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易經(下之二)

認識易經(下之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24期 » 認識易經(下之二)

高緒業  1994-05-25 01:50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

  邵雍圖書之學,另一重要的圖是「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圓圖代表天,方圓代表地。方圖講空間,圓圖講時間。一個代表太陽系統,一個代表月亮系統。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一正一反。

  據周鼎珩先生說:先天六十四卦圓圖,是以數之逆來順往為準,劃分六十四卦為八組,每組包含八卦,而依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之順序,各間隔四位,往來相錯。卦之逆來者,內體外體皆由乾兌離震自變成卦也……凡此圓圖左列逆來之卦,起乾迄震,計十有六,各為元會運世之元會運世,自上而下旋轉。卦之順往者,內體震離兌乾與外體坤艮坎巽相變成卦也。……凡此圓圖左列順往卦,起復迄小畜,計十有六,各有元會運世之元會運世,自下而上旋轉。至於六十四卦圓圖右列三十二卦,可以準此類推,右統於左,地承乎天,剝對夬,姤對復,每卦對待,彼此並同。除逆來順往左右各十六卦外,先天圓圖中,尚有所謂四閏卦,離乾坎坤是也;四閏卦亦左右分值,各統十五卦。總之皇極經世之數是計時的而是以先天六十四卦圓圖為張本。限於篇幅,難以詳解,請參看周鼎珩先生所著「易經講話」增訂本編後餘言之三。

  對於這個圖究竟是怎樣排列出來的,南懷瑾先生倒有一番明白的交代: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

  方圖是自下向上畫的,先天卦的數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因此直行第一行的上卦都是乾,下卦由下向上依次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橫行自左至右下卦都是乾,上卦則是乾、兌、離、震、巽、艮、坎、坤。因為這樣排列,自下至上、自右至左的一條對角線上剛好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純卦。

  圓圖上面頂端左邊的第一卦是乾卦,下面右邊第一個是坤卦。首先用方圖最下面的第一橫列的: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依次放在圓圖的頂端,左邊開始,順原次序向左排列。第二步,又將第二橫列的:履、兌、睽、歸妹、中孚、節、損、臨等八個卦,接在泰卦之後,依原次序排列下去,然後將第三第四次橫列的每個卦,都照這樣排列,排成左邊半個圓圈,最後一個是復卦。

  排列右邊的半個圈,次序又不同了。是從方圖的第八橫列排起,將否、萃、晉、豫、觀、比、剝、坤等八個卦,以逆次序接在復卦的後面,仍以反時鐘方向,排成復、坤、剝、比、觀、豫、晉、萃、否的次序。再用第七橫列,成否、謙、艮、蹇、漸、小過、旅、咸、遯的反時鐘次序,第六橫列、第五橫列,都是這樣,最後第五橫列的姤卦,剛剛又接到了最起始的乾卦,這完成了這圓圖的排列。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的主要作用是邵雍所說的「陰陽對待」之數,不論方圖、圓圖在一條對應線上的兩個卦,都有「對待」現象,如乾與坤,夬與剝,大有與比。這也是易學基本精神之一。程顥的明道語錄說:「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思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易中很多相「對待」的名詞,大致都是由陰陽演繹出來的,擇要摘舉如後:天地、男女、剛柔、奇偶、動靜、時位、消息、有無、順逆、死生、往來、進退、動止、出人、上下、內外、本末、先後、遠近、小大、新舊、明晦、功過、消長、盈虛、乘承、之正、應與、變通、性命以及道體器用等。

  據邵雍皇極經世的研究推算,地球從初生到北宋,已經活了六億一千八百八十四萬年,共可活「一大元」。所謂「一大元」,乃統攝十二萬九千六百「元」,一元又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因此邵氏推算地球整個的壽命為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十六萬年,然後毀滅歸於虛空。這是黎凱旋先生根據阮印長著「造化通」所述皇極經世的推算。他認為吳康先生所指邵雍「宇宙週期」為「裁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是沒有根據的。

易與現代科學

  易與電腦、DNA

  德國大數學家賴布尼茲,於西元一六九七年(清康熙三十六年)得見易經六十四卦的圓圖;發現易經和他的二元數學完全符合。從西元一千六百年(明萬曆二十八年)西方人根據我國的珠算盤發明對數表起,一代一代的嚮往追求,而發明了今天的電子計算機或電腦,其鍵盤及自動控制系統,就是根據洛書的原理,其零與一的計算方法就是根據八卦的排列,而引起了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可見其影響的深遠。一九四六年美國第一批電子計算機出廠的時候,就使用「伏羲八卦方位」作為商標圖案。

  不論何種類型的電子計算機和電腦,它的一切基本概念,都是用一開一關而來,開用數字「1」表示,關用數字「0」表示,以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和「乾、坤其易之門邪」以及「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來解釋,易卦是以乾、陽的「─」表示開,以坤、陰的「--」表示關,這和現在的電腦比較起來,簡直是唯妙唯肖,如出一轍。

  最近二十年來世界公認廿世紀最大發明之一,而與原子學、相對論同等重要,且或過之者,即為生物學中之DNA,中文名為缺氧核酸。自一九六二年迄今,共有外國科學家二十多人,因本此學說而得諾貝獎。但根據我國旅居比利時的老科學家新煉鋼術發明人沈宜甲先生表示,他於一九七一年即已發現此DNA之六十四種有機酸,與中國易經之六十四卦數字偶合,即表格排列方式亦大致相同(根據德人衛理賢之英文本六十四卦表格)。在一九七四年德國著名心理分析家Van Frang女士著有「數與時」(Number and Time)一書中也提及外國六十四項生命來源酸,中國幾千年前易經中六十四卦,早有同數。亦即西方的新發明,中國幾千年前早已有了。

 ●八卦二進位與賴氏二進位對照表

  不但一切生物離不了陰陽之道,就是一切無生物也離不了陰陽之道。六十多年前,有一位德國的著名物理學家拿破鐵(Otte Laports),他分析極複雜的鐵原子光譜,得出一項經驗定律,即原子的能態,有奇(陽)、偶(陰)兩性,並以Kπ2,代表陰偶,以Kπ3代表陽奇。這和易經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以及以「--」的符號代表陰偶,以「─」代表陽偶,真所謂「古今同調」、「其揆一也」!

奇偶性的干擾與測不準定理

  民國四十四到四十五年間,我國的旅美青年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兩博士,在美國「物理評論」雜誌上,連續共同發表了三篇懷疑奇偶律(簡稱)或奇偶性不滅定律的論文,因而獲得一九五七年度諾貝爾物理獎。

  奇偶性的觀念是拿破鐵提出的已見前段。李楊二博士三篇論文題目是「重介子的質量衰變」「在微弱交互作用中的奇偶性不滅問題」「奇偶性的可能干擾現象」。主要著眼點,是依據核子間的核射實驗,以及原子核組合能實驗結果所得出來的強弱作用,和一九三四年荷美氏的衰變理論,建議「數」可能舉行實驗,以解決奇偶性的不滅或衰弱的問題。更推論如果奇偶性永恆不變,那麼便無從知道Kπ2和Kπ3的奇(陽)偶(陰)性。

  這一物理現象中的奇偶對等不滅性和奇偶的衰變消長性,若用我國周易原理來歸納,那便是無獨必有偶,有偶必有奇,有強便有弱,有盛便有衰,正所謂「陰陽消長,變化不窮」「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

  五十三年二月美國前鋒論壇報科學編輯吳爾貝指出李氏「他仍和中國的歷史和哲學,有著精神上的聯繫」。「他的愛好中國經書和哲學,使他能夠有這種特殊的想像力」。

  後來,李、楊氏又合作研究新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定理」。認為「牛頓力學」應該被「量子力學」代替。這條定理說:『我們永遠不能測準一切。』測準了一方面,就一定測不準另一方面」。李氏並指出這種最新的測不準定理,和易經和老子的學說相似。(「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不測之謂神」)民國六十一年李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致詞時還說:「近代物理學有些看法,和中國太極和陰陽的學說有相似的地方。」

J粒子的發現與易理

  物理的變遷已歷三代,第一代以物質之最小之最小單位分子為極,而引出了物質不滅定律,第二代以物質的基本質點「原子」為極,而發現了中子等,引出了能量不滅定律,第三代則為國人丁肇中的J粒子(新的亞原子粒子)之發現。(這是人們發現的一類新型大質量、長壽命的介子中的第一種粒子,丁肇中因此獲得一九七六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此三代的變遷可證諸易大傳「易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不但適用於物理方面,而在其他方面,也將永遠沒有休止的變下去。即誰也不能斷言電子在物質中為最小,誰也不能斷言在以後研究中,不再發現電子中將會出現另一天地。近世西方學者一直在探測宇宙之奧,而不知太空究竟有多大,觀測於極小的粒子,而不知粒子究有多小;時大時小,時輕時重,不停的探測,也不停的變化。而易經於此,則以至大無外以形容「放彌六合」,以至小無內以解釋「退藏於密」,像這種智慧的啟發,真可到達「通神明之德」的境界了。

  國人薛學潛先生曾根據八卦之推演及五行生剋之原理,將質與電與四度時空合併,而提出其五度體系之超相對論(又名易經數理科學講義),且將相對論與量子論一以貫之,惜未受國人之普遍重視。

  英人李約瑟博士所著的「中國科學與文明」,已指出「中國古代科學與牛頓相違,卻和最新的科學思想相符」。

易卦的兩種功能

  易經思想有兩個基本形上學觀念,就是宇宙的變易性和萬物的交感性。易經的宇宙觀是機體的宇宙觀,變化的歷程就是生長的歷程,變化的產生是由兩種宇宙的原動力—「乾」「坤」或「陰」「陽」的交感作用。由於這兩種宇宙動力的交感,於是產生一切生成和變化。(吳森先生認為這兩點觀念是與美國杜威思想相同)

  西方哲學裡的因果論,立基於對「必然性」(Necessity)的信仰。

  德國心理分析大師榮格(Carl Jung),他的創新名詞「偶發性」(Synchronicity)作為領悟中國人心理現象學的鑰匙,其意義確好與「因果性」相反。他曾有下列一段話:

  我們的(指西方的)科學立基於因果論上,而我們都認為因果原理是萬古不易的真理。……然而,在易經一書所表現的中國思想,似乎專著眼於事物的機會率(Chance)。我們認為是偶然性的(即無關宏旨的),中國人卻極為關心。而我們所崇拜的因果論,他們似乎不屑一顧。……易經思想觀察宇宙的方式實在和我們用因果律去觀察宇宙的方式是大相逕庭的。古代的中國人認為他們所觀察的事象只不過是偶發的事件,而不是因果的必然。

  方東美先生對中國的宇宙觀曾有很精闢的解釋:「從我們的立場來看,宇宙不單祇是物理作用及反作用的機械場所,而且是大化生命流行的瑰麗世界。這種哲學可稱為『機體主義』的宇宙論。」西方易學者衛禮賢氏曾說:「從西方的觀點來看,連續順序的變化受因果律機械地支配著。但易學卻認為是連綿不斷的創生,是有機性的演化歷程。」

  吳森先生認為易經一書所提示的「因果論」還有一點重要的特徵,這是針對個別情境的(Situational)差異及知識的工具性(Instrumentality)。所謂『卦』,是一種符號圖式,象徵我們人生可能遭遇到的種種情境。這些卦與吾人的實際人生有兩重關係:『發生的』(genetic)和『功能的』(functional)。就「發生」方面說,所有的卦都是由吾人實際人生經驗抽象出來的產兒;並非徒有形式而無意義的符號。就「功能」方面說,吾人可以利用每一個卦,作為生活或行動的指針,卦辭便是對每一卦所啟示的意義作詮釋。卦辭的功能,是對吾人行動的指示。易學特別著重知識的效用性和知識對吾人生活行為的重要性。所有的卦辭都是給吾人解決問題或困境的一種提示。易經每一個卦,指導我們「趨吉避凶」,就是教我們如何利用「因果」的知識,來作我們行動的南針。因果律是工具性的,而易經卻帶有道德的意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