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教學/庖廚治膳~端一盤好菜來(下)

紙上教學/庖廚治膳~端一盤好菜來(下)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26期 » 紙上教學/庖廚治膳~端一盤好菜來(下)

黃敏警  2002-12-01 10:20

採訪,看來容易,其實是個學問,
主題的確定,素材的裁減,
碰到不喜歡的人物或活動,
如何調整心態去報導,
這一切,都必須以深厚修持作為後盾,
尤其是宗教文學人。

  台下加緊練功,真到得上台時又該如何?

一、確立主題:

  面臨採訪,第一要務是先行確立主題,確認這篇報導想要呈現的樣態。為便於方便解說,容我以自身經歷為例。

  對我而言,結婚是一個分野,但是這個分野的意義相較於後來的開刀事件,畢竟還算是小的。所以我常開玩笑說:作廣告的喜歡強調「使用前、使用後」,或是「減肥前、減肥後」,兩相對照以前後迥異的結果來強調所言不虛。而我呢?我的人生也許也可以概分為「開刀前、開刀後」。

  開刀前,我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忙人,事忙,眼盲,心茫。開刀後,我好像突然醒轉,始有餘裕張眼細看這個原本以為無甚意義的世界。開刀既變成我心路歷程的重大事件,我遂在許多相關篇章都提起此一事件。但是儘管開刀是必然的素材,下筆時卻因各篇主題的不同而有詳略之別,取材亦有別。

  「左手的功課」一文緣於講述寬恕,開刀的處理便輕描淡寫,重點放在與開刀醫師的對應,及後續復健過程得到的溫暖回應。「意外的春天」一文旨在寫開刀後人事的改變,與「上課囉」寫開刀後的心路歷程略有重疊,但前者寫給教外人士,後者則意欲與同奮分享,宗教濡染的比例便加重許多。

二、取得素材:

  採訪前宜先作準備,對其人其事能預先勾勒輪廓,並規劃採訪大綱。臨到採訪現場,以傾聽接納的態度進行,受訪者在溫暖而開放的氣氛中往往會提供比採訪者預期更精采的素材,結果往往是皆大歡喜的。

三、增刪素材:

  採訪的好處是可以聽到不少第一手的精采故事,心動之餘,恨不得能全數入文。但是莫忘報導本有主題的限制,真到下筆時切莫因為難捨,把全部材料烹煮成大雜燴,看得讀者一頭霧水。

  另者,宗教報導還有兩項大忌:拿了與教義衝突的素材堂而皇之登在宣教刊物上,簡直就是自打嘴巴;或是與教史記錄明顯不合的,採訪者應細加察證,切莫匆忙付梓。最後一點,師尊駐世時一再訓誨弟子的,「隱惡揚善」,對於他人的隱私,即使受訪者在訪談時無心說出,採訪者亦應知所取捨。

  不論故事本身如何「精采」,都請到「此」為止:採訪結束的時候,就讓不該流傳的故事留在那一刻吧。

四、決定敘述者的角度:

  素材選取完畢,如何呈現素材?以受訪者自述好呢?還是以採訪者的角度切入敘事?

  我初初採訪時很喜歡「介入」,寫受訪者時自己常常要跑出來大放厥詞;後期則在受訪同奮的薰陶裡慢慢改變:因為很喜歡某些同奮的素樸,我開始學著讓受訪者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訴說他自己的故事。兩者孰優?我不知道,也不敢作任何定論,這個問題留給採訪者,也許在採訪之後便有答案。

五、排列材料:

  採訪既畢,素材增刪完畢,大主題之下不妨細分小主題,一一入文。順敘、倒敘之外,可加插敘、補敘,務必使文章條理分明,主題明確。

  修行可以指打坐,在極靜中生出智慧;也可以是誦誥、省懺等。重點不在「特定的空間或時間」才作功課,而是在日常行住坐臥中時時照見自己的起心動念,養成良好習慣後,舉手投足自然莊嚴不說,真到提筆寫作,便能在文字中自然透出修行所得。

參、上桌前的最後整理

  文章寫作完畢,有兩個口訣不妨參考:「念一念」、「晾一晾」。

  通順的文章未必是好文章,但好文章必然通順,所以交稿前不妨念一念,如果覺得拗口,不要手軟,改就對了!「晾一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說法,他說文章寫完後「晾」上一段時間,意思是說擱一段時間後再來檢視,往往可以看出寫作時的盲點。

  對此,宋朝歐陽修亦有相同看法,他寫「醉翁亭記」,開頭從初始的數十字到最後定稿的「環滁皆山也」五字,前後經歷十餘次的修改。採訪稿通常有其時限,如果無法作到「晾」上幾個月,至少可以試著「晾」上兩天,多「念」幾次,絕世佳作未必可得,但至少不會寫出太離譜的文章來,弄到自己萬般不是滋味。

報導答客問

問:宗教講求隱惡揚善,有些活動明明辦得不好,卻必須「歌功頌德」,感覺很痛苦,不知該如何解決?

答:報導若失真,久而久之自然不能取信於讀者;作為宗教刊物,更是如此。宗教刊物,即使身負「報導」之責,基本上在常態性例行活動不須有太多著墨,更不宜把自己定位成「馬屁刊物」,一味奉承。最好回歸宣教的基本面,吸引讀者的方法不是洋洋灑灑地報導辦了什麼活動,而是透過實修者的實踐,發露教義的真正精神。當然,作為宗教刊物有其一定的使命,不幸該場活動不甚成功,那要說謊嗎?讓活動在報導刊物上「反敗為勝」?宗教求「真」,但求真不等於說出一切,有些話是可以選擇不說的,意思是報導不必刻意在敗筆著墨,如此宗教形象可以顧全,寫作者亦不必昧著良心委屈求全。

教訊答:長期處理活動報導的過程中,我們遇到過許多瓶頸,我們在想,教訊是否要繼續大篇幅的報導活動?教訊是否太過「隱惡揚善」?在不斷的反思當中,得到了答案,只有報導,才可以為末世中,人心如何淨化,如何改變,留下美好的實案紀錄,這種充滿活力的教化泉源,與道理闡述或經典義理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至於報導角度,凡事都有正有反,我們只希望秉著積極、樂觀、正面的態度,去觀照活動的內涵,去挖掘出人心的良善。這是教訊的理想,只有在不斷地提昇修持,增加對教義的了解,磨練筆下工夫才能做得好,希望有更多人跟我們一起來做。

問:人難免有好惡,如果遇上自己實在很不喜歡的受訪者,偏偏又奉命得去採訪,那該怎麼辦?

答:這個問題可就兩個層面探討。從根本來看,人其實很像一個太極圖,有他的光明面,也有他的黑暗面。從光明面看他,他是好人;從黑暗面看他,他可能就十惡不赦了。但是那一個是真正的他呢?兩者都是!我們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常是從與他交集的那一面來判斷:交集處是白,那就喜歡;不幸是黑,如果不恨之入骨,至少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天帝教教義講人心本是道慾並存,如果能夠了解:天使與撒旦本來同時存在人心,也許在與人應對時會覺得容易一些。尤其因為照見自心也有缺憾,所以可以容受他人的不完美。別忘了人的角色原本就是極多元的,他在這個角色扮演的不夠好,未必表示他在另一個角色也是失敗的。陳進興,一個犯案累累的惡徒,就某個層面上,他卻還是一個好丈夫與好父親。如果能藉由修行提昇自己,有更充足的能量,更高遠的視野好讓自己「真正看見」一個人,也許許多不滿就可以因之放下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