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帝教生命觀中了悟――
維生首席 2004-12-01 09:15
生命最終歸途 掌握在自決自創中
時間:九十三年八月十三日 地點:鐳力阿道場大同堂
場合:在第五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講授
「從此了斷生死,永不輪迴」,這是師尊對我們同奮的期許,也是承諾。《天人親和真經》以「知、行、能、覺、慧」構成宇宙生命的生存條件,教義《新境界》以「覺、慧、能、功、德」作為各種組合生命體在靈界的生存條件,人人可以成神,人人可以走向宇宙生命最高境界,只要鍛鍊精氣神,真正做到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並掌握住靈界生存的要件,必能凌駕於自然律之支配,在宇宙大空間穿梭自如、逍遙自在。
天帝教的《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以及各個基本經典之中,一篇誥文就是指出一個天堂的境界,一篇誥文就是在說明一個自然規律的運化,在經典的文字裡充滿著生命力,如果同奮只是讀誦經典,而沒有去心領神會,那是還沒有「炁氣相通」、「心心相印」。
修好回老家的條件,就自然能回去,反之則受自然環境支配,輪迴顛倒不已。
在生死之間,在生命開始到生命的終結的過程,應該如何面對?天帝教生命觀的中心思想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表現在生命的過程中,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事不在。
師尊很少講生死大事與鬼神之事,師尊完全的表現了對 上帝的信仰,師尊也一再的說:有沒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神啊?師尊所講的神是具有崇高人格的生命體。但是從生死的大事到神鬼的境界,師尊對同奮有承諾,當師尊為同奮點道打開天門,接引祖炁之後,他老人家就會對同奮說:從此了斷生死,永不輪迴。這是師尊對同奮的期許,也是師尊對同奮的承諾,真正為同奮在天道、人道都打開了一扇無限寬廣的大門,都可以達到神的境界。當師尊證道之後,我承接了師尊的使命,同樣我循例以首席使者的法權對同奮有期許,對同奮有承諾,我願意承擔。但是我要特別的指出來,師尊對生死的大事,對鬼神的境界,一貫地告訴我們同奮:我命由我不由天。生命的價值把握在自己手中,師尊對同奮有承諾,但怎麼走回來時之路,仍然是在於同奮自己的選擇與努力。
民國六十八年七月,師尊對當時的正宗靜坐班第一期同奮講話,《天帝教法華上乘正宗靜坐基礎教材》第二十頁:
地球自有人類以來,就遭遇生死問題,人生一直就在追求生死之謎,人都怕死,但卻不免於死,所謂「人貪生,人怕死;人人貪生,人人死」。生物之有生死是天地造化之一大秘密;也是宇宙間的大道;也就成了中外古今宗教上、科學上不斷地追根窮源,而得不到究竟的大問題。
師尊指出人類面對的生死大事的必然,人人怕死,但是人人都會死。
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先修六、坤九期靜坐班開訓的時候,師尊又有一段話,在《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第一二一、一二二頁:
地球上自有人類以來,大家所關心而得不到究竟的問題,是生命的來源、生命的歸屬、生命的究竟為何?歸結起來就是生與死的問題,凡是生物都必生必滅,這是宇宙造化的原理。有生有死,死而復生,是一個輪迴,一個究竟,所以生死是一件大事,而天帝教就是要告訴同奮生從那裡來,死到那裡去的生命究竟。
當然在生與死的過程之中,有很多的問題存在,如果死後仍然回到原來的地方,如此來去,很簡單,但是很多人死後不得回去,因為在人生過程中,沒有把死後回去的條件做好,不能配合回老家的自然法則,因此不能回去,反而到了他不想去的地方,就是一般人所講的輪迴。……。在生前能夠修好適應回老家環境的條件,就自自然然能夠回去,如果生前不修,將來死後就受環境自然條件的支配,無能為力。
高等級性靈―神,如何修成?低等級生命體―鬼,又是如何形成?
《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第十一講,主題是「救劫急頓法門之修煉封靈」,第七十六頁:
在告訴大家「修煉封靈」之前,首先有一項觀念必須澄清,亦即什麼是「鬼」、「神」?
這是師尊開宗明義的對生命的境界,包括過去的境界、現在的境界、未來的境界,最為直截了當的文字記錄。
本教教義提出大宇宙本體之最終成分為「和子」與「電子」。和子即一般人所稱之「靈魂」,充滿在大宇宙、大空間之中,這種元素在尚未與肉體配合時,在大空中飄飄蕩蕩,到處游離,我們稱之為「和子」。和子與軀殼脫離之後,如果生前不修,沒有功德,沒有正氣,執念太重的,一般人就稱之為「鬼」;受了慾望的影響,雖然「魂」已分散,但留下少許的「魄」,往往不由自主地作祟害人,世俗謂之「厲鬼」。
反之,生前正大光明做人,規規矩矩做事,即如儒家孔夫子所說:「聰明正直謂之神」,以及道家主張在肉身上用功夫修煉,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階段,一旦結成聖胎,群陰剝盡之後,陽神沖舉,由天門而出,成為受 上帝詔封之大羅金仙,就是世俗所稱之神仙(註:大羅指大羅天,亦即無極天、理天)。人間從伏羲老皇時代開始,代代有人修煉,代代有人成仙,才有今天天上這許多後天修成的神仙,和先天的諸位上聖高真。
這是師尊對無形宇宙的不同境界所做出的說明。
生前沒有經過修煉的和子名為「陰神」,或稱「識神」;與幾千年來道家傳統修煉成功的「陽神」(神、仙)相對。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後者(陽神)在生前已經具備「帝教教義所謂死後足以在靈界生存的條件」。在教義中提出兩個特別值得大家重視的觀點:
第一、生前不修,死後「已」無能為力。
第二、煉精、氣、神,創造新生命。
回到無形的靈的境界,屬於神,也就是高等級的性靈、高等級的生命體,但如何修成?屬於鬼,也就是低等級的性靈、低等級的生命體,又是如何形成?師尊指出是「生前不修,死後無能為力」。所以師尊對同奮說:從此了斷生死,永不輪迴。其中的道理非常清楚,同奮要把握住人生,先盡人道,再修天道,最後才可以修人道,返天道。
「靜勝於動,物勝於心」,是生命走向死亡之路的癥候。
現在再看《新境界》第四十三頁,第四章〈生命之究竟〉:
此章說明生命之來源、配合、轉化及其因果與向上的問題,換言之,即為生命之究竟問題。
第一節「生命之來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電子構成物體之公律,第二部分是和子引合物體之公律,在這個地方已經將整體的生命分為生命與生機。然後是第三部分「人類之生死」,直接探討人類的生與死,探討生死的大事。第五十四頁:
人類當幼時,電子與和子之配合較為平衡,心物協調,故能聽命於和子之節制(和子指揮大腦,大腦指揮生理),及壯而後該人對於電子之要求與日增加,雖日常營養補充不已,但因消耗過多,至老年時,由於人體中均被陰電子充滿,靜勝於動,物勝於心,和子再無容身之地,遂被排出由電子所湊成的靜電物體軀殼之外(或受大痛苦、大刺激時其和子立即飛去),是即為生命之結束。
赤子之心是來自於生命的天性,所以當人類在幼年時候,電子與和子配合比較平衡,心理與物理協調,能夠聽命於和子的節制,身、心、靈充分調和,在成長的過程中,對電子的需求愈來愈多了,電子的需求包括有物質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心理的需求,凡是物質、生理、心理的需求都屬於欲望,所以人心人性是「道欲並存」,在成長的過程,一般而言是超過十六歲之後,生理、心理開始產生比較大的變化,再加上物質的誘惑,欲望愈來愈增加,赤子之心愈來愈消退,雖然有補充,但是消耗的比補充的多,到了老年的時候,人體之中都充滿了陰電子,造成生理、心理不平衡,這個時候就形成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靜勝於動,物勝於心」,最後走向衰老的死亡。
什麼是「靜勝於動」?我們注意年紀大的人的生活現象:躺著睡不著,坐著可以睡,哭的時候哭不出眼淚,笑的時候眼淚反而流出來了,過去的事記得清清楚楚,眼前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這就是「靜勝於動」,靜勝於動是生命體必然走到的過程,人衰老之後,慢慢走向靜,動是愈來愈少,我的老友告訴我一句話,這是一句真正經歷過人生的經驗之談,「要活就要動」。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物勝於心」,物質的欲望超過了本心、道心,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身充滿著陰電子,步履蹣跚,腳底下都走不動了,「和子再無容身之地」,善的和子從上面離去,不善的和子從下面被擠出去,就是這個生命歷程的結束,「靜勝於動,物勝於心」的現象是生命走向死亡之路的癥候。
生命的「偶然律」―和子受到異引論的支配,不由自主,生生死死。
《新境界》對人類的生死提出二個重要的觀念,一個是「生命偶然論」,一個是「生命因果論」,在生命的偶然論之中指出和子是受異引論的支配,出入於物質之中,生生死死。第七十頁「甲、人類之死」:
人死之後,其最初之感覺即為自由之獲得(病者覺病癒而起,被殺害者忽得解脫),繼之即為遊蕩或狂奔(凶死者)。正在迷惘之中,乃遇及較有能力之和子,此等和子即係在靈界之負有職責者。此時該逝者若為善良之魂,則體質中所沾染之電子比較少而飛旋輕捷,首先達到其應到之場所。若為凶惡者,則電子必多而重,飛旋之時亦自然遲緩而費力,故善惡之分一望可知。
電子多而重的時候,靈魂是貼著地面走,層次等級很低,如果有修持,存善心、做善事,靈魂沾到的電子少,動作很快速輕便,層次等級就高,靈魂因此有各種不同的層次等級,一望即知,這是在無形宇宙的「審判」。在遊蕩的過程,正巧遇到一隻小豬出生,你的靈魂被異引進去了,就是投胎到畜生道,經過山邊的時候,正好一塊石頭在緩慢的變化,被異引進去了,就是墮入無間地獄,只有等到有一天山崩石裂的時候,才能夠出來從石頭之中離開,繼續飄飄蕩蕩,這是「生命」的「偶然律」。
生命的「自然律」―憑藉著奮鬥,保持「知覺」與「智慧」,逍遙於自然的機械律之外。
另外還有「生命」的「自然律」,第五十七頁:
此宇宙之間,一切均受自然律之支配,即生命亦不能逍遙於「道法自然」之外。然生命者,和子也,亦性靈也。
宇宙生命就是和子,就是性靈。
和子與性靈之非屬虛無飄渺之氣體,而亦為一種高級化學原素之組合,亦經論及之矣。
生命體是一種宇宙的能量,在整個宇宙間佈滿這些宇宙生命能量,宇宙是一個佈滿生命的宇宙,是一個活活潑潑生命存在的整體宇宙,生命就是性靈,就是各種和子體,有高等級和子體,有低等級和子體,有高等級性靈,有高等級生命,也有低等級生命,佈滿在大宇宙之中。
和子既能保持其知覺及智慧,則和子之生命自有其繼續發展之能力。
這是在無形宇宙之中生存的二個主要條件,要能保持「知覺」及「智慧」,有知覺,有智慧,無形宇宙的生存條件是「覺」與「慧」,擁有這種條件的和子的生命才會繼續發展,通過三種奮鬥之道,可以繼續不斷的成長,甚至於是「足以凌駕自然律之支配而逍遙於其拘束之外」。無形宇宙有二種大自然的規律,一種是自然的機械律,一種是自由的神律,自然的機械律依自然的條件自行發展,自由的神律能夠超越自然的機械律的支配,為什麼可以逍遙於自然的機械律之外?憑藉的就是「知覺」與「智慧」,也就是「修持」與「智慧」。
此種具有自我奮鬥能力之和子,即為「神」。神者,具有不受自然律支配能力之高級和子之總稱也。其奮鬥之方法及成效,亦有其不同之等級,皆依其自我奮鬥之程度而達到之。要之,凡能免除其電子之拘束而達到高級真陽(係屬鐳性)之境界者,即具有最大之能力。
「神」具有「覺」、「慧」以及繼續成長的能力,在無形宇宙之中可以自我不斷的奮鬥,這種和子、性靈、生命稱之為「神」。到達最高層次等級的神,和子體是純陽,因為「陽」的性質是愈小愈精,屬於最高層次等級的神,衪們的和子體是極精微極小,先天炁就是極小極精微的陽質陽炁。
反之,即為依次遞減其電子量之電體的神類。
依次遞減的是電子,電子愈來愈少,則愈來愈細,愈來愈小,愈來愈精細,愈來愈精純,這些都歸屬於神這一類的生命體。
至於和子之如何始得以超出自然律之威脅,則操在人生之中,而不在人生之外也。
生命體怎麼能夠超脫自然律的控制、威脅?「操在人生之中,而不在人生之外」,這是告訴各位同奮,人人可以成神,人人可以走向宇宙生命的最高境界,把握住人在生存的時候,操之在每個人的手上,不是在人生之外,不要只求天上的神仙運用衪們的法力來幫助你。師尊說:仙佛不可能使人成為仙佛聖真,但仙佛也不可能夠阻止人成為仙佛聖真。因此要超越自然律,必須要真正去做到向自己奮鬥,向自然奮鬥,向天奮鬥,才能夠提昇生命的境界,想要「死而為神」,就要做善人、做善事,就要煉精、氣、神,創造出新精神生命。
第六十七頁「人生之自奮」:
凡善能把握人生之善性者,則電子沾染較少。蓋和子清輕而活潑,一旦脫離其笨重之軀殼必能遠走高飛,不為自然律之引力及風力所制。其生活之境界,即是天國、仙境。反之,如人不善自把握其和子,則必為盲動之電子所佔滿,而逝後沉淪地面,無法遠行,即淪為偶然律之和子而歸於無常之命運。今生為人,來生或為雞犬,或為木石,其悲慘之命運,即佛所謂刀山劍樹無間地獄者是。生前不修,逝後即無能為力。
無形的生存條件是覺、智、能、功、德,而且是從「善」開始。
無形世界的「審判」,先針對人生在世之善與不善,作出評斷,以能夠保持一定的「覺」、「慧」作為在各個靈界生存的基本條件。
在《新境界》第七十頁:
不合靈界生存之標準(無功、無德、無智、無能)。
這裡告訴我們:靈界生存的條件是有功、有德、有智、有能。人死了之後,到了無形的靈界,生存的條件是「功、德、智、能」,還要再加上之前所說的「慧」與「覺」,能夠完全具備,就有了在靈界生存最好的條件。
同樣在第七十頁:
此時該逝者若為善良之魂,則體質中所沾染之電子必較少而飛旋輕捷,首先達到其應到之場所。若為凶惡者,則電子必多而重,飛旋之時亦自然遲緩而費力,故善惡之分一望可知。
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這個生命的本心本性的善與惡,而且是「善惡之分,一望可知」。
善者經過對證之後,即得在靈界之中自由飛旋而無所苦,且以其體清輕又屬內陽外陰(和子之外圍,包有少量陰性之電子,故能避免陰性物體之吸引),故能無阻於地面。惡者則反是,其體沈重,又不合靈界生存之標準(無功、無德、無智、無能),故即由靈界中具有能力之和子運用自然律之電力將其捲入旋風之中而剝去其陰質之電子,使其成為一種少陽之體,再由旋風之中集團下墜而落下地面,任其被各種物體自然吸引。如其再度死後,仍不合標準,則再度將其捲入旋風之中而任其落下引附任何物體。如是生生死死,循環不已,即所謂「輪迴」是也。
靈界有能力的和子將魂體捲到旋風中去,剝奪陰電子,這個過程就是發還輪迴,先前的程序是審判,然後是再次的輪迴。
加以綜合歸納,無形的生存條件是覺、智(慧)、能、功、德,師尊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第十一講第七十七頁中說: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後者(陽神)在生前已經具備「帝教教義所謂死後足以在靈界生存的條件」。我們可以從《新境界》之中得到一個結論,在靈界生存的條件就是覺、智、能、功、德。所以師尊常常告訴我們同奮:不要爭名爭利,要爭功爭德。爭功爭德就是與人為善、勸人為善、自己為善,心裡的一念之善可以剝盡群陰,善是一種陽氣、陽質,功與德都是善,我們相信無形生存的要件就是「善」,而且是從「一念之善」、「一心向善」開始。
宇宙充滿十大天人之生命現象,區別在「知、行、能、覺、慧」的狀態不同。
宇宙分為無形宇宙與有形宇宙,神是無形的高級生命體,鬼是無形低級的生命體,神的體質精微,來去自如,鬼的體質重濁,行動困難,在有形的生命體,人是高級的生命體,礦物、植物是低級的生命體,《天人親和真經》以「生和」做為宇宙之中各個組合的生命體的核心:
浩浩無痕,清清天際,美偉大哉,覆幬載寧之中,咸含生和。
天人教主說:宇宙之中到處充滿生命的現象。
宇際天間,二大勝善,十大天人。
天人教主說:生命的現象表現在二方面。
什麼是二大勝善?就是同與異,這是先天炁的特質,先天炁屬於先天的能量,沒有陰陽,只有同異,同與異再細分就是「質以清濁,衡以微重」,區分出「清」、「濁」、「微」、「重」,而且是「清其清,濁其濁,微至微,重執重」,然後是「同質相引,異質相悖」、「同衡相衡,異衡相列」與「異氣是求,同氣是離」的三種不同組合。
十大天人是:靜凡、基靜凡、動凡、基動凡、藏生凡、非藏生凡、和凡、飛和凡、凡、聖。前面的八種凡以礦物、植物、動物為代表,凡、聖就是人與神,人在有形宇宙之中為萬物之靈,神是無形宇宙生命體的代表,總合而成是十大天人,以十大天人代表整體宇宙的各種生命現象,表現在有形宇宙的是宇宙生命的十種生命境界。
云何聖凡,請申詳。
教主曰;慧銳智度,致利致行,是名凡,亦即人,質衡等,天人原生,以進是聖。
天人教主說:人要具備的條件是「慧銳智度,致利致行」。
慧是圓融,具有超越的能量,在這裡「慧」是動詞,「銳智度」是名詞,銳智度就是前面八種凡所具備的知、行、能、覺,從靜凡與基靜凡開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知」,靜凡是礦物的生命,有最簡單的知,因為有知,石頭也有生命,到處都佈滿了生命,無數的高級生命、低級生命存在在人類的生存環境之中,地獄在那裡?地獄就在人間,地獄的眾生相反應在人間的眾生相,天堂在那裡?天堂也在人間。天堂、地獄都在人心之中。
我個人有很深的體會,民國七十八年,是我來台灣之後第一次再回到華山大上方,一步一步攀爬上去,一步一步貼著山壁走下來,回來之後,我對師尊說:華山蒙塵了。山也在變,它有生命,它有知覺,包括山岩都有生命,所以「我看青山多嫵媚」,回過頭來,「青山見我亦如是」,生命的表現第一是「知」,有反應;第二是「行」,產生動的變化;第三是「能」,是生長與衰退的變化;第四是「覺」。「銳智度」包含了知、行、能、覺,而「慧」是加以融合,發展成為一個整體,在人的生命體的組合要能夠融和知、行、能、覺,所以是「慧銳智度」。
「致利致行」的「致」是動詞,「利致行」是名詞,「利」有善的意思,有好的意思。將知行能覺融合在一起,選擇好的行為去做,保持生命體的向上發展,就是「致利致行」。
《天人親和真經》以「知、行、能、覺、慧」構成宇宙生命的生存條件,教義《新境界》以「覺、慧、能、功、德」作為各種組合生命體在靈界的生存條件,「功」、「德」等於「知」與「行」,培功立德要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以此構成宇宙生命生生不息、動動不已的整體發展。