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整合靈修的探討(下)

東西整合靈修的探討(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74期 » 東西整合靈修的探討(下)

李碧圓修女  2006-12-01 11:35

天主教的身心靈SPA

貳、宇宙、意識、下意識和集體潛意識:

  我們的意識有不能破裂的整體特徵,它容許我們的經驗聚合在一起,透過能量潛能的行動,整個的系統有如芭蕾舞蹈的韻律,而非無組織的群眾。受到生活在功能異常的全球環境影響,我們今天社會、家庭的功能也受到阻礙。為了真正的治癒這些傷害,我們必須經歷一個真正的心理生態歷程,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型態耗盡了心理生態的能量,因為我們的生活受到了環境的綑綁,我們仍然沒有辦法到達浩瀚的心理生態和宇宙潛意識裡面。

  在我們的傳統裡,天是我們的父親,地是我們的母親,萬物是我們的兄弟姊妹,而整個的宇宙是我身體的延伸。所以,整個天地和萬物核心的親情關係,帶領我們走向無邊無界的慈悲Ω(The Omega),從冰山圖,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心理的三個主要部分(主要來自榮格的心理學):一、意識層。二、下意識層。三、集體潛意識。

  一、意識層(Consciousness)

  根據榮格的心理學,人的心理有如一座冰山,人所意識到的,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那個部分,稱為意識層;此意識層有個人的理念,我的觀念、思想、記憶,以及可感受到的表面意識與別人的期待,因此又稱為面具(persona),是人格中發展及互動的部分,也是自我及外在世界的中介,內在自我的保護層,和我所扮演的角色等。榮格相信意識層次的能量不能單獨存在,而必須仰賴下意識才能呼吸,這層次也是我們的IQ部分。

  二、下意識層(Un-consciousness)

  從我們生命開始的第一天,母親懷孕那時起,在母親的肚子裡我們就感受到母親的情緒,這些經驗有如烙印般留在我們的細胞裡,從零歲到三至五歲時所承受的消極經驗壓抑下來,成為日後心理的殘渣,那些小時候未整合或消化的感受經驗,以及未解決的問題,都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陰影,到了中年,問題就愈加明顯,這是人最易受傷害的部分。通常這是人不認識自己的部分、不自由的部分,所以也是較自私的部分。在我們的下意識裡,隱藏了一些恐懼、焦慮、憤怒、自我防衛等,這一層次有如睡著的巨人,但尚未甦醒過來。我們靈修的主要工作就是穿透這個部分,因為它阻礙我們與我們的真我相遇,而活在假我的面具中,這部分也使我們與自己疏離,其實,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

  不管是男人或女人,就是要活得更有人性。人是天主的肖像,而天主是愛,因此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愛也是為了愛。其實,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拒絕做人而想做神,因為人不願接受做人的限度及他的易受傷性。耶穌的偉大在於祂接受降生成人的限度和易受傷性,因此祂全然是人也全然是神,所謂的越有人性越有神性。人從出生到成年期是在學習做自己,而成人以後就要成為能愛人並為別人付出的人。耶穌說:「當你失掉生命,就會得到生命。」就是指只有失掉小我的生命,才能進入大我的生命,這是生命的奧秘經驗。一個人越是成為真我,越能無私的為別人。

  John Bradshow說:「那無人關心的受傷孩童,是人類苦難的根源。」受過傷的小孩長大後,往往無法有自尊,而低自尊的人常會給人製造麻煩。人與自己、與別人的人際關係常是錯綜複雜的,其實無論男性或女性的內心,都有相同的空虛不足、沒自信,以及自怨自艾,只不過通常用不同的形式表達而已。說實在的,人類必須先有自尊(即接受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才不會再折磨自己與他人。相信自己被愛,有價值,就是自尊的起點。自尊雖不是一切,但若沒有自尊,就一無所有。當一個人學會了,並承認尊重自己「感情上的自我(自尊)」,並且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時,他或她將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對周圍的人安全而無傷害,也是愛和創意生命的開始。因此作父母或老師的,若能讓孩子或學生充分感受自己的情緒,活在當下,與他們共創真實的剎那,就是幫助他們建立自尊。凡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的威脅;凡是不真實的,根本不存在。如此,上主的平安就在其中,這就是我們希望的源由。

  我們成長的過程一定多少會有受傷的經驗,因此如何去面對我們的消極經驗,並把它轉換成積極的能量,就成了我們靈修的一項功課。要經歷自己的感受,就是要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否則我們會成為別人的奴隸。「悟」就是去了解,除了要成為真正的自己,沒有其他出路。我們必須活在當下,並感受實相,如此,要再創快樂的「童年」,永不嫌晚!

  通常我們不能寬恕別人,是因為我們不能寬恕自己,當我能寬恕別人時,我就釋放了一個囚犯—我。引出內在的你,你將得救,如不引出內在的你,留在裡面的將毀滅你。越意識到我們的下意識,並讓它浮現到意識中,我們就有機會修持。聖安東尼說:「能認識自己,就能認識一切。」這層次通常是我們的EQ部分。

  三、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這是存在我們人內的共同心理層,它超越個人的下意識,但卻是每個人下意識的休憩之所。在這裡,有人類經驗的共同心理象徵圖像,這是實質的,榮格稱為原形(archetype),是普世性的形式,卻被發現在每個文化中。這就是為什麼夢在我們的靈修旅程中是很重要的。這部分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有如地下溪流滋養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天主聖神的居所,是真理,是無條件的愛,是沒有判斷、沒有分別心,全然慈悲的地方,是「道的心理學」,因為「道」經驗到比我們更大更深的部分。其實這個「道」,是基督宗教的天國願景,是宇宙和我們的連結;換句話說,我們的心理或我們的整體意識是一個小宇宙,是一個不能破裂的整體,它不能分割且不斷的運行。

  David Bohm說:「人類的意識深處是一體的,除了外觀,我們之間是沒有界限的。在宇宙裡,一切的萬物是無限的連結在一起,所有的意識是相連的。」我們的集體潛意識有如一個無限的地鐵。我們的夢也是一種普世性的語言,是為服務他人,讓人回到一體的而來,甚至於精神病患也能經驗某種整體的事實,因為精神病患在時空上是沒有破裂的整體,他們缺乏一般「正常人」的現實感。通常我們的意識層是屬於左腦的工作,而下意識是右腦的工作,而這兩者常是矛盾的。Deepak Chopra說:「真正的治療是超越我們一般對和錯、好和壞、痛苦和享受、愛和恨的觀念,而必須使相對的兩極在喜樂活潑的共存修和,使生命成為一個有意義的經驗。」

  我們的靈修生活,這個層次是最重要和微妙的部分。我們所有的傷痕,只有在無條件的愛中才能被治癒,耶穌帶著祂的易受傷性來到我們當中,為顯示天主無條件的愛,在祂全然交付自己的生命中,祂邀請我們走上這條容易受傷的道路,但我們常是不容許自己受傷害。中國有一句話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在意識層次裡,「為學日益」,表示人的學問愈高,知識累積愈多愈有益處,但是「為道日損」,是道行的操練,每天的操練是靠放下、自我空虛、自我捨棄的淨煉。因此靈修生活最重要的是內在的旅程,內在的自由,與真我接觸。

參、身心靈的整合─性靈修

  人常處在無明狀態,無明的因素常是來自潛意識或非理性的自我因素,在祈禱時,天主是無所不在的,但因「我」的不在,無法體會到天主。其實,天主比你我更在這個房間裡。我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是意念的延伸,透過對身體的覺知,來默觀我們內在的心靈歷程,讓天主碰觸到我們分裂的內部,我們就會有新的創造感覺,不但能對自己有統一的感覺,同時也對宇宙有統一的覺知。透過覺察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然後覺知我內在的害怕、緊張、焦慮、憤怒等會加深我們的覺察力。這與在人格九型(Enneagram)中的三個能量中心相當配合:頭與害怕有關;心與焦慮有關;丹田是與憤怒有關。當我覺察到自己內在有許多焦慮、害怕、面具、憤怒、不真實時,有意識的放下或交託給天主,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在的繁雜,我們自然就可以有天主的能量,為許多人服務並祈禱。

  聖經上說:「凡事先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其他的一切自會加給你們。」我們心中的不安常是不自覺的。在此,容格認為「越有人性就越有神性」,基本上是指真正的人性是無私且充滿愛的,但人因為受傷、犯罪等,使得人已失去真正的人性,而活在假我的面具之中。因此當我越能活出我真正的人性,我就越能肖似天主,但人實際上不知道要如何活出自己的真人性,因此耶穌基督才降生成人,他來告訴我們甚麼是真正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當我們的身體接觸到我們的靈魂,我們就會有所需要的一切智慧,而成為治療的師傅。這樣我們便可以治療自己,也可以治療別人。「真理會使我們自由」,如果我現在難過,那麼難過就是我此刻的感受,若你充分經驗它,你就會從中得到釋放,若你不經驗它、拒絕接受它,就無法釋放。憐憫來自於寧靜,然而只有做真正的自己時才會有寧靜。當我們不斷覺知這些感受時,我們就會一步步創造自己的事實,而在我們裡面就會有個鑽石般的自我閃爍呈現!

  能量的根源:性意識(sexuality)與靈性(spirituality)

  我們的身體是具有性別的,充滿渴望和強烈的情緒,需要與別人接觸及親近,而身體又是天人交會的場域,要成為神必須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人就是要去愛,而性意識是身體、心理與靈性,沈浸在天主召喚人去愛的整合過程。

  Daniel Day Williams說:「每個行動和姿態都在說話,當我們說性的行為、感受或情緒,都能開展靈對靈的力量時,也不必對性的觀點太過於靈性化。性意識本身不能獨立存在,必須落實在有意義的降生中。」今天的心理學、神學與靈修學,強調社會和關係性的幅度,強調整合等,但更首要的是性與靈的合一。存有的深度合一是性與靈的散發,但因為分裂的自我,使我們在談論性的議題上覺得不自在。

  Richard Rohr認為人的性靈力是「體化的神(embodied spirit)」,長期以來我們將它藏在陰暗處而加以否認,卻很少以積極和創造的角度來對待它。像這樣一個有力的光環,常令人既著迷又害怕,但我們知道若缺乏它,我們的生命將不再有熱情。

  今天的主要問題是性意識與靈性、能量與智慧的離婚,而我們需要再度整合它們。其實,性意識有如火的能量,「sex」一詞源自拉丁文的動詞「secare」,本意是切割或分開,引申為切開之處渴望再結合起來,二個相對的力量渴望結合就是性的力量與能量。性是一個陰陽兩極充滿連續的吸引力,而身份的對立,是在性別意識上達到圓滿的創造。

  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分合的歷程,首先是斷臍,其次是斷奶,然後是離開父母上幼稚園,之後是青少年的反叛期,再來是渴望與別人的親密結合,以及建立家庭等相對性的合一經驗,但人更深的渴望是絕對性或超越自我的合一經驗。因為切割、斷裂使我們時常渴望回到生命的根源,成為一體。這是一種渴望回家的鄉愁。

  生理的性是有關性的特定對象的完成,是「二個人渴望合成一體的飢渴」。耶穌更是一個具有性愛的人,而不那麼強調祂是一個奉獻祭品的司祭。聖經裡所強調樂園的受苦,與其說是身體上的受苦,其實更是倫理上的受苦。「貞潔」的英文源自CHASITY,其相反字是INCEST,意思是「亂倫」;而亂倫的反義是「合乎倫常」,其英文譯義應是RIGHT RELATIONSHIP,所以貞潔應該是一種合乎天地人倫常的關係,不論我們選擇獨身或婚姻生活,都需要活出貞潔,它是一個愛的召喚。我們可以沒有生理的性生活,卻能有良好、健康的性愛生活。事實上,二者的界限常不那麼清楚,因為沒有人是完全的成熟,性靈力是透過自我意識而慢慢發展的,那種被切割的感受,瀰漫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層次裡。

  性靈力是聖神恆常的表達,是我們生活與溝通的能量,這力量隱藏在軟弱中,在我們的身體中特別顯得軟弱。性靈力是一個進入內在黑暗的旅程,而不是去否認它,即使是一個看起來痛苦的愛人的呻吟,也是為了顯示一個真理,即「我仍是孤獨」的。

  性靈力是一個成長與悔改的學校,許多人避免過一個較完滿的性靈力生活,而只停留在生理的性;生理的性是人的慣性,而性的親密是一個實在,所有的愛都是有危險而要付出代價的,愛非常威脅我們存在的世界觀,以及我們現在的自我界限;然而,愛卻甚於其他的任何一切。聖經上說:「再沒有比為朋友交出生命更大的愛情。」耶穌之愛的高峰在於祂面對一個危機時刻,得以征服了背叛、愛的拋棄,並將一切轉變為一個給予的時刻、毫無保留地給予祂的身體、交付祂的生命:「我將自己賜給你們。你們將把我交在羅馬人手中,好讓他們殺害我;你們將把我拋棄給死亡。但是我以此作為一個給予的時刻,從現在直到永遠。」圓滿的性關係最終是要成為自我給予的實現,耶穌以自己的身體具體實現了性靈力的圓滿。我們的性靈力是自我的表徵,我們不能等閒視之,必須允許它深入我們的意識層次。

  我們的身體是原始教會,因此我們必須再進入我們身體的經驗,唯一能帶領我們回家或回教會的方式是人的臨在,而這種臨在,是以天主之神住在我們之內作為它的教會為基礎的。這就是在一切之前,我們如何接受自己的身體─主要的殿堂。我們只要成為我們所看的和接受我們之所是,就是有福的。我們的身體之所以美麗是在於它的易受傷性。性靈力是教育人如何成為人,如何開放和易受傷,而不要隱藏在外表和驕傲的後面;它也教導我們成長及如何去愛。通常我們的恐懼控制我們更勝於我們的愛。性靈力有如火般的熱情,而只有生命才能吸引生命,美麗吸引美和破碎。Richard Rohr在反省有關聖方濟時說:「美會傷人,尤其是那些曾見識過真正美麗的人;醜陋會激怒人,但僅僅是為那些未見識過醜陋的人。」在我們的靈修裡,能夠在最沒有期待之處,看見或發現愛,就是真正的智慧。相愛二人的真正結合,在於他們能夠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坦誠擁抱彼此的脆弱,我們的生命是破碎和有限的,然而也是一個更大、更整體的一部份,因為我們都渴望與整體合而為一。瑪六22-23:「眼睛是身體的燈」,所以一切都在於我們的洞察;基督徒純潔的德性,是在於有能力看到天主所看的,看見真理的整體,以及能量與智慧的整合,是一條漫長而受苦的旅程。

肆、結語

  「最美好的事情,是無法談論的。」(Heinrich Zimmer語);「而次等好的事,我們通常只能用象徵、圖像或比喻等來表達,因此常被誤解;至於三等好的事,我們幾乎用掉了實際生活中大部分時間來談論,因為我們需要,也渴望瞭解真相。」在這篇探討靈修的文章中,感覺到我所表達出來的都是次等或三等的。在尋求整合的靈修旅途,透過天主所給予的恩賜,我僅能一知半解,願以一顆謙卑的心,與天主同行。

  德日進神父說:「僅僅了解世界的知識是不夠的,你必須看它、觸摸它、活在它的臨在中,暢飲那在實相之心所提供的活水。」其實,宇宙的心和我的心是同一個。我愈來愈意識到只有一個聖神,是全人類的呼吸,是整個宇宙大自然的氣息,透過這個氣息,在舞蹈、遊戲、音樂、藝術、自然、祈禱和各種活動中,推動我們的創造力。「凡事先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其他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26-30),這裡的「天國」與「義德」,就是東方靈修中的道;只要回到道,雨就來了,這正是祈禱的核心態度。

  Bolen曾完整、仔細地描述:「基督徒的天國願景、東方的道的願景、容格真我的理念、全息的同時性律動、能知覺整體性、包容對立性的右腦直覺、量子物理的新實相,這一切都是難以形容的、看不見的、有意義的事,每個都閃爍不同的優點,包含真理,但也非全部的真理;有如六個盲眼人摸象,在同一個時候,每一個人僅能摸到一部份。」其實我們多半不能看到整體,除非我們能跳出物質領域,而進入量子與超越領域,我們就無法窺探東西靈修的互通之處。我們從來無法全然地了解無界、無限及永恆。然而,對於道的實相、或天主、或真我,不論是何種形式,小小的洞察或直覺就能帶來喜悅的核心經驗,因為它滋養我們的心神、治癒我們被分離的隔離感,以及復原我們的靈魂。                        (全文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