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 兩岸學人勾勒21世紀宗教新貌
1998-01-25 09:25
宗教與科學結合?質疑最多 掌聲最熱烈
「劫與救劫」專題演講 李豐楙教授與本師心心相印 彷彿聽到千古迴音
為紀念涵靜老人證道三週年,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與天人研究學院於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天帝教復興十七週年這一天,在鐳力阿道場大同堂舉辦〈新世紀的宗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邀請了海峽兩岸著名學者發表十八篇論文,其中四篇是由天人研究學院的教授所發表。與會學者們圍繞「新世紀的宗教與文化」這個主題,充份辯述研討,似乎為即將到來的廿一世紀,勾勒出宗教應有的樣貌及特色。
會議雖然只有一天兩夜,卻在數天前便動員了鐳力阿全體同奮除舊佈新,在朵朵盛開的聖誕紅盆景點綴之下,更顯現出阿中蓬勃氣象。再加上清虛妙境師尊文物館、一0五教室、研究學院走廊上本師世尊生平墨寶展示及歷歷事蹟之介紹,更彰顯出本師世尊堅苦修煉濟世救劫的德行懿範。
應邀的兩岸學者於二十日晚上分別從不同地方前來,用餐後即在親和樓四樓舉行親和茶會,由巨克毅教授(光膺樞機)介紹帝教實質內涵、會議議程及阿中環境,最後自我介紹與自由交流親和,熟悉的面孔再度重逢,有人把手言歡,有人熱情擁抱,讓人覺得格外親切溫馨。
二十一日早上八點二十分,「新世紀的宗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正式開幕,由李子弋教授(維生首席)致開幕詞,接著邀請李豐楙教授作「劫與救劫」的專題演講,李教授從事道教研究已有數十年,高中時代已對道教功法頗有鍛煉,是位理入、行入並重的學者,更是道門中人,在私下親和時,他也常讚嘆本師世尊具有曠世的救劫觀,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儘快訓練出二十位博士,把研究棒子承傳下去後四處雲遊訪道修行。由於他對「劫」的看法頗有心得,與本師世尊的救劫思想有相通之處,於是經過宗哲社的安排,在本師世尊證道三週年前夕來談談道教對「劫」的看法,在這廿世紀末的亂象中具有相當的意義。他特別提到,每次到鐳力阿道場感到最印心的地方,就是在「救劫亭」下,彷彿聽到了千古的迴音,這番話帶給了在場同奮莫大震撼。
第一場研討會
宗教與環保、開放與保守之對話
接下來共有四場研討會,上下午各舉行兩場。李豐楙教授為第一場主持人,論文發表為:李志夫─論宗教在新世紀所應扮演之角色,李剛─新世紀道教文化的角色功能,鄺芷人─論宗教是什麼,巨克毅─廿一世紀的新神學系統理論。
論文報告後,與會學者周慶華、吳寧遠教授即針對發表人深入詢問何謂當前宗教應有的規範,本教光光掌教也提出開放的宗教所應具有的心態是什麼,緒潔同奮則以管理的角度來看宗教與心靈環保作為響應。接著,論文發表人每人有三分鐘時間回答,鄺芷人教授認為:「開放的本身不等於亂,應有其價值觀並兼具理性,我覺得宗教應與科學並進,而不是爭其何者優越。」對於開放與封閉的論點,大陸李剛所長則認為,現在大陸道教界屬於較封閉,除了和學術界和文化界互動不夠外,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他們自己沒有出來宣講,宣揚自己的人才,使社會上有些人誤解他們、不了解他們,未來道教應該進一步地開放,並且和西方傳進來的宗教和其他宗教的對話當中來豐富自己。
有關於「心靈環保」、「心態環境」與「心靈改革」的問題討論,李志夫教授則反問:「宗教的本質是什麼?」宗教本質應該是百花齊放,因為我們眾生不一樣,所以需要宗教,可以讓宗教各說各話。工程環保是治標的,宗教應是心靈改革,這是治本的,不論是治標或是治本應一樣重要。宗教的前提是為生活,今天社會上太浪費資源,尤其科學越發達越浪費,越浪費資源對整個自然、對整個人心、對人的身體都是加速的破壞,因此,宗教界如何提倡過儉樸生活,是相當重要的任務。
第一埸的研討會即在宗教與環保、保守與開放、新興宗教是否符合當代需求的熱烈討論中結束。中間十分鐘休息,與會學者有的邊用點心、邊暢談適才主題,有的則參觀陳列展,各取所需,樂在其中。
●因學者敏銳的對話機鋒,使得第二場研討會笑聲不斷。
第二場研討會
兩大名嘴談生命:人雖應劫而來仍有希望
第二場研討會延至中午十一點才開始,由蔡輝彥(光僊)教授主持,正逢鐳力阿同奮在參機正殿慶祝天帝教復興十七週年紀念日。因此,整個議程就在一串串的鞭炮聲、一陣陣的鐘鼓聲及一句句的誦誥聲中進行。然而並不影響學者的發表意興,反而因學者們敏銳的談話機鋒,顯得逸趣橫生。此階段的論文發表為:王邦雄─老莊哲學的生死智慧,林安梧—道家思想中的女性主義,蕭登福─道教對日本佛教及神社的影響,李顯光─從先天斗姥元君看佛道互相融合。
王邦雄教授以幽默口吻首先「發難」:「諸位看到我的論文是單行本,是無上的榮耀,並不是我的論文得到特別待遇,實在是無法如期完成。不過今天來這裏發表論文很高興,上次是論文寫不出來所以發表專題演講,結果被很多人罵。」這話引起台下會心一笑。接著王教授談到人生的問題,他以莊子的「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來結合「劫」的觀念,認為每個人都是「乘願而來、應劫而生」的。即使是活佛轉世亦需面臨生老病死的人生歷程。曾經有人訪問過他:「假定有下一世,你覺得會是怎麼樣的人生?」他只有一句話:「悲劇重演,一切從頭來。」他也認為「人生的難關困境在於此生是有限,承受苦難是無窮無限」,談到苦難他很認同李子弋教授所轉述本師世尊的想法:「一切劫難是人造出來的」,時間就在他滔滔不絕的生死之論中流洩,響起第一聲預備鈴,他馬上機伶反應說:「生命是很短暫。」又引得哄堂一笑。
曾昭旭教授在交流發問中,補充了林安梧教授所提到女性主義的運動,他認為:「生命是弔詭的,處理方式應以無言諷刺,使得被批評者感到溫暖情願臣服,最終將被批評的尊嚴完全還給批評者,以完成批評跟治療,產生不治療的治療,名為批評實非批評、名為治療實非治療,也可說發表論文實非發表論文。」並調侃王邦雄其實不在發表論文,比較像是在流露生命的情緒,所以他所得台下回應的笑聲最多。王教授最後也以每人都是應劫而來,即使是面對困境但從不放棄希望做為結語。第二場研討會就在王邦雄與曾昭旭兩大名嘴的幽默對話中畫上休止符。
中午會餐後,大會安排與會學者到清虛妙境,先在朝禮廳淨身行禮後,參觀無為居再至黃庭向涵靜老人致最高敬意。
第三場研討會
神在人之中 未來宗教有三型態
第三場研討會於下午二點開始,主持人為陳伯中(光灝樞機),論文發表為:曾昭旭─見群龍無首吉─以儒教為例試論人文教的發展歷程,吳寧遠─後現代社會中的後現代宗教,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的分立現象─佛乘宗三胞案研究,周慶華─「混沌」與「複雜」的變合體─展望新時代的宗教。
論文發表完畢,本教巨克毅教授就其所屬的宗教信仰,首先「炮轟」曾昭旭教授,儒家的修持是強調於心性上的自我提升,對於神性的肯定為何?次而請教吳寧遠教授,未來宗教是靠自己還是靠神?而對於周慶華與鄭志明教授則詢問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力或他力、神聖或世俗這四個議題?曾昭旭教授認為,儒家並沒有把神性擺一邊,而是更徹底的把神還給神,是一個完全純綷主觀、不足為外人道的神祕經驗,所以不能用語言來說,如同夫婦之間或個人體證中自然知道,並非不存在,「只是就在家中進行,外人看不出來」,比喻既淺顯又幽默,使得在場觀眾欣然一笑,主持人也以「神在人之中」的話語加以附和。
吳寧遠教授則以三種現象來解釋未來宗教,第一種宗教是走世俗需要,因應社會的新需求,如一些新興宗教。另一種是擇善固執地維持原來的教義,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如基督教。因此,第一種人是為世俗來找宗教,第二種人為宗教來找宗教,此兩種人會因找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宗教而離開。第三種宗教介乎於這兩種之間搖擺不定,不知是為世俗,還是保有他自己的教義。此三種現象是未來宗教並存的形態。
周慶華教授則認為各宗教都有從事社會福利之事業,此資源乃來自於社會之人力、物力與財力,與政府納稅下應行的社會福利工作有產生重疊與浪費現象,故宗教不應獨立去承擔此重任,如要從事特殊的社會福利工作,各宗教宜聯合對話後再慎重進行。
第四場研討會
聖凡平等、天人大同─21世紀新宗教
第四場研討會於下午四點整開始,此階段論文發表有:呂宗麟─新世紀宗教心靈發展的省思─由唯識與新唯識論探討起,陳英─世紀之交中國佛教的回顧與展望,高騏—宗教與科學結合的時代意義與方法,石朝穎─新世紀的宗教哲學觀等。
主持人王邦雄教授一上台即拋下幾句話:「堅持到最後的女士、先生,看到諸位我就覺得很有親切感,我這個人最講江湖道義,如果能堅持到最後一分鐘的人,就像兄弟一樣的交情,我為台上的四位發表人跟諸位致謝,今天這一場是最後一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們都是同奮。」這段話使堅持到最後的人不由得會心微笑。
緊接著,本教呂宗麟(緒麟)教授首先發表,他表示,新世紀的宗教應有的思考方向有三種:「廿一世紀的宗教模式、廿一世紀的宗教心靈、廿一世紀的宗教社會,應該是怎麼樣的形態?即是早上維生首席所提到的天帝教所堅持的『聖凡平等、天人大同』的概念。」談到這裏,在坐同奮不禁頻頻點頭,真不愧是天人研究學院的教務長。大陸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陳兵教授接著發表論文,在其闡述世紀之交中國佛教的回顧與展望後,王邦雄教授對陳教授所發表感到最欽佩的話語是:「下世紀也沒有多少人成佛」,講到成佛,王教授即以調侃的方式把世人分成兩種:「一種是修行人;一種是沒有修行的人,沒有修行的人大部份會成佛,修行人因眾生未度所以不想成佛。」使得在場聽眾笑不可抑。
四篇論文發表過後,受到最多掌聲與詢問的應是本教高騏(光際)教授,他以從事氣的研究來使宗教與科學相結合,雖然得到帝教同奮的熱烈迴響,也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然而對於「劫」的看法最有心得與興趣的李豐楙教授,他建議為求世人全方位的肯定,希望高教授談到祈禱化劫的方法時,能試以更多的科學實驗來詮釋心的作用,以驗證帝教透過誦皇誥、集體祈禱方式能達和平之理論,這是目前宗教學很重要課題,也是人文學家希望科學家能夠提出更多實驗的地方。進而李豐楙教授也請教陳兵教授,大陸未來的新世紀會不會出現大師級的宗教人物?新興宗教是否會出現,其出現的現象如何去傳承與創造?陳兵教授以開玩笑的口吻道出:「下世紀的大陸國民絕大部份需要的是金錢,而不需要大師級的宗教。」沒想到今天受邀來的兩岸學者都是幽默派的,連大陸學者也相當坦誠有趣,而對於新興宗教是否會出現,他認為這問題決定於政治環境與宗教政策。第四場研討會就在眾人的熱烈討論中欲罷不能,囿於時間關係,主持人王教授只好「快口斬熱潮」,提議有興趣者私下研討。
大陸學者暢遊台灣各地廟宇
〈新世紀的宗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於下午五點五十分正式閉幕,巨克毅教授以簡短幽默的感謝詞做為結語。在大會的安排下全體至日月潭天廬大飯店會餐,天廬大飯店是由本教同奮天仁茗茶緒哲兄弟聯合經營,在他們熱烈的接待下先至八樓飲四序茶。
隨後,於一樓餐館與維生首席一起用餐,由於此次與會者大部份都是老朋友,個個高談闊論,暢所欲言,故而離席後仍有部份學者留住阿中,於竹廬相聚再度親和討論,並親體天人炁功炁氣絪縕之感應,至此整個活動暫告圓滿完成。
廿二日,於用過早膳後,大陸三位學者會合李豐楙教授等人一起至日月潭及附近的廟宇道院,首站參觀光華島,由於緒史同奮的事先安排,一行十三人免費享用管理所招待貴賓用的客船遊湖,在欣賞湖光山色之餘,大家最有興趣的話題,是向陳兵教授請教大陸地仙神蹟,因陳教授是位道佛兼修高人,曾看過地仙也見過呂祖,故而深受歡迎。
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大陸學者在光通同奮的陪同下,從南到北雲遊,首先到高雄市掌院,接著至佛光山、成功大學、鹿耳門、南華管理學院、梅園山莊、阿里山、台灣省掌院、天極行宮、東海大學、台北文化院(三清宮)、故宮、指南宮等地參訪。
這一路行程裏,大陸學者對於參觀廟宇最有興趣,最愛收購各種宗教書籍,捧著一堆簡直快要帶不回去的書笑逐顏開,對台灣印象也極好。
這一場〈新世紀的宗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希望為即將到來的廿一世紀,帶給人類正確的宗教觀與文化理念,並藉著兩岸逐步的互動交流,早日達成涵靜老人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的遺願。
●光膺樞機(中)位學者們介紹涵靜老人文物館中各項珍貴史料。
與會學者小檔案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
蔡彥仁─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邦雄─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曾昭旭─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吳寧遠─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中心
鄺芷人─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研究所所長
蕭登福─台中商專國文教授
鄭志明─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林安梧─清華大學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周慶華─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教授
李志夫─中華佛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石朝穎─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
林正珍─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 剛─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陳 兵─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王慶光─中興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