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風堂/遺世孤立,海角一仙境

澎湖天風堂/遺世孤立,海角一仙境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02期 » 澎湖天風堂/遺世孤立,海角一仙境

預命開導師/金緒訊  2000-12-01 11:00

走訪澎湖天風堂的省思

無論在有形與無形的觀點上,
天風堂都是帝教在台灣中線上的運作樞紐;
八年了,師尊期望成立初院的遺願,仍留在孤島人間;
看著這一群困知勉行的帝教先峰,
師尊承天命的教誨; 上帝對侍奉的允諾,
就在這不見人煙的離島教堂中得以成全,
一趟親和之旅,更確立了—
塵囂避靜、親子休閒,開發觀光教院,
是未來宗教的新貌,也是弘教渡人的契機。

 ●七美雙心石滬,建造至今相傳有百餘年,可說是當時漁民智慧的結晶~石滬中的經典之作。

  也許是了樁願吧!跌宕了這一趟早已允諾的澎湖之旅,還記得那是年初的事兒了,與緒澎開導師在養靈營中約定,親自飛一趟馬公為「澎湖觀光教院企畫案」做次實地的考察,以便完成初期的規劃。

帝教最西線教堂 安駐澎湖灣中心點

  事先經過在澎技航管系主任緒琢道長的安排,順利的訂到了由台中飛往馬公的來回機票。在十月廿一日的一早,就由靜練開車送我到水湳機場候機,哪曉得因為晨間有霧能見度太差,機場一早就關閉了,磨磨蹭蹭的拖到了九點半,飛機才順利的起飛。一到馬公機場,那股鹹濕的空氣,撲鼻而來,曾經久遠的熟悉氣味兒,帶回了屢次到澎湖的塵封往事,上一次與緒瑞主事在天風堂的舊址裡親和,轉眼間已經是三年前夏天裡的事兒了。剛進機場大廳,就瞧見了緒澎開導師那瘦高挺立的身影,彼此敘叨了久違的日子,透著對此行的無限期盼。緒琢的牽手康老師桓甄女士(已是同奮了,尚未參加正宗靜坐第三階段),盛情難卻的開車來接機,慈母般濃郁的人情味兒,暖和在十月晚秋的澎湖灣,颯颯的季風中。

  澎湖又變了,頻繁的航空班次,半小時的航程,拉近了與台灣本島的疏離感,升格後的技術學院更帶來了台灣的莘莘學子,這裡不再僅是個人口外流的漁港與服役的外島,如今早已成為青年男女盛暑的踏浪景點。由馬公中心往西衛,不到兩公里的路程,幾經轉折就到了天風堂,一座古樸風味兒的寬敞老屋,難得一見的傳統平房。一進門兒就能看見熟悉的廿字真言匾,師尊與宗主的照片,這就是天帝教最西線的平等堂了,上聖高真們駐守著的兩岸中線、無形堡壘。當然對個天帝教的開導師而言,有光殿的地方,就有種回到老家的平靜與安詳。

  天風堂在西衛里,位於馬公市的北角,西嶼鄉在左隔岸,北邊兒眺望著跨海大橋所在的白沙鄉,東臨著湖西鄉的馬公機場,安駐在澎湖灣的地理中心位置。無論在有形與無形的觀點上,天風堂都是天帝教在台灣海峽中線上的運作樞紐;難怪師尊在民國八十一年,就下了手諭,成立了澎湖初院籌備處,寄望這個兩岸中線的無形堡壘,能在最短時間內成立。看著老舊卷宗裡師尊手諭的原稿,不禁有些感傷,一轉眼八年了,這個遺願仍留在孤島人間。

親和奮鬥精誠 顯露在同奮言談間

  天風堂的現址,是棟百來年的古厝,由緒澎開導師的祖父所籌建的,三合院的格局,冬暖夏涼的土塊與咾咕石結構,至今仍老而彌堅的屹立於都會建築中。略經擴建與油漆,就成了宿舍、平等堂、廚房、道袍室、大同堂與光殿。裡裡外外都透著先民胼手胝足的遺跡,繼往開來著澎湖教院的樸拙無華、勤懇刻苦。看著緒澎開導師提早退休勤儉自持,以教為家全心奉獻;這樣的觸目,對一個來自台灣本島、輔訓單位的神職而言,是種刻骨銘心的創痛與羞愧。師尊承天命的教誨與 上帝對侍奉的允諾,不就在這海角天涯,卑微不見人煙的離島殿堂裡,得以成全。

  週六的下午,澎湖的同奮們陸續的來參加親和集會。由緒瑞主事召集與主持,大同堂裡同奮雖然不多,親和的氣氛也熱烈非凡。當晚在口福餐廳,賓主盡歡的來了頓「鮮魚大餐」,嚐到了手釣小石斑的原味,看了緒澎開導師自幼練成「刺不入口」的精熟筷功,還真的給我這個吃魚狼狽的都市怯八佾,徹頭徹腦的開了眼界上了一課。聚餐後,大家念茲在茲的回教院做了晚課,七、八個人整齊劃一的唱誦皇誥,窄小的光殿,依然透著濃濃的虔誠。誦完誥後在平等堂裡親和,討論起天風堂的未來發展,大夥兒興致勃勃的談到十一點才依依不捨的回家去。一個離島的帝教院堂,人力物力的資源匱乏是可以理解的,但島上僅有的少數同奮,那股精忠無悔的投入勁兒,看在眼中除了對台灣本島教院的資源,感到強烈對比的豐足與慶幸之外,更對澎湖離島的同奮有了種新的奮鬥體認,這一群困勉行之的帝教先鋒,不正彰顯著師尊的華山精神。人在艱苦卓絕的困頓裡,守著一顆丹心,無怨無悔的侍奉著 上帝,追隨著師尊,這樣子砥礪著宗教情操,離道須臾之間矣!

過往風華盡褪 周遭景致依舊耐人尋味

  由於氣候的改變,澎湖的雨量稀少了許多,而海洋生態的更易,也讓往日的漁港褪盡風華,替代農漁生計的,是薪資穩定的公教人員與送往迎來的觀光事業。澎防部也隨著中共飛彈與超限戰的新戰略、大量的縮編建制,以往的軍事重鎮,曾提供大量駐地的消費人口,如今也隨著時代變遷,顯現凋零與萎縮。島民的新生代負笈台灣、落腳求職、嫁娶生根而終老他鄉;留下的不到半數人口,集中在軍警公教與老少兩端,缺乏了漁農工商的發展,馬公城圜的過往繁華,在廿一世紀的發微,已如風霜履過的徐娘、風華退盡。利用午後的時間,搭乘著緒澎開導師的摩托車,繞著馬公的老市區,沿著漁港與僅餘的舊城牆,瀏覽了個大概。今個兒是週末,雖初冬尚未到來,但澎湖灣裡人煙稀少,空盪的街道,了無行人,蕭索的景致猶如颱風掃過後的都市清晨,透著種一反常態的邪呼,咂饃起來頗不是味道。

  說真格兒的,澎湖雖然落寞了,但天風堂的景致卻是耐人尋味的。傍海的百年老厝,平靜的澎湖灣,崎嶇的羊腸小徑,可掬的日出日落。海就在眼前腳下,平靜的如許親切,海釣的小船,三三五五的釣客襯著夕陽,宛如印象派的油畫;潮邊帶的蚌蜆蝦蟹,對都市的孩子充滿著好奇,與挖掘的驚喜;投入海中嬉戲的調皮兒童,享受著海天一片的自然遊樂場,粼粼波光、浮沈蕩漾,渾然的天之驕子。沿著海邊往北溜達,路邊野地裡紅黃夾紫的天人菊,雜生著酸甜果實的仙人掌,搖曳在撲面的海風裡,像是離島的神祇們,藉由著自然的生態,敘說著生命的強韌。人愀然矗立在嶼角,海天一線的浩瀚,頓然間驚覺,天就在頂上, 上帝就在心中。

 ●由白色貝殼及珊瑚碎屑所組成長約一公里,面積廣達2100平方公尺的沙灘,是戲水弄潮的好地方。

結合修行與生活 為迷失人類尋找出口

  塵囂避靜,是都會行者由衷嚮往的修行模式;親子休閒,是當下父母所必然選擇的生活穿插。這兩者都在離島的澎湖教院,同時享有,兼顧無缺。這讓我不禁在腦海中,浮現出了這樣的一幅景:晨間的涼風輕起,光殿裡父母靜坐養神與仙佛親和,孩子在通舖上沈睡,在枕旁呼吸著自然淨爽的空氣。隨著朝陽的呼喚,全家快樂的騎著天風堂的機車出遊,在環島的公路上觀賞美景,享受著不會塞黑鼻孔的乾淨海風。中午到海鮮店裡嚐嚐手釣的小石斑,澎湖絲瓜與純手工的髮絲麵線。傍晚回到西衛,闔家到潮間帶挖挖沙蚌,抓抓螃蟹,戲戲潮、泡泡水;浸賞一下夕陽灑落在海面上,千變萬化的粼粼金光。晚餐後稍適休息,到光殿做晚課禮敬 上帝。洗個澎湖的淡水澡,睡前到海邊走走,看看清朗繁星滿掛夜空,想想生命的來去過往,滿足一下恬淡自得的豁達。這樣充實的一天,修行與休閒都得以成全了。

  開發澎湖離島的觀光教院,架設義工網路系統,規劃修行與生活結合的宗教新貌,是個人這一年來須臾不離方寸的幾個念頭。由口頭答應到履行承諾的這一趟澎湖之旅,讓心中的許多疑慮,都塵埃落定。個人更認清在「誦不完的誥,做不完的事,開不完的會」之外,必須要為同奮們開創另一扇窗,軟性教院與網路教院的設立,應該可以進一步思考要如何落實。為緊張苦悶的社會生活找個鬆口,為心靈迷失的新新人類尋找出路,不就是天帝教在廿一世紀裡所必須面對的考驗與機會嗎?「創新」並不意味著「革命」,「普及」也無須與「庸俗」妥協;天帝教也必須學習市場競爭與產品定位,才能在有限的人力與物力的資源下,集中所有的弘教菁英,在單一的行動方案裡心無旁騖的深耕,而逐次的達成教化人心目標。

  走訪偏遠的教院,帶來的是更貼切的真實感受,雖然觸目所及的斑剝陸離,難免有些寡窳滄桑的觸痛,但想及 上帝的光,都能關照到如許偏遠的角落,作一個神職人員何惶不能跋山涉水,一探究竟。進而,在充分瞭解現狀後,以個人的一點現代科學與管理經驗,試著為教院尋找生存的契機與弘教渡人的出路。在晚秋裡,趁著天赦年巡迴宣導的機會,前往了澎湖天安堂了願,禮拜了最西線的光殿,探望了老同奮,也確定了觀光教院的開發是一條可行的路。今夜海風清涼,趁著印象深刻,林林總總覶縷敘之,做來日之紀念。隨性的在筆記型電腦上十指輕按,沒想到一轉眼已是子夜時分,該睡了、睏去也。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