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起 我國「寺塔」之建築(三)
李光翱 1994-02-25 11:10
作者於本篇結論中,試著以天帝教獨具的精神特質為思考依據,融合我國古代寺塔建築的精蘊,針對天安太和道場的軟硬體設施,提出幾項建議,於本道場建築之始,引人深思。
陸、建築禮制:
東周以還,儒家主張「禮以治國」,因此建築也禮制化,如:
一、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對往後的封建社會影響極大。
二、史記禮書:「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本也。
三、殷墟卜辭表明,殷王朝奉爲最高保護神的「帝」是宇宙萬物主宰,無限威力,無窮智慧,凡遇國家重大事件均行儀典而請示保護。
四、漢武建太一祠,太一神為最高貴神,五帝爲助手;東漢,太一神逐漸改稱為皇天帝或昊天上帝。
漢儒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天人合一」論,禮制運用於祭祠,建築更見靈活及其適應性。
敬天法祖之觀念既已深植民心,其建築大致上可歸類如下:
一、祭自然保護神,如日、月、山川、神祇者稱為壇。
二、祭祖先者稱為廟,如祖廟、家廟、太廟等。
用壇廟祭祀建築,以報答自然神祇保護萬物豐收之恩,從中寄託對祖先培養教育之情。
柒,傳承與創新:
關於寺塔建築,由於貧道才疏學淺,也只能整理出粗略的概況,如勉强作為本道場之參考,試擬幾項建議如下:
一、「天圓地方」源出於易經之觀念,指天體運動不息故曰:「圓」;地平固定不移,為對照標準故曰:「方」。亦指道有方圓之義,今引用為具象建築。主殿祭 昊天上帝為壇爲圓頂,濟祖殿祭先祖為主為廟採方形頂,天地方圓相得益彰,來到地曹法場,君子仍應法天地自強不息,持志煉靈、修靈。此外頂端部位係壇廟之最崇高部位,除設置光殿外,應分別設置藏經閣(或經典研究機構)、功德堂、配祀堂等。(附天壇祈年殿圖)
二、基座部位:
1、主殿:祭 昊天上帝為主,我國以龍象天,因此應以行龍、座龍、昇龍、降龍等不同圖案為雕飾。殿前左右華表亦應雕以九龍繞柱,務求栩栩如生。(附參考圖)
2、濟祖殿:本教既主張宗教大同,應以五教精華為設計雕飾之素材。
三、塔身部位:
1、內部:依功能分置外,應注重壁畫,可分(1)師尊師母創教過程及時代使命。(2)教義(新境界)之描述。(3)宗教大同之理想等三大部份構圖之。
2、外部:傳統壇廟建築,塔身外部均留白,即使於現代亦不例外,建議使用後現代藝術(即以抽象雕塑留有無限想像空間的手法),是創新大膽的嚐試。
四、活動中心:
仿中國文人亭台樓閣建築風味,使儒家審美,道家崇尙自然之精神儘量發揮,借形組景,攝山理水以有限造無限,達到淡雅和諧之格調為主。
五、器用:
鼎在我國文化中,象徵法統,三代是以鼎作實際傳承,相傳秦始皇無道,三代之九鼎自沈於江,此後中國雖以玉璽傳國,但精神上仍以鼎為法統表象,本教首席師尊且認為先天天帝教係傳五十五代(按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天地之數五十五)返本還原,人間不設教主,仍請 上帝為教主,三期末劫時代,核劫已稍緩(師尊領導奮鬥之結果),雙重意義均非比尋常,建議主殿完成後,以鼎代現在通用之爐,除代表天帝教法統之義外,亦有從此開創鼎新末劫時代之非凡意義。(附兩式古鼎式樣)
六、建材除現代鋼筋水泥之外,宜儘量使用琉璃瓦及各種石材,採其亮麗、古樸、耐久之色,以配合本教千萬年永久之基業。
七、道場全區,栽植三義地區盛產之二月松,間以柏樹,疏落有緻之安排,使本道場金碧輝煌之建構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遠觀近賞均相宜。
捌、結語:
貧道非建築之才且不學無術,竟敢在此胡言亂語,該杖責三百,然如篇首開宗明義:「借拋磚引玉」之意,於地曹道場構建之始,略盡門徒之心意而已,如果能「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使道場建築更臻於至善,幸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