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技巧
1986-06-01 09:45
台北市議員郁慕明先生 五月十三日在本教始院大同堂演講:
郁慕明:國防醫學院生物形態研究所碩士。
現任:文化大學兼任教授。台北市議員。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說話是每個人的本能,只是看什麼人說什麼話,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任何一個人都有一張嘴,隨心所欲,隨意講。但是要講得令人覺得很有道理,願意接受,那就關係到說話的藝術了。今天題目雖是「演講的技巧」。但我認為說話不僅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因此,如改為「說話的藝術」更為適合。
當我們訓練自己表達能力時,我們會講究一些表達上的技巧,我為什麼要把題目稍作修正呢?因為我覺得觀念的溝通是最重要的,對於「說話」的觀念首先要有一個了解以後,在技巧上自然會得心應手。熟能生巧,每個人都認為說話只是用口說的,我個人認為須強調一個重要的觀念,說話不僅是用口說,假如我們單單地把說話當做只是口部一種運動,語言的表達。那我們只是把說話的範圍侷促在音色、音調、音量、用詞等的配合,但實際上說話是一種藝術,它必須很多方面的配合。因此我認為,一個會說話的人,必然是一個會聽話的人。假如你在訓練白己說話時,如果你不去聽別人演講,你就無法了解什麼人講得好。相對的你去聽了之後,曉得什麼人講得不好,而你要如何去講才能講的好。我們日常看電視,不僅是看劇情,也可經由電視的傳達而學習,去看、去聽、去分辨,為什麼有些老演員表情自然,動作流暢;但有些新演員卻有如背台詞似的生硬而做作。所以我們必須多方面的去觀察、瞭解、分析,進而學習其優點,以作為自己應對時的參考,所以一個會說話的人,必然是一個會聽話的人。
說話是綜合藝術的表現,須多方面配合
一個會說話的人,語言不僅是口說、眼看、耳聽。還需要讓大家了解,語言的本身尚包括:音色、語調、修詞的好壞,再加上其他方面如能配合好,則表達能力自然就會生動。例如:(Body language)身體語言:雖然不是用嘴說,但仍能經由動作表達訊息,譬如啞巴,他用手的動作表達出他的意思,即手語,這就是所謂的身體語言。從這點我們可以證明,說話不僅是口說,還必須用耳去聽對方的語調、音色;用眼去觀察對方說話的神情、姿態等。如各方面都配合得恰到好處,即音色好、語調抑揚有致、修詞也中肯,如此表達能力會自然好而吸引人,否則就有缺陷。所以說,說話是一種綜合藝術的表現,是多元性的,這是今天我要演講的第一點。「說話是一種綜合藝術的表現是多元性的。」
說話態度要輕鬆,注意場合,瞭解聽者
第二點,說話要視人、地、時、事、物調適。說話要視環境之不同而不一樣,所以第二點要視場合、年齡、對象人物、時間、環境、事情,再加以配合說話技巧,去吸引聽眾。
我舉個例子,在六、七年前,我們舉辦一個座談會,邀請一位非常會說話的人來演講,他是一位廣播界非常有名的主持人,也是一位播報記者,他來時非常緊張,因為他發言的場合與平常不同,由於環境的改變,他就顯得不自然而有些緊張。因此你假如把他關在一個小房間工作室裏,面對麥克風,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講,但是要他站在台上面對現場許多聽眾演講時,他可能就會緊張,而講不出話來。所以說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並不是每一個在平常很會說話的人,在任何場合都能講。所以那一次他就很緊張,就問我要講什麼,我們就告訴他這是座談會,想說什麼就講什麼,他還是很不能適應。由這個例子,可以知道說話絕不只是單純的用嘴巴講就可以了。它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是多元性的,要多方面的配合。
再舉個例子,有一位教授在課堂上很會講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邀請他上電視,面對電視螢光幕,他就緊張的走了樣,很蹩扭,很不自然。因此可以證明,一個真正會說話的人,要能適應任何場合。也就是不管面對的是那些聽眾,是什麼環境,都能保持一定說話的水準。
今天我在這裏演講,第一次面對各位,不是像平常在課堂上授課,如果是面對我的學生,我會更自然,更輕鬆隨便。如果是在正式的場合,對什麼人要看他的年齡,如是面對學生,廿來歲的大學生,我所用的辭句,可以用現代年輕人常用的習慣語,對他們說話。如是年齡較大的,我就不能用年輕人的習慣語來和他們說話,這是不適合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不適合他們的年齡來聽,所以說一個會說話的人,他必然要瞭解、適應他對什麼人應講什麼話。
說話的速度,可視場地作各種樣的變化
其次是什麼地方,我覺得在議會的議事廳上說話,跟現在這裏說話就有些不同,在這裏,我可以慢慢的說,但如在議事廳,有時就可以稍快些。因為,假如我非常激動地質詢某件事情,而且很有理,我就會講得又急又快,聽的人也較會集中精神注意聽。如果我認為需要讓他有時間來解答的時候,或旁邊有電視記者在採訪與攝影,假如我也希望我所說的話,能藉著這種機會,將內情播報傳達出來的時候,那我就會講得緩慢些。
又如,今天這個演講的場合,我就比較喜歡,為什麼呢?因為非常的緊湊,大小適中。一般演講的場地大,演講效果必然差,大約一百人左右的教室,或像現在各位坐的會場,每人坐在那裏,我眼睛不需要太轉動就能看得到,這樣的話無形中就有一種溝通。假如在場地很大,能容納幾百人的大禮堂裏演講,那麼講話的效果會減低,那我們就必須用其他的方法、技巧來吸引聽眾的注意,所以講話也與場地有密切的關係。
觀察現場,酌情調整說話的時間與技巧
接下來是時間也必須要去適應,有一次我在一個大操場上演講,對象是學生,雖然是大清早,精神比較好,但他們是站著聽我說話,如果我講得越長,聽的人體力較差的就會倒下去,講得愈長,倒的愈多,這必然會影響聽者的情緒,所以我就必須視情形而縮短說話時間,因此說話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做適度的調整。
另外,可用眼睛去觀察,視現場的需要而作適度的反應與調整,由外而內,由淺而深,從眼睛與嘴型上去判斷,再利用說話來了解「對象」心裡想什麼,或以某一件事情來作某種程度的探討,這就是說話的技巧。
做人必須要適應環境,不可呆板,我所謂「呆板」,是做人品格要端正,有原則。但做人的方式,本身要有適應能力。各位或許會問我,看得懂這些表情嗎?抱歉!我是看得懂。因為我本身是學「解剖學」,這是我的專長。通常學問是互通的,解剖一個人、觀察一個人,和觀察社會百態是一樣的,都是由外而內,由淺而深的去觀摩,因為我教解剖學,所以我知道怎樣排列組合,而怎樣排列組合,又會產生怎樣的表情。通常觀察一個人,真正的表情就是由眼睛、嘴型、臉上組合肌的判斷而來。
「誠、穩、準」是表現說話藝術的要訣
接下來說「物」,利用現場的物,來配合做為我演講的姿勢,並非隨便去適應當時的物,而是利用現場原有物來加強演講的氣氛,以提高演講效果。這要衡量利弊輕重而變化的。所以說,說話是要人、地、時、事、物的互相配合,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加以調整、適應。
三、說話是技巧性的。為什麼說話這麼重要,而需要了解它的技巧性呢?因為,基本上人與人之間每天都在溝通,人與人的距離,由於科技的進步而縮短,彼此相互觀念的溝通表達也要快速進步。今天大家為什麼要研究說話的技巧呢?就是要合乎時代的需要,如何用簡捷明快的方式表達,這就要靠說話的技巧了。
今天,我在這提供給各位說話技巧性的基本觀念,只有三個字─誠、穩、準。(一)、誠─基本上和做人處事是一樣的,誠字最重要。你想說話能讓人信服,你內心要誠懇。讓人信服,有說服力,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當仁不讓,表達要有分寸,只要你發自內心的誠懇,都會讓人樂於接受。(二)、穩─1姿態要穩,沒有講台時,雙腳不動,自然就會穩正,架勢也就有了。手勢動作要變化且適當。2臉部表情要自然。3聲調要抑揚有致。4用詞時要恰到好處。(三)「準」─1眼光看得準,視當時反應而拿得準。2說詞明確,譬喻恰當,不要長篇大論,要視時間而演繹,架構適度,時間要控制得準。3統計數字不可亂用,要用就得準確。
以上是說話的技巧,也是藝術,提供給大家做參考。今天很榮幸到此為各位演講,今晚就到此結束,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