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注‧注意

意注‧注意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24期 » 意注‧注意

施靜嚼  2002-10-01 11:00

一心不亂,即是「把心放上去」,
令意與念「注」「住」入每句經文、音節,
至誠懇切,攝心絕念,
不澀不掉,不浮不沈,心聲相依,
心愈專一,念愈深。

  昔時,禪佛入定,不過在一缽、一袈娑之間 ;唯其簡單,所以不易。誦誥入定、直證三昧,亦是在一道袍、一拜壂之間;唯其簡單,誠亦不易。

  師尊於親和集會中曾言及:「誦誥最重要的是一心不亂、神不外馳,更要緊的是『不為自己打算』。」又說:「誦誥時要一心不亂,需要相當功力….。」所謂「一心不亂」,切實地說,是把「心放上去」,令自己的「意」與「念」注進去,似水般貫注而入。令意與念「注」進去 ─注入皇誥、經文的每個音節裡,亦「住」在每個誥辭、每句經文裡。將自己整個人、整個心都「盯」住每個字、仿若「釘」在每個音節裡,實際也就是「定」住在每個當下了;更深刻地說,即《楞嚴經》所謂:「淨念相繼」之意。

  而這一切行之日久,即為「內力」與「定力」。

外在世界無限小 自性世界無限大

  在《坤元輔教回憶錄》「智水源流」一章中,亦可見師母念佛之心法。吾人領受如下:

  一、「無論聲默,都有一個要訣,應該念從心起,聲從口出,至誠懇切,攝心絕念,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靜嚼案:

  這就是教人「念」從心起,而後「音」從口出,再迴旋回到耳邊。這一個距離不過數寸之間的起承與復合,講求的是「自他不隔」;自己與外在世界無有分隔或分離的境界與努力。因著外在世界逐漸小,自己內在的世界(自性的世界)遂為無限大了。這個要訣,實際是一種心法,又名:「口耳相傳」。

  二、「當誦經,要勻勻淨淨,不快不慢。當念佛,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澀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

靜嚼案:

  「勻淨」是指音色,實際是心的質地。「不快不慢」是音速,實際是心念與外在世界和合的程度。「勻淨」並非刻意要求聲音的裝飾或美麗,而是誠懇的聲、樸實的音 ── 一種素樸的、真誠的朝往與昇揚;而「不快不慢」,亦是如素白的布般謙遜,褪去了機心與妄心之絢麗的和音。

  古者教人習禮樂,乃為理─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入道待實學與實力,其所呈現出來的生命情調是高韻、樸韻與拙韻。其中,所忌者─機巧,蓋其傷「拙」;虛偽,蓋其傷「樸」;淺薄,蓋其傷「厚」。忌諸飾音、巧音、淫音與散音,以防「自性」之受矯俗與矬傷。因此,誦經之心音勻淨與雍和,尤可映照內心自性之清淨與樸實!

  再者,誦經待身、心、意之「守中」,其中:

  ─ 不澀 「澀」指不熟、疏於練習,或者陌生、不潤澤。

  ─ 不掉~「掉」指因太熟習而不用心,任意跳過,空泛而行。常見即散漫、我慢、輕忽,不深心之弊。

  ─ 不浮~「浮」指不定心;氣浮於體表,不能安住、安定於心。抑或行事匆忙,識神飛揚,心念外馳而無法集中;抑或忿怒、燥氣方歇,無法神識內守。心念在識神層次輾轉行過,呈現出來的常是浮泛、鬆散、空薄,兼或走陡的音。

  ─ 不沈~「沈」指音沈、氣沈。實際是體弱、氣弱,抑或體虛、勞累沈疾、塵事累身之狀。另一原因是:願力薄弱、未能真信、貞信(實際亦可能是業障隔阻或長期有心結之鬱),以至氣悶、音悶,語音昏沈、稀稀疏疏,亦終無所凝聚!

虛妄意念 減損了心的豐足

  三、「當迴向,要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普願眾生同升極樂。」

靜嚼案:

  愛治信奮,慎始慎終;唸迴向文時亦應誠敬如一,以為經力送達之願所。迴向時其心急切或外馳,大抵是願不真切、或心另有罣礙;或者,更深微地說,心中慈悲感尚淺,善根未萌。

  四、「尤其最忌將唸稱佛號,像唱山歌似地,隨口無心地唱去,最忌忙忙促促,一氣趕去,只望把一天功課完結,這種苟且的念頭,實非真正的修行了。….。」

靜嚼案:

  「忙忙促促」與「隨口無心」是並偕並行的;它們俱是「貪念」、一種「慾」的表象─貪功、貪德,貪道名、貪道利。一種內在生命散慢、零亂,執事不敬,內心不深刻、不莊重的弊。在某種境況底下,它也會令人感受到一種內心深沈的匱乏─自知或不自知的匱乏。

  五、「念佛,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西方裡出來。須知修淨之法,不外專勤兩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

靜嚼案:

  「專」指集中度與精微度;「勤」指順暢度與頻率。

  古人謂:千虛不博一實;誦誥、靜參的路是沒有天才的。每個人在自己生命的靈山中靜靜地走,默默地走,勤勞、專心地走下去、做(坐)下去….,生命中的蓮花自然會在適切的時節綻放。專心勤勞地將誦誥、救劫的意念「注」進去,真真實實地「定」、「釘」在那兒,自然可以去妄,可以養神。心是無盡的寶藏,亦是智慧的海洋;心本來是自足、飽滿的─是這些虛妄、偏私的意與念減損了心的豐足。因此,意念深深地注進去、住進去;「意注」日久,自可隨時「注意」。同時,誠誠實實地誦誥,樸樸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生命自會豐實,久之自然─「不求喜悅,自有喜悅」!

  這也是師母留給弟子們美好的德音。

  以上簡短地摘錄與言詮,願與同奮共同砥勉。

  註:以上文字,係屬筆者淺見,請勿引用。錯誤與堪疑之處,懇請指正。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