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 鳥語花香會心即道
撰文‧攝影 蕭靜曠 1999-06-01 11:40
撰文‧攝影 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教育課 蕭靜曠
陽明山的美,美在嬌小秀麗,景象獨一無二。
一、前言—我愛陽明山
「群峰起伏,地形複雜,氣象萬千;
溪谷幽深長流水,瀑布隱潭剛柔現。
茂密綠色森林,無盡青青草原,
千萬年遺留的火山地質,
蘊育出豐富的地熱溫泉,
這豐富的自然資源啊,
他是毫無保留的貢獻!
讓蟲魚鳥獸快樂的生活,
作人類渡假教學的樂園,
可愛的陽明山,美麗的陽明山,
我愛陽明山,我愛陽明山!」自然之美
(陽明山國家公園義工王虎城撰)
陽明山區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早期地心岩漿在火山爆發時,湧出或噴出地面,形成一座座的山,像七星山、大屯山、竹子山、磺嘴山……等主要山系。最靠近台北的是紗帽山,為七星山的寄生火山。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路線最主要的幹線是陽明山到金山的陽金公路,往西區到大屯山的西幹線是百拉卡公路,往南到龍鳳谷的是陽投公路,還有次要道路及分散在山區的登山步道。
陽明山國家公園面積之大,有一一、四五五公頃,為了管理及服務遊客的方便,有幾個重要的管理站,如小油坑、大屯自然公園、冷水坑、擎天崗、龍鳳谷、陽明書屋,還有資訊最集中的遊客中心,提供遊客資訊、諮詢及解說服務等。
陽明山之美,從北到南人人皆知,花季時更可看到爭睹美景的人潮及擁擠的車潮,但這應該是以前的記憶了。在這幾年,國家公園及有關單位一直在努力,希望民眾有個愉快的自然體驗,例如,假日的小客車交通管制,鼓勵搭乘大台北不同方向(包含從火車站出發的260公車)上山的休閒公車,然後從遊客中心對面的第二停車場轉搭遊園公車,如此可抒解擁塞狀況,並可以很便捷地到達要去的地方。
如何去,何時去,怎麼去,看什麼,如何體驗,國家公園提供了完整的資訊,我們可以利用的參考方式如下:
一、自動語音傳真系統:在家中利用傳真機上的號碼撥出(0二)二八六一八七四四,就可以把選取資料傳到家。
二、利用網路查詢及推出的自然體驗活動:
http://www.cpami.gov.tw/ymsnp/ymshome.htm
三、閱讀綜合或主題式的各類解說出版品(可以郵購),如簡介、步道篇、鳥類篇、蝴蝶篇、植物……等。
四、供索取的資料—《草山新心情》(附回郵廿四元),寄陽明山竹子湖路一~二十號,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收。
這是一本對如何參訪陽明山,提供完整的精要資訊。
二、陽明山的美,美在那裡,為什麼那麼多人想去?
陽明山不僅美在花季,更美在嬌小秀麗,美在方便到達,美在氣象變化,美在人文豐富,美在啟示人生,美在無處不美,從跪在地上欣賞一朵小花的可愛,注視一隻蝴蝶的身影,或是一片葉脈……都可以發現景象獨一無二,大自然奧妙無窮。
大自然之廣博,要看看不完,要說說不盡,在心中靜思一番之後,選擇十景,與大眾分享。
三、陽明山的特殊勝景在那兒
(一)春雨迷濛百花開
春雷一響萬物甦,陽明山上百花放,
櫻花、桃花、杜鵑花,霧裡看花花迷人。
(二)夏日蟬鳴交響樂
夏日炎炎生氣旺,風聲、鳥聲、蟬鳴聲;
寂靜方感聲入耳,自然演奏好樂章。
(三)秋芒遍野夕陽斜
大屯山上好風光,群山、雲海、夕陽斜,
秋來芒花滿田野,晴天俯瞰大台北。
(四)冬雨孤影林徑中
冬時陽明風水好,風強雨多遊客少,
但見柃木小花開,靜寂小徑孤影來。
(五)西南風起草群舞
陽明盛行東北風,六月一到風向轉,
西南風起草群舞,能量生生無止休。
(六)雲海翻湧山谷中
本區氣象變化多,七星矗立群山中,
風來、雨來、陽光照,彷如仙境雲海中。
(七)霧起夢幻朝陽起
夢幻湖名早遠播,如夢似幻景象常,
薄霧輕起陽光映,同現湖中美難收。
(八)一虹一霓天上掛
水氣充沛山谷間,陽光照人七彩現,
一虹一霓天上掛,大地奧妙無多言。
(九)雲煙裊裊噴氣孔
一縷輕煙冉冉昇,好似祖先勤叮嚀,
愛護環境時時做,大地生生永不息。
(十)晴空萬里見遠山
霧來山在卻不見,霧去群山又出現,
晴空萬里遠山見,讚嘆自然一線連。
四、結語
「鳥語花香會心即道,行雲塔影觸目皆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過程中,只要帶著一顆清靜的心,用雙腳一步步行走在自然中,從心開始,萬物靜觀必有所得。
不管是一物、一景、一事,或與一個命名相逢、相知,自有其因緣,自有其要傳達的訊息,只要用心體驗,必能啟發生命中的智慧。
舉例來說,陽明山早期因山區草多而名為「草山」,而後為了紀念王陽明先生而更名「陽明山」。於今王陽明先生之「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學說,是我們修身養性的最佳指南。
要進入陽明山,必需經過仰德大道、格致國中(或格致路口),靈泉鄉(為一石景,是進入國家公園的起點),區內主幹線陽金公路,可見最高山為七星山。
若將此一連串的訊息連接細索玩味,亦可視作修持路上的啟示,試擬短詩如下供作人生奮鬥的參考:
仰德續格致,陽明致良知;
理路併行路,路遙千里行;
走入靈泉鄉,覓得本來性;
陽金公路開,萬千氣象來,
七星山雖高,用心必可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