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與師尊

天命與師尊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91期 » 天命與師尊

 2000-01-01 09:05

—於八十八年七月三十日、三十一日再傳道、傳教使者第二期訓練班講授

  今天我們要通過師尊的天命來了解天命觀,在神學理論中的天命觀是上承了上帝觀,延伸出救劫觀,從上帝觀到天命觀,再到救劫觀,三者是有直接的關係。

  天帝教的天命觀落實在師尊的天命,在師尊奉行天命的過程中,先有第一天命的信心,再發展出第二天命的實際體驗與經驗,以第二天命的歷史見證,建立起第三天命的事功,師尊老人家的三大天命密不可分,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師尊的天命,才能了解天帝教的天命觀。

【何謂天命?】以一生智慧能力體悟,完成 上帝交付給每人的階段性任務

  什麼是天命?我個人解釋「天命」為: 上帝賦予每個人的階段性任務。天命是來自於 上帝, 上帝對萬性萬靈是普遍平等的對待,一視同仁,所以每一個人到人間來都領有天命,每一個人各領天命,各了天命。

  在中國先秦以前的三代—夏、商、周時期,從夏禹到商湯以至周文、武,湯王推翻夏桀的政權,並沒有殺掉桀,只是將桀下放而已,因為湯王認為他只是順天應人完成了一件應該做的事,順天應人就是繼承了天命,得了天命,奉 上天的命令來完成這一件事,所以商湯王認為他的政權是因為他執行了 上帝的命令,由上天賦予的,我們可以看到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之中,大都提到要尊重天、畏敬天,在殷商時代,是根據 上帝的意旨與人民的意願來完成國家大事。

  到了周朝,武王伐紂,紂王自焚,建立了周的政權,於是就要思考:既然商朝的政權是來自於 上帝的賦予,武王建立的新政權是不是也同樣來自於 上帝的賦予?於是周公提出「天命靡常」的觀念。意思是:天命沒有一定的常規,天命是會轉移的。天命轉移的依據是什麼?周公接著提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的觀念。意思是:上帝對眾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是依人本身的德性而有天命的轉移。接著周公又提出第三個觀點「法祖」—子孫們應當要效行祖先的德性。

  在《孟子》一書之中有特別提到周朝的祖先,周武王的父親是文王,文王的父親是公劉,公劉的父親是太王,就是古公亶父,原是住在現在陝西平涼這個地區,是一個小的族群。孟子說:「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踰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

  孟子又對公劉的事蹟提出:「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

  第三是文王,由於紂王有炮烙之刑,是非常大的銅圓柱,上面有許多的環,有人犯罪,把這個人手腳綁在銅柱,然後燒火,整個銅柱就成為一塊大烙鐵,把人活活烙死在上面,真是一種殘酷的刑法。文王把自己靠近朝歌(商都)的土地送給紂王,說:我把這些肥沃的土地獻給王,希望王能答應除去炮烙之刑。於是全國人民都說文王有德性,大家都支持他。

  周公說:我們祖先這樣有德性,所以 上帝把天命降給我們。這樣的文化轉移,稱之為「法祖」,「法祖」成為天命的轉移關鍵。

  《書經》「召誥」中有一段周公對召公奭的講話:「天其命哲,命吉凶,命歷年。」意為:天命給我們三樣東西,第一是天賦給我們善的德性,第二給我們吉與凶的選擇,第三給我們壽命。因為「天命靡常」、「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只要有德性,天賜給你善良的高智慧,好的吉凶禍福與壽命,作為政治延續的時間。周公把天命歸於人的壽命,生命中經歷的吉凶禍福,更重要是 上帝給人好的德行,成為天命的源頭。

  孔子進一步提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死生有命」就是歷年,「富貴在天」就是吉凶。孔子再提出:「獲罪於天,無可禱也」、「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不行也,命也!」、「天厭之!天厭之!」,這些觀念形成孔子「敬天」「畏命」的觀念,於是孔子說:「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五十而知天命」。從這樣的背景中可以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對於天命觀念的形成過程。

【天命大小要件】多一分承擔,多一分天命;天命愈大,磨考愈大

  以現代人的觀念,什麼是天命?天命是 上帝交付給每個人的階段性任務,你的生命就是你的階段,你的任務,就是吉凶、禍福,這個階段性的任務決定在你自己有沒有智慧、能力?有沒有體悟?如果沒有智慧、能力、體悟,不能夠承擔 上帝所交予你的使命、階段性任務,那麼是你自己造成你的吉凶、禍福,如果不能夠完成就再輪迴,下一次再來。

  孟子有一段話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這就是天命,換句話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上帝要交給每個人的階段性任務,是有一些條件,「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後面還有:「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師尊對這一段話的解釋是: 上帝要把重大的任務交給一個人,先要考驗,困苦他的心志,讓他做非常勞動的事,讓他常常吃不飽,讓他生活受到窮困,才能使他有所作為,甚至還讓他受到許多的打擊、挫折,要激發他的意志、磨煉他的性格、增加他的奮鬥潛力。

  「人恆過,然後能改」, 上帝要交付給每個人階段性的任務之前,還得要觀察這個人有沒有反省懺悔?如果能夠承認自己的過錯,再「聞過則喜」,這就是一種反省懺悔,然後要「困於心,衡於慮」,自己能夠面對心理,調整心理,自己心中有怨氣,能夠自己化除掉,「而後作」,要自己能夠實踐,自己不斷的去做,不斷的修正自己。最後孟子說—人常常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是在憂患之中站起來,在挫折之中站起來,但是在你最富裕、最好的時候,就不會有奮鬥的心志了。從這一段話中,我們了解:「天命愈大,磨考也愈大。」天命是有條件的, 上帝在交付我們每個人階段性任務的時候也會看你能夠承擔什麼樣的天命。清朝有一位大經學家、數學家焦循,他說:「聖人以己之命聽諸天,以天下之命任諸己。」意思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 上帝,然後自己承擔起天下蒼生命運。」一個人能夠有多少成就,就看他有多大的氣勢,一個人能夠有多大的承擔,就可以接受多大的天命,師尊他老人家願意承擔眾生的共業,他老人家把生命交給了 上帝,承擔起眾生的共業。

  天命是 上帝交付給每個人的階段性任務,各領天命,各了天命,但是天命的大小就看你自己有沒有承擔?有沒有關懷?你能承擔什麼?你能關懷什麼?有一分承擔與關懷,就可以得到一分的天命,天命愈大,受到的磨考、挫折也就愈大。

【師尊天命觀】他老人家把生命交給了 上帝,自己承擔起天下蒼生命運

  我在〈上帝即道,道即 上帝〉這篇講稿的結論中講到,師尊為天帝教建立的神學觀有二點:

  一是執行「 上帝即道」的天命觀,「 上帝即道」有三個落腳點:生命的尊嚴、生存的和諧、生活的幸福。師尊把 上帝的道接到人間,執行 上帝的道就是要完成對生命的尊嚴,對生存的和諧、對生活的幸福。

  二是師尊要擴充 上帝的愛成為救劫的原動力。

  因此,天帝教天命觀的真精神就是要執行 上帝的道。師尊在紀念宗主一百歲的時候,他老人家講過:

  「極初行年九十有三,以三分之二的人生歲月,踵武吾師,為天下蒼生,為 天帝真道,創教弘法,立身行道而奮鬥。個人之生死、家庭、名利、毀譽,早已棄諸物外,……。

  六十年來,時代在變,一切在變,極初之道心不變,我信仰 上帝之誠,一天比一天堅定,……。」

  師尊是「為天下蒼生,為 天帝真道」而奮鬥,師尊的生死、家庭、名利、毀譽交給了 上帝。

  我們再看師尊的《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五十二頁:

  「回想民國廿六年全家上華山,到今天半個世紀五十多年,在空間講,當時是在中國西北高山上,今天是在中國東南海邊台灣蓬萊仙島,在時間講,當時我只有三十七歲,今已八十九歲高齡,在這半個世紀,整個世界起了大大的變化,而至今唯一不變的是絕對服從『天命』,一切的一切以天命為第一。」

  他老人家把生命交給了 上帝,而把天下蒼生的生命做為他老人家自己的期許。

【第一天命】抱著必死的決心護持大西北,保留關中一方淨土

  接下來師尊談第一天命:

  「我的第一個天命是上華山『為支持中華民國扺抗日本侵略,獲得最後勝利而奮鬥』,全家在白雲深處長期祈禱最後勝利,在精神上支援當時鎮守關中的胡宗南將軍抵抗日本,這八年的神仙眷侶山居生活,其中留有許多事蹟,便是天帝教的起源歷史文獻,直到抗戰勝利,日本天皇投降,政府還都南京,抗日戰爭結束,我奉命看守西北門戶第一個天命任務終了,關中一方淨土,始終安然無恙。」

  第一天命最重要的就是守關中。

  在七七事變後一年的三月,日本封鎖了潼關鐵橋,只要日本的軍隊越過黃河,進入到潼關之後,一片平原之地,就沒有天然屏障可以防守,日本可以一面前進到甘肅、新疆;一面跨過秦嶺、漢中進入到四川,結果黃河八年不結冰,只要黃河一結冰,日本軍隊就可以從風陵渡直接打進潼關,師尊說:莫非天命?這就是天命,真是不可思議。

  師尊在《清虛集》內有二首詩:

  第一首詩的標題是〈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

  「可憐三晉劫黎多,劫去劫來可奈何,且坐山頭舵把穩,笑他不敢渡黃河。」

  「笑他不敢渡黃河」就是指出八年黃河不結冰的事實。

  第二首詩的標題是〈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早奉天公賜合同,一片淨土留關中,十方三界齊擁護,豐鎬重開太平風。」

  「豐鎬」是西周武王建都的地方,就是現在長安、西安、咸陽地區。

  從師尊的第一天命到第三天命,始終是一貫的:第一天命時,師尊的天命是守關中、西北,他老人家愛這個地方,所以他老人家要保關中這個地方;在第三天命的階段,師尊的天命是保台護國,他老人家說:如果我有私心,就是在台灣復興天帝教,因為台灣是中華文化的老根,是 上帝真道所在的地方, 上帝的教以台灣為基地,十方三界都要保護台灣。他老人家愛台灣,所以要「保台」、「護國」,觀念始終一貫,精神始終一貫,愛心始終一貫。

  在第一天命有二件事,與當時的人事有關,也直接關係到師尊的天命:

  第一、師尊與胡宗南將軍真是相知相惜,胡宗南將軍守關中,師尊的天命相應配合,師尊告訴胡宗南將軍說:日本人絕對不會過黃河,但是你要注意的是延安,真正的大患是來自陝北的延安。你要知道,「延安」!「延安」!這裡面有玄機,未來的問題就在這裡。後來蔣緯國將軍來看師尊,他說:父親要我轉告您,攻取延安有事實上的困難,因為牽涉到國際關係!

  第二、盛世才是當時的新疆王,個性反覆無常,但是抗日戰爭有一部分的軍援必須要從新疆運過來,所以師尊接受性空祖師帶來的命令,性空祖師告訴師尊:你一定要告訴盛世才,他必須離開新疆。因為盛世才是師尊中國公學的前期同學,師尊一到蘭州,就與盛世才的弟弟盛世驥商談,最後盛世才接受了師尊的意見,去了四川,如果盛世才不接受師尊的意見,新疆是一個亂源,整個大西北還是難保。

  最後,我要提起一段往事。在八年抗戰之後,我們全家也就下華山,有一次我與師母再上華山整理遺留下來的東西,師母最後在一個抽屜裡拿出一個景泰藍的小盒子,說:「好了!這個東西用不著了。」那是一小盒極毒的砒霜,師尊交付給師母:「如有必要時,我們全家以此物慷慨赴義,一起報國,報答 上帝。」師尊儘管對 上帝有絕對的信心,但是師尊還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因為他老人家認為天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抗日戰爭打的很辛苦,只有靠 上帝,靠空間換取時間。師尊第一天命是「保護大西北,安定關中」,他老人家做到了。

  再看師尊的第二天命,《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五十三頁:

  「我的第一天命是……,抗日戰爭結束,我奉命看守西北門戶第一個天命任務終了,關中一方淨土,始終安然無恙。」

【帝教天命觀】從史實客觀了解,維繫在師尊「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

  第二天命「為強調天命仍在 蔣公,確保台灣基地、團結人心,積極復興中華民族而奮鬥」。

  師尊的第二天命,有二個重點:

  第一、師尊的文字紀錄—時勢預測。

  第二、師尊指出只有先總統蔣公復職,才能夠領導台灣、安定台灣。

  在《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三十頁:

  「我的時勢預測在全民日報發表後不久,一個冬天的晚上,陳立夫、余井塘、洪蘭友三位先生相偕來訪,可能尚未看到我的預測,談及國家前途如何?我說,明年(三十九年)農曆正月元宵蔣先生如不復職,吾們大家只有準備跳海一途,希望儘速就商於吳稚暉、何應欽、張岳軍等三公。嗣在各方之敦請下,蔣公終于三十九月三月一日復職,那天正是農曆正月上燈節,這說明一切安排均有定數。」

  政府在大陸為什麼會失敗,退守台灣?

  第一個原因—「軍事」。失敗在輕敵。

  第二個原因—「經濟」。抗日勝利之後,國窮民困,樣樣都要重建,政府沒有錢,老百姓也沒有錢,拿什麼重建?就拿印鈔機印鈔票,法幣失去信用,造成了惡性的通貨膨脹,法幣的幣值信用沒有了,於是改用金元券、銀元券,老百姓窮到不能再窮,今天不知道明天怎麼過日子,是經濟的崩潰拖垮政府,從而使得中國地區的共產黨崛起!

  民國六十八年,毛澤東向法國戰鬥報的記者說,我做錯了三件事:

  第一、太早宣佈一面倒向蘇俄。

  第二、宣佈改國號、國旗。

  第三、參加韓戰。

  所以共產黨雖然取得大陸,但是再沒有能拿下金馬台澎地區,這就是師尊的第二天命。

  以師尊的第一天命、第二天命為各位同奮說明,天帝教的天命觀維繫在師尊「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並且以事實了解天命的客觀性。

  最後,我要特別提醒各位同奮一個重要的觀念:為什麼保台?為什麼護國?師尊說:因為台灣是保存著 上帝真道的老根,中華文化的老根留在台灣。什麼是中華文化的老根?倫理是中華文化的老根;禮義廉恥是中華文化的老根,如果在台灣的中華文化老根不存在,天命會不會轉移?這就是天命意識,是我們要共同思考的重要關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