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道勝化劫—氣候變遷」始院全教巡迴親和宣講系列報導(一)

113年「道勝化劫—氣候變遷」始院全教巡迴親和宣講系列報導(一)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484期 » 113年「道勝化劫—氣候變遷」始院全教巡迴親和宣講系列報導(一)

洪靜雯(青年團北區新境界傳道師)  2024-07-15 09:40

巡天節聖訓之心靈環保教化:「仁慈當令,明德以行,正覺為念」(以〈學道則儀〉為例)(二)

洪靜雯(青年團北區新境界傳道師)

前言

  本師世尊極初大帝於2023年曾傳示聖訓指出:面對當前三期末劫劫運走向,有三大重要議題:一是核武;二是地緣政治經濟;三是氣候變遷。其中有關氣候變遷的議題,此篇聖訓進一步說明如下:

  氣候變遷是現今人類面臨的急切行劫方案,以救劫而論,有必要立為第三時代使命,天帝教同奮與全體人類共同面對自然環境的惡化。(2023年8月28日)

  根據此篇聖訓,我們可以明確了解氣候變遷在未來劫運走向中,被列為急切的行劫方案,其急切之程度,甚至有必要立為第三時代使命。換言之,天帝教於春期當令之際,如何提升大家對於氣候變遷的憂患意識,將是不可忽視的救劫弘教議題。

明德以行 止於至善

二、關於「明德」之教化及實踐

  「明德」的意涵是指崇高的美德,也是天賦的靈明本性,更是無染無垢的赤子之心。誠如天人教主聖訓傳示:「德為直心,以至公至正之真心存於內,為無染無色、無垢無明之本性,為活潑天真赤子之心。」(2017年6月6日)「明德」亦是心性涵養的行動指標、向自己奮鬥的實踐工夫,此即先天一炁機禪子癸卯年巡天節聖訓所言:「明德以行。」(2024年2月5日)

  承上所言,「仁慈」既是體現「天心之仁」的聖慈大愛,是以,源自 上帝孕育的萬性萬靈也自然稟賦仁愛慈善之天性,此種通過有形世界展現出來的精神特質,即稱之為「明德」。

  在《禮記•大學》中,即已提出「明德」的概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引文指出,學習大學之道的宗旨,在於弘揚正大光明的崇高美德,在於讓百姓仁愛敦睦,在於讓人達到最完善的理想境界。根據《禮記•大學》,「明德」是聖人之德,此種聖人之德乃是人人天生具有的靈明本性。

  朱熹《大學集注》指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引文指出,「明德」乃是源自上天賦予的本能,此種本能乃無相無形卻又真實存在,涵括宇宙間一切真理,而且能對天道人道的所有事情予以回應。

  另外,王陽明言心,更指出「明德」的本體就是與生俱來的「良知」,如《傳習錄》所言:「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良知」作為「明德」之本體,其實就是至善真理之所在,乃在吾心之內而不假外求。具體而言,就是孟子所指出的「四端」:惻隱之心、恭敬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

  然而,此種與生俱來的靈明天性、靈昭不昧的良知,卻不免為氣質所拘、為物慾所蔽、為利害所誘,進而漸漸失其純真以至於泯滅,而種種失德敗行的後天惡習乃從之而生。所以《禮記•大學》提出「明明德」,主張人們應當通過修身養性,去除後天種種不良習染、私慾,使得本性當中原本美好的天德可以重新煥發光明,重返赤子之心,達到止於至善的聖賢境界。

  是以極初大帝在癸卯年巡天節聖訓中指出:「現今之人偏好追逐物質享樂,追求名利,遇事尋求神通或通神來獲得解決,不思以自修身心面對挑戰,為世運、人運種下了貪、嗔、痴及無明之種種禍根。」又指出:「當前人類面臨天滿、地滿、人滿為患,人心普遍受到物慾橫流之荼毒,人的靈性沾滿世俗習染,失去了應有的道德判準與廉節操守,帶來種種亂象。」(2024年2月5日)以上聖訓,其實亦間接說明了「明德」隨著現今社會道德沉淪、人心敗壞而逐漸消弭的亂象。

  由此來看,甲辰年以「明德」為教化之基,將「明德」列為心性涵養的行動指標、向自己奮鬥的實踐工夫,其實就是希望喚起同奮們對煉心工夫的重視與力行,以此作為真修實煉的奮鬥目標。

廿字滌心 真修實煉

  若問如何普行「明德」教化,落實煉心工夫?就是力行五門功課,落實真修實煉。以人生守則為例,當以廿字真言作為為人處世、反省懺悔之依據,自能涵養正氣,少私寡欲,去私存公;以靜坐為例,當落實正宗靜坐之性命雙修,性功、命功同時並進,一切放下、一切不想,有助清心寡慾,鍛煉精氣神,創造新生命。據此持之以恆,最後自然達到「凡心死,道心生」。

  本師世尊指出:「以廿字真言為人生守則,將人心(凡心)返本還原,以廿個字一面身體力行,一面洗心滌慮,好把一切私欲、私心打掃乾淨。……良心可以永久站在中間,就是『允執厥中』,我們做人能有這樣的內心修養,就可恢復先天帶來的赤子之心。」(《師語》p.40)引文所謂「良心可以永久站在中間」、「恢復先天帶來的赤子之心」,皆屬「明德以行」之煉心工夫。

  本師世尊亦言:「日常不斷修持奮鬥的五門基本功課中,也就包含有性功、命功在內,自然而然,於不知不覺間,會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兩步工夫,其中四門基本功課,偏重『性功』鍛煉,配合法華上乘正宗靜坐之『命功』鍛煉,則循著奮鬥初乘、平等中乘逐步晉修,最後將一顆凡心煉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只要確實不斷奮鬥,自然可以成為人中仙佛、救劫使者。……每天在做五門基本功課,就是在修煉『性功』、『命功』的工夫。」(《宇宙應元妙法至寶》p.54)引文所謂「將一顆凡心煉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即屬「明德以行」之真修實煉。

  誠如〈學道則儀〉第一部分第一項心法:「學道須知道,掃淨六賊心,抱一深履進,真理自然明。」旨在提醒我們:學道首先應當知道的是什麼?就是了解「煉心」的重要性。然而,「掃淨六賊心」何其不易,也正因其不易,從而突顯了學道初始,惟能堅定地往自己內心下工夫,才是真正的修持入門。

  又如〈學道則儀〉第二部分第一次第:「節欲制念,剛木狂訥,可與入道。」旨在強調:在入道的初始,首當適度節制超出合理範圍的欲望心念,克己而不為習性所役—以「剛」對治懦弱遲疑;以「木」對治奢華縱慾;以「狂」對治怠惰不前;以「訥」對治巧言令色。「節欲制念,剛木狂訥」彰顯了修持入門主在落實「煉心」的功課,此即「入道」—先向自己內心下工夫,方能真正登堂入室,逐次深入修道的堂奧。

  綜上,〈學道則儀〉第一部分第一項心法、第二部分第一次第皆體現了「明德以行」的教化內涵,可佐為參考。

  (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