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 歷史舞台上的耀眼巨星—金門國家公園

自然之美 歷史舞台上的耀眼巨星—金門國家公園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86期 » 自然之美 歷史舞台上的耀眼巨星—金門國家公園

撰文‧攝影 蕭靜曠  1999-08-01 11:30

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的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是現有六座國家公園中成立最晚,且面積最小的一座。它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

  一、地理位置

  金門位在中國大陸福建省東南方的廈門灣內,西距廈門外港約十公里,東距台灣約二七七公里。金門本島面積約一三、四二五公頃,其緯度約與台灣半島之台中地區相當。

  二、佔金門面積四分之一

  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涵蓋金門本島中央、西北、西南,與東北角等局部區域,以及烈嶼之環島道路(包含路之外圍區域),分別劃分為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和烈嶼區等五個區域。面積為七八0公頃,約佔大小金門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三、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名

  金門古名「浯洲」、「仙洲」,在明太祖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在島上建構城池,因其形式「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取名為「金門城」,從此「金門」成為定稱。

  金門雖然只是大陸邊緣的一座小島,但它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卻像是一顆光芒耀眼的巨星。它曾是硝煙烽火的戰地前線警戒地,隨時處在備戰中。但當回到寧靜的沈寂片刻時,淳樸的風光,卻令人著迷。在未解嚴、未開放觀光前,這地方,像蒙上一層薄紗似的,令人神祕而好奇。

  四、從童山濯濯到海上公園

  在歷史的記載中,金門本來是一座林木很茂盛的島嶼,但是在歷經元明清的兵禍連結,以及肆意濫伐破壞,到了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時,整個島已經是童山濯濯、黃沙滾滾的不毛之地了。

  民國三十九年,先總統蔣公指示,金門應植樹積水,因此防區司令官胡璉將軍率全體軍民實施金門大規模造林。但是當初水土沖蝕嚴重,寸草難生,存活相當困難,唯有靠著大家的同心協力克服萬難,才能使金門變成今天綠意盎然的海上公園!

  民國四十五年,金門林務所成立,負責全縣的林務工作,更奠定了綠化的基礎。

  五、獨樹一幟的地質地形

  金門的地質主要為花崗片麻岩構成,位處最高的是太武山,海拔為二五二公尺。島內除了丘陵地形,其他多為地勢平緩、紅土廣泛覆蓋的台地。海岸則有崖面、平台及發育良好的沙灘,景觀相當豐富。由於地形的影響,金門地區河流都是涓涓細流,河流短且流量少。本島共有七條溪(烈嶼島另有兩條溪),區內之太武山為多數溪流之發源地。陸上之水體除少數天然湖以外,多為人工開發或築堤而成之湖庫,對環境生態有很大的貢獻。

  六、植物種類與大陸關係密切

  下了飛機,到了金門最大的印象就是一條條的森林大道。路的兩旁種了整整齊齊的樹木,以木麻黃最多,行走其中,真令人心曠神怡。木麻黃因對惡劣環境的忍受性強,為優良的海岸造林樹種,所以當初大量造林時,木麻黃選擇最多,其次有相思樹、松樹、桉樹等。

  園內的植物種類約達四百廿六種之多,其中有些植物在台灣並不分布,如潺槁樹、棠梨、待宵花等。在沼澤池邊,則以布袋蓮、水燭、馬蓼居多。在地緣上,本區的植物與中國大陸關係較密切。

  本區因為溼地多,為鳥類提供了棲息及覓食的場所,使得今天的金門成了鳥類的天堂。

  昔日軍民努力地重新為這塊土地,造林、造林、再造林。有志者終就找回了生機,創造了新生命、新希望。   (待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