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起 我國「寺塔」之建築

思想起 我國「寺塔」之建築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19期 » 思想起 我國「寺塔」之建築

李光翱  1993-12-25 11:15

寺塔的建築將我國含蓄內蘊的哲理,凝刻於磚石木瓦中,通過總體規劃,組群設計佈局,展現濃厚民族風格及東方人的風姿神韻。

附圖一:廣勝上寺飛虹塔—創建於東漢的廣勝寺分為上、下兩寺,分別位於山西洪洞縣霍山山巔及山麓,上寺包括多進院落,軸線上安排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及大雄寶殿等一系列建築,飛虹塔建於山門內的彌陀殿前,平面呈八角形,底層周圍並設有木構迴廊,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樓閣寺磚塔。(吳光輔繪)

壹、前言

  天安太和道場為我國天帝教地曹道場,其主要建築,分為主殿、濟祖殿、公共活動中心等三大部分,目前正緊鑼密鼓籌建中,其設計理念及籌建中必須突破的重重困難都在前數期報導有詳細說明,而濟祖殿係寶塔式構建,不免對於「寺塔」建築引起好奇的研究,茲就蒐集資料撰文供同奮們參考,並希望藉此收拋磚引玉功效,裨益本道場之興建更臻於至善之境。

貳、「寺塔」名稱探源

  我國秦王朝以前,建築物名稱,就用途分有:民居、府第、宮殿、寺觀、壇廟、園林、陵墓、橋梁、城垣等,就形式分有:樓、台、亭、閣、軒、榭、廊、廄等,就是沒有「寺塔」之名稱,考諸早期文字,如甲骨文、鐘鼎文、篆、隸等亦付闕如,再蒐集相關資料,得之如下:

 一、塔:梵文(古印度文)指墳冢之意,譯中文為「窣堵波」、「偷婆」、「佛圖」、「浮圖」,「後漢書」、「三國志」都仍稱作「佛圖」、「浮圖」,尚無「塔」字。

 二、「窣堵波」原意為半圓形的墳冢。

 三、清代學者阮元著「揅經室集」其中「塔性說」一文記載:「塔」字首見於葛洪的「字苑」。

 四、塔字採用梵文「布達」之音韻,較舊譯「浮圖」更為接近,加土字偏旁,表示土冢之意,埋佛的土冢更為貼切。

 五、印度塔有兩種,一種是埋藏佛舍利、佛骨的「窣堵波」墳冢;另一為「支提」或稱「制底」,內無舍利,作廟,是為廟塔,「支提」傳入我國發展為「石窟寺」(如雲岡、敦煌石窟),而前者則發展為「寺塔」。

 六、東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明帝夜夢金人,乃遣使求法為佛教傳入先聲,永平十一年,自天竺以白馬負經東來,仿印度祇園經舍式建有九層舍利木浮圖,故以「白馬」名寺。

 七、梵文〝Sangharama〞譯「僧伽羅摩」簡稱「僧伽藍」,即僧舍之意。中國的「寺」,指古代官舍,如掌祭禮之「鴻臚寺」,掌選試博士之「太常寺」等。

 

附圖二:崇聖寺千尋塔一位於雲南大理洱海之濱,主塔千尋塔約建於唐玄宗開元之後,頂高七十公尺,平面呈四方形,共十六層塔檐,整座塔外形成優美弧線,是典型的唐代密檐塔中精品。(吳光輔繪)

 

附圖三:塔爾寺八寶如意塔—青海涅中縣的八寶如意塔,建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塔為印度窣堵波式,下為方形束腰須彌座,置圓形塔肚,一系列的八座塔整齊排列在護法神殿與活佛公署的廣場上,象徵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吳光輔繪)

 八、舍利:梵文譯「設利羅」、「室利羅」,係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屍體火化後得到晶瑩明亮,五彩十色之舍利子,其門徒爭相建「窣堵波」為供奉埋葬之所。

  因此,佛教係自東漢係自東漢傳入我國,因為大量翻譯佛經,其過程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長期消化、吸收、研習創新,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寺塔」的建築,便將我國含蓄、內蘊之哲理,凝刻於磚石木瓦中,通過總體規劃,組群設計佈局,展現濃厚民族風格,及東方人的風姿神韻。

參、古塔類型

 一、樓閣式:一般而言係帝王、公卿、豪門巨室所建,因歷史悠久,體形高大,保存量多,如附圖一。

 二、密檐式:第一層比例大,以上各層緊密相接,層層間距較短,無門窗、柱子樓閣結構,大部分不適登高眺遠,其建築以第一層為重點,飾以佛龕、佛像、伎樂、獅象等圖案或雕刻,稱為「須彌座」,如附圖二。

 三、亭閣式:塔身為六角形、方形、八角形,塔身設龕,上繪佛像或墓主人像,因為較簡單,為一般平民百姓所建,現存者有山東歷城四門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師塔等為代表作。

 四、花塔:上半部為各種繁複花飾,如蓮花瓣、佛龕、佛、菩薩、天王、力士、獅象龍魚等,色彩富麗,遠看像巨大花束,故名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唐代解脫禪師墓塔,其頂上裝飾重疊大形蓮花瓣首開先聲。

 五、覆缽式:又稱喇嘛塔,喇嘛教常用故稱之或稱藏式塔,塔身為窣堵波式(即半圓形覆缽墳冢式),其上置塔剎,其下為高大須彌座承托。如附圖三。

 六、金剛寶座式:佛教內容上,供奉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之塔,這五部主各有座騎,其塔座都佈滿坐騎之浮雕故名之,如附圖四。

 

附圖四:慈燈寺中金剛寶塔—建於清世宗雍正五年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塔高十六點五公尺,平面呈凸字形,磚砌結構,台座外部設七層短挑檐,首層檐下以蒙、藏、梵三種文字刻寫金剛經,塔座和塔身外牆以黃、綠色琉璃瓦裝飾,在須彌座上刻有獅子、孔雀、法輪、寶瓶等喇嘛教建築中常見的圖案。(吳光輔繪)

 七、過街塔和塔門:顧名思義,建於街道或大路上的塔,塔門基本上與過街塔相同,佛教為大開宣傳方便之門,經過塔門或過街塔,即頂載禮佛一次,利於佛教之深入民間傳播。

 八、寶篋印經塔: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仿印度阿育王建八萬四千塔故事,製作八萬四千小塔,為藏經之用,其形如寶篋,故名之,或稱阿育王塔。

 九、塔林:許多悠久歷史的寺院,周圍成群古塔如林,稱「塔林」,為該寺歷代高僧、和尚之墓塔,從幾座、幾十座,乃至幾百座之數,形類豐富,就像展覽會,都代表不同時代建築工藝。如附圖五。

 

附圖五:少林寺塔林—位於河南登封縣,是中國最大塔群,塔林中的墓塔基本上都是磚塔,一般高約十層,十五公尺左右,式樣繁多,造型各異,這裡列出兩種造型。(吳光輔繪)

 十、其他:如九頂塔、闕式塔、鐘形、球形、圓筒式等,不再詳述。   (下期待續)

註:本文參考書目

 一、羅哲文:中國古塔

 二、光復書局:中國古建築之美

 三、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月刊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