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奮鬥」
光無 1984-08-01 10:05
誦誥、祈禱及懺悔,所產生的願力能化劫和救劫。但必須精誠不懈,適時、適地、適法,才能克盡全功
奮鬥的範圍非常廣,不論是主觀表現,或客觀作為,皆有不同的顯露。然而這許多作為,幾乎皆涵蓋於「心、物、力」的現象內。
心念一起,動力生焉。當今之現代心理學所公認的一種「心物結構學」,當首推「唯識學」了。唯識學是分析各種「心」的現象,遠超乎化學的成分分析。從化學分析中,我們得到很多有機、無機的理論公式,但不外乎幾十種元素的化合成分。唯識學家則能指引我們在某種動作行為中,引起若干「心中」的大小動念。因此我們的思想、信仰、及動念,所帶動的奮鬥行為,則有「心」與「物」的相對作用,也是隨時間、空間、與動力的交相組合,亦是「力」的作用,因而產生「能」的動力。
「能量」能產生物質;「心、念力」能產生能量而改變物質的結構,這是理性的、科學的。因此,在祈禱、懺悔的親和力所產生的願力,能化劫、救劫。以無形而應化有形的奮鬥行動,即是「心」─精神力、「物」─現象界,相對和合產生的自然行為,也是現代物理學已證明的「質」、「能」互相轉換的基本公式。更深一層的精神修行中,也能使「心、物」融為一體,而達到最高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在教義新境界中的宇宙本體篇裡,和力論中,更指出「物質」、「精神」所構成的一元二用的宇宙本體論,即為一切動力的根源。此種動力或為物質之自然的、或屬於精神之自覺的,均是交相組合而成之「動」的單位。一切現象中之動態,皆是「物質」─電子力、與「精神」─和子力,所成之「和力」。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似嫌乏味,但我們不難發現,在「心、力」的運行下,有許多奮鬥的方式與結果,是被肯定的。
今年是甲子年,師尊發起持誦九千萬聲皇誥運動,此實乃「心、力」高度發揮的最有效之方式。當然,人事上為配合同奮之日常生活與工作,只要是出心、出力、出財,都算是奮鬥,也都是 上帝的善良子民。所以凡負有拯救天下蒼生之時代使命者,必以精進不懈,適時、適地、適法,全力以赴,才能克竟全功。倘適於停滯期、鬆懈期者,則須改變其奮鬥方式。以參研教義、經書、雜誌、或深思師尊的教誨,及參加親和活動等。皆能由奮鬥高潮後的下坡現象回升,準備另一階段的再奮鬥。但若一蹶不起,則前功盡棄,實在太可惜了,願同奮慎思並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