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宗教信仰的式微與美歐觀點上的歧異
李維公 2004-07-01 10:50
紐約時報去年十月中旬有幾篇報導宗教信仰變動的傾向,特別談到西歐國家人民宗教信仰的式微,影響到天主教、基督教主流宗教至深且巨,從而論及美歐國家間許多觀點上的歧異與宗教信仰的關係,頗有興趣,特予譯介如下:
信仰跟時代脫節?人數與傳統正在流失!
意大利是典型的天主教國家,一個卅九歲的意大利天主教徒,記得在他小時候,每個星期天上午總是要去天主教教堂望彌撒。可是,他現在情願把望彌撒的時間,用來跑步比較實際。他說,教會跟時代脫節了,他舉出節育的例子。他對祈禱究竟有什麼作用也表示懷疑。他說,他廿多年沒有去過教會,他不知道應不應該把自己稱為一個天主教徒?
在意大利以及多半歐洲國家裡,基督徒的信仰與約束,已不能跟過去來比。羅馬天主教教宗的約翰保羅二世,十月中旬紀念他就任教皇廿五週年,在這廿五個年頭裡,天主教、基督教有著巨大的改變,重心已從歐洲移向世界的南半球去了。基督信仰,在發展中國家,開始興盛,跟伊斯蘭回教相互競爭。天主教在歐洲的式微,是八十三歲老教宗經常嘆息的事,他口口聲聲地哀求歐洲人要重建信仰。
美國人的宗教信仰比較強固,美國憲法強調政教分離,但是美國宗教對政治社會的影響極大,對美國人世界觀的形成也有重大影響。美國因宗教信仰,對善惡是非觀念極為強烈,這是與歐洲人不同之處。
法國人多半是羅馬天主教徒,可是大多數法國天主教徒是有名無實的,廿人當中,每週只有一個人上教堂,比起美國人,大約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去教堂。一位法國天主教神父說,值得注意的,不僅是上教堂的人數在減少,而是有沒有人上教堂。跟美國人來比,法國也許是一個極端的例證,實際上,在歐洲其他國家中,不論是天主教、基督教,或是基督正教,參加彌撒或是禮拜的人都是少數。
很多教徒,通常會到教會參加自己或家人受洗或婚喪儀式,但對儀式中神父或牧師的訓誡並不重視。
基督與 上帝不再是強烈的信仰中心
全球聖公會組織十月中旬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美國加冕一位同性戀者為主教的妥當性,這個問題引起教內對放任態度與傳統教會觀念上的緊張情緒。
歐洲聯盟在新擬定中憲章序文裡,對歐洲形成文化價值力量中,欲省略提及基督信仰,甚至省略提及 上帝。前愛爾蘭總理JOHN BRUTON在參與起草此一文件時,曾力主列入 上帝是歐洲形成之主力。他說,現在歐洲有存在著現實、不容忍的勢力之強烈,一如過去宗教上不容忍的勢力的傳統,他是指西歐國家的觀點,可是,他說,東歐跟波蘭以往,宗教信仰的虔誠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東歐自脫離共黨統治以後,也漸漸轉向失去宗教信仰的方向。
歐洲基督信仰的最大希望,只能掌握於發展中國家的移民,他們承受了早期歐洲基督傳教士的教導,然後把他們的宗教信仰攜返他們自己的國度。
在巴黎,在阿姆斯特丹,特別在倫敦,存在著許多興盛的黑人教會,他們來自奈及利亞,獅子山(Sierra Leone),以及其他非洲國家。在倫敦中部,每個星期天,總有許多黑人和亞洲人到教堂禮拜,他們代表了這個地區半數以上做禮拜的人。
據估計,在英國為數兩千五佰萬人是屬於英國教會,但是只有一百廿萬人實際上去教堂禮拜。根據英國的一個宗教刊物,西歐只能勉強的說是基督地區,實際上,歐洲已不再是基督信仰為主了。
在英法德三個國家,儘管回教移民不斷湧進清真寺的人數在不斷增加,而且問起絕大多數歐洲人的宗教信仰,他們依然說是基督教,可是,他們這樣說,多半只表達他們在精神信仰的傾向,而非他們真正的信仰。
許多教會的神父或牧師主持年輕人的婚禮,但並不指望他們回頭來固定參加教會禮拜與聚會。一位「歐洲宗教」專著的作家REV. ANDREW GREELEY說:歐洲的宗教是很複雜的;他說,多數歐洲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信仰 上帝,絕大多數的人認為當一個人去世了,某種宗教儀式是很重要的。可是,他們對特殊的禮儀及基督禮拜的根源,卻一無所知。一般歐洲人對基督教會基本教義及信條一無所知。義大利天主教米蘭大主教說,很多教區告訴他,許多小孩不知道劃十字。很多小學校學生不知道耶穌基督是誰?
信仰逐漸消失在現代化的喧擾之中
根據「歐洲價值研究」,只有百分之廿一的歐洲人說,宗教對他們是很重要的。蓋洛普民意測驗,對同樣的問題測驗時,卻有百分之五十八的美國人認為宗教對他們是很重要的。
在意大利,百分之卅三的意大利人雖然認為宗教對他們是很重要的,可是,每週去教堂做禮拜的人數,可以低到百分之十五,最高不到百分之卅三。雖然百分之八十五的意大利人認為自己是天主教徒,而且教皇就住在他們的國內,可是大部份意大利人並不聽令於梵蒂岡。儘管教皇訓勉意大利人多生貴子,子孫綿綿,並禁止人避孕,可是意大利人在最近廿五年,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一九九一年意大利在全民投票中,以二對一的比例,主張合法墮胎,儘管教皇及其他天主教領袖全力反對。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就像美國一樣,均可合法墮胎。
歐洲人超越美國人,對傳統基督教義提出挑釁,積極承認同性結合。儘管梵蒂岡的反對,法國、比利時、荷蘭以及德國,已經准許同性戀者合法權益,英國已在考量中。歐洲國家的低生育率及驚人的同性戀權益立法,已顯示基督教義的式微。
西歐國家的公立學校,已去除了牆上的十字架。很多宗教的集會,已經關閉舉行,或合併舉行,以便共用神父或牧師。羅馬教廷主管集會結社的大主教ARCHBISHOP GIUSEPPE PITTAU說,西歐地區一個教區過去有十位神父受洗,現在只剩下一兩個,真是可悲。
在靠近羅馬的一個地區的一些天主教徒,聽說一所修道院即將關閉,修道士也將離去,他們竟用磚塊封閉寺院大門,僵持了好幾天。
歐洲國家宗教信仰的式微,有很多原因,而這種轉變也發生在數十年內,歐陸在逐漸富有,人民教育增長的情況下,而逐漸發生。最主要原因,是歐洲人對當代制度及既成權威的不滿情緖,以及對意識型態及盲目忠誠所表現的厭惡現象,一部份表現在對教會參與的減縮,也表現在工會勢力,以及政黨支持的削弱。
以比利時教會為基地的歐洲教會聯合委員會主席RUDIGER NOLL表示,基本上說,這是一種歐洲人對現行制度及意識型態信任之逐漸消失。
都市化過程的結果,使歐洲人從一個以教會為中心的安靜環境,轉變成雜亂無拘的市場環境,使人們消失在喧擾之中。
意大利天主教理論家REV. ENZO BIANCHI說,在今日五光雜處多元社會的歐洲國家首都中,市場上充滿著不同道德倫理觀念,有佛教、印度教、新世紀精神教,甚至消費主義者,因為競爭眾多,教會賣點愈來愈難。
有些專家們認為,在歐洲的主要宗教領袖,由於他們擁有強大權力,常會引起人們的懷疑。歐洲許多宗教,諸如斯干的那維亞(瑞典、挪威、丹麥)的路德教會,及英國的聖公會,因為有著國教的崇高地位,自然成為眾矢之的。
意大利吐倫城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MASSIMO INTROVIGNE說,獨佔有損於宗教。他是宗教經濟觀的倡議人,他說在自由市場上,人們只對產品表示興趣,這適用在汽車產品上,也同樣適用在宗教上,人們對產品的反應,遠超越了教會參與之多寡。
切合人們實際需要的獨立教會已經興盛
一位英國的歷史學者PHILIP JENKINS說,從宗教觀點來說,使他發現美國與歐洲國家之間許多問題觀點上的歧異,特別是有關中東問題態度上的歧異。他說,美國人依然對聖經及宗教論辯上極為認真,因此,美國人相信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的民族運動,而歐洲人卻並不完全同意。他說,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布希總統談及恐怖戰爭,經常引證道義及宗教上的觀點,並不以為厭倦,可是,歐洲人卻認為布希是宗教狂人。
在倫敦東區有一個KINGSWAY國際基督中心,最近以來,每個星期天總有最少三千人聚會在一起,不停地擊掌、歌唱、搖擺著。這樣的宗教聚會,每個星期天要做三次。由於人數過眾,牧師不可能與信徒個別接觸握手歡迎,但是他那笑容可掬的面孔,顯示在教堂的銀幕上,他的言語,響徹在傳話筒裡。
牧師的證詞,交雜著聖經的福音真理,以及現世通俗的事例。他的證詞深得會眾的回響,各種「哈利路亞」、「阿門」,這位牧師是奈及利亞移民,他來到倫敦東部十一年了,現在這個新教會有教友一萬一千人,多半來自非洲,或者父母來自非洲。
他們是歐洲新貴,但他們在來英國之前,便已經有基督信仰。這些新的移民,不僅在英國,或是法國,或是瑞典,或是荷蘭,他們不能認同這些西歐國家的基督新教,或是天主教會,跟他們在記憶中在家鄉的教會聚會多為相同。他們需要興奮、熱血時,他們喜歡自發自動,他們需要能夠取得他們的感應的話語。於是在許多城市裡,出現了許多獨立而與其他主流教會毫無歸屬的基督教會。
倫敦有很多這種教會,有些如KINGSWAY教會。規模很大,也有在勞工住宅社區有些店面規模的小型教會。信徒通常使用他們自己鄉土的語言,並從事些「信仰治療」,這些教會並有實用講座,諸如「怎樣成為企業家?」、「怎樣精通理財?」以及「如何經營人際關係?」
事實證明在人際關係密結的社區,切合實際的需要,也許才能吸引富裕和有身價的歐洲人重回教會,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有些社會學家說,新的資料指出,卅歲以下的基督徒,有可能重新回到教會,因此許多基督教會已開始在亞洲各國積極地做這種爭取的工作與努力。
(作者為樞機使者,目前定居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