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就讓缺憾還諸天地
攝影 李維藏 撰文 開導師蔡光思 2000-01-01 11:20
造訪師尊師母故里六日記行
一行五人,平均年齡七十五歲,
紮紮實實,走一趟蘇州、常州,
企圖在文化大革命劫掠過的劫灰中,
還原出師尊、師母當年遺跡,
補填缺漏的那頁史篇。
一週內 想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5/16
公元一九九九年,即民國八十八年三月中旬,接獲教史編纂委員會執行秘書黃敏思之通知,因師尊老家即將拆除,重新規劃,首席指示,應速派員前往拍照存證,敏思特商請李維祥夫婦、一位攝影人員維藏前往蘇州辦理師尊老家—蘇州市大石頭巷內舊厝的拍照工作,為教史留下記錄。
然這幾位主角年事已高,敏思希望從教史編纂委員會中找位既能掌握大局,又能隨行照料他們的適當人選,因此希望筆者加入這個尋根的行列。
四月十日下午四點,宗哲社於台灣省掌院召開宗哲社之理監事會議,維生首席以理事長身份主持,我們為前往蘇州之工作事項先行報告。另維光樞機認為,既到蘇州,理應到常州。因為常州含括武進在內,那是李氏的較早源頭,一方面了解整體的改變過程;一方面造訪過家,知悉坤元輔教家中的現況,應是合情理之事。就在當天,我們決定蘇州、常州的工作事項,並即電請過緒遠同奮隨隊前往常州,以利過家尋根任務。這樣,我們一面辦理所有的證件,一面與蘇州、常州之李氏宗親連絡,維光樞機並代為安排有關人員,以利工作進行。
●本師世尊故居—李宅大落的正門前,現已開設一家利民煙雜店,將入門的牌樓樓門崁塞住。
此次的行程,是由台灣到澳門轉機到上海,由於上海到澳門往返的班機,目前只有星期日及星期五,因此計劃六天的工作行程。原訂於五月九日;後由於李維祥夫婦臨時有其他事,延期一週,改為五月十六日起程,五月二十一日返回台灣。這其中所遇到的巧事,也應是上天之意旨與巧妙安排吧!
五人成行,我內心感到非常惶恐,因為李維祥八叔已經八十八歲,過先生七十歲,李維藏也要七十歲了,但我們還是以最大的感恩及虔敬一心完成這項任務。五月十六日上午十點十分於中正機場搭長榮航空公司BR801班機,再從澳門轉搭上海航空公司下午一點零五分班機,抵達上海剛好下午三點半。下午六點許即達蘇州,下榻中國銀行所屬之麗都大酒店。
當天晚上,我們就與師尊三弟李松年的最小兒子李筱濤夫婦共進晚餐,決定了五月十七日的行程:
一、上午九時到蘇州市政府會見宣傳部周向群部長,事先由李筱濤太太連絡約定。
二、我們希望回程即進入李家大石頭巷及牛車弄範圍內大落作拍攝工作。
三、我們想尋找江蘇省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的舊址。
以上這些工作,是在台灣時,即與《李玉階先生年譜長編》(尚未出版)的著作者劉普珍同奮,所共同列下的主要項目,儘管事先討論我們都覺得有很多的不可能,但仍然願意儘力去做,例如:
1.攝江蘇省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舊址。
2.攝大石頭巷之排樓、路碑等顯著目標。
3.攝本師世尊故居之正門。
4.攝李氏祠堂的正門及內部陳設。
5.攝李氏一家昔日聚會的正廳。
6.攝華太夫人、劉太師母起居廂房。
7.攝樸臣公、壽臣公起居廂房。
8.尋找具有悠久歲月的古樹。
9.尋找武進李氏族譜。
10.現今李家之成員。
11.尋平門內平路蘇州宗哲社暨東方精神療養院舊址。
12.大落之鳥瞰園。
13.尋攝蘇州福壽山堯峰嶺劉太師母之墓園。
總之,希望能夠做到的儘量做。回到酒店分配了李維祥夫婦一房,光思、維藏、緒遠三人一房。是夜,三人抱著明日的工作,在大家的共識裡休息。
足踏遺跡 搶拍李家老舊殘景
5/17
五月十七日,大家相約八點半在酒店(旅館)相聚,然後出發前往蘇州市政府,會見周部長。由維祥告知我們到蘇州的目的:主要是要將李家老厝大落攝影,保留古老遺跡,以示追思。
周部長很認同我們的目的,並謂大陸現在各地都已將古老的房子拆掉重建了,展現出政府的進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他還說,如果改建為住宅區,一樣可以商討如何以地易屋或補價買賣方式辦理。尤其,政府現在的土地政策隨時都有可能更改,往對人民愈有益的方式修正,這也是一種宣傳吧!最後,周部長應允如有其他困難隨時與其連絡。在代維光樞機致謝後,我們離開蘇州市政府,並不時地從廣場上回顧蘇州市政府高聳又奇異的建築!
●李宅大落之側牆。
回到李家,維祥夫婦與師尊之三弟媳、筱濤夫婦愉快又傷感的會談。接著即刻展開一切拍攝工作,從裡面人物、房間、廂房、外牆、側牆、房樓、水井;拍攝大石頭巷及以前的大門,現已為一家利民煙雜店,將入門的排樓門崁塞住。勉強攝入鏡頭者有:
*本師世尊出生地蘇州大石頭巷老家的入門排樓。此排樓依據過去文獻記載是「蘇州市大石頭巷三十四號」,但依目前的記錄及筱濤先生之四姊梅官小姐言,自他們記得以來都是四十八號,沒有過卅四號的記憶!可見得當地變化之大。
*本師世尊三弟媳、筱濤夫婦、梅官小姐。
*本師世尊三弟松年照片。
*世居內之水井。
*本師世尊誕生的房間
*劉太夫人唸佛誦經處側牆。
*樓間之型式:樓間現除了一樓大部份已經為別人居住,八叔李瑞年的房間仍有人偶而回來小住,簡而潔之外,其他房間及樓上均已棄置,也沒有擺設,有些長年深鎖,連鎖都已生鏽。但以當年(百餘年前),這樣的樓間建築,在蘇州市已是非常高級。現在蘇州城外之吳縣、同里,甚至於城內較郊外的建築,尚有很多保持這種蘇州原始的居家藝術。
*牛車弄巷道。
*大石頭巷巷道。
●本師世尊家族照。(左起)李筱濤、李梅官、李瑞年(道名維祥)、李松年夫人、李瑞年夫人、李筱濤夫人。
在此工作,暫告一段落。隨即我們商請筱濤太太王老師(已退休,以前在蘇州的小學教書)帶我們尋找江蘇省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並請李維祥夫婦稍作休息。
我們一行四人,首先拜訪江蘇市新蘇師範附屬小學,由王老師向校長說明本師世尊之相關資訊,他一聽到師尊生於公元一九0一年時,他認為應該是蘇州市實驗小學。因為蘇州市新蘇師範附小創辦於公元一九一五年,而蘇州市實驗小學則設立於公元一九0五年,依師尊年齡計算,應是這一家小學。於是,我們走向蘇州市實驗小學,校長非常認同我們的工作,告訴我們去教史館參觀,應可了解。
蘇州市實驗小學於學校成立之初即設立了校史館,其學校之發展過程為:
一、江蘇兩級師範學堂附屬兩等小學:自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創辦至一九一一年。
二、江蘇省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自公元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七年七月。
三、第四中山大學區立蘇州中學實驗小學校:自一九二七年八月至一九二九年秋。
四、江蘇省立蘇州中學實驗小學:自一九二九年九月至一九三四年七月。
五、江蘇省立蘇州實驗小學校:自一九三四年八月至一九五0年五月。
六、蘇州市實驗小學校:自一九五0年五月至一九六七年一月。
七、江蘇市東方紅小學校:自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八、蘇州市實驗小學校:自一九七三年一月起至今。
其校史中,並沒特別說明其校址搬遷的過程。其實,該校在創立之初係為 人民路上之蘇州醫學院,自一九五0年自人民路的三元坊搬到公園路現址,當時即為蘇州市實驗小學校。
而師尊是於一九一三年小學榜首畢業,一九一三年正是該校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的第二年。而當時仍在三元坊校址,距離師尊大石頭巷家宅,大約是十分鐘的路程。
如此這般,一面行走;一面討論;一面拍攝,第一天出門,前前後後至少走五個小時的路,雖然大家都顯露出相當疲憊的樣子,但精神仍然貫注在工作。
路中並決議先選一卷底片沖洗,以視拍攝效果。並在拍攝「蘇州醫學院」校門(「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的三元坊原址)後,返回酒店。飯後,雖然累,我們仍計劃明日的工作。
●民國前十一年四月五日,師尊誕生於這個房間。
歷經文化浩劫 過宅摧毀殆盡
5/18
●蘇州城外的堯峰嶺,連綿不絕,氣勢雄偉,許多世家安葬於此的墓蘆,卻在文化大革命中,慘遭浩劫,難怪師尊曾慨言:「不勝唏噓惆惘。」
五月十八日,我們一早又到李宅大落,主要去確認一些資料及世系衍傳事項,並再將九二高齡的師尊三弟媳再予個別拍照。
接著我們請王老師帶引,隨即前往平門,尋內平路,於人民路的大街上,我們問到一位住在該街上最久的長者,可是因為已有六十六年歷史的變化(蘇州宗教哲學研究社暨東方精神療養院成立於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沒有人對內平路、蘇州宗教哲學研究社、東方精神療養院有任何印象。一位長者告訴我們:從另一條路進去,經過唐寅的老家,下去約一000公尺地方,有「蘇州市衛生防疫站」等數個單位可去問問。我們在此,很幸運遇到一位熱心的華先生,他以電話連絡地方的公安得知,地方誌辦事處,一直在平門,找不到有內定路的記錄,因此,我們只好從整個平門地域特性評估,如果師尊當年選定平門來設置蘇州宗哲社的話,應會設在人民路的大道上。以一般常理來論,應有以下的可能性:
一、所謂平門之內平路,很有可能是現在的人民路。因為人民路係在解放後,公元一九五一年,才開始從三元坊延伸到南門。師尊設立宗哲社之初,人民路是從火車站經過平門,而到三元坊,三元坊地方很小,也就是當年師尊讀小學的所在地,所以對該處應是相當熟悉。而且當時,從平門到火車站的道路並不多,師尊也許會認為在車站附近有很大的方便。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在「蘇州市誌」一樣遍尋不著平門的內平路。
二、另一方面,我們想到師尊在蘇州成立宗哲社不到兩年,而在一九三五年春天,就發生了「江山事件」,除了陝西省的宗教哲學研究社倖免於難外,所有其他各地宗教哲學研究社暨東方精神療養院全部之道脈都被停止活動。以致於沒有人有印象,甚至於在政府中也沒有立案。
在毫無蛛絲馬跡可尋的情況下,我們除了感謝所有協助的人與行動外,即刻前往「福壽山堯峰嶺」,在經過「七子山墓區管理處」的引導下,我們得知沒有福壽山,但有堯峰嶺。驅車直到堯峰嶺,該嶺在蘇州城外的堯峰林,堯峰嶺山峰連綿,丘陵不高,氣勢雄偉,地氣良好,很多世家均安葬於此。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代的浩劫裡,所有的大墳墓全部被挖掘剷平,將墓碑、棺木都拿到隔壁鄉村舖橋用。如今已是一片平丘,有人種植。而新的墳區必須經過管理處許可,經過火化後以一定型式平行整齊安葬於此。在當地追思劉太夫人及可能的人氏再拍攝現有景觀後,踏著沈重的腳步,回想當年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對大陸任何文化的隨意破壞,難道中華民族真是背負那麼大的業力嗎?難怪師尊在民國六十一年時就很感慨地寫下:「西望祖宗墓廬,緬懷兄弟家人,何日得能重逢團聚掃墓,不勝唏噓惆惘。」那是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五年,師尊知道那是中國的悲劇,文化的浩劫!
我們回到蘇州已是下午二點多了,全數的餐館都休息中,王老師帶我們到一家相識的餐廳,還特別優待我們。餐後,我們向王老師致上最大的謝意,從酒店拎著簡單的行李,直往常州。
到達常州已是黃昏時分,我們找到了坤元輔教的家,該找的家人也全部找到。當我們詢及過家祠堂及曾祖謹言公之「一鄉善士」匾時,大家的神情都很凝重,因為據現在過家僅存的人員所知,在文化大革命時,過家被抄被焚燒祠堂及家中的墨寶字畫,包括唐寅(伯虎),祝枝山的真跡字畫,均被搜刮殆盡,並持續焚燒達三個月之久,現在已經一無所有。除了那簡陋的破舊房子外,這棟房子亦已將於最近拆除。過家自靜齋公下有九兄弟姊妹,除九房外均已失傳。當夜,我們好像都累得很,回到旅館後,洗完澡,決定明日一早即到三河口,尋找輞川里李氏家族,過克明、克芳兄妹則請假陪我們前往。
尋訪李家長老 一無所獲
5/19
五月十九日,我們約上午八點即到常州的公車站,乘坐公車前往三河口。一路景色翠綠,沿路偶有工廠,住宅則一區一區的聚集。一到三河口,就到公安局詢問三河口輞川里,當地公安竭力協助,好在克明、克芳兄妹方言可以對答,親和力頗佳。
經公安在電腦上查不到這個里名,德臣公、樸臣公或壽臣公亦無人知曉,伯房公更沒有什麼人知道。其中曾找到一位似是樸臣公的資料,但此人已有九十二歲,並搬遷外地,而李氏家族,散居在三河口鄭陸市黃天蕩村的北夏墅。
●坤元輔教曾祖父謹言公一生克勤克儉,敦親睦鄰,尤以侍母至孝,鄉鄰美譽為「過孝子」。
我們從三河口市區搭「隨手車」(隨處舉手隨處搭車)抵達鄭陸,再搭機動三輪車到北夏墅。先找到武進縣鄭陸市黃天蕩村民委員會說明我們的來意,並請求協助。經過多位七、八十多歲老人的口述,李氏後裔,「應該」是住在西輞、后橫旦、麻皮橋的區域內。他們說再去問問西輞的李老先生,北夏墅因為路狹而是田園陌路,只得背起背包,大家用走的!好在克明因其年輕自告奮勇肩負背包,在田園間的小路,有小麥、蠶豆、水竹、芋頭、菜花(榨油及肥料用)等,一面走路;一面在太陽下熬曬,大約一個半鐘頭,我們到達西輞住區,先進去唯一一家雜貨店喝水,恰有西輞的唯一一戶朱家人,跑來告訴我們,你們要找的李家長老,幾乎沒有一個八、九十歲的住在這一區內,而且也沒有類似你們要找的對象。他建議我們應該在那裡長期住下,一面經過媒體的轉播讓人知道;一面私下拜訪了解,看能不能找出眉目來,否則,年代經過那麼久,變化是很大的。這都是解決方案,礙於現實,等待將來再計劃吧!在這種毫無著力點的情況下,我們也只好回到常州大酒店,思考研討下一個目標。疲勞中仍然需要完成任務,我們決定明日上午先行辦理退房,然後直走同里。大家正研討中,過克芳與其妹婿來酒店告訴我們,他們找到父親及其他長輩的人像畫。我們約定明日下午五時在克芳下班後在過家見面拍照。
一園二堂三橋 涵育本師渾厚德風
5/20
五月二十日,我們一早訂了車直奔蘇州同里,在同里用午餐時巧遇一位當地的藝術家管先生,對同里稍作說明。同里原以「富土」著稱,唯恐使外人誤解起見,經當地人修改為「同里」地名。據載,同里地處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東有同里湖,南邊則有葉澤湖、南星湖,西接龐山湖,北引九里湖,橫過吳淞江,似五湖環抱一朵盛開的蓮荷!在這個清麗古樸的小鎮,水田肥沃,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因此,自明清以來,建築多,流水小橋多,名人志士亦多居於此。而今最有名的是一園二堂三橋。
一園為「退思園」:建於公元一八八五年—一八八七年間。緣由清任蘭生將軍因「盤踞利津、營私肥己」被劾,解任候處,吏部議請革職,以待查明。任將軍落職回同里家鄉,建造宅園,取名「退思」。其弟贈詩曰:「題取退思期補過,平原草木漫同看」,亦可見園名乃取自《左傳》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故。任將軍在退思園安居退思體過二年,於公元一八八七年,查無實據而平反,但他卻在公元一八八八年四月離世。
退思園整體結構自然,構思精巧,一切設置簡樸無華,素靜淡雅,甚具江南園林之獨特風格。含括宅居,園林藝術、地方特性、廊榭明景、詩詞聯壁、小山湖水相輝映,從個人的成就或褒貶中,以深刻的文化內涵,詮釋地方源遠流長的歷史特性。
嘉蔭堂舊稱柳宅。主人柳炳南,北庫人。開油坊發跡後返回同里營建嘉蔭堂為宅第,於公元一九二二年完成,堂內各處建築、雕刻等十分精細,具有相當藝術水準。在整體來說,主人考慮以宅樓為主,但得天然水景來襯托,因此亦建有水閣一座,藉以聽取風聲、水聲、琴聲等。
●維祥夫婦合攝於維祥自小成長的房間。
崇本堂係錢幼琴于公元一九一一年購買顧氏西宅別墅的部份舊宅,翻建而成,規模不大,重在崇德思本。廳樓之間,均有風火牆隔間,樓廊設有天井,其正廳兩側設有花壇。廳側有一深長的陪弄,這種陪弄小而長,兩人交會得側身而過。這種特殊的陪弄,在蘇州、常州的很多老房子大落都可看見。
崇本堂從第一門樓上之崇德思本,乃意指「德是世人安身立命之本」;您要獲得富貴平安、福祿壽喜,仍必須以崇德為本。接著在第二門樓上為「敬侯遺範」、「商賢遺澤」崁字,應都是主人治家立業的根本宗旨。
尚須一提的是在嘉蔭堂、崇本堂西側邊,有一家耕樂堂舊址。這個建築為前宅後園,典型的明清宅第。
耕樂堂是明代處士朱祥所建。據載:朱祥,字廷瑞,號樂耕。史載:朱祥曾經因為協助江蘇巡撫周文襄,修建澹台湖上寶帶橋,立下汗馬功勞,撫衙授予他官職,而朱祥不願為官,辭官歸隱同里故鄉興建耕樂堂。耕樂堂因久經風霜失修,已破捐不堪。現正值由修復嘉蔭堂及崇本堂之蔣先生主理修建,預定在二年內完成,供觀光人士體會耕樂堂的前宅後園及逸境。其前宅現正加緊在修復中,設計非常特殊,甚至連防蟲、蛇、蚊之氣孔墊都含括在內。房間、中廳的設計亦有巧思。後園及荷池,現都廢棄,蔣先生謂將來荷池、小山、流水、樓間、觀水欄都會按其原有之設計完成。而在池邊尚有一棵柳樹,該柳已有三百多年之歷史,而其歷史之文獻,現仍在整理中。
李氏德臣公,將自家亦定為耕樂堂,追本溯源,是否受此耕樂堂之逸景或文化啟迪,實值得吾人沈潛思考。
至於三橋:是指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
太平橋初建無考,於公元一七四七年重建,一八一八年重修,一九0二年再建,橋上有聯曰:
永濟南北太平路,落成嘉慶廿三年(一八一八年),主要希望大江南北都能永遠走上太平的世界。
●(左起)維藏、光思、過克芳、克明兄妹及過緒遠。
吉利橋初建亦無考,公元一七四七年重修,一七八三年重建,一九八八年再建。橋兩側各有詩一首:
一側為: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
一側為: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梁峙映雙虹。
造橋者乃以吉利祝福村上的所有人。
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舊名福建橋,又稱廣利橋。初建亦無考,公元一七00年重建,一八七三年再修,一九八八年再整修。其橋聯為:
共解囊金成利濟,好留柱石待標題。
此三聯均在護城河上,相距很近。橋聯上乃表明了建橋的人義結同心,為民造福,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可是一切在功不言功,由後人彰顯意義才是真功。
所以,同里人都喜歡「走三橋」,每逢婚嫁喜慶,均愉快地在鼓樂聲鞭炮聲中,喜氣洋洋繞行三橋,口中長長唸一聲:「太平吉利長慶!」沿街居民亦紛紛出門觀望,上前道喜祝賀。也有很多人利用各種活動走三橋,以討吉利。三橋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徵著吉祥與幸福。以致於現代許多鄉民也常走三橋,期許家庭工作心想事成。
我們走了退思園,穿過嘉蔭堂,崇本堂,繞過三橋,即往耕樂堂進一步了解,沿看護城河,河上有人乘船行進,有人搭船撈起河中的樹葉漂物,再佇足觀看三橋,思索太平吉利長慶,此亦為當時人修持的心願,靜下心沈思首席指示要我們走一回本師世尊從天上來到人間生活的大環境中,到底它絪蘊了多少的智慧寶藏,可能不是我這尚未圓融清明的智慧所能了解,僅此拋磚引玉,願就教聖達賢明,使世界太平、眾生吉利、萬事長慶之期早日到來。
沈潛之間,我們已回到常州,按時趕到過家,會上過克明、克芳兄妹,即時提出鶴書公、謹言公、靜齋公、漢秋公的畫像影本及取回多出的畫像,以供存放。
事後,我們搭上火車前往上海。隔日(二十一日),我們搭乘上海航空公司上午九點十分FM951班機,上午十一點五十分抵達澳門,順利轉搭下午一點十五分長榮航空公司BR802班機,平安於下午二點五十分準點抵達中正機場。維祥夫婦有專車接機,過先生及維藏由桃園火車站搭火車分別南下北上返家。
後記
此次奉命出使行事,心中戰戰兢兢,一方面同行的同奮年紀都大;一方面雖目標明確,但成功率多少難測,我們只抱定決心,盡心盡力來做。儘管離我們所希望的目標相當遙遠,內心感到非常地慚愧,尤其在整個歷程中,我們都對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血流傷口有著共同痛楚,而更確立中華文化老根在台灣發揚的心志,希未來能共同來復興中華文化,讓所有的歷史遺憾還諸天地,虔求 上帝大放親和光,天佑中國,兩岸通過弘法而達真正和平,中華民族居於自由、民主、平等、繁榮、均富、安寧的新境界!
同時感謝上天的護持,使我們在往返及工作間都能平安健康,順利圓滿。也感謝教史編纂委員會所有委員的期許及普珍同奮對具體事項的協助整理,更感謝維生首席在工作上悉心的指示方針,使我們放心去做!希望海撈中亦有寶珠,以利教史之記載,更能豐富《李玉階先生年譜長編》內涵,則余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