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

第三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92期 » 第三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

 2000-02-01 09:20

之一 撥亂反正 重現清平 宗教信仰是最後希望

人「幾乎淪為物質奴隸」的世紀已結束,
現代化所帶來的後遺症及衝突危機,
並未隨之化為劫灰,
人類能否透過宗教信仰,
安身立命,正己善群,重建倫理秩序,
進而解救集體命運,重構宇宙圖象,
一天半的熱烈討論中,
與會學者對此均有深切的感懷。

 ●與會學者及同奮們合影於大同堂議場外。

  (本刊訊)十二月十七至十九日,由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與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於鐳力阿道場舉辦第三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本屆主題為「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

  維生首席在開幕式表示,二十世紀是形而下物質文明發展最輝煌的時代,可以預見下一個世紀趨勢是生死學到宇宙學,研究人類生命究竟,歸本到宗教的天人合一。所以,二十一世紀,宗教文明將是時代的主要文化基礎。首席認為,在二十世紀末期,透過兩岸學術交流,把宗教文化昇華,將是重要的一大課題。呂緒麟教授也在綜合討論時表示,「面對自然科學,如基因工程的劃時代進步,宗教要進一步深層思考,如何彌補自然科學發展不足之處。希望能夠透過研究對話,海峽兩岸互補,推展宗教思想在現代文明上的地位。」

  在這樣一種促進宗教文化在現代文明發展的研討會中,共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戴康生教授、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張新鷹兩位副所長,金澤副研究員、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茍波副教授以及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哲學部主任周景勳教授來台參與研討會。會中,除了有四場研討會,發表十九篇論文外,並頒授戴康生先生為天人研究學院榮譽博士,還包括一場宋光宇教授的大會主題演講。

頒授榮譽博士
肯定大陸戴康生教授致力推動兩岸學術交流,十年來成就傑出。

  在研討會議開始之前,首先由天人研究總院之下的研究學院頒授戴康生教授為榮譽博士,戴教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前任所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頒授儀式在大同堂舉行,維生首席、戴康生教授、巨克毅(光膺)教授、高騏(光際)教授穿著正式禮服,由維生首席親自頒授學位,典禮在簡單隆重的氣氛下進行,首席幫戴教授撥穗後,全體響起一片熱烈掌聲。這是天人研究總院第一次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一方面肯定戴康生教授長期研究宗教學術,成就傑出,更是肯定他十年來努力推動兩岸交流,持續不懈。

  在大家的掌聲中,戴康生先生相當激動的表示,過去因為碰到中國的大變化,攻讀碩士及博士的階段動盪不安,沒有機會拿到學位,對於研究學院頒授如此高的榮譽,相當感動。最後,戴教授許下承諾:不管退不退休,兩岸學術只要是推動交流的工作,一定盡自己努力,始終做到底。

  首席接著表示,涵靜老人一生志業是以推動中華文化成為未來世界的主流,而這樣一種推動,必須建立在兩岸和平共存上,透過宗教學術交流,彼此互信互動,讓兩岸的和平統一,在民間的基礎上厚實起來。在首席有力的話聲中,學術研討會正式開始。

大會主題演講/宋光宇教授
未來中國宗教要透過「普覺」功能,在世界文化舞台綻露頭角。

  近一百年來,中國宗教是以何種方式與世界交流?未來宗教的展望又在何處?首先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宋光宇教授發表〈二十世紀中國與世界宗教互動的回顧與展望〉。宋教授藉由中國宗教活動的三個主要功能:「普濟」(教育工作、慈善救濟工作、醫療工作);「普渡」(渡亡魂、消孽障保平安、善書);「普覺」(透過講經說法或禪定功夫自渡渡人,體悟生命究竟)作為基準,來查看這一百年來中國與世界在宗教方面的交流情形。

  在宋教授深切的檢視下,他發現,普濟的社會救助工作上,中國與西方宗教交流發展情況良好,然而,在教育與醫療方面上,仍處於模仿狀態,而無創新之處。普渡工作則是遭到最多批評,民間卻始終存在,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繁華有日益興盛的趨勢。

  基督教會只做普濟,不做普渡,以致在傳教時受到很大的阻力。而中國人的佛道兩教和其他教門,也只能在中國人的圈圈中生存,沒有能力去影響外國人。宗教授認為,中國人的教派要想在外國社會生根,要靠普覺的工作,也就是對「生命的結構及其運作」有一套完整的認識,一般而言,普覺是做得最少的一環,但卻是文化精華所在,統合現代西方量子力學、榮格分析心理學、同類療法等社會科學思潮趨勢,有許多可和宗教匯通之處,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發展最有可能要在這個方向有所突破。

  在宋教授對於宗教功能清楚的比較分析下,對於未來宗教要如何在世界文化的舞台綻露頭角,提供寶貴的意見。

 ●宋光宇教授對〈廿世紀中國與世界宗教互動的回顧與展望〉主題,有深切的檢視。

 ●在光膺樞機(右一)的居間協調下,戴康生教授(左一)正式由維生首席頒授為天人研究學院榮譽博士。

第一場論文發表會
落實以仁為本的儒家教化,進行社會重建,實現大同世界。

  第一場論文發表會由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李豐楙(奮道)教授主持。在孝弟必然是行仁之始的反思下,中央大學中文系曾昭旭教授從〈論以愛情為本的現代新儒教〉中開始思考,他問:可不可以有另一種「為仁之本」?在歷史考察的過程中,曾教授發現,今天要更合理的啟發仁心之道,不是通過君臣倫(政治倫理)、父子倫(家庭倫理)、朋友倫(學術倫理),而是通過夫婦倫來進行。開放、民主、多元、平等的現代,在男女平等、夫妻相愛的條件下,夫妻間基本上是以自由意願、平等互動而結合的,因此最可能在共同的日常生活中,以誠實的面對自己(忠)與無私的對待他人(恕),而構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德性生活,實現儒家為仁之道。

  在現代社會漫無限制的慾望放縱之下,人類成為「文明野蠻人」,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蔣義斌教授〈《論語》隱處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反思〉中,期望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模式,在儒家以「憯怛之心」發展的「讓道」思想中,為現代人權力的放縱提供一個節制之道。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安梧教授不克前來,由其學生代為發表〈宗教信仰與生命治療,儒家的意義治療〉一文中,則開展出一個依循於仁,在恕與禮落實與實踐中的儒家終極關懷世界。

  在廿世紀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上,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周景勳教授〈從道無終始、物有死生談宗教信仰的世紀跳躍〉,期望宗教能夠跳脫出歷史錯誤的作法,進行新紀元宗教跳躍,在現實人生中,提供人類把握生命之「大覺」,以歸於「道」,並進行社會之教化與重建,最終在各宗教的開放與交談中,實現大同的理想世界。身為大陸回教的少數民族,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澤先生,對於政治與宗教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有切身的體會與關心,他所發表〈多元時代的宗教與政治〉論文中,討論宗教與政治的互動情形、政教關係、社會發展及宗教在政教關係二重性等問題。

第二場論文發表會
振興道教性命之學,朗現人生,開發自我,重建倫理秩序。

  第二場論文發表會由曾昭旭教授主持。在道教修行的基本理念(從氣到炁的修煉)、道教修行與社會實踐(男女雙修、出家在家及奉道之家)到濟渡與生死的超越,李豐楙教授〈丹道與濟度:道教修行的實踐之道〉,期望在宗教修行與社會關係的核心問題探討上,思考在宗教歷史的時間長流中,道教及其他新興教派到底要如何振興,才能進一步與當代社會相互協調,繼續發展,而能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宗教。

  東海大學哲學系鄺芷人教授〈新道家的丹道學之時代意義〉闡述新道家丹道學落實在「性命之學」,從性與命認識自己,朗現人生,超越自我,開發真我,邁向真正自由的無限體。而丹道的人生觀是天人合一、尊重大自然、重德性、悲憫生命,故推廣及發揚丹道之教,必然有助於匡正人心,重建倫理秩序。

  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徐功國(光陽)先生〈人體內在世界自然調和之道初探〉中,探討在自身內在世界失衡發展的問題下,人如何「觀天之道」、「察天之行」,終而聚中熱源、還原返太極(跳脫陰陽外,不在五行中),以及精神內聚,返本還原,終而「執天之行」,達到精神收斂與發散的自然調和境界。

  在神魔小說是道教文學的體認下,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茍波副教授的〈道教與神魔小說〉,開展出一個神仙救世和修道成仙兩種主題的神魔小說世界,探討這兩種主題如何在「天—地—天」的架構中(以神仙的身分救世濟人,同時這種救濟凡人的行為,又成為主人公自己補償過失,重歸天界的修道方式),從而推展出一系列精采神魔相爭的小說情節。宗哲社李顯光(光光)先生一連發表兩篇論文,他自嘲是「買一送一」,引起會場笑聲。〈青蓮佈教道書之研究〉,研究的是民間道教之青蓮教的各種佈道書之源由及發展。〈道教文革劫餘錄〉研討文革時各地道教的歷劫與振興情形。

 ●道教與新興教派應如何與當代社會協調,為廿一世紀注入源源不絕的生機,是第二場發表會的重要議題。

第三場論文發表會
面對精神文明的困境與天人疏離的痛苦,宗教須肩負導航者、教化者、服務者及拯救者的使命。

  第三場論文發表會由蔣義斌教授擔任主持人。在現代文明發展的困境,以及資本主義富裕文化的危機下,天帝教天人研究學院院長巨克毅教授發表的〈現代文明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新世紀宗教所應擔負的使命〉,認為面對新世紀的人類文明,欲探尋建立一條光明大道,宗教信仰將是人類社會的最後希望。所以,在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所導致的精神危機與困局之中,期許宗教信仰必須肩負未來文明發展中的領航者、教化者、服務者與拯救者之使命。

  宗哲社蔡哲夫(光思)先生〈天帝教發展方向與趨勢之我見〉,研究現代宗教信仰,如何與文明結合,形成宗教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方法。因此從天帝教的內涵,延伸出教化的宏揚應有效益的快速性、傳播的資訊化、全方位的傳播的發展趨勢,也在如此的趨勢下,建構出發揚傳授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天帝教行學、天帝教靜坐之學等綱目,期能讓天帝教化持續擴大傳播發揚。

  大葉大學共同科劉秋固教授從超個人心理學與天帝教的宇宙觀、靈魂觀、修持方法相對應,他的〈從超個人心理學看天帝教與現代人類精神〉一文中,得出超個人心理學與天帝教的天人之學,確實為現代人類因「天人疏離」的痛苦,提供了「天人合一」的終極關懷。

  對於玄武大帝的信仰源起、出身事蹟、神格轉變,台中技術學院蕭登福教授〈玄天上帝神格及信仰探源〉在歷史的追根究柢與還原下,理出一條清楚的脈絡。

第四場論文發表會
實踐宗教義理,建立一個全球社會,解決宗教衝突頻繁的困局。

  第四場論文發表會由巨克毅教授為主持人。現代文明的衝突危機,造成全球性的宗教復興,如何解決文明衝突危機帶來的世界新困局?廿一世紀宗教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宗哲社副秘書長梁忠科(光筆)先生在〈全球文明衝突危機與宗教因應之道〉中認為,建立一個全球社會是解決世界新困局之道,而宗教大同的主張,已經提出具體的解決方向、途徑、方法及內容。對於全球宗教或文明衝突危機頻繁的廿一世紀而言,宗教大同將逐漸成為日益迫切的需求,也將迫使我們不得不進一步研究思考相關的主題和內涵,甚至探討是否可以透過類似宗教策略聯盟的實務運作方式,發揮更大的力量。

  中國文化大學石朝穎教授〈論宗教的終極關懷〉中,認為宗教的終極關懷,可以提供治癒這個世紀末心靈病痛的藥方,人類在精神意識上,似乎也將形成屬於全人類的「宗教信仰上的終極關懷」。周慶華教授〈求知的宗教性探討:宗教信仰與人類文明外一章〉,在文明演變的探討上,提出宗教信仰介入與締造文明的可能性,期盼大家在宗教的實踐上解決現代文明的困境。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劉久清教授〈自主性、生死與宗教:一個社會學式的省察〉中,認為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形成且確立的個體自主性,因為人類生命的有限性不斷受到質疑、挑戰。然而,這並不意味現代發展的理性價值就此退位,而是必須對其做更深入的檢討,進一步理解人類所具理性能力的意義與限制,再經由不斷的生命實踐或宗教的意義,讓個人存在的價值得以彰顯。

雙向交流.親和座談
探討議題多元,縱橫古今東西,深入宗教本體及存在本質。

  針對四場研討會的內容,與會人員從各個角度提出問題,討論熱烈。在會場中被與會教授戲稱為「愛情教主」的曾昭旭教授所主張的「愛情教」,在現代社會中,是否可行?有沒有市場?而有關於道教的各種問題,大道到底是無情還是至情?與會人員也趁此機會,在李豐楙教授發表的論文中進一步研討。對於巨克毅教授提出的,宗教是否為解決未來問題的唯一方法?引起熱烈的討論。針對劉久清教授〈自主性生死與宗教〉,科學與宗教的互動調和該如何發展?以及蕭登福教授玄天上帝神格的演變,對於這幾篇論文,大家深表興趣。一方面提出問題深入討論,一方面也紛紛發表意見,精采熱鬧。而對於宋光宇教授〈二十世紀中國與世界宗教互動的回顧與展望〉以及在第二場親和茶會中,所提出國內宗教想要開辦大學,在醫學、宗教培養人才的各種想法,與會學者也利用親和時間,了解彼此的意見。

  在這次研討會中,雖然參與會議人數不多,但對於宗教這個牽涉範圍龐大的問題,各位學者關心思考議題多元,時間包括上下兩千五百年、範圍橫跨東西方,深入宗教本體及存在本質,並對當今宗教社會現象多所省思,展望未來宗教發展文明,對宗教各個面向啟發不同層次的思考,提出不少令人省思的精闢見解。並在觀念的交相激盪混合中,產生不同的火花與想法,跨出自己的藩籬,也對於宗教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產生更大的信心。

綜合討論
大陸現今缺乏高僧大德,栽培新一代,深耕宗教教義,乃當務之急。

  在兩岸學術研討會中,與會學者對於大陸宗教問題相當關心。在第一天的親和茶會中,就提出大陸宗教研究範圍為何偏向社會功能的探討?而在綜合討論中,再度提出大陸宗教目前發展狀況為何?大陸之所以研究宗教是否為了抑制宗教發展?兩岸不同的宗教發展及思考模式,引發大家的興趣。大陸學者也針對大陸目前的宗教現況一一回答。

  對於大陸宗教研究發展的現況,戴康生先生表示,在大陸的社會環境下,學者比較偏向於宗教社會功能的研究。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中,也做出許多成果,如宗教對於社會人心穩定有所幫助,宗教可以跟馬列主義並存等,對於宗教的社會功能多所肯定。張新鷹副所長也表示,大陸學者對於宗教研究,只是客觀描述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以及探討存在依據、規律及客觀趨勢,不存在消滅宗教的目的。過去馬列主義時期,認為宗教在社會中起負面作用,現在則認為宗教在社會中有正面價值,張副所長以為,未來研究會愈來愈客觀,愈來愈全面。對於大陸目期宗教發展情況,戴先生接著補充表示,「改革開放後,信仰大大提高,成長三倍。」至於在市場經濟下宗教產生的問題,「很令人憂心,佛像旁邊就是商品,信徒磕頭時到底是拜佛還是拜商品,搞不清楚,宗教商品化得厲害。」

  對於大陸宗教未來的發展方向,「要考慮宗教和社會主義如何長期相處」,載教授從自身經驗提出看法,「宗教界缺乏高僧大德,我們必須趕緊培養新的一代,致力研究自己宗教的教義,提昇宗教素質,確立本身宗教的神學建設。」至於未來宗教發展的情況,「宗教界強烈要求宗教立法。然而,大陸宗教信仰各地方不同,複雜多變,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希望先從地方立法,在這個基礎上,決定全國未來將如何立法。」

  兩岸宗教特質、發展方向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對於這樣一個議題,有許多對話空間,各位學者也不斷發表自己意見,討論相當熱烈,欲罷不能。

閉幕式
海峽兩岸透過交流對話,縮減意識差距,達到宗教大同理想。

  閉幕式中戴康生、宋光宇、巨光膺教授對未來宗教發展抱持一種肯定以及正面積極的角度,並對於認識兩岸許多有志一同能共同推動宗教文化的朋友,感到高興。宋光宇教授表示,「大陸朋友,已經從馬列唯物主義的意識型態框架走出另一片天地,反而是台灣的主流學術把宗教研究框死,許多學者光說不練,未能深入宗教核心研究,大家需要自我發現,自我反省,讓宗教研究能夠更加貼切到宗教的本質。」

  戴康生教授表示,「言語多餘,行動才是重要,宗教哲學研究社與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舉辦的宗教研討會,是海峽兩岸宗教學術交流的先驅,希望研討會能夠持續不斷的舉辦。」也正如巨克毅教授所說的:「期望大家共同努力,在海峽兩岸不斷交流下,縮減意識差距,透過交流對話,達到宗教大同的理想。宗教哲學研究社沒有私心,沒有本位主義,秉持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無私無我的大愛的精神,期望能夠推動各個宗教之間的不斷研討交流,而對未來宗教文明有所促進。」

  在這次研討會中,大家也深刻感受到,實在需要有更多這樣的機會,讓各個宗教有溝通與對話的空間,也期望在在大家共同努力推動一次又一次的研討會中,讓宗教在現代文明中開出燦爛奪目的花朵。

  在會議的最後,戴康生先生誠懇的邀請大家,參加八十九年八月在北京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並順道遊覽外蒙古。今年將研討宗教大同與世界和平相關的主題,期望在新世紀的到來,宗教界能對世界前途有所貢獻。在大家的互道再見聲中,期待下次相聚,再度共同討論。

之二 活動外一章

有志一同推動兩岸一統

  此次研討會上,大陸學者有五人來台,除參加鐳力阿研討會外,並參觀天極行宮,還到南部接受高雄市掌院光光掌教的款待。兩天的親和茶會上,從兩岸一些風土民情不同之處,談到宗教有神與無神的信仰,再談到兩岸宗教發展過程,以及國內宗教大學的籌辦工作。第一天的親和茶會上,李豐楙教授、張新鷹副所長與一批同奮,在大家回房就寢後,還一起在親和樓二樓竹廬外,針對目前兩岸宗教研究推動的現況繼續討論,充分表現出對於宗教研究共同的話題與熱情。

  十年前,宗哲社與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學者談兩岸交流的想法,發現大家想法一致,志同道合,不管兩岸政治現況如何,都希望能夠透過學術交流推動,促成兩岸和平統一。

  此次頒授戴康生教授為天人研究學院榮譽博士,即是對戴教授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任內,推動兩岸宗教學術交流不遺餘力的肯定與感謝,而巨光膺教授也在頒授典禮過後,私底下開玩笑的對他說:「別忘了,這可是你的母校,要多多關心。」兩岸在交流互動中相互學習,合作過程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親近,並透過學術研討活動,增進兩岸的信任友好。十年的辛苦努力,才換來目前的成果,大家相當珍惜。未來尚有更多新的發展方向,彼此期許知難而進,繼續不斷的努力。

舉辦兩岸學術交流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師尊於天德教時期在上海創辦「宗教哲學研究社」。民國六十八年,天帝教尚未獲准於地球復興以前,師尊在台北復社,希望透過宗教的研討交流對話,達到宗教大同的目的。目前宗教哲學社歸屬於帝教輔翼組織,主要工作出版〈宗教哲學〉季刊,內容橫跨不同宗教領域,在目前眾多雜誌中,是唯一立場鮮明推廣宗教研究的刊物,至今已出版五年二十期,普及大陸、台灣學術界,在大陸廣受好評。

  除了定期出版刊物外,宗哲社並與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推動兩岸宗教學術交流近十年,八十一年在陜西西安舉辦「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八十三年在北京舉辦「中國文化與儒道會通學術研討會」;八十四年在陜西西安舉辦「海峽兩岸道家華山學術思想研討會」;八十五年在四川舉行「海峽兩岸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學術研討會」;八十七年在南京舉辦「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並於八十四年、八十六年、八十八年分別於台灣鐳力阿道場舉辦「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為「中華文化與當代宗教」、「新世紀的宗教與文化」、「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台灣與大陸學者參與研討會接近三百多人次。

  兩岸合辦的研討會,在大陸具有相當的知名度。而世界宗教研究所所內許多著名的宗教研究員皆已來過台灣,對於天帝教與宗教哲學研究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長期的交流合作下,宗教哲學研究社與大陸一直保持相當密切友好的關係。

  短訊:宗教哲學社長期以來,致力於貫通各宗教哲學觀念之異同,配合科學法則之宗教學術研究,希望闡明宇宙人生究竟,擴展人類思想領域,增進精神福祉,邁向宗教大同、世界大同、天人合一之境界。並定期出版〈宗教哲學〉季刊,印製宗教學術研究專書,發行海內外,推動宗教研究界持續發展。然而〈宗教哲學〉季刊經費有限,希望有心同奮繼續鼓勵支持。季刊每冊一百五十元,全年六百元。奉獻及訂閱書刊劃撥帳號:宗教哲學研究社0一一二九三三五,聯絡電話(0二)二九一七九二七一劉靜佛同奮。

 ●第三場研討會的論文發表,認為帝教確實為現代文明發展的困境,提供了一條出路。

 ●兩岸學者在親和茶會上,充分表現出對於宗教研究共同的話題與熱情。

  系列攝影/黃光戒。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