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

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83期 » 對清虛妙境自然亭三副對聯的臆解

教訊雜誌社社長 高緒業  1999-05-01 11:20

三幅竹刻對聯,涵意深遠,仔細推敲,真能使人神遊妙境,憬然有悟。

前言

  清虛妙境,是本師世尊駐世時證道前在人間藏、修、息、遊的地方。有一光殿稱為清明殿,寓所叫做無為居,旁有一小小蓮池,名曰鐳力湖,曲徑通幽,有亭翼然,額曰自然亭。自然亭中掛有三幅竹刻對聯,涵意深邃,都代表了道家的主要思想,且以佛教義理相互印證,活活潑潑的透露了宇宙的「大道」。仔細推敲,真能使人神遊妙境,憬然有悟。

  弟子不敏,對儒釋道三家思想,稍有涉獵,這些名詞都是道家思想的主要精神,不揣譾陋,爰作臆解,謹擇八十八年本師節開始,分四次在教訊刊出,或於同奮對本師世尊思想之瞭解有所助益,並希望有所指正。

由清虛妙境釋清虛與玄妙

  「清」與「虛」都是道家與道教的根本精神。道家思想以老莊為代表。老子思想要旨在於「自然、清靜、無為。」在學術上常簡釋為「清靜無為」。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說道家思想「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司馬遷於《太史公自序中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清虛意思是清高沖虛,指道家的修養。兩字連用,似始於《淮南子主術訓》:「故有道之主,滅想去意,清虛以待不伐之言,不奪之事。」以「清虛」指道家學說最先出於漢書,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效者為之,則欲絕去禮樂、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短短一段文字,清虛凡兩見。從此對道家學說常簡稱「清靜無為」或「清虛自持」。

  妙境,是指奇妙的境界。妙,深微奧妙,精微莫測之意。也指美好傑出。莊子大宗師篇,就有九年而「大妙」之說。一般形容非常神妙不可言狀者就稱之為「妙不可言」。「玄妙」就是指幽昧深遠精微莫測的至極的代名詞,道教喜談玄妙,蘇州常州都有玄妙觀。

  很有趣的是《紅樓夢》第一回就出現了一個「太虛幻境」,還有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幻」是似真而不真實的意思,與「妙」相差實不可以道里計。

 ●師尊駐世時,經常於自然亭接見同奮,或話家常、或論教政、或釋玄機。/本社資料照片。

  太虛、清虛,詞義相近,太虛妙境、太虛上宮、清虛上宮、七陽清虛等詞在天帝教寶誥中在在可見,而清明殿殿主先天一炁太虛子聖師祖更是本師世尊最高之元靈。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講到了妙,也講到了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章明言「有」之與「無」,兩者是一體同源,又把用同體同的妙用之際,給它下了個形容詞,便叫作「玄」。「玄」的基本意有二,一是黑色,代表深不可測;一是細小的生物,代表渺不可見。在這「有」「無」之間,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玄的裡面還有玄,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真是有無相生,妙中有妙,妙至極點,更有妙處,所以稱為之「眾妙之門」—一切變化的總門樞紐。(這也是佛教所謂的「真空妙有」。)上述所言妙有,係道家所指超越有和無的絕對道體。

  王弼曾解釋說:謂之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

  此章再作更明白的解釋:

  道有兩相,一曰無,二曰有。無非頑空,故有其妙用而顯向性之有。有非定執,故向而無向,而又不失其體。自其為無而言,則謂之始,自其為有而言,則謂之母,實則有無渾圓為一。渾圓為一,即謂之玄。有無之異名是由渾圓之一關聯著始物終物而分化出。故曰同出而異名。故玄即道之始、物之妙與終物之徼的圓成作用。眾妙萬有,就是在此一「玄之又玄」的圓成作用中生發出來,故謂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師世尊在極院成立時訓詞中曾指出帝教是「極玄極妙之大法」。師尊說:「帝教是應元救劫的宗教,是為了搶救三期末劫而來,在無形、有形有種種組織應化配合,對應人間極院無形組織位於金闕東方五沌靈天湮天淨界之帝教總殿—先天極院, 無生聖母掌一切發令權, 玄穹高上帝掌一切執行權,由先天一炁玄和子直接主持有關事務,天人教主為副主持。凡我帝教人間同奮能夠真心奉獻,出心、出力、出錢,培功立德,真修實煉急頓法門,成就封靈,都可以一步登天,回到先天極院,參與整個大宇宙、大空間搶救三期末劫,宏揚宇宙大道工作,此為極大之天機,極玄極妙之大法!教徒同奮當用心體會,積極樂觀奮鬥,必有所成。」

  本師世尊於民國廿六年七月二日,亦即蘆溝橋事變前五日,辭官攜眷,隱居華岳,日與天遊,興來彈古調,高伴洪崖笑,讀書養氣,詠詩甚多,憂天下之所未憂,樂天下之所未樂,靈機躍然紙上,後由弟子編次成集,即署名「清虛」集,可見清虛於師尊在華山時早已奉之為圭臬了。

  在清虛集中如《合三無返本源》兩詩中前首有:

  無去無來妙在無,無中象有產玄珠,會元一炁皆成果,朗朗清虛復我初。

  「清虛」二字,朗朗顯現。

  第二集中更有《清虛無為》一首:

  醉酒臥白雲,瀟灑出煙塵,傲笑凌雲志,不如早修真。仙鶴時為伴,神猿獻果珍,奔鹿銜芝草,飛花散紛紛。泓泉漱白石,林間論詩文,松蔭相對奕,古鏡照長春。溪邊彈琴瑟,月下唱清平,舞劍過八闋,清香一爐薰。

  全詩對「清虛無為」的生活境界,描述自然,讀來令人有「出塵」之想。

由清明殿說清明

  清明—清,水之澄澈者為清,有潔、淨、靜、明與平治等意義;明,有照臨、顯著、顯明、明白、明亮、明智及見人所不見等意義。清明連稱,即清靜明顯,不濁亂之意。更指神志清靜明朗。禮記孔子閒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荀子解蔽:「湛濁在下,清明在上。」就個人言思想清晰也稱清明。荀子解蔽:「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政治上無復濁亂之政,是謂政治清明,詩大雅大明:「會朝清明」,更是萬民渴望過的好日子。我國二十四節之清明節,更是萬物生長之時,皆清靜明潔。民俗更於這天祭掃祖塋,以表達慎終追遠之意。

由無為居說無為

  老子的「無為」學說,是根據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無為」一辭來說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無為並非是不作,並非是不為,「無為」是天道道體的境界。但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便有「有無相生」「動則愈出」的功用。他提出天道的「無為」而「無不為」,也是說明人應效法天地、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做到真能無私而大公的標準,才是天理的固然,所以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無為」是對著有為而發,有為就是造作。一有造作就不自然;不自在,就有虛偽。無為是高度的生活境界,不是不動。老子十一章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可說是「妙用無方」。所以「無為」一定連著「無不為」,有無限的妙用,才能應付這千差萬別的世界。所以「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是作用,無為是本。

  老子認為人的自然狀態是無知無識,純純樸樸,也就無願無欲,無所作為。「無為」為自然之自然產品,無為對人生、對政治都有很好的作用。「無為」是淡極不這樣、不那樣。老子曾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不敢為,即無為,不去干涉萬物,讓他自然發展,對人事也一樣,讓他們自由自在的發展。這種「一無作為」,卻正是大有作為,將使萬物各得其所,悠然自化,這實是摒絕人力,因任天工的最高表現。但這個無為並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作,乃是要積極的使有為的成為無為。要把人類由於後天的環境關係,而產生的—好動、好智、好貪、好快樂的習性加以消除,以求阻絕禍亂的根源。因此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說「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並非道家所專言,儒家也談無為。

  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孟子盡心篇:「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中庸:「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周易繫辭:「易,無思也,無為也。」

  禮記禮運:「心無為也,心守至正。」

  不過,無為為道者學說的要旨。

老子之言無為

  老子正面說及無為的有十章。另有從反面或相似意義說無為的有四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二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第十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第三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第四十七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第六十三章)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六十四章)

  其他並未說出「無為」兩字,但顯然說出了「無為」的主張: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

  天下萬物生死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第七十五章)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莊子之言無為: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住」(應帝王)

  逍遙,無為也。(天運)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

  夫水之於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田子方)

  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知北遊)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定,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天地)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辨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下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天道)

  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

  至樂活身,唯為幾存,請嘗誠言之,天無為以之有。(至樂)

由自然亭說「自然」

  自然是道家哲學的主要觀念。道家言自然,不是指客觀存在的自然世界,乃是指一種不加強制力量而順任自然的狀態。也就是形容不經造作,不經人為「自己如此」的一種自然狀態,是個精神生活上的觀念,就是自由自在,無所依靠。所以精神獨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超越的境界。老子相信不經人工的境界,亦即本然原始生來的狀態,是毫無瑕疵,是一種完美良好的,無缺點的境界。

  「自」便是自己本身,「然」是當然如此。道是自然,自然便是道,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

  天效法什麼呢?沒有什麼,那是天道自然的法則而已。什麼是自然法則呢?「自」就是天道自己的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當然的如此而已。合起來講,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當然是如此的。

  自然是宇宙生命的流行,以其真機充滿了萬物之謂。在觀念上,自然是無限的,不為任何事物所拘限,也沒有什麼超自然,凌駕乎自然之上,它本身是無窮無盡的生機。它的真機充滿一切,但並不和 上帝的神力衝突,因為在它之中含有神祕的創造力。再說,人和自然也沒有任何間隔,因為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也是融為一體的。

  自然,顧名思義應該是指世界的一切。就本體論來說,它是絕對的存有,為一切萬象的根本。它是最原始的,是一切存在之所從出。

  人自然實際是純粹的精神,德國哲學家謝林說:「自然是看得見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見的自然。」

老子之言自然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

  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廿五章)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莊子之言自然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

  夫至樂者,……應之以自然。(天運)

  莫之為而常自然。(繕性)

  吾又奏之以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天運)

  老聃曰:夫水之於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田子方)

  無以人(人為)滅天(自然)(天道)

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

  宗教離不開修煉,天帝教把自然無為合而為一,作為本教的心法,並鄭重稱為「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可以說已把道家的重要精神完全凝合而為一了。

  靜坐是天帝教五門基本功課之一。天帝教的靜坐,與道教傳統的修煉方式,有其基本上的差異,本教修的是法華上乘正宗靜坐,是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大法,即不加絲毫一點人為的力量與意念。因此超越了道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兩個階段,而直修煉神還虛的工夫。

  靜坐就是靜坐,一定要順其自然,以合天體運行的自然規律,有如日月的運轉,根本沒有任何推動的力量,所以「自然」就是靜坐的秘訣,要聽其生理上自然的變化改造。

  現把本師世尊對天帝教修煉的心法歷年講述中的吉光片羽彙刊如下:

 *各家修煉心法:儒家「正心誠意」。佛家「明心見性」。道家「煉心」。天帝教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

 *自然無為心法:「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心無所住;一切不想,不想一切,心無所注。」

 *自然無為心法即是要在「虛中求實,無中求真。」

 *自然無為心法即是要效法天體之運行,星球之運轉,自自然然。

 *自然無為心法即是要用「文火」不用「武火」,不加絲毫人為的力量與意念,身心放鬆聽其自然。

 *在靜坐時經常保持將睡未睡,似覺不覺全身放鬆,「一靈常照」的心理狀態,這是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的最高境界。

 *直修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是真正通了天了,是 上帝的真傳。

向自然奮鬥

  天帝教是一個打破宿命論的宗教,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每人要靠自己造命,也就是不斷的奮鬥。三種奮鬥中的第二項,就是向自然奮鬥,這裡的自然,是指每個人生活的客觀環境。這是十分積極的主張。本師世尊說:

  生命的目的與價值,老實說:在於生前要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死後即可自救其靈魂;如能先盡人道,再修天道,積極向天奮鬥,向自然奮鬥,而先從向自己奮鬥做起,以奠其基,要能運用自然與物質相配原理,經過精神與肉體的鍛煉化合過程,勤修苦煉,終必超脫物理世界的束縳,自自然然,氣化而形神俱妙,長生不死,進入天人合一的永恆精神境界,回歸 上帝身邊,而以大宇宙為家,與宇宙生命共始終!

  摘自從宇宙生命談到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發表)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