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不辱為先 孤老猶需關愛

盡孝不辱為先 孤老猶需關愛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91期 » 盡孝不辱為先 孤老猶需關愛

李光光  2008-06-15 12:30

文:李光光(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秘書長)攝影:曾正高

 ●李光光秘書長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秘書長李光光,在日前湖北省孝感市舉辦的「中華孝文化名城」國際研討會中,以「孝之省思」為題,於大會發表演講,獲得極大迴響;李光光強調,時代背景不同,不能說現代人比較不孝。

  《孝經》詳言倫常之道,倫常以父子為首,古人以孝為百行之先。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生的,孩子對付父母的愛表現於孝道,則需要透過教育,責任在社會、學校、家庭。

  獨生子女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關愛於一身,孩子是否只知享受而不知付出?孩子在富裕中長大,缺乏貧困生活的體驗,以為好日子是天經地義,感受不到上一代的辛苦,也就缺乏回饋之心。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帶有專制性的孝順觀。父母應該省思自己的「教子之道」,當孩子成長過程被虐待、情感創傷累累,要求「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是強人所難。

  父慈子孝是相對性的,「父慈」涵蓋著責任、義務、關愛,孩子平等的回報、對應,由此建立和諧的關係。和諧社會的基礎,在於和諧的家庭。

  想教養出體貼的孩子,大人更應該省思自己是如何對待孩子。基於愛,父母照顧子女、子女孝養父母,自然就會導向回報層面。現代人太忙,願意在孩子身上花錢,卻不太願意「投資」時間,而親子情感的建立卻是一種長期的投入,需要時間培養,用心維繫。

  同樣的,年輕子女忙於事業之餘,對待父母不僅是金錢、物質無匱,還要注意到老人也需要溫暖與關懷。

  現代醫療進步,壽命延長,老人倒下,病床上一躺就是五年、十年,讓「久病無孝子」的人性考驗更加嚴酷。台灣諺語說:「養孩子不惜一隻豬,養老子不甘多雙筷。」現代孝道的崩解,因素複雜,無法簡單的以「現代人比較不孝」來解讀。

  檢視當代兩代關係,並非都是負面現象。過去社會是不容許女兒太照顧娘家的,現在許多夫妻「你照顧你爸媽,我照顧我爸媽」,老公跟著老婆回娘家過節的比比皆是,可能有人感嘆「娶了一個媳婦,跑了一個兒子!」,其實現在是轉向「誰的父母更需要照顧?」來思考。

  盡孝道首先是“不辱”,《禮記》云:「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孟子》云:「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徇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此五者皆非父母之所安也。」

  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父母在,不遠遊」;當今出外就業就讀已很平常,「遊必有方」是指與父母保持聯繫,使之心安。以今天的社會來看,不讓父母擔心是不辱一部分,也是孝道最好的起步。

  小家庭制度下,妻子漸親,父母漸疏;妻子漸厚,父母漸薄。社會結構改變,小家庭盛行,三代同堂的情形已不多見,無論政府如何鼓吹三代同堂,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還是不可避免地逐年在下降中。

  「誰來照顧老人?」根據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淑瓊的研究,三分之一的老人由老伴照顧,另外三分之一的老人由媳婦照顧,這也正是婆媳問題的根源。

  「許多人更發現,過去太密集方式的相處,讓婆媳與夾在其間的兒子,三方都痛苦。」吳淑瓊指出,老人問題不能再以孝道主義搪塞了,「我們並非主張家庭撒手,而是期待公共政策能協助幫忙。」

  老人問題並非單純只是子女沒有孝心,生活型態、家庭結構的改變,才是主要因素。對養兒防老的期望不要太高,失望就不會那麼大。

  「老有所終,幼有所養,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國家也要幫助人民行孝道,對撫養年長的父母者,政府以減徵個人所得稅,作為獎勵。健全社會福利措施,使現代老人有較多的後盾與選擇。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