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輔宗研究之三
李光光 2008-01-21 12:25
六輔宗為本教道統衍流「中三代」之道世六宗,被廣大信眾崇奉超越儒釋道三教的範疇。南屏濟祖,修心不修口,重實質而不重表象;觀音象徵慈悲;鄭成功代表民族精神;呂洞賓修持以性命雙修。本教以大家熟悉的神佛為輔宗,方便接引原人外,也希望同奮學習祂們的精神。
南屏濟祖
/李光光
濟公不見正史,野籍稗史中,可以看到一些零星事蹟。《西湖遊覽志餘》載:「濟癲者,瘋狂不飾細行,飲食酒肉,與世井浮沉,人以為癲也,故稱濟癲。始出家靈隱寺,寺憎厭之,遂居淨慈寺,為人誦經下火,累有果證,後端坐而逝。」淨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下,故稱南屏濟祖。
濟顛俗姓李名修緣,南宋浙江臺州府天臺縣人,十八歲看破紅塵,得西湖靈隱寺瞎堂遠長老剃度,賜名道濟,世人以濟公稱之。又因他是羅漢轉世,尊稱為濟公活佛。有人以其玩世不恭、不修邊幅,而稱濟顛或瘋和尚。
濟公以瘋顛姿態遊戲人間,雖不修邊幅、玩世不恭,然行為正大光明。瘋言瘋語,均救世良言。信口歌聲,均勸善嘉句,詞淺意深,易為人了悟。外表雖大智若愚,行為卻另有深機。
濟公破僧衣,難遮體,缺袖口,沒領子,穿草鞋,只剩底,褲腳口,如布絲,短眉毛,細眼皮,頭不剃,臉不洗,嘴角邊,笑嘻嘻,似瘋子,像木痴,人衝他,叫濟顛。濟公的特質就是「顛」,隨緣放蕩,任性逍遙,顛出本來。嘗詩偈:「仰俯人天心不愧,任他酒色又何妨。幾回欲逐偷香蝶,怎奈禪心似鐵堅。」頗能反映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道行。
濟公不談經,禪不理,吃酒開葷,好詼諧。警愚勸善,度群迷,專管人間不平事。其心大慈大悲,度人有教無類,懲惡不論親疏。芸芸世界凡聖雜處,乘願而來的仙佛,未必現出聖像,有的跟我們差不多,有的比我們還顛倒,但在平凡中示現不凡;濟公親切沒有身段,和光混俗、扶危濟困、拯救無辜。顯現的是邋遢相,衣衫不整酒肉不忌,說起話瘋瘋顛顛,到時卻無不應驗。
濟祖是師母(李過純華元君、本師世尊李公玉階大宗師德配夫人,天帝教最高坤綱神職—坤元輔教、智忠夫人)無形的上師,「民國十二年仲夏,濟公活佛在常州顯化,初度純華小姐,傳授密奧,頓開慧眼,化度有緣。」師尊離滬赴長安前,在教壇舉行天人親和,諸天聖高真送行,濟祖賜「你我同濟」四字,及至長安,濟生會長路禾父允借該會作為宗哲社社址,僅保留一間供奉濟祖用,至此師尊始恍然大悟。
●圖:石大門提供
觀音大士
/李光光
觀音大士即《寶誥》中的慈航觀世音菩薩,民間稱祂為觀音佛祖、觀音媽,一貫道稱南海古佛。觀音菩薩的聖境在印度南方海濱的補陀洛迦山,故名南海大士。據說觀世音菩薩常從補陀洛迦山往下看,救援海上危難(海喻人生),故又稱慈航大士,為航海者與漁民所信仰,尊崇為海上的守護神。
佛典對菩薩的解釋是:菩提薩埵,菩提謂之覺,薩埵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所以菩薩的職責是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地位高於羅漢次於佛,在大乘佛教中為第二等果位,救渡芸芸眾生。
觀世音這個名詞據《法華經》記載「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觀其聲音,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佛說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云「遍觀古今之世音,普察人間之善惡,故有觀世音之號。」因唐朝諱世字,簡稱觀音。
祂的傳說眾說紛紜,顯教說是阿彌陀佛的弟子,誓願修行成佛,普渡眾生。觀世音為阿彌陀佛的左侍菩薩,與右侍菩薩大勢至,合稱西方三聖。密教非常重視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有相應的供養禮拜儀軌及密咒;禪宗同樣十分注重拜觀世音菩薩,認為能使信眾迅速成佛,遇難時可得到解脫。
觀音菩薩的形態有六觀音、七觀音、八觀自在、十五尊、乃至三十二種應化身,應種種機緣,隨時間與處所不同,說種種法,救護各類眾生。不同形態是同一佛性的不同顯現,大部分的觀音像手持蓮花、水瓶、拂塵、楊柳枝。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有夜間閉合,早上開放的習性,象徵出生在光明中;水瓶是灑慈悲法水給眾生,象徵身心淨化;拂塵有拂去煩惱之意,也象徵拂去邪魔惡障;楊柳象徵拔濟疾苦。
菩薩是無生無死,亦無性別的,早期的觀音像呈男子相,由於觀音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而女性具有這種仁愛、慈祥、悲憫的氣質,唐朝以後觀音逐漸呈現女相,因此特別為婦女所信仰,是女性在精神上的支持力量。
觀世音度一切煩惱,解一切苦厄,以慈悲為己任,所謂慈悲即憐愛、同情、憐憫。梵文裡慈與悲本是分開的,慈是給人以快樂,悲是解除人們的痛苦,慈悲連起來的意思是「離苦得樂」。提起觀音,每人腦海都會浮現出一個充滿慈悲、溫馨、親切的菩薩,以大慈大悲廣大靈感來形容是非常貼切的。祂誓願不度盡一切眾生苦惱決不停止,這種精神是無條件的。我們誦唸皇誥為世界和平祈禱時,即效法觀音悲天憫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