識到美西方抗中,所以身先士卒,把「台北」代表處改為「台灣」代表處。但折了夫人又折兵、偷雞不著蝕把米,現在看來,似乎只有改弦更張,重新改回「台北」代表處一途了!

  1.參考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B%8B%E9%99%B6%E5%AE%9B

  2.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05270016.aspx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